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思政课
icon
搜索文档
探秘海岛“绿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8:39
②陈石泉带领孩子们测量招潮蟹的洞口。 4 S 5 TS b . 24 e 4 The St 978 12 h SPORT - 15 6 p ③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红树植物海莲的生长特征。尹建军摄 "叶片上真的有盐!书里学的知识,今天得到了验证!"8月22日,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滩涂边,中学生陈翌轩举着刚观察完的老鼠簕叶片,难掩兴奋。当 天,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主办的"探秘海岛绿肺——海南红树林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在此开展,25名中学生以"小科学家"身份,完成了一场从科学猜想到实地 验证的研学实践。 ①冯尔辉向孩子们介绍石磺的生活习性和对红树林的保护作用。 在实践中收获三重成长 清晨的东寨港滩涂,"小科学家"们穿着防滑鞋、携带实验工具,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启探索。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 的带领下,植物组观察老鼠簕的吐盐现象,水质组用PH值试纸检测不同采样点水质,动物组则用标尺和样方法统计蟹洞密度,全程遵守"无干扰观察"原 则,践行生态伦理。 午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曲口科研基地里,该院教授陈石泉带领学生参观海草床示范区、海马实验室与东风螺培育车间,并示范高倍显微镜操 作,指导学生记录、处理 ...
感悟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 上好“开学第一课”
央视网· 2025-08-27 16:51
央视网消息: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眼下,各大高校新生正陆续到校报到。在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3000余名本科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3000余名本科新生集体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这里共展出了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驻足凝视赵一曼家书、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珍贵展品,深入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伟大抗战精 神。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联合启动了2025年"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 值,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思政课程教学项目及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指导教师晁迪表示,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让他们以大思政课为出发点,去关注抗战历史,从而 传承好抗战精神,不忘历史才能够书写更好的未来,去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人民战争地道战、地雷战等主题展陈区域,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直观感受抗战时期的军民智慧。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 怀抗战英烈"专区,同学们在大 ...
馆校共建“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活动概述 -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8月25日在北京联合举办馆校共建研讨会 [1] - 活动主题为“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1] 参与方与目标 - 来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等20余家革命纪念馆的代表出席 [1] - 共同探索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路径 [1] 活动内容与规划 - 创新推进革命文物融入校园文化塑造,策划举办主题巡展、宣传宣讲、文艺展演、知识竞赛等活动 [1] - “纪念馆里的大思政课”创建活动将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1]
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文化中国行·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8-23 06:14
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近年来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并发挥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2] - 高校博物馆依托学术资源 逐渐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2] 红色教育资源整合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多元途径举办30余场西迁主题展览 挖掘2000余件展品与史料结合重现历史场景 [3][4]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高校通过红色资源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4] 科研与文化遗产保护 - 四川大学博物馆现有历史人文类文物8万余件 在书画陶瓷美术雕刻收藏最具特色 依托学校科研优势与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同步发展 [5] - 该馆记录1934年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科学发掘的发掘日记地层图器物图等资料 展厅通过动态投影复原探沟场景 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到发掘现场 [5]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6] 文化传承与展览创新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呈现200余件套绘画珍品图像与传世文献 系统展示元代绘画维度 [6]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丰富中华各民族文物 包括黎族几何纹服饰和赫哲族鱼皮衣 使专业学习能通过实物印证抽象文化概念 [6] -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反哺陈列展览 在藏品来源多样全面的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特点 是青少年研学启发创新思考的理想课堂 [6] 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通过4个主题展区呈现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历程 包括镇馆之宝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 [8] - 北京一号由1400余名师生在1958年奋斗100多个昼夜从设计图纸到实现翱翔 铸就空天报国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 [8]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中国电子科技发展藏品 其中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装配中国自主研发龙芯CPU 代表芯片技术重要突破 [9] 教育功能拓展 - 高校博物馆通过现场教学辅助专业学习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在博物馆内讲授航空航天概论课 学生围绕歼10A战斗机记录技术细节 [9] - 冯如三号无人机由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一新生设计制作 实现持续飞行100小时打破世界纪录 激发年轻人责任担当 [8][9] - 高校博物馆展览需具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社会公众好奇心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更侧重专业学习辅助功能 [9]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8:50
教育战略方向 -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思政教育建设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与传统文化实践课程[2][5] - 通过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2] 教育资源覆盖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 -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惠及约1200万人[8] 教育信息化发展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9] - 平台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课程4.85万门[9] 师资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学科专业创新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开展AI与3D打印技术融合的科技创新课程 如"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实践教学[7] 素质教育推进 - 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6] - 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美育浸润行动[6] -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
在纪念馆,家国情怀这门必修课“直抵人心”
中国青年报· 2025-08-03 09:47
