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转型
搜索文档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点评:引导信托行业转型
五矿证券· 2025-10-09 11:15
核心政策修订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9月12日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1][8] - 修订后的业务范围调整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项,取消4项与主业无关联的中间业务[9] - 提高信托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至5亿元人民币[12] 业务影响与转型方向 - 新规对信托业务产生“两强一弱”作用:强化财富管理业务能力和行政服务能力,弱化融资功能[2][10] - 明确禁止刚性兑付、误导销售、规避监管的通道服务及资金池业务等监管红线[10] - 固有资产投资非标债权上限为净资产余额的30%,固有负债债券回购等同业拆入资金余额上限为净资产余额的20%[10] - 信托行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包括精品私人银行、多元资产投资服务商和行政服务商[3][16][17][18][19] 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 政策要求信托公司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重点聚焦受托履职合规性和操作风险[11] - 强化公司治理,深化党建融合,加强股东行为和关联交易管理,建立科学考核机制[2][11]
大爆发!地方化债托底,非标信托回暖,标品超七成获正收益!
新浪财经· 2025-09-27 15:46
地方债务化解与信托市场环境 - 一系列地方化债举措落地,12万亿元资金投入推动50余个地区隐性债务基本清零,多地信托、定融产品顺利实现提前兑付,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6] - 地方债务化解成效显著,为非标信托尤其是政信类业务的修复提供了坚实支撑 [6] 资产管理信托市场格局 - 近期资产管理信托市场呈现“成立回暖、发行遇冷”的差异化格局,成立规模环比增加54.71%,日均成立规模达18.55亿元 [5][6] - 非标信托市场显著反弹,共有165款产品成立,已披露成立规模64.02亿元,政信类、消费金融类及工商企业信托的成立规模同步增长,政信信托是核心增长点 [6] - 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发行端延续低迷,发行数量及规模均略有下滑,例如投向政信领域的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75.79亿元,环比减少26.30% [6] 标品信托业绩表现 - 在14721只存量标品信托产品中,平均收益率为0.06%,环比减少0.49个百分点,但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数量占比为70.63% [8] - 从投资策略看,债券策略产品共8447只,平均收益率为0.01%;股票策略产品共2210只,平均收益率为0.24%;组合基金策略产品共2800只,平均收益率为0.11%;其他策略产品共1264只,平均收益率为0.04% [9] - 股票策略产品跑赢同期公募基金与市场指数,表明其主动管理能力在震荡市中更胜一筹 [4][10] 行业转型与政策影响 - 非标组合投资新规与《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推动信托行业彻底告别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稳步迈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4][13] -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明确信托公司定位为受托服务机构,强调打破“刚兑”预期,推动公司从传统融资类业务向服务信托、财富管理等领域转型,回归本源 [14] - 新规要求机构在产品备案、底层资产穿透管理等环节审核更审慎,业务推进节奏明显放缓 [7]
今年以来18家信托公司核心高管发生变动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49
高管变动情况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3家信托公司核心高管任职资格,包括中信信托董事长吕天贵、平安信托董事长王欣、国投泰康信托总经理包恋群 [1] - 新任高管均具备银行、信托等金融行业长期从业经验,例如吕天贵曾长期任职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零售银行部、私人银行部,王欣拥有24年商业银行与5年保险资管公司工作经历 [1] - 截至9月21日,年内已有18家信托公司的核心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发生变动 [2] 高管变动原因 - 高管变动原因包括监管政策调整促使公司适应新要求,以及行业竞争激烈促使公司聘请更有能力的高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2] - 信托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是重要原因,当公司因市场环境或行业趋势变化调整战略时,需要新高管团队推动实施,业绩长期未达预期也可能导致管理层更换 [2] - 信托行业转型的刚性需求是高管变动主因,在信托三分类等新规下,传统通道业务空间收窄,公司需从规模导向转向服务导向,高管变动是业务转型的主动选择 [2] 高管变动影响 - 新高管可能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业务转型及创新、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3] - 在行业转型发展中,具备专业能力与创新视野的管理层是公司在资产管理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主战场竞争中突围的关键 [3] - 专业人才梯队是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核心保障 [3]
2.6万亿信托公司董事长,正式获批!
