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

搜索文档
入选CVPR 2025,哈工大团队提出分层蒸馏多示例学习框架HDMIL,快速处理千兆像素病理全切片图像
36氪· 2025-05-06 18:01
研究亮点:* 所提方法加快推理过程的同时也提升了分类性能,实现了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速度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并为多示例分类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启 发 * 该方法中首次展示了基于 Chebyshev 多项式的 Kolmogorov-Arnold 分类器,并将其应用于数字病理学中,大幅提升了分类性能 * 所提方法通过了大量实验的验证,并在 3 个公开数据集上取得了可靠、有效的验证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江俊君教授、江奎副教授和张永兵教授团队,创新提出一种分层蒸馏多示例学习框架 HDMIL,旨在快速识别不相关的 patches,从而实现 快速而准确的分类。 病理图像包含了丰富的表型信息,依据病理图像进行病理诊断被广泛视为癌症诊断的「黄金标准」。其中,全视野切片图像 (Whole Slide Image, WSI) 是 一种高分辨率的数字病理图像,利用全切片数字扫描技术将病理组织切片转换为高达 10 亿像素级别的数字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全景展示、数据量大等 特点,是当前医学诊断、医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多示例学习 (Multi-Instance Learning, MIL) 是当前分析 WSI 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在肿瘤检测、组织微 ...
登上Nature头条:西湖大学最新研究,在水熊虫身上绘制世界最小“纹身”
生物世界· 2025-05-04 08:37
研究成果 - 西湖大学仇旻团队和赵鼎团队的研究成果"水熊虫身上的世界最小纹身"入选Nature四月最佳科学图片并登上官网头条[2][4] - 该研究首次将半导体制造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冰刻技术在活体水熊虫表面实现微纳米尺度图案的原位制造[4][8] - 研究论文题为"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发表在Nano Letters期刊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4] 技术突破 - 创新性开发冰刻技术,克服传统微纳加工技术在生物体系应用中的局限性如难保形旋涂、辐射损伤和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8] - 技术关键步骤包括:在隐生状态水熊虫表面覆盖纳米冰膜,通过电子束曝光使特定区域冰膜转化为稳定固体图案,复苏后图案仍清晰可见[8] - 该技术可实现最小72纳米的任意图案原位加工,图案在经历拉伸、冲洗、浸泡等外部作用后仍保持优异黏附性[8] 应用前景 - 高精度冰刻技术可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得到应用,为微生物传感、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提供新技术路径[10] - 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的"纹身"制造[10] - 该研究展现了微纳制造技术与生物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10]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
今日快评丨高校专业调整透露哪些信号
河南日报· 2025-04-28 07:32
高校专业更新 - 河南省47所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146个 列入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 包括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飞行器运维工程等 [1] - 专业调整聚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 瞄准时代前沿和就业导向 如国产大模型DeepSeek和智能机器人引发行业关注 [1] - 农业大省背景推动智慧农业专业开设 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1] 专业设置方向 - 河南省2024年急需特需新兴未来本科专业支持目录清单显示 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 先进装备 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为重点 [2] - 养老服务管理 健康服务与管理 体育康养 康复治疗学等专业增设 反映银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 [2] -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 如工程专业融入艺术审美 医学专业结合心理学知识 [2] 专业调整原则 - 高校需从办学定位和条件出发新增或撤并专业 避免盲目跟风热门或撤并冷门专业 [2] - 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领域专业需综合考量时代责任和人文关怀 不单纯依赖市场热度 [2] 人才培养核心 - 毕业生质量是高校口碑关键 加强学科建设和基本功训练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 [3] - 招生工作中需加强对新增专业的解读和宣讲 帮助学生和家长理解专业动态调整 [3]
本科扩招、文科缩减,顶尖大学的真相是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3 22:03
优质本科扩容进展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1] - 清华大学率先宣布扩招150人,北京大学随后宣布匹配这个规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接连宣布扩招,中国农业大学将扩招500人[1] - 此次扩招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人工智能、新工科相关学科领域[7] 名校扩招具体措施 - 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5] - 北京大学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新增招生计划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进行培养[5] -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重点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招生规模[5] - 西安交通大学将扩招200人,连续第10年扩招,扩招学科领域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5] - 中国农业大学扩招500人,主要聚焦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6] 文科专业调整趋势 -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该校文科招生比例会从原来的30-40%降到20%[2] - 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不少于30门课程,其中大部分属于文科专业[9] - 浙江大学2024年有142个专业,其中文科专业56个(占39.44%),但当年停招20个文科专业[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2024学年撤销6个专业,其中包括英语、考古学、传播学3个文科专业[10] 文科专业现状 - 北京大学2024年在用本科专业120个,其中文科专业63个(占52.51%)[11] - 清华大学有91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类专业39个(占42.9%)[11] - 复旦大学攻读人文学科学位的学生占18.2%,社会科学学位占24.5%,合计42.7%[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有104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专业22个(占比超20%)[12] - 上海交通大学有85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专业22个(占25.9%)[12] 文科专业发展方向 - 文科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升级,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19] - 清华大学设置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等跨学科交叉专业[18] - 复旦大学推出"本科学程项目",包括"神经语言学"、"数据智能与商业决策"等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程[18] - 上海交通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聚焦文理交叉,构建STEAM课程体系[18] - 南京大学推出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