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浪地球》
icon
搜索文档
好莱坞大片遇冷,国产片要好起来了吗?
虎嗅APP· 2025-10-30 22:20
政策环境演变 - 引进电影数量在2015年至2019年间迅速攀升,从83部增至峰值136部,数量占比连续四年超过20% [6] - 2020年起引进电影数量急剧下降至62部,此后占比再未超过20%,2021年甚至跌至10.8% [10] - 进口电影票房占比在前五年均超过35%,但在后五年中最高仅达23.4%(2024年),差距显著 [10] - 政策开放关键节点包括:2012年中美签署电影协议、2014年中英签署合拍协议、2015年中美签署分账影片协议 [7][9] - 2024年5月,国家电影局宣布将加大引进外国电影力度,强调引进国别和类型将更趋多元 [10] 票房市场格局 - 2015年至2024年票房前十电影中,国产与引进电影比例为7:3 [12] - 2020年起,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全部为国产电影,国产片在票房贡献上取得压倒性优势 [12] - 引进电影在票房前十影片中的总票房占比从2015年的34.8%持续走低,2019年降至19.9%,2020年后国产电影票房占比维持在90%以上 [15] - 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发生变化,例如《速度与激情7》中国票房占全球22%,而《速度与激情10》该比例降至18% [18] - 引进电影来源趋于多元化,日本动画电影(如《你的名字。》《铃芽之旅》)及法国电影(如《坠落的审判》)在中国院线收获不错票房 [20] 观众口碑表现 - 高口碑国产电影数量波动剧烈,从2015年7部的优势,到2017年骤降至1部,2022年反弹至8部,后又回落 [25] - 海外电影在豆瓣年度TOP10榜单中长期占据主导,尤其在2018至2021年间 [25] - 十年间,上榜海外电影的平均分稳定保持在8分以上,而国产电影平均分在2020至2022年间曾降至8分以下 [28] - 海外电影在高分档(8.5分以上)区间优势明显,如在2019、2021和2024年均有5部电影达到此分数,占据年度榜单半数 [28] - 国产电影出现《我不是药神》(9分)等高口碑佳作,2024年入围的4部国产片中有2部在8.5分以上,显示口碑升级潜力 [28]
中国生活方式全球圈粉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化出海是连接经济强盛与文化自信的战略纽带,能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服务于经济结构升级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1] - 以网剧、网文、网游为代表的“新三样”是文化出海的典范,展现出文化自信、超大市场规模、增进了解认同和技术赋能四大时代特征 [1][2][3] - 文化出海正从单一元素输出迈向系统化、产业化出海,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标志 [3] 文化出海的驱动因素 - 文化自信是文化出海的“根”与“魂”,赋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底气,通过“新三样”、中华美食、汉服等载体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象产品 [1] - 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是特有优势,庞大的内需市场摊薄创新成本并锤炼出能适应全球竞争的“硬核”产品 [2] - 文化出海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国内成功提供资金技术和信心,国际成功促进研发投入和品牌价值提升 [2] - 技术赋能是关键支撑,凭借TikTok、手游平台、网文APP等数字基建实现文化产品的“秒级全球化投送” [3]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大提升中文作品的翻译速度和效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出海焕发新活力 [3] 文化出海的表现与影响 - 文化出海的核心目的是增进了解认同,展示一个更加现代、多元、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形象 [2] - 《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作品全球热播,TikTok上中国元素成为全球创作热门素材 [2] - 《原神》等游戏融合传统文化并登顶多国畅销榜,奶茶、火锅等餐饮品牌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宠 [2] - 全球社交媒体兴起汉服穿搭挑战,全球年轻群体对中国元素的独特性形成吸引力 [2] - 文化出海借助数字媒介和青年创造力,以现代叙事重构传统IP,将优势产能与文化内容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3]
中国大众文化50年
虎嗅· 2025-10-04 17:07