中国基金报· 2025-09-19 22:24
公司高管变动 - 吕天贵中信信托董事、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北京金融监管局核准 [1] - 吕天贵于2025年3月辞去中信银行副行长职务,出任中信信托党委书记及董事长 [1] - 涂一锴于2025年6月获核准担任中信信托总经理 [1] - 吕天贵拥有超过30年金融行业经验,曾在中信银行担任信用卡中心总裁、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副行长等职 [1] - 涂一锴2002年加入中信银行,2008年入职中信信托,历任部门总经理、业务总监等职,2024年任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1] 公司概况与股权结构 - 中信信托前身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于1988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 [2] - 公司于2002年重组、更名、改制为“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更名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2] - 公司最新注册资本为112.76亿元,股东为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2] - 中信银行和中信信托同属中信金控旗下金融子公司 [3] 公司经营业绩与业务动态 - 截至2024年末,中信信托管理信托规模达2.62万亿元,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3.79亿元,净利润26.53亿元 [5] - 2025年4月,中信信托全资子公司中信聚信所投企业正力新能于港交所上市,IPO发行价8.27港元/股,市值超200亿港元 [5] 行业动态与趋势 - 信托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5] - 年内,大业信托、建信信托、华鑫信托等多家公司通过参股或新设股权投资类合伙企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5] 行业高管变动 - 2025年9月,原云南信托董事长甘煜将出任华润信托总经理 [5] - 华润信托原总经理胡昊拟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5] - 王岗获批担任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 [5] - 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欣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长 [5]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18年来首修 信托业市场格局将加速重塑
证券日报· 2025-09-16 01:33
信托行业监管新规发布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时隔18年首次重大修订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2] 制度修订背景 - 原办法制定于2007年 已施行超18年 难以适应信托行业新的监管形势和转型发展要求 [2] - 监管部门于今年4月1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时隔5个月后正式发布 [2] - 近年来信托行业基础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 从2023年6月信托业务三分类规定到本次办法修订 时间跨度约1年半 [3] 核心监管导向 - 推动信托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定位 立足受托人定位 [1][2][3] - 要求信托公司专注于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类主业 摒弃通道套利和类表外融资业务 [4] - 明确"卖者尽责 买者自负 卖者失责 按责赔偿"原则 清晰划分各方责任 [5] - 推动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 风险防控措施 - 提高注册资本门槛 强化资本约束 [2][6] - 设立首席风险合规官 完善风控机制 [6] - 严格信息披露和穿透监管 [6] - 明确禁止资金池业务、通道业务、刚性兑付等行为 [6] - 限定固有财产投资范围 强化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隔离 [6] 公司治理要求 - 强化股东行为管理 增加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股东的监管措施 [6] - 建立强制性股东定期评估和违规报告渠道 [6] - 董事会应设立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的"委托人和受益人权益保护专门委员会" [5] 行业影响展望 - 资本实力雄厚、风险管控能力突出的信托机构将形成竞争优势 [3] - 无法满足新规要求的中小信托机构可能面临退出市场风险 行业资源向头部机构集中 [7] - 传统依赖"通道+高杠杆"模式的信托公司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7] - 专注合规与本源创新的公司将在新规红利下凸显竞争力 [7] - 行业风险水平预计下降 合规、专业的信托公司将更具竞争力 [6]
8月15家信托公司高管获批变更,密集流动背后传递哪些信息
北京商报· 2025-08-29 02:12
