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
搜索文档
三位科学家获得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新华社· 2025-09-11 10:32
奖项概览 - 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名单于9月10日在上海公布 [1] - 共颁发两个奖项,分别为“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和“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1] 获奖者与成就 -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授予康奈尔大学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韦斯·桑德奎斯特,表彰其在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细胞机制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 [1] - 该机制与病毒出芽、感染进程及艾滋病药物干预密切相关 [1] - “智能科学或数学奖”授予斯坦福大学孙理察,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 奖项背景与设置 -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于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 [1] - 奖项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 [1] - 单项奖金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最多可由4人共同获奖并分享 [1]
26岁陶中恺教授,加盟法国数学象牙塔
36氪· 2025-08-13 17:13
学术成就 - 陶中恺15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 本科期间创造16门课程100分 24门98分 30门以上95分 大一至大三均分96.94的纪录 [1] - 在伯克利交换期间 三门研究生课程两门A+ 其中代数几何是教授从教以来首次给出A+ [1][10] - 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第四 丘成桐竞赛华罗庚奖铜奖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 [8][10]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谱理论 微观局部分析 广义相对论 凝聚态物理学和双曲动力系统 [4][7][15] - 在魔角石墨烯研究中 证明了TBG模型特征函数在经典禁区的指数衰减 推动周期性哈密顿系统谱分析 [16] - 在广义相对论领域 开发了初始数据拼接新方法 有助于黑洞合并模型研究 [18] 职业发展 - 26岁从UC伯克利博士毕业 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聘为初级教授 [5] - 据传同时收到MIT和斯坦福邀请 最终选择IHES以靠近巴黎数学研究资源 [20][22] - 师从伯克利教授Maciej Zworski 专攻数学分析与前沿物理交叉领域 [11][13] 机构背景 - IHES是数学界顶级机构 现任7位常任教授中5位数学家包括2位菲尔兹奖得主 [23] - 历任13位常任教授中有8位菲尔兹奖获得者 阵容堪称数学界天花板 [3][26] - 与北大校友王虹 90后数学家王艺霖共同组成IHES研究团队 [28][31][34]
26岁陶中恺教授,加盟法国数学象牙塔
量子位· 2025-08-13 12:17
学术成就与教育背景 - 15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本科期间创造惊人学术记录:16门课程100分、24门98分、30门以上95分,大一至大三均分96.94 [2][15] - 伯克利交换期间三门研究生课程两门A+,代数几何课程获教授首个A+评分 [3][20] - 本科期间自修17门研究生课程,专业排名常年第一,54门课成绩95分以上 [15] - 获国家/国际级竞赛奖项7项、省级3项、市校级2项,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第四名(西安交大历史最佳)[16][18] -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铜奖(题目难度等同国外博士资格考试),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最年轻金奖得主 [18][19] 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 主攻数学分析与前沿物理交叉领域,涉及光谱理论、微观局部分析、广义相对论、凝聚态物理及双曲动力系统 [10][11][26] - 在魔角石墨烯研究中与UCLA教授合作,证明TBG模型特征函数在经典禁区的指数衰减,推动二维材料电子态解释 [28] - 证明无压环境下无限体积负曲率曲面的谱间隙存在,构造广义相对论初始数据拼接新方法 [31] - 混沌流与开放动力系统研究中明确Axiom A流共振分布的多项式上界与亚线性下界 [29] - 谷歌学术显示其成果涵盖偏微分方程、微局部分析、谱理论,2023年两篇论文各获12次引用 [27] 职业发展与机构选择 - 26岁博士毕业即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聘为初级教授,同期收到MIT、斯坦福邀请 [7][34] - IHES为数学界顶级机构,现任7位常任教授中5位数学家含2名菲尔兹奖得主,历任13位教授中8位获菲尔兹奖 [8][42][47] - 选择IHES因巴黎的数学研究环境优势,计划深化微观局部分析研究 [35] - IHES近年新增多位华人学者,包括破解挂谷猜想的王虹(常任教授)及随机共形几何专家王艺霖(初级教授)[49][52][54] 个人背景与社会影响 - 父母为数学教师,初三因自学微积分与数论确立数学兴趣 [12][13] - 本科期间被称"陶神",自谦称受陶哲轩启发希望成为多领域学者 [9][21] - 师从伯克利教授Maciej Zworski(量子混沌领域专家,《半经典分析》作者)[22][24][25]
回溯物理学统一之路,张朝阳对话物理学家徐一鸿
经济网· 2025-07-21 15:01
物理学发展历程 - 2025年是多个重要物理理论的纪念节点,包括狭义相对论120周年、广义相对论110周年、海森堡矩阵力学100周年,这些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理解的重大革新 [3] - 牛顿最早统一了天体与地面的力学规律,麦克斯韦完成了电与磁的经典统一,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存在冲突 [3] - 爱因斯坦通过狭义相对论解决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的矛盾,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与引力的联系,量子力学领域则由薛定谔和海森堡的理论共同构成主流框架 [3] - 量子场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物理理论,能够高精度计算电子磁矩,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一步统一了电磁、强、弱相互作用 [4] 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偶然性 - 重要理论的发展契机可能早已蕴含在既有理论中,但未被及时重视,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暗示了洛伦兹对称性,规范对称性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历程 [6] - 赫维赛德曾认为电标势和磁矢势是"数学垃圾",但后来这些概念成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基础 [8] -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幸运的巧合,1911年预言光线弯曲时计算有误,1915年修正后得到正确结果,并由爱丁顿团队证实 [8] 物理学研究与AI的关系 - 当前AI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快速访问数据库,但无法像人类一样探索物理,前沿物理研究仍依赖人类思维的直觉和创造力 [9] - 徐一鸿教授认为AI可能在牛顿力学基础上增加变量或参数,但这并非真正的物理探索方式 [9]