文章核心观点 - 改革开放五十年来,中国大众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的演进,从80年代由传统媒体和精英主导,到90年代市场化和中产阶级化,再到新世纪后互联网推动草根力量崛起,目前正孕育一种更具自主性和世界性抱负的新大众文化 [2][4][22][27] 大众文化发展的三个时代 - 80年代以传统媒体为主,文化生产未充分商业化,带有官方和精英色彩,但改革共识下大众自发性诉求获得体制内回应 [4][6][14] - 90年代进入商业化大众传媒主导的电视为王时代,文化充分市场化和产业化,新富阶层和中产阶级控制文化生产,大众真实需求被压抑 [4][7][11] - 新世纪后转型为网络自媒体为王时代,资本与精英的文化垄断松动,大众深度参与文化生产,草根力量和新文化形态勃发 [4][8][22] 各时代代表性文化形态与媒介 - 80年代流行通俗文学、休闲报刊、流行音乐、迪斯科和时装模特表演等城市休闲娱乐形式 [6][7] - 90年代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完全压倒电影,电视成为商业化时代经典媒介和生产消费中心 [7] -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传统媒体全面衰落,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强势崛起,观众纷纷转向网络平台 [8][23] 中产化大众文化的特征与影响 - 90年代大众文化完成娱乐化消费主义升级,建立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和意识形态如成功神话和赢者通吃 [7][11] - 文学创作率先转变,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都市文学推出新时代城市英雄,塑造新意识形态 [12][13] - 影视剧从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持续打造时代新人形象,引领大众梦想 [14] - 赵本山小品轨迹显示90年代后期大众文化逐渐丧失质朴道德感和平民立场,流于空洞娱乐 [16][17] 新大众文化的崛起与表现 - 大众在文化消费和生产中主体地位上升,草根文化崛起,资本不得不迁就大众喜好 [22][23] - 科幻文学、网络小说、短视频等轻资产领域对旧文化工业秩序产生冲击 [25] - 电影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垄断领域被新锐导演打破规矩,如郭帆和饺子 [24] - 现象级作品如《流浪地球》探索本土化工业生产体系,《哪吒》融汇中外动漫元素,展现文化自信 [28][32] 大众文化内容题材的演变 - 网络小说从玄幻修仙题材安慰市场竞争挫败感,转向现实主义题材体现对本土文化政治的认同 [34][36] - 穿越类型从修改民族屈辱历史转向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肯定和文化肯定,如《大国重工》 [35][36] - 官场小说和宫斗剧为市场化职场斗争提供指南,近年趋势是传统文化成为创作灵感和价值源泉 [37][38] 新大众文化的世界性抱负 - 对外来文化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如《流浪地球》从中国文化立场讲述人类命运 [28][32] - 80年代本土流行文化由港台启动,西方日美代表普遍文化典范,90年代出现哈日哈韩现象 [28][30] -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好莱坞电影市场份额持续滑落,国产影片票房占比快速抬升,国外影视剧单向输入格局改变 [32]
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科幻想象力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29
核心观点 - 中航工业构建的"南天门计划"航空主题科幻IP 基于航空技术现状对未来空战体系进行大胆构想 被军事学者视为未来技术牵引 [1] - 科幻与科技创新存在紧密联系 科幻作品为科技发展提供灵感与方向 如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受科幻作家启发 摩托罗拉手机设计借鉴《星际迷航》通讯器概念 DARPA研究受《终结者2》启发 [1] - 中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 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前沿科技领域更需要通过科幻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探索未来方向 [2] - 中国科幻产业快速发展 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全产业营收超1000亿元 涌现《三体》《流浪地球》等高质量作品 具备反哺科技创新的能力 [2] 科幻与科技融合案例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曾邀请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为反导技术研发提供建议 [1] - 科幻作家格雷戈里·本福德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科研机构顾问 [1] - 法国2018年仿照DARPA建立创新局 专门设立由数名科幻作家组成的团队 [1] 中国科幻产业发展 -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与2024年全产业营收均突破1000亿元 [2] - 创作水平显著提升 涌现一批高水平科幻作家及《三体》《流浪地球》等高质量作品 [2] - 科幻产业与科技创新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科幻作家正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预言家" [2]