行业高管变动概况 - 8月以来15家信托公司发生20起董高监人员任免变动 涉及董事长、独立董事、运营总监、董事会秘书等岗位 [1] - 万向信托月内收到4则批复 涉及董事长及三名董事 为该公司第二任董事长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19则信托机构人事任职批复 涉及14家信托机构 [2] 重点公司人事变动详情 - 山西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旭拟任省管企业正职 2021年10月获批担任董事长 新任董事长尚未披露 [2] - 万向信托8月19日获批复:鲁伟鼎任董事兼董事长 唐林林、吴仲春、于建强任独立董事 系公司成立以来首次董事长变更 [2] - 中信信托8月22日核准涂一锴任董事 其两个月前刚获批担任总经理 [3] - 其他变动包括:黄志斌、寇莉丽任昆仑信托董事 杨小凤任华鑫信托董事会秘书 张涛任陕国投运营总监 [3] 高管变动原因分析 - 行业面临战略转型压力和监管压力 需通过人事调整推动业务重心转移与风险整改 [3] - 股东方压力及资源整合需求 部分新任高层具有股东集团背景以调整战略或处置风险 [3] - 信托"三分类"新规推动行业从非标融资向标品投资转型 市场竞争激烈促使人事调整 [4] - 部分公司因房地产风险暴露、非标项目逾期等问题 在风险化解压力下进行人事调整 [4] 典型案例深度分析 - 万向信托2024年营收1.8亿元较2023年2.9亿元下滑近40% 净亏损4744万元(上年亏损2.03亿元) [5] - 信托资产规模从2023年末831.25亿元缩水至2024年末639.32亿元 [5] - 2024年监事会指出公司出现重大亏损及大额减值事项 要求追责管理问题 [5] - 2024年末解聘三名副总裁 2025年新聘两名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 7月新增两名独立董事及一名董事 [5] - 中信信托涂一锴自2002年加入中信体系 历任中信银行和中信信托多个职务 现任总经理为芦苇(兼中信银行行长) [6] 行业趋势研判 - 高管变动是行业深度转型期的集中体现 反映战略升级与风控调整的内在需求 [1][6] - 在行业未出现好转情况下 相对频繁的高管变动趋势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 [4][6]
多家信托公司高管变动 行业转型期人才流动加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8-28 04:17
公司高管变动 - 山西信托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武旭拟调任山西省管企业正职 结束多年执掌期 [1] - 武旭2021年10月正式获监管批准出任董事长 曾担任山西金控集团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及山西信托党委书记等职务 [1] - 山西信托是山西省唯一信托机构 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山西省经济开发投资公司 2013年更现名 注册资本15.54亿元 [2] - 山西金控集团持股91.88% 太原海信资产持股7.25% 山西国际电力持股0.87% [2] 行业人才流动 - 信托行业高管变动频繁 呈现加速态势 包括中信信托 国投泰康信托 金谷信托 厦门信托 中原信托等公司近期均发生调整 [1][2] - 2025年6月涂一锴获批担任中信信托总经理 接替调任中信银行行长的芦苇 涂一锴2008年入职中信信托 历任部门副总 总经理 业务总监等职 [2] - 国投泰康信托原董事长李樱因工作调动离职 由任职超10年的原总经理傅强接任董事长 [2] - 行业高管变动呈现双向流动特征 银行证券等机构高管调入信托公司 同时信托高管流向其他金融领域 [3] 公司经营表现 - 山西信托2024年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下降4.56% 净利润2453.65万元同比下降37.32% [1]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管理信托资产规模748.53亿元 [1] - 公司积极推进业务转型 在财富管理 资产证券化 家族信托等创新领域布局 [1] 行业转型发展 - 信托行业自资管新规实施后告别高速增长阶段 进入转型深水区 传统融资类业务大幅收缩 房地产信托持续降温 [3] - 截至2024年末信托业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 较2023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增长23.58% [3] - 行业在服务资本市场 科技系统建设 可持续盈利等方面面临挑战 需优化组织架构并选择受市场检验的发展方向如产融业务 [3]
红利逝去,1.6万信托人“寻锚”
经济观察报· 2025-08-20 14:01
行业转型背景 - 信托行业过去偏离服务本质 盲目扩张积累风险 转型带来阵痛但为健康发展必经之路 [1][3] - 新规推动行业从类信贷中介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转变 金融属性弱化而服务属性强化 [10] - 非标单一融资模式正式结束 行业全面迈入组合投资新时代 [2] 业务结构变化 - 传统三大业务(通道/城投/地产)收入占比从超90%降至50%以下 [2] - 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规模达10.27万亿元 较2023年6.60万亿元增长55.61% 新增3.67万亿元 [10] - 房地产信托余额占比从历史峰值15.38%降至不足4% 2024年末规模8402亿元 [13] - 基础产业信托占比从超15%降至7.20% 2024年末规模1.60万亿元 [14] 盈利模式转变 - 地产和政信信托管理费率从1.5%-3%降至千分之六左右 利润大幅变薄 [13][15] - 2024年57家信托公司营收平均11.09亿元 较上年下降2.42亿元 