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灌溉
icon
搜索文档
335处大中型灌区为广东夺取秋粮丰收提供水利保障
中国经济网· 2025-10-21 15:57
灌溉用水保障与成效 - 今年以来广东全省335处大中型灌区提供灌溉用水57.5亿立方米,有效提升1323.7万亩灌溉面积用水保障率 [1] - 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2020年的68%提升至目前的8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8,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0.535的控制目标 [1] - 韩江粤东灌区春灌工作历时3个月,累计向灌区供水约87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余万亩 [6] 资金投入与工程建设 - 今年已落实省级及以上资金4.07亿元,推动39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后可新增恢复及改造灌溉面积81.31万亩 [2] - 灯塔盆地7宗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总投资7.92亿元,新建改造渠道453.09公里,改造提升水库山塘187宗,项目5个月完成前期工作、15个月完成建设 [5] - 灯塔盆地中型灌区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年可用于灌溉水量达2.08亿立方,可满足20.4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的用水需求 [5] 管理与规划创新 - 联合编制《广东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提出"灌区下延、高标上接"解决思路,协同推动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 - 建立了完备的灌区建设和管理制度体系,完成全省335宗大中型灌区一张图绘制工作,实现与高标准农田等矢量数据叠加 [2] - 在全国率先开展大中型灌区管护评估工作,围绕组织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护、经费落实四大核心板块设置量化评分指标 [3] 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 - 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指导各地开展节水灌溉、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3] - 南雄盆地灌区运用信息化计量设施,截至9月底渠首累计引水3202.2万立方米,灌区秋种晚稻插秧面积达27万亩,100%完成播种计划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制定高效灌溉方案,渠首累计引水3264.98万立方米,灌区晚稻插秧面积5.3万亩,占计划100% [7] 农业生产成果 - 南雄盆地完成夏收早稻16万亩,总产约6.56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3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75立方米 [4] - 恩平西坑水库灌区完成夏收早稻5.3万亩,总产约1.98万吨,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约4公斤,早稻亩均用水量329立方米,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7] - 韩江粤东灌区为粤东地区夏粮稳产增产提供有力的水利基础 [6]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水润三秦 看陕西如何碧波织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14:51
引汉济渭工程 - 工程于2023年7月16日实现关键通水,汉江水经98.3公里秦岭输水隧洞成功连通黄金峡与三河口水库[2] - 该工程历时十余年,累计1.5万人参与,每年将为1400余万人提供15亿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2] - 二期工程北干线隧洞于10月10日全部贯通,预计2026年全线通水;南干线预计2026年底贯通,2027年通水[5] 水利设施防汛抗洪 - 宝鸡峡渠首大坝林家村枢纽工程在2025年10月上旬应对黄河及渭河1号洪水时,通过开启排沙底孔闸门进行滞洪削峰[6] - 宝鸡峡引渭灌区通过梯级调蓄、科学控泄,累计安全下泄洪水超1.8亿立方米,承担着4市14县280万亩农田的灌溉及水旱灾害防御任务[8]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 - 持续近10年的生态泄流使灌区所辖渭河及其支流连通性显著提升,河道水量充盈,沿岸植被覆盖持续恢复[10] - 东庄水利枢纽计划于2025年11月下闸蓄水,预计投入运行50年后可减少入渭泥沙约30亿吨、入黄泥沙25亿吨,核心使命为防洪、减淤、去沙[19][21] - 陕北绥德县辛店沟通过"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坡地修梯田建果园、沟谷坡地植树种草、沟道修筑淤地坝)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不再向黄河输送泥沙[22][24][25] 农业节水灌溉 - 陕西石头河万亩猕猴桃节水灌溉产业园采用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替代过去明渠浇灌,水能精准输送到作物根系[13] - 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为每户农民每年省下百元以上的水费,实现了从"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保障农业丰产丰收[13] 土地利用模式优化 - 米脂县高西沟村将林、草、田"三三制"用地模式优化为"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的"三二一"新模式,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经济[29]
湖南道县:节水灌溉促增收
人民网· 2025-10-18 11:31
文章核心观点 - 湖南道县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1][2][3][4][5]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 当地积极推广喷灌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1][2][3] - 节水灌溉技术覆盖了水稻、蔬菜、脐橙等多种农作物 [4][5] 农业经济效益 -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 [1][2][3] - 农业增产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4][5]
行走江河看中国丨节水灌溉浇出“幸福果” 陕西石头河水库灌区猕猴桃飘香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0:53
文章核心观点 - 陕西眉县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猕猴桃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该技术不仅节约了农业用水 更带动了种植理念和果品产量的全面提升 使猕猴桃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1] 技术应用与效益 - 在石头河水库灌区猕猴桃产业园内 成片果树下铺设了黑色水管 昔日大水漫灌已被节水灌溉技术取代[1] - 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效益体现在农业用水量的节约上 并带动了种植理念和果品产量的全面提升[1] 产业规模与地位 - 中国每5个猕猴桃中就有1个产自陕西眉县 凸显了该地区在全国猕猴桃产业中的重要地位[1] - 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1]
精准灌溉守护粮田用水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48
灌溉供水与粮食产量 - 今年全国春灌累计供水57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4.3亿亩,为夏粮丰收提供保障 [1] - 截至9月中旬,夏灌累计供水近200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近8亿亩 [1] - 在河南商丘市三义寨灌区,冬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比去年增加200斤 [1] - 在河南濮阳市南小堤引黄灌区,冬小麦亩产1050斤,比去年增加50斤 [1] - 在山西大禹渡灌区,夏粮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07斤,增产11.9% [1] -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其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 [1] 灌区建设与生产效率 - 水利部今年支持实施15处新建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130万亩 [2] - 支持实施14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 [2] -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80%以上的粮食 [2] - 大中型灌区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亩产的1.5倍到2倍,是雨养耕地的2.5倍到3倍 [2] 数字化与智慧灌溉 - 水利部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大中型灌区一张图” [2] - 2022年启动49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推进用水计量精准化和管理运维智能化 [2] - 山西大禹渡灌区利用数字孪生平台预测作物水量需求和风险,精准调整供水预案 [2] 节水灌溉成效 - 水利部指导各地推广节水灌溉、精准灌溉、智慧灌溉 [3] - 陕西东雷抽黄工程推广小畦快灌节水模式,使亩均灌水定额下降10%以上 [3] - 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时期末提高12.5% [3] - 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时期末降低4% [3]
