航天技术
搜索文档
文学的种子在“县”场生根发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7 06:56
活动概况 -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在江苏昆山举行,刘慈欣、王晋康等知名科幻作家参与 [5] - 活动为期3天,包括名家读者交流会、科幻文学沙龙、文学讲座等多种形式 [5][7] - 活动旨在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文学资源的“精准滴灌” [9] 活动内容与互动 - 活动包含科幻主题“夜跑+电影放映”预热,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文学期刊赠阅活动约1小时内分发完毕 [6] - 刘慈欣等作家走进昆山杜克大学、昆山中学、瑾晖实验小学等地,与学生、科技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7][10][14] - 在昆山杜克大学,学生向刘慈欣展示自组航天模型、望远镜等设备,并围绕“遥望星河 执笔人间”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10] - 科幻作家王晋康参观科技企业并体验AR技术,感慨其1997年作品《七重外壳》中的场景已成为现实 [12] 科幻文学的社会影响 - 科幻文学被认为能提升读者想象力,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开拓视野 [6] - 刘慈欣表示科幻文学对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能起到“很微小,但是也很珍贵的作用” [11] - 王晋康认为科幻文学可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知识,在读者心中种下爱科学的种子 [15] - 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科幻作品中的场景能成为产品开发的灵感来源 [12] 活动成果与反响 - 昆山中学学生组建“北海科幻”社团,名字灵感源于刘慈欣笔下人物“章北海”,刘慈欣为其创作的科幻小说签名鼓励 [13] - 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活动反响热烈,玉山书房的交流会比原定时间“拖堂”半小时才结束 [14] - 中国作协自2024年9月以来,已在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萨尔等地连续举办多场“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 [9][18]
航天员陈冬母亲:我爱他,想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新华社· 2025-11-14 16:35
任务执行 - 仔细研读提供的新闻内容,识别并总结关键要点 [1][2][3] -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确保覆盖全部内容且不遗漏重点 [1][2][3] - 引用原文数字数据和百分比变化,注意单位换算 [1][2][3] - 避免包括风险提示、免责声明、评级规则及其他不相关内容 [1][2][3] 新闻核心观点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于11月14日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 [2] - 航天员陈冬的母亲黄焱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儿子的深厚情感、担忧以及对其航天事业的支持 [2] - 母亲强调最大的愿望是儿子平安返回,并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表示信任 [2] - 母亲计划在见面时给予陈冬一个拥抱,并首次直接表达爱意 [2] 事件概述 - 事件发生于11月14日,涉及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的返回过程 [2] - 报道地点为河南洛阳,由新华社记者完成 [3] 人物情感与支持 - 航天员陈冬的母亲黄焱承认作为父母的私心,曾希望儿子停止飞行以规避风险,但从未直接告知儿子 [2] - 母亲理解并支持儿子追求航天梦想的决心,相信他会坚持走完航天之路 [2] - 情感焦点集中在平安归来上,母亲在航天员落地前持续担忧 [2] - 母亲计划通过拥抱表达爱意,这是她首次公开强调此情感 [2] 行业技术信心 - 母亲提及中国航天技术越来越好、越来越过硬,反映出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信心 [2] - 这种信心基于对航天任务安全性的信任,但个人担忧仍存在直至任务成功完成 [2]
印度宣布成功发射该国迄今“最重通信卫星”
齐鲁晚报· 2025-11-04 19:10
发射任务概况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11月2日成功使用LVM3-M5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一颗通信卫星 [1] - 该卫星重量约为4410公斤,是公司迄今为止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最重卫星 [1] 技术能力与影响 - 此次发射凸显了公司在航天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1] - 此次发射将有助于显著提升地区通信能力 [1]
4410公斤!印度宣布成功发射该国迄今“最重通信卫星”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0:41
发射事件概述 -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于11月2日成功发射一颗通信卫星 [1] - 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为LVM3-M5 [1] - 此次发射被印度军方视为航天技术独立自主能力增强的体现 [4] 卫星技术细节 - 发射的通信卫星重量约为4410公斤 [1] - 该卫星是印度迄今从本土发射的最重通信卫星 [4] - 卫星成功进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4] 行业影响与能力 - 此次发射将有助于显著提升地区通信能力 [4] - 事件凸显了印度在航天技术领域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能力 [4]
新晨科技:公司将继续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9 17:12
公司业务与历史沿革 - 公司自2008年起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协作配套任务的研制承建单位之一 [1] - 从神舟七号开始为CZ-2F型号运载火箭进行地面系统总体网部署,提供发射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持 [1]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公司拥有网络、安全、云平台、存储、数据等技术领域的优势 [1] - 公司将基于上述技术优势继续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1]
百战百胜 长二丁运载火箭成功实现第100次发射
央视新闻· 2025-09-29 14:17