纪念馆与思政教育融合 - 中共一大纪念馆珍藏的1920年8月首版《共产党宣言》因封面误印为"共党产宣言"及承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的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字样 通过西迁故事传递"伟大始于平凡"的价值观 [1] - 兰州战役纪念馆的变形手榴弹文物通过战争细节展现历史残酷性 激发学生对牺牲精神的具象化理解 [4][6] 馆校协同创新模式 - 教育部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含抗战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标志性场馆 推动纪念馆深度融入国家育人体系 [1] - 香山革命纪念馆与北京10所高校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仪式教学服务全国学生 [5] - 西柏坡纪念馆创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舞台剧 以歌舞情景剧形式重现历史 [5] 教学实践与情感共鸣 - 兰州大学副教授李晓莉通过王学礼烈士绣字枕套故事 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爱结合 强化学生对牺牲精神的认知 [5][6] - 西安交通大学靳小勇教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设计"赴延"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8] -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沈欣怡在中共一大会址观察打满补丁的长衫文物 对"革命者清贫生活"形成具象化理解 [9] 教学效果深化策略 - 兰州战役纪念馆采用"双师教学"模式 讲解员还原"铁桥保卫战"历史 教师引导学生将精神应用于科研与基层就业 [12] - 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院长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 通过社区宣讲、音乐演奏等形式深化价值认同 [14] - 高校与纪念馆需建立效能评估体系 追踪文物故事引用频次及学生行为变化 实现从"打卡式参观"到"信仰扎根"的转化 [15]
北京中轴线上“大思政课”迎来升级迭代
中国青年报· 2025-07-27 06:10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与文化教育融合 - 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2][3] -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结合申遗成功开展文物普查志愿服务,首批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发现800余条文物线索 [2][13] - 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将中轴线案例融入教学,中央戏剧学院学生认知度显著提升,部分学生从仅知概念转为深入理解 [2]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 北京市2024年3月推出首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整合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故宫等场馆资源,嵌入"数字中轴"虚拟展馆 [6] - 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开发数字地图,兰洋工作室负责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课程开发,并在故宫开展示范教学 [6] - 北京工业大学赵聪聪工作室设计"一案到底"主线式教学,以中轴线为案例贯穿文化传承、城市建设等多元角度,开发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8][9] 基层治理与文化遗产保护联动 - 北师大"京韵中轴·寻脉惠民"调研队走访10个街道,发现草厂社区"小院议事厅"等基层治理模式有效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如东交民巷32号院上下水改造 [12][15] - 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在雨儿胡同发现"共生院"社区治理新模式,居民通过议事堂协商公共事务,体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双赢"路径 [12][13] - 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12支实践队开展暑期调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与中轴线保护、基层治理现代化结合 [14][15] 跨学段思政课程体系设计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课程:小学阶段感受文化之美,初中探究先人智慧,高中培养辩证思维,大学拓展国际视野 [9] - 胡政阳提出中轴线资源融合四重维度(视野、理论、价值、实践),建议大学阶段以专题形式贯通建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 [9] - 赵聪聪强调课程设计需突破教材逻辑,以统一主题串联实践元素,例如北京中轴线可覆盖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等教学场景 [8][9]
“五亲模式”激活思政课堂一池春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7 06: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创新 - 学院创新提出"五亲模式"教学理念,包含亲身经历、亲手提炼、亲自感悟、亲切讲授、亲力奉献五个环节,构建"实践-提炼-内化-传授-奉献"完整教学闭环 [2][4] - 该模式通过将教师实地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3年内组织120余人次教师赴30个省区100多个地区调研,案例库100%原创且需通过四级审查才能入库 [6][7] - 案例教学显著提升课堂互动性,120人教室座无虚席,学生参与度提高,实现从"指尖"到"心尖"的教学效果转化 [2][8]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 - 学院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案例库,2024年起公开优秀案例,要求案例必须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开发4门"读懂中国"系列课程 [7][9] - 采用"双师示范"课形式,理论导师与案例导师协同授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结合南京调研案例,学生反馈"舍不得下课" [8] - 配套打造"红巷里的思政课"等理论宣讲品牌,两年内开展超200场宣讲,形成专著、30篇论文及研究文库等科研成果 [8][9] 案例筛选与实施机制 - 实施项目制管理,调研前需明确选题并通过学院评估,例如"新质生产力"主题需制定详细调研计划并获推荐考察地点 [6] - 案例入库需经教研室初筛、教研部初评、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评、学院终评四级审查,严格遵循"五亲模式"标准 [7] - 校长朱方伟提出下一步将聚焦主题调研、开发案例慕课,强化数字平台应用以完善案例库体系 [9]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学校思政引领力
人民网· 2025-07-08 11:47
"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观点 - "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重要举措 整合资源、协同要素、优化结构 通过现实实践讲透理论、明确使命 [1] - 教育部等十部门2022年7月联合印发工作方案 提出开门办思政课 建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 [1] 教学资源拓展 - 需将社会教育资源学科化转换 按课程目标筛选素材 精准回应教学问题 体现理论实践结合 [2] - 需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通过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 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 [2] 数字技术赋能平台 -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教学共研平台 支持跨区域教师开展专题研讨 融合社会性资源 [4] -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案例 形成数字化资源库 [4] - 搭建师资共育平台 通过在线带教、智能推荐学习资源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4] 师资队伍建设 - 专职思政教师需具备整合资源能力 将课程与社会现实结合 发挥育人主导作用 [6] - 扩充兼职教师队伍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教学 用真实案例增强课堂感染力 [6]
人工智能2.0时代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6-03 05:32
教育数字化与生成式AI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Deepseek为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提供新可能性,需抓住技术拐点[1] -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 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结合 - 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力,引导学生应对数字文明时代的新挑战[1] - 利用生成式AI的海量数据库与高效演算能力,为学生定制专属课程资源与互动教学体验[1] -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利用生成式AI转换思政课教学话语范式,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成就[2] -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新生技术,增强理性判断力[2] 教师数字素养升级 - 对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升级提出迫切诉求,需把握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3] - 提升数字胜任力,围绕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维度完成数字素养教育任务[3] 问题导向与资源供给 - 问题导向是生成式AI赋能"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需回应学生关切[4] - 聚焦学生成长问题,生成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推动供需精准对接[4] - 警惕技术滥用风险,避免陷入"为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的误区[5] 跨学科与跨领域合作 - 培养跨学科思维,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5] - 强化跨领域合作,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时空限制[5] 全球视野与国际传播 - 需以全球视野拥抱生成式AI技术,加强其在"大思政课"中的研究与探索[6] - 利用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扩大国际传播的"中国声量"[6] - 引导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接触多元文化和全球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