年轻人不去电影院了
投资界· 2025-09-20 21:35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电影行业面临观众流失和上座率持续下滑的困境,尽管影院和银幕数量持续扩张,但票房收入和观影人次未能同步恢复 [3][4][6] - 行业高度依赖少数黄金档期和头部爆款影片支撑票房,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影片生存空间被挤压 [10][11][18][20] - 观影体验下降、电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票价上涨以及娱乐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共同导致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影院的意愿降低 [21][25][27] 行业历史与现状 - 2014年票补兴起推动行业进入全民低价观影时代,2019年票房达到历史高点641.49亿元,但2020年因疫情骤降至203.1亿元 [4] - 2024年全国影院数量增至1.3万家、银幕8.1万块,但总票房仅425亿元,较2019年缩水三分之一,甚至低于2015年的438亿元,而当时银幕数不足2024年一半 [4] - 2024年全年上座率跌至历史低点5.7%,意味着百人影厅平均仅五六名观众,非热门时段影院冷清 [6][7] 档期表现分析 - 档期票房占全年大盘比重从2014年超50%升至2022年后约70%,但不同档期表现分化严重 [11] - 春节档已成绝对主导,2018年七天票房57.71亿元助推单月破百亿,2025年《哪吒2》带动二月票房达160.9亿元 [11] - 贺岁档上座率自2020年持续低迷,2024年仅4.2%;暑期档2023年上座率11.9%,2025年虽有多部高分影片但上座率仅6.9%;国庆档2022年后上座率未突破15% [7][10] 影片集中度与爆款依赖 - 票房向头部影片高度集中,2014年前50名影片占票房80%-90%,2024-2025年前20名影片即可占60%-80%,前五名份额从约20%升至30%以上 [18] - 2025年暑期档《哪吒2》单部影片吞噬近四成票房,超六成观众看完该片后未再进影院 [18] - 春节档竞争激烈,2024年八部影片中四部中途撤档,观众通常仅选择一部影片观看,超八成观众在春节档只看一部电影 [14] 观众行为与行业挑战 - 观影决策高度依赖社交平台和营销推动,自发观影行为减少 [10][21] - 一线城市2025年8月底票均价达49.6元,较2014年上涨16%,三四线城市均价约42元,涨幅逼近30%-35% [25] - 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暑期档的27.7岁升至2025年的32.5岁,年轻人将影院娱乐视为可选而非必选 [27] - 影院体验问题突出,包括环境嘈杂、设备老旧、影片内容质量差、套路化叙事等,削弱观众重返影院的动力 [21][25]
2025银河科幻大会今日启幕!全球科幻名家齐聚成都,共绘产业新蓝图
搜狐财经· 2025-09-19 22:14
大会概况 - 2025银河科幻大会于9月19日至21日在成都科创生态岛举行,是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后四川举办的首场国际性科幻活动 [1] - 大会主题为“未来之前,畅享未来”,旨在推动中国科幻产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1] 产业生态与战略合作 - 大会作为落实省委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科幻+”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创与科创深度融合,建设科幻产业强省 [3] - 现场举行9项覆盖科幻全产业链的重要签约,签约及投资总产值超过1亿元 [6] - 四川省科协与天府新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协议,确保银河科幻大会连续五届落户天府新区,以导入全球优质科幻资源并推动科幻IP转化 [6] - 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与阅文集团、京东图书等达成多项产业合作,覆盖创作、数字出版、文旅、影视及国际传播等全链条 [6] 重要项目与成果发布 - 大会启动“银河计划”,由科幻世界和阅文集团共同实施,旨在扶持青年科幻创作者 [5] - 成立“中文科幻出海推广联盟”并启动“中文科幻出海行动”,助力中国科幻走向国际 [5] - 第二届四川省青少年科幻创作征集活动共收到约2.6万件作品,涵盖科幻小说和绘画等类别 [3] - 四川省科协发布天府科幻体验馆方案征集计划,并宣告成立四川科幻研究中心以填补理论研究平台空白 [3] 国际化与行业交流 - 大会首次设立“常驻主宾”制度,由阿来、刘慈欣和加拿大“科幻教长”罗伯特・索耶共同担任 [8] - 邀请来自四大洲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嘉宾,其中包括约30位海外产业代表 [1][8] - 国内外科幻名家将围绕“科幻文学跨文化传播”、“科幻IP全产业链开发”等议题展开对话,推动全球资源互鉴共享 [8] 活动体验与内容展示 - 主会场成都科创生态岛设置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包括中外科幻名家签售、“银河奖40周年图片展”等 [11] - SF ONLY科幻主题同人交流会吸引近百位创作者,展示《三体》、《赛博朋克2077》等IP的衍生画作与手办 [11] - 湖畔星空影院连续两晚展映《独行月球》、《攻壳机动队》等经典科幻电影 [11]
中国年轻人,不去电影院了?