大中型灌区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经济网· 2025-09-24 14:10
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成效 - 大中型灌区项目被列入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实施15处新建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30万亩)和14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1] -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以占全国5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0%以上的粮食,其中大中型灌区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亩产的1.5倍到2倍,是雨养耕地的2.5倍到3倍[1] - 推进灌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大中型灌区一张图”,并与农业农村部建立共享机制,完成与高标准农田套图工作[1] 灌区抗旱保丰收实例 - 今年上半年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受旱,但受旱地区大中型灌区因水源充足、灌溉及时,实现增产,例如河南商丘市三义寨灌区冬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比去年增加200斤),河南濮阳市南小堤引黄灌区冬小麦亩产1050斤(比去年增加50斤),山西大禹渡灌区夏粮平均亩产较去年增加107斤(增产11.9%)[2] - 今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2] - 水利部门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围绕秋粮主产区强化骨干水工程调度,保障秋粮灌溉[2] 农业节水增效进展 - 水利部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2025年4月出台《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3] - 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3] - 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3]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 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
人民日报· 2025-09-23 05:52
灌溉保障与粮食生产 - 水利部门6月以来强化骨干水工程调度,保障秋粮主产区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灌溉 [1] - 截至9月中旬,夏灌累计供水近200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近8亿亩 [1] -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以占全国5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0%以上的粮食 [1] - 大中型灌区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亩产的1.5倍到2倍,是雨养耕地的2.5倍到3倍 [1] 灌区项目建设与现代化改造 - 水利部将灌区项目列入水利领域"两重"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实施15处新建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130万亩 [1] - 支持实施14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2000万亩 [1] - 推进实施70处重点区域排涝项目建设 [1] 节水灌溉成效 -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 [1] - 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 [1] - 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1] - 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1]
持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 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
央视新闻· 2025-09-22 07:07
灌排工程体系建设 - 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86亿亩 [1] -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 [1]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较"十三五"末提高12.5% [1] 农业用水与产出效率 - 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1]
新疆水利事业实现从“人逐水走”到“水为人用”的跨越——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9-18 08:41
水利工程建设进展 -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投运后下游防洪标准大幅提升 灌溉面积从651万亩拓展至千万亩以上[2] - 大石峡水利枢纽2025年6月首台560吨机组转子吊装 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8.93亿千瓦时[2] - 大石峡水利枢纽总库容11.7亿立方米 2026年完工后可为800余万亩农田提供水利保障[3] 农业生产效益提升 - 叶尔羌河流域粮食产量实现翻倍增长 春灌冬灌用水准时性显著改善[2] -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累计供水239亿立方米 和田地区灌溉面积增至603.79万亩[4] - 玛纳斯县数字农田亩产增加20公斤 每亩单次灌水量从90立方米降至35立方米[7] 数字技术应用成效 -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通过3D数字大坝实现水情实时监测与防洪调度优化[4] - 玛纳斯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7 肥料利用率提高20% 人工节省70%以上[7] - 全县建成750平方米数字农业实训基地 培训2万余人次 培养2000余名专业管理员[7] 生态保护成果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累计超98亿立方米 拉里昆湿地水域面积持续扩大[4][8] - 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周边北山羊种群数量达300只 实现灌溉防洪发电生态多维效益[5] - 水利工程累计为流域提供生态用水 促进草木茂盛和生物多样性恢复[5] 区域经济发展 -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建设期间吸纳劳动力1.2万人次 培训技术工人超3000人[2] - 阿尔塔什村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 80%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2] - 全省建成671座水库 12.54万公里干支斗渠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8]
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超10.8亿亩—— 走灌区,算粮“账”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18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 - 全国春灌总面积约4.3亿亩,夏灌有序开展[1] - 耕地灌溉面积超10.8亿亩,灌排工程体系逐步完善[1] - 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4] 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 - 灌区建有抽排水泵站30座、农业灌溉骨干渠道344公里[3] - 渠首引水流量最高达每秒39.5立方米,创10年最高纪录[3] - 累计引水118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50亿公斤[4]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 - 灌区投入资金6.58亿元用于续建配套[7] - 耕地灌溉亩均次毛用水量从9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7] - 粮食亩均产量从改造前的595公斤增加到656公斤以上[7]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 - 农业灌溉引水7.88亿立方米,完成水稻栽插面积约945万亩[10] - 数字孪生平台将配水方案编制时间从1-2周缩短为几分钟[10] - 灌区配备2063处水情站、1430处雨情站、40处墒情站[9] 节水灌溉成效 - 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8]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80[8] - 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从402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8] 数字化与智能化 - 数字孪生技术精准供水配水,提高灌溉效率[11] - 水利部推进49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11] - 智能手机远程操控成为农民的"田管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