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灾减灾
icon
搜索文档
一线调研|给阿克苏苹果“建网”!“冰糖心”风险减量正落到实处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8:32
(原标题:一线调研|给阿克苏苹果"建网"!"冰糖心"风险减量正落到实处) 据介绍,阿克苏红旗坡地处航空管制区,常规的防雹作业受限,防雹网是更加适合当地的防雹方式。 (阿克苏红旗坡丰庆园合作社示范园内,架设在"冰糖心"苹果林上的防雹网。刘敬元/摄) 所谓防雹网即预防冰雹灾害的一张张实体网,由钢架支起来尼龙网,从上方罩住苹果林。网面为屋脊型 双斜面,可以使冰雹自动滑落,同时不会造成积雪压网。 "建一次网等于一亩地增加约7000块钱的成本,相当于把一年的收入都投入进去了,这对我们农户来说 好像是不可逾越的门槛一样。"杜民超说,以前对建防雹网很犹豫,2023年有了一个转折契机。 2023年的变化在于,人保财险阿克苏分公司会同地区气象局、红旗坡集团共同调研论证,在阿克苏地 委、行署的支持推动下,启动了航空管制区防雹网试点建设项目。该试点规划期为5年,每年建设约500 亩防雹网,总预算投资1660万元,其中人保财险阿克苏分公司投资60%,果农自投40%。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苏的苹果人人夸"。新疆的这句俗语显示了阿克苏苹果的知名度。作为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冰糖心"阿克苏苹果已经成为新疆的一张闪亮名片。 " ...
努力让每寸耕地都成为稳产田(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1
这种韧劲体现在农业本身的储备力量上。农田、水利、种子、科技、气象、保险、组织等环节,都是农 业生产的重要储备,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同样需要这些环节环环紧扣,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抗逆品种研发、智慧化管理等农业科技的应用,形成高效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发挥农业保 险作用,稳定种粮农民收益预期,只有农业本身的储备力量更强,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时才能展现出更 强劲的韧性。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3.4亿亩冬小麦,八成以上有水浇 条件;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加速布局……这些都把农业储备的根基夯 得更实。 这种韧劲也体现在从业者的应对能力上。人与天气之间,从来都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认识、掌握气候变 化的规律,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近年来,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动调整,正是应对 极端天气的有效突破点。这种韧性还体现在未雨绸缪上,平日里下足功夫,把气象灾害预测的精确度、 排涝抗旱、机具保障、烘干仓储等短板补齐,关键时刻才能不掉链子,产业韧性才能更强。 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时期,要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面向长远,以更加 科学的 ...
【新华社】科技筑起防灾减灾“智慧防线”
新华社· 2025-10-22 11:28
会议与倡议 - 第二届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1] - 会上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 发布四项创新科技成果[1] - 与会专家共同发起《新兴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国际科学倡议》 呼吁全球科学界围绕风险认知、预警和韧性治理协同攻关[2] 技术平台与成果 - 山地灾害风险精细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构建了山洪泥石流从降雨、入渗到汇流演进的全过程物理模型 实现从区域等级预报向精细化险情预报的关键突破[1] - 该平台提出区域-流域-小流域三级风险预警体系 解决传统预警范围大、指向弱的问题 已在四川凉山投入业务化运行 计划三年内落地巴基斯坦[1] - 数字中巴经济走廊综合数据平台涵盖七大分支走廊 集成多维度空间数据 为灾害研究、资源规划和绿色发展提供一站式数据支持[1][2] - 首部《中巴经济走廊自然资源与绿色发展图集》系统梳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禀赋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开发与保护协同[1][2] 国际合作与机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正式揭牌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担任负责人 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执行主任杨赛霓教授担任联合教席[2] - 该教席将与全球科研机构共同攻关山地灾害形成机制、风险评估和防灾技术 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转化[2] - 会议展现出中国在全球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担当 科技减灾成果计划惠及一带一路伙伴[1]
科技筑起防灾减灾“智慧防线”
新华社· 2025-10-21 15:32