虎嗅· 2025-09-07 09:02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中国电影行业面临观众流失和上座率持续低迷的问题 尽管2025年暑期档被誉为十年来口碑最佳 但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预期且预测数据一再下调[4][5] - 全国电影院数量持续扩张 2024年达到1.3万家影院和8.1万块银幕 但总票房仅425亿元 较2019年641.49亿元历史高点缩水三分之一 甚至低于2015年438亿元水平[9] - 行业年度上座率跌至历史低点5.7% 意味着百人影厅平均只有五六名观众 四大黄金档期中除春节档外均表现疲软 贺岁档2024年上座率仅4.2%[12][13] 票房结构与头部效应 - 档期票房成为全年核心支撑 2022年后占比稳定在七成左右 但不同档期分化显著 春节档自2018年起成为绝对主导 2025年二月票房达160.9亿元[20][22] - 头部集中现象加剧 2014年前50名电影占票房80%-90% 而2024-2025年前20部电影即可占据60%-80%票房 前五名份额从两成升至三成以上[34] - 单片统治力强化 2025年《哪吒2》单部影片在暑期档结束时占据近四成票房 猫眼数据显示超六成观众观看该片后未再进入影院[32] 消费行为与定价变化 - 一线城市电影票均价达49.6元 较2014年上涨16% 三四线城市涨幅更猛达30%-35% 均价42元已与二线城市持平[47] - 观众年龄结构显著老化 暑期档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5年32.5岁 年轻人将影院娱乐视为可选而非必选项目[50][51] - 自发观影行为减少 行业高度依赖热搜推⼴、朋友圈刷屏和短视频营销触达观众 缺乏外部刺激时消费者难以产生购票意愿[18][19] 内容质量与体验问题 - 影片质量与宣传错位现象普遍 预告片与正片差异大 特效粗糙如《封神2》被吐槽视觉呈现差 剧情套路化且强行煽情引发观众反感[41][44] - 影院体验持续恶化 存在手机亮光、噪音干扰、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座椅舒适度和屏幕规格未达预期 直接影响消费者满意度[2][39][40] - 时间成本成为关键考量 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家庭娱乐替代方案 两个小时影院时长对比短剧综艺的灵活性处于竞争劣势[45]
外国人爱上中国视听作品(体验“中国味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6:22
中国影视文化内容海外传播影响力 - 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青睐 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4] - 外国观众通过影视作品获得审美愉悦 体会当代中国文化魅力 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4] 古装剧与文化传播 - 意大利博主因《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宫廷礼仪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 [5] - 《甄嬛传》吸引外国观众研究清朝皇帝生平、服饰文化和古汉语表达 激发对中国历史兴趣 [7] - 古装剧华丽旗装、精致头饰与米兰时尚文化产生共鸣 体现美的共通性 [7] - 影视剧带动实地文化探索 如清西陵旅行引发海外观众对历史遗址的关注 [8] 综艺节目社会影响力 - 马来西亚观众通过《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综艺了解中国流行文化和社会话题 [9] - 中国综艺形式多样 涵盖音乐、选秀、脱口秀、文化对谈、国风演绎等类型 [9] - 探案普法类综艺紧扣社会议题 兼具娱乐性和深度 引发跨国界情感共鸣 [10][11] - 线下脱口秀演出一年追看约10场 即兴互动成为文化体验新方式 [11] 电影产业内容创新 - 西班牙影迷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学习中文 逐步接触《霸王别姬》《重庆森林》等经典影片 [14] - 近年涌现《流浪地球》等科幻佳作 展现行业制作能力和想象力 [14] - 女性导演作品如《好东西》关注女性真实处境 呈现叙事多样性 [14] -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传递的互助情谊和团结精神超越国界 [15] 内容出海与跨文化传播 - 中国电影运用留白与隐喻手法 体现水墨画般的美学意境 需耐心品味文化深意 [15] - 行业有意识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视听语言结合 通过全人类共通情感增强本土故事国际共鸣 [16] - 影视内容成为跨圈层社交语言 外国观众主动担任文化传播者 向亲友推荐并解读中国作品 [8][15] - 网络平台和二次创作赋予内容持续生命力 推动作品在海外引发超预期讨论 [9][16]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APP· 2025-08-19 21:20
