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7月1日起,我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员长护险全覆盖一场“及时雨”助失能人群破“护理之困”
镇江日报· 2025-07-01 10:03
医保新政策覆盖范围扩大 - 7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员正式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1] - 政策覆盖对象与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享受同等保障待遇[2] - 旨在解决失能人群护理难题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 政策实施成效 - 自2023年10月推行以来累计3463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待遇[1] - 累计为失能家庭减负3500余万元[1] - 发放亲情护理补助超400万元[1] - 提供专业护理服务5.6万人次[1] - 特色助浴服务超4100人次[1] 护理服务与费用标准 - 机构护理按每天50元标准结算 每月可抵扣1500元护理费[2] - 亲情护理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10元[2] - 提供5类保障服务选择 包括机构护理和4种居家护理组合模式[2] 申请流程优化 - 支持线上"镇江长护"小程序和线下经办网点双渠道申请[3] - 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失能状况专业审核[3] - 确保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及时享受待遇[3] 政策定位与发展方向 - 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举措[2] - 医保部门将持续优化政策细节和服务质量[3] - 目标是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优质规范的护理服务[3]
广东颁发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30 16:06
长期照护师职业发展 - 广东省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仪式在广州举行 标志着长期照护行业进入规范化、职业化发展阶段 [1] - 首批101名获证者年龄跨度23至49岁 平均年龄35岁 大部分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2] - 长期照护师职业源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017年广州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实施该制度 [2] 职业定位与技能要求 - 长期照护师与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职能有重叠 但更侧重服务失能、半失能者 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2] - 国家职业标准将长期照护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逐级递进 [3] 职业激励与政策支持 - 广东将探索与职业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支付机制 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支付标准 [3] - 护理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率将纳入定点准入、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优先录用持证人员并倾斜薪酬待遇 [3] - 持证人员表示职业认同感提升 期待通过考取更高等级证书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3]
让长护险照护安稳晚年(无影灯)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 长期照护师作为新兴职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 涉及天津 河北 山西等7个省份的88名考生参加[1] - 全国已有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相关工作 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累计覆盖近1.9亿人[1][2] - 截至去年底累计有27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 基金支出超850亿元[2]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 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1] - 长护险制度已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 拉动相关产业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2] - 试点工作已扩大至49个城市 阶段目标基本实现[2] 制度创新与服务供给 - 国家医保局已印发13项政策措施 指导试点城市规范统一 缩小地区差异[3] - 部分城市创新探索"时间银行"长护模式 实现地域全覆盖[3] - 服务供给改革需突破创新 人才培养需温度与精度并重[1][3] 社会需求与家庭压力 - "421"家庭结构下年轻一代赡养压力陡增 出现"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现象[1] - 长护险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照护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2] -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 社会对专业护理需求激增[1]
