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样性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首次发布综合性生物多样性报告
中国环境报· 2025-05-22 09:27
从行动看广东守护力度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报告提到,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 作,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现场 5月17日,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现场,广东省内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广东省生物 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环 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等部门编制,系统呈现了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与保护成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南粤 智慧"。 从数据看广东生态家底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 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之一。 报告显示,目前广东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 种、水生生物超3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通过系统化保 育措施守护了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此外,广 ...
近5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红树林近2万亩为海岸线筑起防护绿墙
海南日报· 2025-05-22 09:10
5月19日,一场大雨过后,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植物种质资源圃里,红榄李、木 果楝、莲叶桐、水椰等40多种红树植物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近5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红树林近2万亩为海岸线筑起防护绿墙 "海上森林"尽显绿色活力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今年3月初,《海南省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5年)》印发,提出实施红树林营造工 程、提质增效工程、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科普宣教工程和可持续利用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推动我省红 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将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海南日报海口 5月21日讯) 作为全国首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东寨港保护区采取退塘还林、环境整 治等综合措施,清退养殖塘5776亩、修复红树林4523亩、新增红树林4731亩,红树林面积扩大到26565 亩。 我省林业部门还强化红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红树品种苗木培育和供应,为红树林的生态保护 与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在文昌市东阁镇群建村排港村民小组,一个占地288亩的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 源库今年年初刚获批建设,这个种质资源库里保存有75份红树种质资源,涵盖了红海榄 ...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22 09:10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它们,在海南生机无限 40年,从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海南长臂猿"常住猿口"数量的变化,其家族在 日益壮大。如今,它是全球长臂猿类群里唯一实现稳定增长的种群。 纵观这一热带岛屿,这里分布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同时拥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 洋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积全国最大,分别约占全国面积的95%和64%。 25年,从9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近3.2万株——这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种群在海南展现出的生命 力,当前,坡垒种群正得到有效恢复。 万物有灵,生生不息。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我省对照《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昆明—蒙特利尔全 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要求,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缩影和典范。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省生态环 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 生物多样性,海南"多"在哪? 栖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绘就生态与发展新画卷(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5-22 08:07
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 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有效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亚洲象、雪豹、东 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苏铁、兰科植物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 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将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昆蒙框架"目标和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展示生态文 明建设成就和"中国林都"伊春的生态魅力,指导地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生物 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2日讯(记者 杨秀峰 李冬阳)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石,也是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绿色基因,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 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十四五"以来,我国以旗舰物种拯救 ...
《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补充材料
绿色和平组织· 2025-05-22 07:50
政策数据库 - 政策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党内法规、部门规章等多种类型,制定部门包括NPC、GOSC、GOCPC等多个部门 [2][3][4] - 涉及森林、土地、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多个领域,发布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24年 [2][3][4] 评估框架与行动手段及解释说明 广义生态内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18] - 限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19]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19] -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0]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2] - 限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2][23]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3] - 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4] - 其他特定方面,限制和扭转栖息地破碎化,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限制野生动植物采捕,预防物种入侵等 [24][25] 水土保持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6] - 限制森林水土保持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6][27]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27] - 提升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27][28] - 其他特定方面,固土措施,水源涵养措施,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 [28] 气候变化应对 - 保证森林总面积不减少,限制森林被占用,提升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 [29] - 限制森林固碳功能退化,减少直接扰动、扰动连带影响,避免有害林相置换 [29][30] - 从景观尺度提升森林固碳服务功能,促进森林恢复,优化空间布局 [30] - 提升森林固碳功能,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30][31] - 其他特定方面,避免非森林生态系统置换,提升风险预警、防御与治理能力,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 [31] 供给服务 - 促进产品分配公平,促进产品产出,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32] - 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发展,在保障生态安全前提下鼓励产业发展,促进林木种苗产业化,促进就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32] 文化服务 - 保护原住民传统与智慧和自豪感,保护精神与宗教,保护文化和历史遗产,促进森林美学价值提升,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功能 [34]
