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香格里拉秘境尼汝的新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0:20
尼汝村旅游产业发展 - 尼汝村凭借独特自然景观(高山/湖泊/雪山等)被誉为"秘境中的秘境",十多年前公路开通后旅游业开始发展[2] - 当地政府推出三条精品徒步路线吸引游客,形成徒步向导/马帮运输/民宿客栈等完整旅游服务产业链[2] - 旅游旺季时当地餐厅日收入最高超2000元人民币,近半数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5] 村民职业转型案例 - 29岁村民央卓七林从城市返乡,半年内接待300余名国内外徒步者,同时经营客栈并学习专业向导技能[2] - 50岁村民丹增培楚加入马帮队伍,计划改造牧场木屋发展旅游服务,其子女也返乡筹建客栈[3] - "90后"厨师扎拉返乡经营餐厅,融合藏餐与滇川菜系,旺季日收入显著[5] 旅游配套设施升级 - 从依赖马匹交通发展为村民普遍购置摩托车/皮卡车/轿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5] - 传统民居改造为民宿客栈,牧场开发为旅游景点,农牧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2] - 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进行旅游推广,吸引年轻游客群体[2]
东营全民共建共享筑实全国文明城市“连冠”根基 文明风景绽放城市角角落落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25
社区志愿服务 - "金水大妈"志愿服务队四年多来坚持每日检查103位高龄独居老人的窗帘状态作为平安信号,累计服务1600多个清晨 [1] - 东营市拥有28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和57万多名志愿者,覆盖社区巡逻、活动组织等基层治理领域 [2] - 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助力东营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 乡村经济发展 - 垦利区七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转型,村民刘慧芳经营农家乐使传统烹饪技能转化为经济来源 [2] - 该村通过移风易俗和旅游开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形成文旅致富模式 [2] 文化及诚信建设 - 东营市美术馆设置无人看守文创摊位,依靠诚信交易机制实现账目零误差 [3] - 全市每年推出400多个文明实践项目,包括"精彩365"等文化活动,覆盖城乡基层 [3] - 建成54处文明实践基地和家庭站,培育54名"中国好人"及458名"山东好人" [3] 城市文明建设 - 实施"德润东营"品牌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市民素质提升 [3] - 建立文化社区和书院作为文明实践"样板间",推动文明风尚全域覆盖 [3]
梯田、荷花、蔬菜 夏日乡村美丽富饶、生机勃勃
央视网· 2025-07-08 16:00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农业 - 红河哈尼梯田采用"稻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 农户夏季进行除草和投放鱼苗作业 [1] - 梯田生态系统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 通过自流灌溉系统维持 拥有1300年历史 [3] 江西上犹荷花旅游经济 - 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种植300亩荷花 形成湖水荷塘景观 吸引大量游客拍照打卡 [4][6] - 当地2021年起发展白莲产业链 涵盖乡村旅游、莲蓬采摘和莲藕加工 带动村民增收 [6]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 - 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43万亩 日均外运量4000吨 主供花椰菜、西兰花等品种 [7] - 采用分时段种植模式 实现5-11月持续供应 配套保鲜技术解决长途运输高温问题 [10]
桐庐新增山野水世界
杭州日报· 2025-07-08 11:00
公司动态 - 桐庐虎啸峡山野水世界正式开园 占地1万平方米 总投资约2000万元 分为儿童戏水区和成人挑战区两大功能区 [2] - 儿童戏水区设有水上城堡 包含多彩滑梯 互动喷泉和浅水池 成人挑战区配备彩虹滑梯 飞跃滑梯和22米高速滑梯等刺激项目 [2] - 景区与周边村庄签订共建共富协议 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形式参与 公司每年给予分红支持村庄发展和农民增收 [2] - 虎啸峡漂流项目迎来10周年 累计带动直接就业100余人 间接带动400余人就业 衍生出漂流装备销售 特色餐饮 民宿等关联业态 [4] 运营策略 - 推出"啤酒狂欢夜"活动 每日下午5点开始 持续至8月31日 旨在激活乡村夜经济 [3] - 山野水世界作为漂流项目的补充 可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 提供错峰嬉水服务 去年漂流游客量达30万人次 [2] 行业影响 - 政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包括乡村道路 停车场 游客服务中心等 惠及5个自然村 [4] - 景区流量带动周边70余家民宿产业升级 钟山乡民宿床位总数突破1000个 形成"景区引流-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4]
