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
搜索文档
隆扬电子7.7亿元收购,竟新增5.8亿元商誉!
IPO日报· 2025-06-30 13:49
收购方案概述 - 隆扬电子拟以7.70亿元现金收购德佑新材70%股权,其中4.88亿元来源于公司募集资金及利息 [1] - 收购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收购70%股权,第二步在业绩承诺期满后收购剩余30%股权 [3][4] - 收购完成后,德佑新材将成为隆扬电子全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5] 标的公司情况 - 德佑新材主营复合功能性材料研发生产,下游应用于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 [5] - 2023-2024年及2025年1-2月,标的公司营收分别为2.36亿元、4.19亿元和7398.3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588.49万元、9349.77万元和1829.01万元 [5] - 2024年标的公司业绩突飞猛进,收入几乎翻倍,净利润增幅超过250% [8] 业绩承诺安排 - 第一期业绩承诺:2025-2027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15亿元 [6] - 第二期业绩承诺:2028-2030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15亿元且不高于第一期实际净利润 [7] - 若第一期业绩未达标,双方将另行协商处理 [7] 交易估值分析 - 标的公司100%股权评估值为11.04亿元,增值率达453.32% [10]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将形成约5.80亿元商誉 [11] 收购战略意义 - 双方在电子材料领域形成深度互补,可整合技术优势和客户资源 [5] - 标的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头部客户资源可与上市公司现有客户网络形成交叉渗透 [5] - 有助于加速复合铜箔等新材料的市场导入 [5] 上市公司现状 - 隆扬电子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研发生产,2022年10月登陆创业板 [11] - 上市后业绩持续下滑: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12.11%和14.58%,2023年分别下降29.51%和42.7% [11]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8.51%,但净利润仍下滑15.02% [11]
上工申贝: 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3 18:19
长期股权投资情况 -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3.97亿元,同比下降15.89%,减值准备余额1411.56万元 [1] - 联营企业飞人科技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3.24亿元,临港融资4684.31万元,吉赞公司2526.66万元 [1] - 按权益法核算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损失6233.11万元,上年同期确认损失1.27亿元,本期确认其他综合收益调整损失1261.27万元 [1] 联营企业投资详情 - 飞人科技成立于2020年11月,通过海外并购引入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投资半导体项目 [3] - 临港融资原为拓展高端缝制设备销量设立,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持股降至20.17% [4][5] - 吉赞公司投资广州飒特红外和台州万象公司,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工业自动化行业 [6] 投资损失原因分析 - 吉赞公司因台州万象公司对外担保逾期产生损失,2024年穿透计算投资损失7493.19万元 [7][8] - 临港融资因股东方中通瑞德涉案导致融资租赁款项逾期,2023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7478.90万元 [9] - 飞人科技因半导体项目公允价值下降确认其他综合收益损失1264.06万元 [10] 减值测试情况 - 吉赞公司25%股权可收回金额1121.64万元,高于账面价值1115.10万元,未计提减值 [11] - 临港融资2023年已全额计提中通瑞德相关债权坏账准备,2024年大幅减亏无减值迹象 [12] - 飞人科技半导体项目公允价值虽下降但仍高于投资成本,无需计提减值 [12] 物流业务经营 - 2022-2024年物流业务收入分别为11.65亿元、12.91亿元、13.61亿元,毛利率稳定在8%-9% [13] - 主要客户为家电、纸品、光伏等行业企业,供应商为小型车队及个体司机 [15] - 成本构成包括包干运费(45-48%)、个体司机劳务费(20-21%)、路桥费(21-24%)和油费(9%) [15] 贸易业务状况 - 2024年贸易业务收入2600.28万元,占营业收入0.59%,主要为办公文具出口 [15] - 成本中采购货款占比98%,货代及海运费占比2% [15] - 因缺乏与主业协同效应,业务规模逐年萎缩,但基于关停成本考虑继续维持 [15] 货币资金与负债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6.86%,利息收入877.16万元同比下降15.56% [25] - 有息负债合计15.14亿元,利息费用6221.51万元,财务费用较高 [25] - 境内自有资金5.60亿元仅覆盖境内有息负债39.65%,不存在资金冗余 [32] 利率与收益分析 - 2024年协定存款利率下降0.95个百分点,理财收益率降至1.60%-2.80% [27] - 公司本部理财收益1133.21万元同比下降28.2%,主要因利率下行和规模减少 [26] - 境外公司自有资金3.48亿元,有息负债仅6363.78万元,资金覆盖率547% [32] 商誉减值情况 - 商誉期末余额1.73亿元,报告期计提减值2074.18万元 [36] - 德国百福预测收入增长率10%-21%,毛利率4%-30% [36] - 上工富怡营收1.56亿元同比下滑25.50%,净亏损2789.70万元 [36]
博众精工4.2亿高溢价收购将新增3.6亿商誉 一季亏损扩大45%基金减仓千万股
长江商报· 2025-06-18 07:40