服务民生保障走在前 看中国人寿长护险的“济宁实践”
齐鲁晚报· 2025-06-25 21:13
人口老龄化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失能老人数量攀升 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传统社会保障模式难以满足长期护理需求 [1] - 济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2万 占总人口20%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呈现高龄化 失能化 空巢化特点 [7]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初衷是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照料 减轻家庭负担 满足多层次需求 [9] 政策支持与行业响应 -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完善养老政策机制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3] - 中国人寿山东省分公司参与服务省直职工及10余个市长护险项目 覆盖730余万参保人 [3] - 公司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 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助推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 [3] 济宁市长护险试点创新 - 济宁市2018年启动长护险试点 2023年出台《济宁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办法》 2024年中国人寿以第一名中标中心城区项目 覆盖149万参保人 [4] - 公司高标准建成济宁长护险服务中心 设置五大功能区 服务团队25人 医学专业占比超60% [4] - 创新"分层分类分级"管理策略 建立专项工作清单和例会模式 完善政策告知机制 确保服务规范高效 [6] 服务实施与成效 - 截至2025年5月 济宁长护中心办理登记签约18900余件 完成现场失能评估13890余件 [7] - 案例显示长护险显著改善失能家庭生活 提供每周上门护理服务 缓解家属照护压力 [8] - 公司创新护理人员意外险保障方案 提升护理服务人员保障水平 促进长护工作健康发展 [9] 模式创新与行业标杆 - 中国人寿济宁分公司打造"济宁样板"经办模式 作为主承办机构推动成立长护协会 定期征集机构及家属意见优化服务 [6] - 公司协调居家护理 社区护理与机构护理关系 满足多层次需求 彰显保险为民属性 [9] - 通过标准化服务中心建设 失能评估体系完善 服务队伍专业化等措施 树立行业服务标杆 [4][6]
长护险深度报告:长护险有望催生万亿级护理需求,重点关注护理服务及设备租赁行业
华福证券· 2025-06-25 11:2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长护险有望催生万亿级护理需求,应重点关注护理服务及设备租赁行业 [2] - 对标美、日、德、法,国内长护险基金收入规模有望达1773 - 20130亿元 [3] - 预计2050年国内失能人群数量将达6200万人,相关护理需求约1.7万亿元,长护险作为核心支付方,亟待完善出台全国性制度 [4] - 顶层政策设计逐步加速,配套政策快速出台,全国性制度呼之欲出 [4] - 海外护理行业呈现五大特点,建议关注护理服务赛道和护理设备租赁赛道 [4] 各部分总结 长护险:顶层政策设计逐步加速,全国性制度呼之欲出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规模庞大,长护险将成为核心支付力量 - 长期照护服务分为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三大类,旨在维持和改善失能人口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4][8] - 失能发生率与年龄高度相关,2025年预计失能人群3400万人,2050年预计增至6200万人,护理需求将增至1.7万亿元 [8] 长护险:顶层政策设计逐步加速,全国性制度呼之欲出 - 长护险2016年启动试点,2020年试点扩大至49个城市,制度进一步明晰 [12] - 2021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为稳步推进+试点,2024年升级为推进建立,2025年进一步升级为加快建立 [12] 长护险:配套政策逐步完善,24年以来加速出台 - 2021年起国家医保局围绕多方面出台12项长护险制度配套细则,2024年以来出台节奏显著加快 [13][15] 长护险试点情况:基金覆盖人数及收支情况 - 2020 - 2023年长护险参保人数从1.08亿人增至1.83亿人,享受待遇人数从83.5万人增至134.3万人,2023年基金收入244亿元,支出119亿元 [18] - 目前长护险覆盖1.8亿人,累计260余万失能参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万个,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约600亿元 [18] 长护险试点情况梳理:筹资机制 - 试点城市筹资机制分为定额筹资、定比筹资、定比 + 定额筹资三类,分别有27个、10个、12个试点城市采用 [22] - 目前大部分城市长护险资金从医保基金划拨,后续预计形成独立筹资来源 [22] 长护险试点情况梳理:支付方式 - 试点城市支付方式分为包含服务补贴和现金补贴、仅有服务补贴两种,大部分城市不提供现金补贴 [27] 长护险试点情况梳理:覆盖人群 - 参保人群逐步扩大至城乡居民,49个国家试点城市和22个地方自行试点城市中,所有城市覆盖职工医保人群,39个城市同时覆盖居民医保人群 [31] 他山之石:对标海外,长护险有望成为万亿级别险种 美国护理行业拆分 - 2022年美国护理行业规模3865亿美元,占整体医疗费用比例8.7%,98 - 22年CAGR为4.9% [39] - 支出分为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Medicaid HCBS Waier四大类 [42] 美国护理行业支付方拆分 - Medicaid为最大支付方,2022年支出规模1678亿美元,占行业整体支出43% [46] - Medicare 2022年支出规模897亿美元,占行业整体支出23%,增速最快 [46] 日本护理行业拆分 - 2021年日本护理行业规模11万亿日元,占整体医疗费用比例17.8%,10 - 21年CAGR为3.5% [47] - 支出分为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三大类 [49] 日本护理行业支付体系 - 日本2000年建立独立长护险制度,参保人群分为两类,筹资机制由政府财政和个人保费构成 [53][56] - 2021年长护险基金收入11.86万亿日元,支出11.51万亿日元,结余率2 - 3% [61] 德国护理行业拆分 - 2023年德国护理行业规模824亿欧元,占整体医疗费用比例16.5%,95 - 23年CAGR为5.7% [67] - 支出分为居家护理、机构/社区护理两大类 [70] 德国护理行业支付方拆分 - 德国1995年建立长护险制度,采取“社保为主,私保为辅”双元支付体系,长护险和自费各占约40%份额 [71] 德国护理行业支付体系 - 参保人群为强制参保,2023年法定长护险参保人数7430万人 [77] - 2023年法定长护险基金收入610.1亿欧元,支出592.3亿欧元,长期收支紧平衡 [85] 国内长护险收入规模测算 - 按当前筹资水平扩展至全体医保参保人,长护险收入预计1773亿元 [89] - 假设长护险收入占医保基金收入、卫生总费用、GDP比例达美、日、德、法平均水平,预计收入分别为6333、12959、20130亿元 [91][94][96] 海外护理行业有何特点?应重点关注什么细分领域? 海外上市护理行业公司一览 - 报告列出多个海外上市护理行业公司的主营、市值、收入、利润等指标 [102][104][106] 海外护理行业特点一:行业规模庞大,但集中度较低 - 海外护理行业规模庞大,但集中度较低 [110]
山城上的守护者:中国大地保险重庆长护险为失能群体点亮希望
财富在线· 2025-06-11 12:50
2022年起全面覆盖全市各区县的城镇职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失能人群照护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仅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 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切实为失能群体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作为国家首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 请跟随镜头 重庆自2019年启动长护险试点 一起见证重庆医保部门 在中国大地保险协同参与下 为失能人群带来的生活改变与温暖力量 "这份保险,是对爱人照护的肯定" 今年已54岁的黄兵,在2005年患上了血管畸形罕见症。医生说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多年来由他的爱人 一直悉心照顾。在了解长护险政策后,黄兵第一时间提交申请。中国大地保险工作人员上门给他精心介 绍,办理了居家护理申请,并进行了评估,很快就办理成功,成为长期护理险的第一批受益者。 "一份政策,温暖一座城" 在重庆,医保部门在中国大地保险的协助下,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长护险定点护理机构,这种新 模式更好地为失能失智老人和家庭提供了保障。 "原来,政策真的就在身边" 温良国每天都会去养老院看望因脑梗卧床不起的爱人周爵华。最初,他对长护险政策持怀疑态度,直到 亲眼看到身边老人成功办理并享受到了,才真正放心尝试。在护理组长的协助 ...
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如何破局?|聪明的钱
36氪· 2025-06-06 13:30
人口老龄化趋势 -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2020-2024年年均提升约0.6个百分点,增速快于2010-2015年的0.3个百分点和2015-2019年的0.5个百分点 [3] - 截至2023年底,50-60岁人群是主要人口组成部分,我国老年人口整体低龄化,在护理、旅游等服务方面消费需求旺盛 [5] - 相比欧美,中国、日韩等亚洲国家从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5] 消费结构变化 - 日本家庭消费结构变化明显,食品、医疗保健等必选消费占比上升,住房相关、服装鞋类等可选消费占比下降 [9] - 日本1994-2006年私人消费年均复合增速0.8%,2007-2024年降至0.2%,主要因年轻人减少导致消费主力萎缩 [7] - 不同年龄段消费偏好差异显著:青年家庭侧重租房、穿衣打扮、文化娱乐,中年家庭注重教育支出和个人护理,老年家庭主要消费在饮食、医疗和个人护理 [11] 中日老龄化影响对比 -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5%以上增速平稳增长,为消费提供基础,而日本90年代后家庭可支配收入长期低增长 [14] - 我国2022年城镇化率仅65%,提升空间大,城镇消费约为农村的1.8倍,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正相关 [16] - 相比日本当年的困境,中国应对老龄化冲击可能更有韧性 [14]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验 - 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70-1993年养老服务兴起,1994-2005年注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2006年后快速发展智慧养老 [19][20][21] - 2000年《介护保险法》实施是日本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推动市场化发展并分摊老年护理成本 [21] -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研发护理机器人等,并给予税收减免,推动智慧养老发展 [21]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建议 - 可借鉴日本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人口结构和收入差异制定规则,动态调整报销范围 [23] - 着力提升低龄老年群体再就业,因其消费边际倾向高于青年群体,能直接带动消费 [23] - 制度上提供法律保障,就业渠道上提供适合岗位信息,对雇佣老年群体的企业发放补贴 [23]