情怀 | 用心绘就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 -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璜土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胡子小镇",吸引全国游客,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1] - "胡子小镇"建设历时3年,包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民宿、文化教育和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累计接待团队6000余批、散客110余万人次[4] - 项目充分发挥毗邻常州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保留乡村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3] 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 通过承接政府安置小区及镇属公园的工程建设和物业服务获取"第一桶金",组建专业队伍并进行业务培训[2] - 将集体收入用于河道整治、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改善,并举办"国学班""道德讲堂"等文化活动提升乡风文明[2] - 成立村党委后拓宽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实现集体增收和百姓致富[3][4] 项目建设管理 -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共同探讨建设方案,综合考量功能需求与创收需求[3] - 积极联系多部门推动"一站式"解决民宿办证难题,克服审批手续繁琐的困难[4] - 吸引艺术家团队入驻,形成自然与时尚交织的旅游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1][3]
大城市留不住人了?年轻人纷纷选择回乡,专家:都回去谁搞城市化
搜狐财经· 2025-07-05 08:05
城乡生活成本对比 - 一线城市高昂房价导致年轻人仅能支付高层住宅首付,同等资金在农村可建造带花园洋楼 [3]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村通公路、家家有水电,与城市生活条件差距缩小 [3] - 城市居民需承担水电气暖及物业费等固定开支,农村自建房无额外持有成本 [6] 职业发展机会变迁 - 农村新兴产业崛起,包括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活自媒体等多元化创收渠道 [8] - 高学历人群选择回乡创业,如985高校毕业生帮助销售农产品,形成人才逆向流动 [12] - 部分人群采取"城市工作+乡村居住"模式,通过电动车通勤兼顾收入与低成本生活 [10][12] 生活方式选择动因 - 城市高压工作环境与加班文化推动部分人群追求农村更轻松的生活节奏 [8][13] - 乡村提供自主空间(如种植蔬果花园)满足归属感需求,与城市"房奴"状态形成反差 [6][17] - 通勤便利性改善使近郊农村成为可行选择,部分通勤时间甚至短于城市内部通勤 [12] 人口流动趋势特征 - 流动群体呈现两极分化:包括城市难以立足者与主动放弃高薪岗位的精英人群 [10][12] - 中年群体与大学生共同构成返乡主力,但城市医疗教育等资源优势仍具吸引力 [14] - 选择本质为生活方式差异化,无优劣之分,取决于个体对资源与节奏的偏好 [15][17]
鹭鸟翩跹青山绿水间尽显生态之美 神州大地铺展夏日生机画卷
央视网· 2025-07-01 14:1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苍鹭岛生态旅游 - 苍鹭岛现有500余只苍鹭及野鸭子、鸳鸯等鸟类共一千余只,形成规模化的鸟类栖息地[1][2] - 成年苍鹭正哺育幼鸟,30天后幼鸟将独立觅食,届时进入旅游旺季[2] - 当地通过净化水质、美化河湖环境等措施提升生态条件,吸引野生动物繁衍[2] 江西鹰潭市湿地生态修复成效 - 鹰西湿地公园观测到6只凤头鸊鷉长期停留,该物种对水质要求极高[3][5] - 鹰潭市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工程,成功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5] 河南老君山云海景观与旅游开发 - 老君山雨后云海景观壮丽,金顶建筑群在海拔2000多米处与云雾交融[6][8] - 因地形陡峭及水汽充沛,该地云海现象频发,文旅部门建议雨后清晨为最佳观赏时段[8]
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回信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01 06:11