收购交易 - 博众精工拟以4.20亿元现金收购上海沃典70%股权,标的公司估值6亿元,较净资产1.33亿元增值352.35% [1][4]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新增3.60亿元商誉 [1][4] - 交易对方承诺2025-2027年上海沃典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85亿元,年均需超6000万元 [1][6][7] 标的公司情况 - 上海沃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专注工业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4] - 2023-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7亿元、2.4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3.66万元、3857.10万元,2024年同比增速5.16%、21.53% [5]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8274.34万元,归母净利润1264.56万元 [5] - 公司正拓展海外高毛利业务,欧洲市场订单占优势比例 [5] 博众精工业绩 - 2023-2024年营业收入48.40亿元、49.54亿元,同比增长0.59%、2.36%,扣非净利润3.28亿元、3.19亿元,同比变动4.88%、-2.66% [8][9] - 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37亿元同比下降0.80%,归母净利润亏损3097.79万元同比下降45.59% [9] - 2020-2024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71亿元、4.62亿元、4.94亿元、4.97亿元、5.14亿元 [8] 市场反应 - 收购公告发布后6月16-17日公司股价表现平淡 [2] - 2024年一季度基金公司合计减持公司股份超千万股 [3]
思林杰推14亿重组或增7.83亿商誉 标的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超99%
长江商报· 2025-05-16 07:24
交易方案调整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科凯电子71%股份 交易价格从14 91亿元下调至14 2亿元 现金对价从9亿元降至8 57亿元 股份对价从5 91亿元微调至5 63亿元 配套募资规模保持5亿元不变 [1][2] - 收购标的整体估值21 02亿元未变 增值率维持128 1% [2] 业务协同效应 - 收购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检测用智能仪器模块拓展至军用高可靠微电路模块 形成双主业驱动格局 [2] - 计划利用标的在军工/航空航天领域的渠道和资质优势 推动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在军工集团落地 [3] 思林杰财务表现 - 2022-2023年营收从2 42亿元降至1 68亿元(-30 55%) 净利润从5403万元锐减至898万元(-83 37%) 主要受消费电子需求放缓影响 [3] - 2024年营收回升至1 85亿元(+10 14%) 净利润1527万元(+69 99%) 但2025Q1转为亏损1254万元 同比降幅达546 94% [3][4] 科凯电子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前8月营收分别为2 72亿元/3 08亿元/9568万元 净利润1 63亿元/1 67亿元/2379万元 毛利率从83 6%持续下滑至63 31% [1][6] - 客户集中度极高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均超99% 其中第一大客户(兵工集团系)收入占比从51 66%升至70 51% [1][7] 交易影响与对赌条款 - 交易将新增商誉7 83亿元 占公司总资产24 07%、净资产29 57% [1][7] - 标的承诺2025-2028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 4亿元 其中2025年需达9000万元 [7] 标的资本运作历史 - 科凯电子曾于2023年6月申报创业板IPO(拟募10 01亿元) 但因军工行业调整导致业绩预期下滑 于2024年4月撤回申请 [6]
李嘉诚43个港口结局已定,长和市值蒸发300亿元,美国发现不对了
搜狐财经· 2025-03-30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集团打包出售港口业务引发舆情,该交易虽能带来超190亿美元收益,但可能使美国借此施压中国出口和供应链,长和此举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且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服务费”引发连锁反应 [1][3][5] 各方反应 - 大公报3月31日发文呼吁长和集团暂停港口业务出售交易 [1] -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月18日指出中方反对利用经济胁迫等手段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为长和实业留“后路” [3]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公开表态后,长和股价走低,近11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超323亿港元,约占总市值16%,资本市场不看好长和未来长期价值 [3] 交易影响 - 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间,和中国相关货物占运河运输量21.4%,是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美国若控制港口会施压中国出口和供应链 [1] - 长和出售43个港口,美国或借此建立新物流运输网络,中方损失难以用190亿美元衡量 [1] 美国措施及后果 - 美国对进入其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最高150万美元“服务费”,想刺激本国造船业发展 [5] - 一些船东拒绝为美国企业运输煤炭,服务费将为煤炭运输带来35%额外成本,未来60天美国煤炭出口可能中断,还可能导致煤矿裁员 [5] 长和声誉风险 - 若李嘉诚一意孤行出售港口,在中国或难逃“卖国”骂名,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