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乡村旅游宜做好特色文章(话说新农村)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行业增长表现 - 2025年1至7月湖北云梦县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03% 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07% [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 同比增长8.9% [1] - 2025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 乡村旅游人次占国内旅游市场50%份额 [1] 成功案例与运营模式 - 云梦县通过200余栋古建筑异地复建、AR技术呈现秦吏文化体验实现文化资源转化 [1][2] - 采用"博物馆+全域规划"模式衔接城乡 衍生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升人均消费 [2] - 特色文化项目游客复游率较普通项目高出40%以上 如古法榨油体验、地方戏曲剧场、红色旅游线路等 [3] 市场挑战与转型方向 - 行业存在同质化问题 表现为古街古镇形态雷同、伴手礼相似、餐饮品类单一 [1] - 需从"千村一面"转向"一村一韵" 核心在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体验 [2] - 创新业态持续涌现 包括"村BA""村超""村T""村歌""村播"等乡土文化表现形式 [3] 核心竞争优势 - 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在于自然风光、农业特色、古建及独特文化记忆的多重组合 [1][2] - 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可触摸化转化 如云梦县AR技术活化历史IP [2] - 乡土文化创新产品展现乡村生活魅力 形成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体验优势 [3]
文旅消费“热”,经济发展“稳”
齐鲁晚报网· 2025-09-10 20:31
文旅消费还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如今的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旅游体验,这促 使文旅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沉浸式文旅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 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奇妙世界中;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满足了不同 人群的需求,为文旅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文旅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会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 术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推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当然,要让文旅消费持续火爆,为经济稳健向好提供更持久的动力,还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政 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为文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文旅企业要立足市场 需求,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更多优质文旅产品,提升服务水平;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 的文旅消费氛围。 文旅消费的火热态势是经济稳健向好的有力见证,而经济的稳健发展又为文旅消费提供了坚实基础。在 未来,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将为经济稳健向好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在经济发展的宏大版图中,文旅消费正以蓬勃之势,成为经济稳健向好的生动注脚与强劲动力。 ...
最高发放2千万元文旅补贴 广东文旅推介大会将于9月开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00:24
活动概况 - 广东省将于9月12日至14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A区举办2025广东文旅推介大会系列活动 包括金秋文旅消费季 文旅产业招商暨投融资对接会 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1] - 旅博会设置四大主题展馆:国际文化旅游馆 文旅融合馆 文旅消费体验馆 老字号文化馆 并设立四大主题展览板块[1] - 活动围绕"精品立省 改革引领 服务提质 融合增效"总体思路 聚焦提振消费和释放文旅消费潜力[1] 消费刺激措施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 自9月12日起启动金秋文旅消费季惠民补贴活动[1] - 旅博会专场通过云闪付APP和广东文旅微信公众号发放消费券 线下核销最高满999元减200元[2] - 线上专场通过携程 美团 飞猪等平台提供8折优惠或满减优惠 单笔消费最高减200元 覆盖省内游 景区门票 乡村旅游等产品[2] 产业对接与招商 - 文旅产业招商暨投融资对接会采用"1个主会场+6个专场+6场常态化系列活动"模式[2] - 专场活动聚焦乡村振兴 文旅科技 县域文旅招商引资 文旅金融 文化产业园区 主理人经济六大重点领域[2] 老字号博览会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文化)博览会同期举办 作为商务部"老字号嘉年华"重点活动[3] - 博览会以"老字号新动能·大湾区新体验"为主题 汇聚粤港澳及全国超400家展商[3] - 活动旨在将老字号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体验 可消费的旅游内容 拓展文旅消费场景[3]
如何提振农村投资和消费?北京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新京报· 2025-08-20 21:17
8月20日,北京市政协举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专题协商会。多位政协委 员从建设韧性乡村、优化乡村布局、培育服务品牌等角度提出建议。 建议提升气象灾害模拟能力,为乡村规划等提供仿真数据 同时,加强山地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研发多圈层融合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提升气象 及次生灾害等监测预报和模拟能力,并为乡村规划、企业投资选址和建设提供模拟仿真数据。加强预警 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建立覆盖险村险户的强制提醒性叫应机制。 建议整合"小弱散险"村庄,培育中心村 "目前,全市生态涵养区有278个'空心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6%。"在发言时,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乡村规划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吴永常说,山区村庄布局过于分 散,给应对"23.7"和近期发生的洪灾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和困难。 他建议,将乡村布局优化工作纳入北京市"十五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乡村建设行动方案中,适应乡 村人口演变新趋势,科学调整村庄规模,优化镇村体系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向新市 镇、重点发展的村庄布局投放,通过空间统筹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扩大有效投资和市场消费。 探索以 ...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舟山泼墨绘“绿”奔赴“新”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9:36