嘎拉村经济发展模式 - 核心产业为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14] - 2024年桃花节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万元[11] - 发展采摘种植园项目,种植樱桃、梨、桃、苹果等6000多株树苗[9] 产业结构多元化 - 运输业带动个体经济,村民达瓦坚参运输年收入从早期1-2万元增长至十几万元[8] - 民宿经济快速发展,全村33户中13户经营民宿[13] - 推出桃花胸针、桃花书签等文创产品,形成旅游衍生收入[16] 基础设施升级 - 新建观光天桥、人行步道、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11][13] - 民宿完成标准化改造,配置独立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12][13] - 村内实现道路硬化和网络覆盖,距市区仅12公里[15] 运营管理模式 - 旅游项目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物资集中采购[10] - 建立红色研学展览馆,打造"团结颂"文化IP[15] - 实施"旅游+"战略,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13] 品牌建设成效 - "桃花村"品牌价值显著,桃花节成为年度核心活动[10][11] - 通过央视等媒体曝光提升知名度[7] - 文创产品成为游客打卡标配[16]
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特色民宿焕活美丽乡村(探访)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5
中央政策与行业概况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 [1] - 浙江省持证民宿超过2万家 2023年民宿产业营收超100亿元 [1] - 个性化民宿成为年轻人旅行热门选择 浙江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推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 [1] 德清县民宿产业发展 - 德清县莫干山集聚全县95%以上民宿 2024年846家民宿接待游客超890万人次 营收超30亿元 [2][3] - 德清县发布《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规范》 建立职业化标准 全县民宿管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 [2][3] - 莫干山民宿管家培训中心累计培训1.7万余人次 开设茶艺、咖啡调制等课程 [2] - 当地政府对通过考核的民宿管家给予奖励补助 对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者发放人才技能津贴 [3] 桐庐县民宿业态创新 - 桐庐县石舍村建成32家民宿综合体 节假日入住率保持70%-80% [4] - 民宿综合体融合咖啡书屋、乡村酒吧、瑜伽馆等多元业态 定期举办艺术市集和乡村音乐会 [4] - 邮储银行桐庐县支行为民宿业发放437万元产业贷 [5] - 石舍村吸引40多名创客常驻 包括农学专家、书画家等 村民76户中50多户领取营业执照 [5]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 石舍村与芦茨村、茆坪村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芦茨村主打亲水休闲 茆坪村侧重田园体验 [5] - 三村差异化定位保留古村落风貌 打造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带 2024年三村集体总收入545万元 [5] - 富春江镇培育多个"民宿+"产业集群 三村民宿总量超300家 年接待游客249万人次 [5] - 桐庐县2024年民宿经营收入达5.53亿元 成为富民增收重要途径 [6]
镜观·回响丨擦亮兴边富民的“桃花村”品牌
新华社· 2025-06-30 08:43
乡村旅游发展 - 嘎拉村依托1200多株野生桃树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树龄最长的达600多年[6][7] - 2002年举办首届"桃花节",至2025年已连续举办22届[9] - 2024年平均每户分红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13] 文旅产业升级 - 2025年桃花节期间推出民族服饰旅拍、美食特产、射响箭、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18] - 探索"赏花+民宿""赏花+文创"复合经营模式[22] - 2025年4月4-6日接待游客20.86万人次(同比+20.5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37.62%)[22] 区域经济带动 -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51万元[20] - 拉林铁路成为文旅新动脉,带动自由行游客增长[20] - 2025年嘎拉村和朵当村"桃花节"相关收入达272.8万元,小集市带动增收28万元[23] 生态价值转化 - 通过建设农业综合体、采摘园、油菜花观赏项目延伸产业链[15] - 湿地公园带动周边5个乡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20] - 实施常态化生态巡护机制,平衡保护与发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