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搜狐财经· 2025-05-28 08:13
制造业重要性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 兴国之器 强国之基 [1] - 制造业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2020年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展现出的强大韧性有力支撑了经济复苏 [1] 制造业现状与挑战 -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 1%下降至2023年的26 2% [2] -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 应予以高度警惕 [2] - 制造业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 综合成本高 在一些重要细分领域还存在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 [2] 制造业发展方向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关键在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 制造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是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3] - 积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着力培育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3] - 推动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 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 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 [1] -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有利于维持产业创新生态 为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 [1] - 加强技术攻关 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 推动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 产品提质 生产增效 [3] 全球竞争与战略保障 -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保障 [1] - 关键领域如芯片 工业母机的自主可控能力 直接关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1] - 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制造业对经济增长 就业扩容的关键支撑作用 美 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制造业回流与振兴 [2]
国务院国资委:要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
快讯· 2025-05-26 20:04
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1] - 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1] - 加快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 [1] -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 - 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 [1] - 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 [1]
四部门开展“百场万企” 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中国证券报· 2025-05-24 04:42
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 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联合组织开展,旨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 - 目标包括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 [1] - 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交流、展示、服务、对接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 - 2025年6月在广州市举办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医疗装备等产业链对接活动 [1] - 2025年12月在无锡市举办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产业链对接活动 [1] - 2025年12月在上海市举办大型邮轮产业链对接活动 [1] 央企与民营企业对接 - 联合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央企与中小企业系列对接活动,发挥中央企业链长作用 [2] - 联合全国工商联举办大型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系列对接活动,推动开放创新资源和供应链体系 [2] - 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专利转化活动,以专利合作促进融通创新 [2] 地方对接活动 - 鼓励各地分层次分领域举办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 [2] - 助力出口型中小企业开拓新市场,针对受加征关税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组织专场对接 [2] - 推动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加大采购中小企业出口转内销产品 [2]
工信部等四部门:开展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快讯· 2025-05-23 15:35
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 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 [1] - 活动旨在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 [1] - 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资源 [1] - 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交流、展示、服务、对接平台 [1] - 丰富拓展融通对接的广度、维度和深度 [1] - 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1] - 共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1]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3
关税反制与进口多元化 - 对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加征关税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必要反制措施 [1] - 来自美国的粮食进口量显著下降,但不会影响国内粮食稳定供应 [1] - 入世初期大豆、玉米进口超90%依赖美国,2003年大豆贸易战导致国内压榨企业部分破产 [1] - 目前巴西已成为大豆和玉米最大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成为小麦最大进口来源国 [1] - 2024年美国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占我国消费量比重很低,且可替代性强 [1]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 - 去年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 - 大豆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稳步增加 [2] - 今年将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巩固提升大豆产量,同步提升油料自给能力 [2] 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 已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 [2] - 粮食库存充足、结构优化,口粮储备保持较高水平 [2] - 可通过释放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满足市场需求 [2] - 需加强政府储备粮管理,优化储备结构,强化穿透式监管 [2] 粮食节约减损措施 - 实施全谷物行动,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型 [3] -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利用加工副产物提高食用油自给率 [3] - 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 [3] - 利用菜籽粕、棉粕、花生粕等替代豆粕,减少大豆进口 [3] 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 通过进口多元化、产能挖潜、储备调控、全链减损四重防线提升粮食安全 [3] - 强化底线思维,运用政策组合拳应对外部冲击 [3] -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3]
精准“链”接!如皋高新区即将举办首届产业对接会
扬子晚报网· 2025-04-30 14:14
产业对接会概况 - 如皋高新区首届"融链成势,赢在高新"产业对接会将于5月9日在如皋软件园二期综合楼一楼举办,旨在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并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1] 活动参与方与形式 - 聚焦150家重点企业(包括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新落户项目)及金融机构、职业教育机构,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构建跨行业合作网络 [3] - 22家银行将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2家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人才直通车,形成资本赋能与人才支撑的立体化生态 [3] 活动创新模式 - 突破传统对接模式,构建"展示+对接+服务"三位一体数字化平台,帮助精准匹配资源 [3] - 为深度洽谈企业提供独立空间,保障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效率及保密性 [3] 活动目标与预期 - 促进技术攻关、场景应用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培育区域辐射力的创新集群 [3] - 推动跨界融合与价值共创,催生"链式反应"以带来新发展碰撞与合作机会 [4]
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4-30 06:01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寄递物流体系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纽带 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战略意义 [1] - 通过降低物流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畅通国际通道 跨境寄递物流加速国内优质商品和服务"走出去" 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高效整合 [1] - 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 其中国际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快递业务量增速达25% 多种跨境出海方式持续推进 [1] - 已建设海外仓数量超2500个 总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 [1] 现存结构性矛盾 - 成本高企削弱中小企业竞争力 [2] - 通关便利化不足 口岸查验标准不一 数据共享不畅导致跨境包裹因清关问题滞留时间过长 [2] - 数字化水平滞后 大部分中小企业未接入国际物流信息平台 全链路可视化率不足 [2] - 海外仓布局不均衡 专业人才缺口扩大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优化方向 - 加快布局智能物流枢纽 重点推进港口 机场 铁路口岸的自动化改造 建设5G物联网覆盖的跨境物流园区 [2] - 支持中西部陆港 边境口岸建设区域性集散中心 完善"一带一路"沿线海外仓节点布局 [2] -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 试点"智慧口岸"全流程无纸化通关 [2] 数智化转型措施 - 建立跨境物流大数据共享平台 整合海关 税务 企业数据流 运用"区块链+电子关锁"技术实现全程追溯 [3] - 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优化仓储分拣 路径规划算法 部署无人配送车 自动化分拣线等智能装备 [3] - 支持"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通过云平台实现跨国物流信息实时交互 [3] 服务保障机制完善 - 构建多维度消费宣传体系 联合电商平台 社交媒体 主流媒体开展跨境寄递物流服务专题宣传 [3] - 建立全国统一的跨境物流投诉响应平台 推行"接诉即办"和先行赔付制度 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立专项保障基金 [3] - 定期发布企业服务效能榜单 针对末端配送延迟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形成"问题发现—整改—公示"闭环管理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