中国影视产业现状与特点 - 中国优质影视作品具有草根气质和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 构筑超越自我的英雄形象而非个人主义叙事 与欧美日韩以能力欲望突破普通人的英雄范式形成鲜明差异 [5][8][11] - 代表性作品包括《士兵突击》《山海情》《山花烂漫时》《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 这些作品采用中国章回小说叙事传统 深受观众喜爱 [8][11][12] - 中国影视特有的"希望"属性体现为胜利哲学下的可能性势能 与欧美"希望杀死人"的残酷机制形成对比 通过生活化场景如《山花烂漫时》中的滑肉摊实现共情与引领 [12][13][15] 产业机制与资本作用 - 当前优秀作品产出呈现偶然性 需借鉴韩国影像立国模式 政府与影视产业建立良性双赢关系 如《寄生虫》成功后首尔政府拨款1500户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17][18] - 资本具有双重性 既是流量民主与去中心化的推动力 也可能导致流量霸权与茧房化 《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成功作品均依赖资本推动 [22][23][24] - 互联网资本自2010年起全面改写影视业测评标准 流量成为新驱动货币 直接架空传统生产和传播模式 [24] 创作生态与人才培养 - 非科班导演如饺子(药学转行)和郭帆通过海量阅片和实践获得成功 其路径类似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派 体现中国影视行业的草台班子灵活性优势 [20][21] - 短视频时代催生六亿神州尽编导现象 专业与业余界限模糊 未来需要汇聚民间创作能量 否则可能造成分崩力量 [21][22] - 创作者与观众需建立"协商解码"信任关系 韩剧通过此机制让医疗剧《重症外伤中心》和家庭剧《苦尽柑来遇到你》等类型获得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 [18][19] 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 当前古装剧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多停留在表面情趣化消费 如《折腰》将守孝守节转化为圆房情趣障碍 《雁回时》让女主完成各种匪夷所思才艺展示 [25][26] - 传统文化引用不等于文化传承 需要避免将细节元素如《国色芳华》的忍冬纹花钿夸大为唐朝通关密码 应重建文化共同体与共同体感 [24][26] - 建议国家介入文化培育 防止传统文化沦为后革命时代的黄色幽灵 同时接纳二创文本如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等新文艺可能 [26][27] 市场生态与观众关系 - 影视剧需恢复"人间烟火是最大流量"的创作理念 通过衣食住行基本面实现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创生 [15] - 观众普遍抱持"大概率是烂片"心态进入影院 亟需重建编码者与解码者的协商信任关系 [19] - 烂片问题并非价值观表述错误 而是无法完成预设目标甚至取向互相打架 缺乏共情能力成为关键缺陷 [14]
为什么韩国能“影视立国”,中国却盛产烂片?
虎嗅· 2025-08-18 18:40
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优质影视作品通过草根气质和共同奋斗的情感逻辑构建英雄形象 与欧美个人主义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1][2] - 代表作品包括《士兵突击》《山海情》《山花烂漫时》等 这些作品呈现低开高走的主场情绪和中国革命逻辑的情节链构造 [2][5] - 中国式英雄人物注重自我超越和集体理念 而非个人欲望的满足 这种特质在当前影视环境中显得珍贵 [1][4][5] 影视作品艺术特征 - 中国影视继承章回小说叙事传统 采用踏踏实实一章一回的叙事方式 对观众具有特殊亲和力 [6] - 视觉特征强调草根形象 精神特征突出共同奋斗 形成独特的中国气场 [2] - 幸福场景普遍通过万家灯火和饭桌抒情来实现共情 如《山花烂漫时》中的小摊滑肉场景 [10][11][12] 产业机制与资本作用 - 资本在影视产业具有双重性 既可催生妖魔鬼怪 也能推动如《哪吒》《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 [20][21] - 流量模式重构影视行业测评标准 带来去中心化和茧房化并存的局面 [21] - 互联网资本全面改写影视业的生产和传播模式 流量成为新的驱动货币 [2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中多被情趣化消费 如古装剧将传统礼仪转化为情趣障碍 [23][24] - 需要建立真正的文化共同体 包括共同体感、情感和责任感 而非简单文化引用 [25] - 二创文本如表情包、弹幕和鬼畜改编孕育着新文艺的全新可能 [25] 国际比较与战略 - 韩国通过影像体制实现文化输出 韩剧流行带动欧洲年轻人学习韩语 [13] - 韩国政府与影视产业建立良性双赢关系 如《寄生虫》成功后政府拨款改善相关家庭生活条件 [14] - 中国需要借鉴韩国经验 将影像体制提升到国家战略工程高度 [13] 创作环境与人才培养 - 当前优秀作品产出呈现偶然性 传统生产机制未能保障持续输出 [13] - 非科班导演如饺子通过海量阅片和学习获得成功 专业与业余的界限日益模糊 [17][18] - 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编导 大众文艺已彻底告别传统特权性 [18] 观众与创作者关系 - 亟需建立创作者与观众间的"协商解码"关系 而非当前的不信任状态 [15][16] - 韩剧成功在于建立了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最佳协商关系 [15] - 二创视频可视为一种协商文本 有助于扩展创作者和观众的共鸣地带 [16] 价值观构建路径 - 优秀作品通过希望属性让观众产生有限能动性的自我期许 如《漫长的季节》提示"向前走别回头" [6][7] - 中国式希望表达新中国成立时刻的可能性势能 与欧美"希望杀死人"机制形成对比 [7] - 价值观塑造需要从烟火中来到烟火中去的润物细无声过程 而非口号式垂直灌输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