会议核心成果 - 第二届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1] - 会议启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并发布四项创新科技成果,展现中国在全球防灾减灾领域的科技担当[1] 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发“山地灾害风险精细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实现从区域等级预报向精细化险情预报的关键突破[1] - 该平台构建山洪泥石流从降雨、入渗到汇流演进的全过程物理模型,提出区域-流域-小流域三级风险预警体系,解决传统预警“范围大、指向弱”的问题[1] - 平台已在四川凉山投入业务化运行,并计划三年内落地巴基斯坦,让科技减灾成果惠及“一带一路”伙伴[1] 数据平台与规划支持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开发“数字中巴经济走廊”综合数据平台,涵盖七大分支走廊,集成多维度空间数据[1][2] - 平台为灾害研究、资源规划和绿色发展提供“一站式”数据支持,并编制首部《中巴经济走廊自然资源与绿色发展图集》[1][2] - 图集系统梳理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禀赋,助力中巴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开发与保护协同”[2] 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 - 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地灾害风险防控教席”正式揭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担任负责人,杨赛霓教授担任联合教席[2] - 教席将与全球科研机构共同攻关山地灾害形成机制、风险评估和防灾技术,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转化[2] - 与会专家共同发起《新兴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国际科学倡议》,呼吁全球科学界围绕风险认知、预警和韧性治理三大方向协同攻关[2]
我省首颗地质专属卫星从太空传来“江苏自拍照”
新华日报· 2025-10-20 07:09
记者从省地质局获悉,我省首颗地质专属卫星"江苏地质号"卫星于10月16日首次过境江苏并成像, 获取江苏高精度卫星影像,传回图像细节清晰、层次分明、色彩饱满,达到设计预期,标志着江苏在自 然资源、国土空间监测和防灾减灾领域迈入陆海统筹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遥感监测新阶段。 "江苏地质号"卫星由省地质局和长光卫星联合研发,可提供150公里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卫星 影像产品,单日最大可获取超200万平方公里高清卫星影像,4次拍摄即可完成江苏省全域影像获取。 "江苏地质号"入轨运行后由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运控并推广应用,将有效提升江苏全域高频次、高精 度监测能力,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海"综合治理,为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施、重点工作推进提供精准决 策依据。 ...
“台风风险地图及巨灾模型”出炉,灾害防控再添AI工具
南方都市报· 2025-10-16 14:52
产品发布背景 - 公司借助第36个“国际减灾日”契机推出“平安台风风险地图”和“平安台风巨灾模型”两款新工具 [1] - 截至今年10月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生成23个台风,其中9个登陆我国,呈现出台风扎堆出没、影响和登陆数量偏多等特征 [1] - 行业关注重点在于利用历史气象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灾害预测与防御能力 [1] 台风风险地图技术细节 - 风险地图由台风风力危险性、台风暴雨危险性、台风综合危险性三大图层构成 [1] - 算法结合了“N年一遇”风场模型、极值降水模型与多因子加权叠加算法等模型 [1] - 基础数据覆盖76年历史台风路径、2600余个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多源国际再分析数据集,分辨率为1km×1km,准确率达到70%以上 [1] - 系统可量化台风风险,为保险核保、城市防灾及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输出差异化防灾建议 [1] 台风巨灾模型技术细节 - 巨灾模型由随机事件模型、易损性模型、损失预估模型和台风概率模型4个核心模型构成 [2] - 基础数据来自全国GDP和人口分布、超20年的台风理赔数据和承保标的结构信息等 [2] - 模型可根据台风随机事件集、公司承保和理赔等历史数据,量化预估台风巨灾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区间,支持巨灾保险定价 [2] - 模型应用场景包括台风概率估算、损失评估、巨灾定价等,目前覆盖范围可达全国 [2] 模型应用实例与效果 - 系统已针对海口市进行试算分析,结果显示海口全市台风风力、暴雨及综合风险等级均为10级(最高等级) [2] - 海口市海岸线沿线地区如灵山镇、三江镇、石山镇的风暴潮风险同样为最高等级 [2] - 模型测算海口市遭遇17级以上超强台风的年化概率约为1.77%,最高等级台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规模达到百亿级别 [2] 行业意义与前景 - 以台风风险地图及台风巨灾模型为代表的AI工具,为气象灾害的科学防控注入了新的动能 [2] - “人防+技防”模式为防灾减灾注入新动能,为城市安全建设和公共治理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技术支撑 [2]
永年公司:锚定电力韧性筑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硬实力
中国能源网· 2025-10-15 17:19
活动概述 - 公司于10月13日上午参与永年区政府街新世纪门前的多部门联合"国际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 [1] - 活动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 - 公司与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区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协同联动 [1] 投资举措与硬件升级 - 公司重点介绍了在智能电网建设、防灾减灾电力设备升级等方面的投资举措 [1] - 具体措施包括对老旧线路的改造、智能巡检设备的投用以及极端天气监测系统的完善 [1] - 这些举措从硬件层面强化了电力系统的防灾减灾韧性 [1] 技术应用与实效 - 智能电网具备快速响应和精准抢修能力,能在遭遇极端天气时最大程度减少停电时间 [1] - 公司结合案例向群众讲解电力韧性建设带来的防灾实效,以保障群众用电稳定 [1] 公众教育与未来规划 - 活动现场通过宣传展板和资料,就家庭用电安全、灾害天气下用电注意事项与群众互动 [1] - 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大电力防灾减灾领域的投资力度,深化与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2] - 公司计划不断优化电力韧性建设方案,以提升电力系统防灾减灾水平,为区域安全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2]