【省生态环境厅】从秦岭深绿到万里青屏:守护生物多样“精彩”
陕西日报· 2025-05-22 06:43
科学施策,阶段保护。初期采用人随鸟动、严加看护,强化个体保护,后期注重栖息地保护与恢 复。同时,积极探索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成功攻克饲养繁育、疾病救治和野外放归三大技术难关。 秦岭深处,大熊猫在扩建的栖息地里悠然漫步;红碱淖湿地中央,遗鸥在修复的湖心岛上振翅育 雏;周至山林间,川金丝猴种群稳定增长;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曾经濒危的"东方宝石"已逐渐恢复; 于汉中峭壁之上,人工繁育的秦岭石蝴蝶顽强生长;留坝县翠谷中,野化回归的陕西羽叶报春迎风绽 放……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决策部署,积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利用以及公众参与共建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征集活动。截至2024年 底,我省有6个成果入选,生动展现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树立了先进典范,发挥了示范带动作 用,为提升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引导各地积极开展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人工繁育、破解“声纹密码”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大分”
央视网· 2025-05-22 05:59
央视网消息: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为各生物种群创造良 好的生存环境。 云南各栖息地孔雀数量逐年增加 每年3—6月是绿孔雀的繁殖季,在云南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一批通过人工繁育的小孔雀刚刚破壳。今年,繁育中心的5只种孔雀,已产下65枚蛋, 其中有11只人工繁育的小绿孔雀已经顺利出生,剩下的预计也将在两个月内孵化。 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度濒危物种。近十年以来,云南省加大对绿孔雀种群数量监测和保护力度,通 过建立起绿孔雀栖息地共同管护区、成立野生动植物管护机构和公益组织等举措,保护境内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国境内的绿孔雀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500 破解猿类"声纹密码" 实现闻声识猿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世界物种基因库",有"树梢精灵"之称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就生活在此。科研人员正在用扩音器,播放一段长6分钟 的雌性独猿鸣声。音频播放后,分别有两个家庭群和一只独猿给出了回应。 只,增长到如今的850只左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飞:如果把绿孔雀保 ...
为什么生命如此多彩? | 红杉爱科学
红杉汇· 2025-05-21 23:21
今天,我们再一次迎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 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最早拥有三色视觉的动物是一类 非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如昆虫、蜘蛛和甲壳类动物) 。而在4.2亿至5亿 年前, 脊椎动物 也开始具备三色视觉,使它们能够比单色视觉的生物更精准地识别猎物和捕食者,提高在 环境中的导航能力。 化石证据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例如, 三叶虫 ——一类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已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就拥 有 复眼 。这一视觉结构能够探测多种光波长,使三叶虫在昏暗的海洋环境中获得进化优势,提高运动感知 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这些证据表明,生物在自身变得五彩斑斓之前,便已具备感知色彩的能力。 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每一次脉动,都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从灰棕、柔和的主体色彩到今日的五彩斑斓,从雄孔 雀炫目的羽毛到绚烂多姿的花朵,地球历经了一系列的进化——生命的色彩是基因密码的具象表达,是物种生 存的底层逻辑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构筑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球众多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正在加速丧失,那些承载着适应潜能的基因宝 ...
贵州:自然保护地237处 已查明生物物种2.4万余种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8:14
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方面,自2023年起,贵州聚焦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紫茎泽兰等农业重点入侵 物种,科学布设600个监测区开展动态监测,2024年顺利完成18万亩入侵区域治理修复工作,有效将外 来物种入侵危害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贵州还以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为依托,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完成石漠化治理10万余亩, 水源涵养林建设7万余亩,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黑颈鹤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稳 步增长。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陈春羽介绍,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复杂性特征,强化专业化工 作机制构建,设立了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等一系列具有贵州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庭,目前正有序推进《贵 州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贵州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条例编制工作,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近年来,贵州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中国前列,已查明生物物种2.4万 余种。 贵州不断优化就地保护,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工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守护“神话之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17:43
编者按:你刷到过"最诗意岗位"的新闻吗?每年夏天,都会有几名志愿者登上浙江的无人岛,守护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不仅能保护濒 危动物,还能享受海岛美景。2024年夏天,志愿者徐博文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当了两个月的"孤岛守鸟人"。 2003年,陈水华带领团队调查了舟山群岛1300多座岛屿,发现了燕鸥家族的其他成员,但没能找到中华凤头燕鸥。2004年8月1日,调查团队在宁波市象 山县韭山列岛一座名为将军帽的无人岛上,找到了混群在近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的15只中华凤头燕鸥。 这两种燕鸥,同是鸥科凤头燕鸥属的近亲,体型相似。它们外形上的区别在于,中华凤头燕鸥羽色更白,喙大部分是橙黄色,喙尖黑色,曾被称为黑嘴 端凤头燕鸥。 然而,2004年夏季的两场台风使燕鸥群繁殖失败并再次消失。直到2007年6月,8只中华凤头燕鸥才又回到了将军帽岛。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专门派了一艘船守在小岛边,但在护岛船补充物资的空当,有不法分子趁夜盗走了所有鸟蛋。台风、人为干扰,以及蛇、鼠、游隼等天敌捕食是导致燕鸥等 野生海鸟种群繁殖失败的主要威胁因素。天灾人祸接踵而来,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日益凋零。 幸好,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