30万护理员 VS 3500万失能老人,“人才荒”如何解
第一财经· 2025-05-18 21:50
长护险试点与行业发展现状 - 长护险试点9年催生30万长期护理从业人员,全国落地后需求将达千万级 [1] - 当前护理人员不足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长护险发展的主要瓶颈 [1] - 失能老人数量约3500万~4500万,按1:3护理比例测算需千万级护理人员 [2][3] 护理人才缺口与结构问题 - 养老服务劳动力需求缺口当前为360万~580万,2050年将达1092万~1400万 [3] - 护理员呈现"三高三低"特征:低学历(50岁以上占比超70%)、低薪酬(月均不足3000元)、高流动性 [4] - 南通试点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从50岁降至46岁,显示年轻化初步成效 [5] 政策推动与职业化建设 - 国家医保局联合六部门启动长期照护师培养,支持院校设专业并衔接职业技能认定 [2][7] - 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分三级,2024年2月发布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首批初级工考试 [7][9] - 江苏省将长期照护师列为紧缺工种,提供培训补贴(南通首批已申请) [14] 国际经验与行业转型 - 日韩经验显示长护险制度可提升行业吸引力,日本通过机器人辅助、儿童托管服务降低离职率(仍高于行业平均) [12] - 职业认证推动专业化,南通试点机构30%服务人员持证,企业反馈证书提升社会认可度 [9][13] - 院校合作培养模式加速,南通通过"学历+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现毕业生持证上岗 [1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行业需从"保姆"认知转向"技术人才"定位,需解决社会认同不足、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6][11] - 日本经验表明需长期投入公众教育(如中小学介护科普)以改善职业形象 [12] - 政策要求2025年前实现定点机构全员持证,薪酬体系与技能等级挂钩 [13][14]
镇江长护险即将“扩围” 城乡同享,为更多家庭破解“照护难”
镇江日报· 2025-05-15 07:25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成效 - 镇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重度失能家庭提供"医养护"融合服务新模式,典型案例显示一个家庭3位失能成员每人每月获得3次专业助浴服务[1] - 专业护理团队采用"两名护理员加一名医护"配置,每次服务携带专业设备并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提供每人每天10元的亲情护理补助[1] - 截至4月底该制度已覆盖3306位重度失能人员,累计为家庭减负超3200万元,发放亲情补助380万元,提供专业服务近5万人次[2] 服务内容与保障体系 - 制度设置5类保障服务:机构护理、亲情补助、居家护理、基础护理+补助、特色护理(助浴)+补助,针对性解决"照护难""洗澡难"痛点[2] - 全市116家定点护理机构中73家可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所有护理人员需通过严格培训并持证上岗,服务机构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2] - 特色助浴服务已开展3700余次,典型案例显示单个家庭累计获得80次助浴服务及8000元补助[1][2] 制度扩容计划 - 2024年7月1日起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将纳入保障范围,与职工医保参保者享受同等待遇[3] - 该扩容举措旨在惠及更多失能家庭,持续提升重度失能群体生活质量[3]
中国人寿长护险服务“解困”又“提质”
齐鲁晚报网· 2025-05-07 14:16
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发展 - 公司深度参与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形成"东营模式""璧山模式""吉林模式""江苏模式"等多样化服务模式[1] - 业务已覆盖全国4400多万人,在办项目80个,通过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构建普惠型养老保障体系[1] - 在江苏镇江案例中,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每月3次"不离床洗浴"上门服务,每次服务时长不少于两小时[2] 服务模式创新 - 针对特殊家庭推出"上门签约"服务,解决监护人因照料无法离家的难题,如为腿部受伤的朱女士提供居家签约[6] - 计划开发线上签约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提升服务便捷性与效率[6] - 在无锡案例中为脑梗患者提供55个月累计1157次上门服务,护理基金支付86775元,患者肢体功能显著改善[5] 养老产业战略布局 - 依托保险资金优势在全国26个中心城市推进城心公寓养老、城郊机构养老等多业态项目[7] - 推出三款"随心居"旅居产品并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7] - 加强养老专属规划师队伍建设,强化"保险+养老"综合服务能力[7]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化失能群体照护[4] - 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失能护理成为社会突出挑战,公司定位为长护险服务体系建设主力军[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