生态建设成就 - 东极岛海域出现成群海豚跃出水面的生态改善现象 [1] - 全国首个涉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在舟山诞生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方案 [1] - 舟山常年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列 [4] - 2024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6.45%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6.1% 城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94.1% [4] - 全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嵊泗诸湾、普陀诸湾、本岛南部诸湾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和美景象 [2]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 - 普陀鲁家峙舟山市美术馆开馆首周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 [4] - 新城小干岛日落景观成为年轻人专程打卡地 [4] - 全长43.9公里的云顶公路串联山海景观 [4] - 2024年全市58处道路两侧闲置地块完成生态化改造 [4] - 试点"不扫落叶"举措 让银杏梧桐落叶成为季节性景观 [4] - 建成"1+9+N"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污水排放等数据 [4] 乡村发展与特色产业 - 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 培育海岛民宿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7] - 为保护800株古杨梅林 舟山实施整体迁移至觅林古树园 [7] - 坚持"一村一品、一岛一主题"打造花园示范村庄 [8] - 定海区小沙街道光华村樱花景观吸引市民观赏 普陀区六横镇五星村佛茶产业园和"土豆公社"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 岱山县岱东镇涂口村上船跳区域因盐文化徐福文化活动及露营业态从空心村蝶变为热门地 [8] - 创新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 打造露营岛东岠、海上运动岛白沙、红色研学岛蚂蚁等特色小岛 [8] - 4条共富风貌游线2024年旅游收入超过2.5亿元 普陀"东海极地·逅会如期"和六横"海上清城"共富风貌游线获省级荣誉 [8] - 新建成海上共富带陆上精品路5条 省级未来乡村12个 花园村庄5个 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 [8] - "百里海乡画廊"品牌入选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十佳案例 [8] 生态保护创新 - 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 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10] - 采用"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网格责任体系和"源头管控+日常保洁"智能治理模式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10] - 149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113个 包括高新区化工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普陀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修复、岱山污泥配套处置项目主体工程、嵊泗县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 [10] - 定海五峙山列岛成为鸟类"返乡"生态舞台 中华凤头燕鸥备受关注 [10] - 推进金塘水獭志愿保护项目实现人与水獭和谐共生 [10] - 保护普陀鹅耳枥从"地球独子"发展到"儿孙满堂"状态 [10] - 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等志愿者团队参与海洋环保 [10] - 2024年舟山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四 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一 [10] - 朱家尖岛樟州村成立"护滩小队"定期捡拾沙滩垃圾 [11]
20年“灰山”变“青山” 老乡村“长”出新业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0 20:2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1] - 余村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实施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农房改造等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21][27] - 生态修复后,矿区变身为遗址公园,水泥厂荒地改造为露营地和观光园,废弃仓库转型为共享办公空间[27] 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效益 - 余村从依赖矿石开采转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形成"卖风景"的新模式[16][29] - 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长至7.4万元[29] - 村民职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从矿工转变为民宿经营者、生态农场主等新型职业群体[6][29] 新业态培育与人才引进 - 余村吸引1200多名新村民入驻,形成数字游民基地、骑行俱乐部等60多个新项目[38][33][42] - 全球招募的"绿水青山合伙人"带来研学教育、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38] - 废弃化工厂改造为全国首个乡村铂金级碳中和建筑,集成光伏发电、国漫茶咖等复合功能[2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升级 - 原羽绒厂改造为文化礼堂,定期播放电影并举办文化活动[19] - 青年图书馆设立英语角、余村夜话等社交平台,促进新老村民融合[24] - "大余村"景区整合周边24个村资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38] 环境改善与社会认同 - 矿区粉尘污染彻底消除,毛竹生长恢复,水质从浑浊变为清澈[11][12][15][46] - 游客普遍认可余村风景价值,认为其兼具生态美与现代乡村建设特色[31][35] - 新村民评价余村环境"被群山环绕保护",适合创意工作与生活[40][42]
【看见美丽中国】带你看“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的颜值之变、内涵之变