降幅17.89% [26] - 行业营收中位数9.02亿元 较上年下降7.57% [26] 从业人员变化 - 信托员工人数加速收缩 2024年降至约1.6万人 54.39%信托公司减员 [19] - 2021-2023年员工人数从22387人降至17563人 [20] - 业务转型导致团队解散 人员转岗或离职 从业者面临专业能力挑战 [7][17][18][28] 创新业务探索 - 转向证券投资业务和服务信托业务 如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5][24] - 设立证券事业部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等新部门 [24] - 创新业务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稳定利润增长点 [26] 市场环境变化 - 2022-2024年住宅投资名义增长率分别下降9.55%/9.05%/10.50% [14] - 新建住宅销售面积从2022年10.33亿平方米降至2024年7.81亿平方米 降幅达26.74%/8.23%/17.62% [14] - 地产业务占比较高机构频繁出现项目风险 如万向信托和中融信托 [15]
荣膺金贝“2025卓越信托公司” 平安信托以转型实力与责任担当树行业标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3:34
核心观点 - 公司荣获"2025卓越信托公司"奖项 彰显行业转型引领地位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合并口径营业收入141.48亿元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6.81亿元 净利润34.21亿元 [2] - 资产管理规模达9930亿元 同比增长49.88% [2] - 主动管理型资产规模占比89.01% 投资类业务占主动管理型业务比例达94% [2] 业务转型突破 - 财富服务信托规模超2200亿元 行业占比20% [2] - 保险金信托规模1700亿元 家族信托规模超500亿元 [2] - 资产服务信托中证券服务信托规模超5900亿元 同比增长84% 服务近200家机构 [2] - 创新业务落地规模266亿元 涵盖数据信托与担保品服务信托 [2] 产品创新 - 焕新升级家族信托品牌"鸿承世家" 设立五大产品六大子品牌 [2] - 产品线包括家族信托系列/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慈善信托 [2] 实体经济支持 - 2024年投向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超9040亿元 [3] - 近五年累计纳税67.02亿元 [3] 社会责任践行 - 慈善资金管理规模累计超10亿元 [3] - 2024年设立5支慈善信托 包括"平安骄子慈善信托" [3] - "蔚蓝行动"项目获评深圳市首批关爱孤独症群体优质慈善项目 [3]
加速转型步伐 筑牢风控防线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2
行业转型与业务发展 - 信托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从传统融资类业务向资产服务信托 资产管理信托 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向转型 引领业务回归本源[1][2] - 2024年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预计首次达27万亿元 三大类业务均取得积极成果[2] - 平安信托资产服务信托业务规模2735.45亿元 资产管理信托业务规模7156.00亿元 公益慈善及其他38.13亿元[2] - 中信信托资产服务信托规模15303.56亿元 资产管理信托规模10003.85亿元 慈善信托备案规模约16.49亿元 位居行业第一[3] - 华鑫信托实收信托规模5022.48亿元 其中资产管理信托3703.12亿元 资产服务信托1226.82亿元[3] - 截至2024年底慈善信托备案总数2238条 总规模超84.8亿元 昆仑信托新增备案单数及规模位列行业头部[3] - 监管政策推动转型发展 2023年3月发布新三分类通知 2024年5月提出发展养老信托 绿色信托 知识产权信托等业务[2] 公司战略与差异化竞争 - 头部信托公司依靠强大资源 品牌和运营管理能力做大做强业务 中小信托公司通过锁定目标群体和产品创新形成特色[4] - 中信信托在资产服务信托方面深耕财富管理服务 行政管理服务 风险处置服务等领域 在资产管理信托方面构建多元化产品线[3] - 华鑫信托推出"鑫合""鑫传"家族信托品牌 "安鑫"家庭服务信托实现批量化 标准化运营[3] - 信托公司凭借股东背景及资源优势开展业务 未来需通过专业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4] 风险防范与管控措施 - 信托公司加强风险防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5] - 中信信托中标东方园林 信桓等重大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项目 参与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等大型专项服务信托存续运营[5] - 截至2024年末中信信托特殊资产业务管理规模超万亿元 居于行业首位[6] - 粤财信托关注交易对手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 动态调整授信策略 采取追加抵质押物 担保等方式强化信用风险管控[7] - 华能贵诚信托2024年风险管理工作注重与转型发展适配性 紧盯重点风险领域[7] - 2025年1月出台新规要求对风险早识别 早预警 早暴露 早处置 信托公司合规要求不断提升[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