防汛物资驰援乡镇 中华财险济宁中支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堤坝”
齐鲁晚报· 2025-10-14 17:27
公司行动 -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中心支公司向辖区内多个乡镇提供了53个防汛抗旱应急水泵 [1] - 公司组织力量在汛期来临前对承保区域进行了风险排查和防灾提示 特别关注农业保险标的集中的乡镇 [1] - 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加强与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联动 做好风险预警 应急响应和理赔服务等工作 [2] 行动目的与效果 - 提供防汛物资旨在补充基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提升应急抢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1] - 此次行动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社会管理 延伸保险服务链条的具体举措 [1] - 接收物资的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物资有效缓解了基层防汛物资储备的压力 [2]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一家扎根地方 服务"三农"的国有保险企业 秉持"服务国家 服务三农 服务民生"的宗旨 [1] - 公司不仅注重灾后理赔 更强调灾前预防 [1] - 公司旨在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携手并肩 共同打好防汛抗旱硬仗 为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1][2]
2025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暨《台风灾害防灾减灾体系与指南》发布会在海南举办
新华社· 2025-10-14 11:26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0月1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主题为“2025年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动暨《台风灾害防灾减灾体系与指南》发布会” [1] - 活动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中国平安集团联合主办 [1] 行业参与与承诺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表示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织密灾害保险“保障网” [1] - 气象部门承诺通过精准预报和及时预警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范提供支撑 [1] -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1] 重要成果发布 -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13家专业机构联合编撰的《台风灾害防灾减灾体系与指南》正式发布 [1] - 该指南构建了“科学认知-监测预警-实战应对-风险保障”四位一体的完整知识体系,为公众和基层管理者提供全程行动指南 [1] 行业创新举措 - 保险行业首个防灾救灾“平安应急物资仓”在活动上举行揭牌仪式 [2] - 活动现场设置了以“科学认知台风、精准防范风险”为主线的台风知识科普长廊,通过主题展板和互动装置构建沉浸式科普场景 [2]
构筑提前预警体系 织密安全防护网络强化应灾“韧性”,江苏新招迭出
新华日报· 2025-10-14 07:22
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包含超过1.8万个监测站点,地震首报平均仅需7.4秒即可发出 [2] - 江苏省地震局与腾讯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地震预警小程序用户数已近80万,并在线下部署近300台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覆盖60余所学校、医院及关键公共场所 [2] - 依托区县应急广播平台和有线电视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计在年内完成技术测试,将面向省内用户提供服务 [2] 气象监测预警体系 - 江苏气象部门创新构建“31631”递进式监测预警体系,即提前3天风险预判、提前1天精准锁定、提前6小时临灾叫应、提前3小时发布警报、提前1小时滚动更新 [3] - 主汛期江苏气象预警提前量达48.6分钟,准确率超八成,并连续74个月发布无差错,预警信息年发布量超1.5万条,累计送达8亿人次 [3] - 气象部门与21个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短信、应急广播、北斗系统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传递畅通 [3] 地质与海洋灾害监测 - 利用国产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地表形变毫米级监测,通过十余年积累的动态数据库精准识别城市建设区、沿海养殖区等沉降风险区 [4] - 近千公里海岸线高空视频监测网实现24小时守护,并通过时序遥感影像为洪泽湖、石臼湖等提供精准洪涝风险预测 [4] - 今年首次采用无人船、水下机器人开展浒苔水下立体监测,卫星遥感也为赤潮、马尾藻灾害提供数据支撑 [4] 地质灾害防治实践 - 推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模式,今年已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不稳定斜坡1000余点次,确保全省发生的2起地质灾害险情未造成损失 [5] - 专人24小时紧盯雨情水情进行风险研判,协助发布省级黄色预警,并维护专业监测站点,发现数据异常立即现场核实 [5]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 围绕国际减灾日,全省各地科技馆开展专题研学活动,如扬州科技馆通过“龙卷风”体验区和“地震小屋”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灾害 [6] - 连云港市东海科技馆进行“解密家门口的地球密码”专题讲解,盐城市科技馆邀请地震局专家开展讲座,徐州市社区演示心脏复苏急救 [6] - 宜兴科技馆和南京科技馆在10月中旬持续开展专题活动,包括自救互救技能推广和“小小安全员”体验,如烟雾逃生和灭火器操作学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