央视网· 2025-08-10 00:3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型方向 [1] - 余村作为理念发源地,20年间从依赖矿山开采转向生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变革 [3][15] 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2005年前余村依靠石灰石矿和水泥厂成为"首富村",但导致环境严重破坏:毛竹生长受阻、空气粉尘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洗脸水呈黑色) [6][8][9] - 2005年后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投入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和农房改造,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设施(如文化礼堂、碳中和图书馆)和旅游景点(遗址公园、露营地) [14][15] 生态经济模式创新 - 旅游业成为核心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至7.4万元 [17] - 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民宿(葛叔民宿)、生态农场、骑行俱乐部(年接待上海/江苏/国际骑友)、文创空间(国漫茶咖、英语角活动) [17][20][15] 人才引进与新业态孵化 - "大余村"景区计划吸引全球合伙人,3年内落地60多个项目,涵盖研学教育、数字经济和文创领域 [22] - 1200名新村民入驻,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如数字游民基地开发APP、骑行俱乐部The Mountain Is Calling品牌运营) [22][23] 基础设施与空间重构 - 废弃工业设施功能性改造:化工厂→铂金级碳中和图书馆(配备光伏发电)、羽绒厂→文化礼堂、矿渣场→竹海景区 [15][10] -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保留乡村风貌同时提供城市级便利设施(WiFi、咖啡吧、共享办公) [19][23]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经济日报· 2025-08-07 06:31
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 -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 [1] - 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1] - 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关系乡村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挑战与治理方向 -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仍面临挑战:围湖造田、过度养殖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尚未根除,部分农村"脏乱差"面貌未根本改变 [2] - 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一些地方整治标准不高、推进力度不够 [2] - 必须着力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题,扎实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 [2] 系统治理与价值转化 - 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科学有序的空间布局体系 [2]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2] - 以"美丽生态"催生"美丽经济",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2] 因地制宜与精准施策 - 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传统,聚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3] - 既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也不回避"脏乱差"的现实问题 [3] -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每一项整治措施都贴合乡村肌理、契合农民期盼 [3] 长效治理与战略定力 - 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需以"钉钉子"精神抓常抓长 [3] - 从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到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再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 [3] - 浙江"千万工程"二十余年久久为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例证 [3] 生态宜居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关乎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4] -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系统治理、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才能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乡村根基 [4]
收入水平全国第三,浙江如何提振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6:02
核心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有效释放内需潜力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1] - 政策强调通过保障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 以居民收入增长为核心抓手[1] 区域收入表现 - 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13元 同比增长5.1% 位列全国省区第一[1][2][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93元(增长4.7%)农村居民25986元(增长5.7%)农村增速快于城镇1个百分点[2][3] -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财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增速分别比城镇快0.9 5.0 2.0个百分点[3] 城乡协调发展 -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7 湖州(1.48)绍兴(1.64)等城市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 - 通过"千万工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 "山海协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5] - 计划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5] 地市收入分化 - 杭州(44709元)宁波(43797元)绍兴(43030元)收入超4万元 丽水(6.0%)衢州(6.4%)增速领先[4] - 丽水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7.4% 转移净收入增长7.1% 多源收入协同增长[5] 消费创新场景 - 浙江推出暑期促消费行动 聚焦文旅 体育 夜间经济等七大重点领域[8] - 上虞曹娥里夜间消费场景通过演艺带动客流增长40%[8] - 杭钢工业遗存改造为市民公园 融合市集 咖啡馆 演艺活动等多业态[7][8] 乡村振兴实践 - 义乌李祖村创客业态达73家 2024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 游客量破百万[9] - 村集体收入464万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6万元[9] - 天台塔后村形成70家民宿集群 联动8家养生业态和10家餐厅构建产业链[10] 服务消费升级 - 浙江发展"民宿+康养+文化"产业链 配套营地 马场等新业态[10] - 通过乡村运营模式改造老宅为扎染工坊 咖啡馆 国学馆等文旅业态[9] - 吸引数字游民群体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与消费联动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