发射任务核心信息 -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9日11时,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三十号卫星01、02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圆满成功 [1]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8次飞行 [1] - 试验三十号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技术试验验证 [1]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就 - 此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使其成为我国第二型突破百发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并保持100%成功率的全胜战绩 [1] - 自1992年成功首飞以来,已成功将300多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 - 所发射卫星类型涵盖遥感、测绘、空间科学等多种类型 [3] 发射效率与技术发展 - 从第1次发射到第50次发射历时28年,而完成第二个50次发射仅用了5年时间 [4] - 目前测发周期已缩短至11个工作日,测发人员缩减至原来的50% [4] - 创下了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单一型号年度15次发射的纪录 [4] 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 - 团队在多星布局、多星分离等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发展出多星搭载、串联、并联、堆叠等多种发射构型,扩展了任务适应性 [5] - 针对商业航天需求推出拼车服务以降低成本 [5] - 能够实现不同轨道的卫星星座组网布局 [5]
新晨科技:公司从神舟七号开始就为CZ-2F型号运载火箭进行地面系统总体网部署
证券日报网· 2025-08-12 19:44
公司业务与航天领域合作 - 公司自2008年起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配套任务研制承建单位之一 [1] - 从神舟七号开始为CZ-2F型号运载火箭提供地面系统总体网部署及发射保障技术支持 [1] - 持续发挥网络、安全、云平台、存储、数据等技术优势支持国家航天事业 [1]
杭州文旅发布“科技旅游十景”,探索未来旅游新场景
杭州日报· 2025-06-30 10:17
杭州科技旅游产品发布 - 2025杭州奇妙夜于6月27日至29日举行 推出五大主题、30余项沉浸式体验活动 [4] - 发布"杭州科技旅游十景"和"杭州科技旅游十线"旅游产品 涵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4] - 科技旅游产品串联杭州科技名企、特色小镇、智慧街区等资源 打造"科文旅融合"新生IP [4] 科技旅游景点特色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AI科技园区提供智能办公、无人零售、AI酒店等未来场景体验 [5] -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汇聚杭州"六小龙"科技IP 提供一站式打卡体验 [5] - 云栖智慧城市空天探索基地首创"空天科技+智慧城市"双主题研学项目 [5] - 未来产业基地元宇宙应用场景体验馆提供0.3秒生成数字分身等创新体验 [5] 市场推广与合作 - 科技研学旅游产品已与10家旅游企业达成合作 包括浙江新世界国际旅游等公司 [5] - 景点实行预约制 每日限流参观以保证体验质量 [5] - 产品主打"科技+文化"深度体验、"日与夜"全时段游览等特点 [5] 科文旅产业对接 - 首场"科文旅商务对接会"于6月28日举行 促成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对接 [6] - 沉浸式夜游、智慧景区解决方案、AR/VR文旅应用成为对接热点 [6] - 多个项目在现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6]
人类“拜访”过这些小行星
环球网资讯· 2025-05-30 11:21
小行星探测技术发展历程 - 早期天文学家仅能通过望远镜观测小行星,但分辨率极低,只能看到针尖大小的光点 [1] - 航天技术发展后,科学家开始利用空间探测器在路过小行星时进行附带探测,如美国伽利略号1991年飞掠盖斯普拉小行星并拍摄特写镜头 [1] - 中国嫦娥二号2012年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光学成像,实现国际上首次对该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 [1] 专用小行星探测器发展 - 1996年美国发射尼尔号小行星探测器,主要目标是研究爱神星的物理和地质特性 [1] - 尼尔号2000年进入环绕轨道,通过6台仪器获取爱神星尺寸、质量、密度等数据,并于2001年成功着陆,成为首个在小行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1] - 2003年日本发射隼鸟号探测器,飞向丝川小行星并采集约1500颗微粒样品,总质量约0.0018克 [2] 灶神星与谷神星探测 - 美国黎明号探测器2007年发射,2011年飞抵灶神星并环绕运行14个月,采集数据和图像 [2] - 2015年黎明号进入谷神星轨道完成探测任务,直至2018年燃料耗尽与地球失联 [2] - 灶神星为岩状天体,谷神星为冰雪天体,两者同处小行星带的现象引起科学家极大兴趣 [2] 现代小行星探测技术 - 近20年国际发射了隼鸟2号等多个小行星探测器 [2] - 现代探测方式包括伴飞、附着、取样返回、撞击等多种形式 [2]
非洲航天局总部在埃及开罗落成 非洲国家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人民日报· 2025-05-23 05:53
非洲航天局成立与发展 - 非洲航天局总部在埃及开罗落成,旨在协调非洲各国航天发展计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外太空探索[1] - 非盟2017年出台"非洲空间政策和战略",2023年进入试运营阶段,已推动遥感卫星群研发、低成本卫星通信覆盖等项目[1] - 目标到2030年提供覆盖非洲大陆的太空数据访问,建立区域卫星制造基地,将太空方案纳入国家政策[1] 非洲国家航天发展现状 - 非洲已有22个国家设立航天机构,主要提供地球观测、气候追踪、导航通信等服务[1] - 埃及将航天技术列为"2030年愿景"重点,2019年成立航天局,利用卫星监测尼罗河三角洲水文变化[2] - 南非2010年启动国家太空战略,拥有13颗卫星,牵头建设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2] - 尼日利亚2000年出台航天政策,已部署7颗卫星,卫星影像为2022年洪灾提供关键决策支持[2] 非洲航天市场与合作 - 非洲航天市场价值2021年194.9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226.4亿美元,年增长16.16%[3] - 非洲拥有270家航天初创企业,开发创新技术满足各领域需求[3] - 中国与非洲签署23项航天协议,帮助埃及发射卫星并建设最大卫星测试中心[3] - 中国资助埃塞俄比亚发射2颗地球观测卫星,2024年将与埃及等国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3] 航天人才培养 - 中国通过奖学金、培训班为非洲培养航天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4年培训多名非洲研究生[4] - 培养的本土人才将成为推动非洲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