宇宙史上最大“黑洞撞黑洞”,合并诞生超太阳265倍质量新黑洞
快讯· 2025-07-20 11:49
引力波天文观测突破 -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观测到来自100亿光年外的超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代号GW231123) [1] - 该事件产生质量达265倍太阳的超级黑洞 创下引力波观测史上新纪录 [1] - 引力波信号持续0.1秒 但蕴含丰富信息 [1] - 合并前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太阳的103倍和137倍 [1] - 合并后的新黑洞自转速度达到地球自转的40万倍 接近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极限 [1] 黑洞理论研究进展 - 此次观测可能是人类首次明确观测到"第二代黑洞" [1] - 发现将彻底改变对黑洞形成演化的认知 [1] - 两个原始黑洞质量均位于60-130倍太阳质量的"理论禁区"(质量隙) [1] 科学界评价 - 卡迪夫大学引力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汉南表示该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1]
科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
科技日报· 2025-07-15 18:19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破纪录的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涉及质量分别为140倍和100倍太阳的黑洞合并,产生225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 [1] - 此次事件挑战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科学家推测这两个黑洞可能由更早时期的小型黑洞合并形成 [1] - 此前最重黑洞合并纪录是2021年GW190521事件,最终黑洞质量为140倍太阳质量 [1] 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进展 - LIGO于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随后与意大利"处女座"和日本神冈探测器组成LVK合作组织 [1] - 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的第四次观测运行中,科学家记录到200多次黑洞合并事件 [1] - 自2015年以来累计观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1] 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 - 此次合并事件中黑洞自转速度接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测极限,对探测技术和理论模型提出严峻挑战 [2] - LIGO执行主任指出引力波是研究黑洞本质的独特窗口 [2] - 研究团队预计需数年时间完全解析该复杂信号,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2] 学术交流计划 - 该发现将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4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 [2] - 科学界或将围绕黑洞形成机制展开新一轮讨论 [2]
大学专业该如何选择?张朝阳建议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
新浪财经· 2025-06-24 16:27
张朝阳解析高考物理压轴题 - 在直播中详细解析2025年高考物理湖南卷和新课标II卷的两道压轴大题 [2] - 将湖南卷"二体运动"问题分解为质心平动与小球绕质心圆周运动两个子问题 [2] - 讨论"细绳时刻紧绷"假设时赞赏中学生观点,指出需验证绷断条件和杆的状态 [2] - 将新课标II卷椭圆运动难题类比天体系统,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简化计算 [2] - 与中学教师就题目解法展开热烈讨论 [2] 对高考物理难度的看法 - 认为两道压轴题难度很大,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极具挑战 [4] - 建议高考作为大学普适教育选拔,不宜设置过高难度门槛 [4] - 指出近年高考物理题常以暗物质、广义相对论等前沿物理为背景 [4] - 建议中学生可定性了解前沿知识,并在中学阶段学习微积分等基础工具 [4] - 认为将电磁感应中的相对论观念等内容下放至高中对大多数学生难度过大 [4] 对报考专业的建议 - 建议学生综合考虑个人兴趣与未来就业前景 [5] - 强调应与父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5] - 指出大学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 [5]
陶哲轩罕见长长长长长访谈:数学、AI和给年轻人的建议
量子位· 2025-06-21 11:57
数学与AI的协同关系 - AI正在重塑人类科学范式 在数学和物理的终极问题上 AI将成为人类探索的重要伙伴 但无法取代人类的直觉与创造力 [2] - 复数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将创造出最顶尖的超级智能体 比单个数学家更有可能实现数学领域的突破 [3] - 数学的关键在于从几十种可能方法中排除错误答案 而不仅是找到技术路径 [3] 数学研究方法论 - 解决困难问题需采用分阶段策略 类似香港动作片中逐个击破对手的方式 [3] - 数学研究需在结构与随机性之间寻找平衡 大多数生成对象是随机的 仅有少数存在固定模式 [38] - 数学家可通过"策略性作弊"简化问题 即暂时关闭部分困难因素 集中解决核心矛盾 [89] 前沿数学难题 - Kakeya猜想涉及在最小空间内实现物体方向调转 其解与波传播、流体动力学存在深刻联系 [5][6][7][8][9] - 纳维-斯托克斯正则性问题探讨流体运动是否会产生奇点 属于克莱基金会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16][17][18] - 塞迈雷迪定理证明在足够大的数字集合中必然存在任意长度等差数列 [41] 数学与物理的差异 - 数学从公理出发关注模型构建 物理由结论驱动注重观测结果 [51] - 物理学依赖观察-理论-建模的互动循环 数学则更侧重理论推导 [52] - 数学允许自由改变规则 这是其他领域无法实现的独特优势 [3] 形式化证明与协作 - Lean编程语言能生成带证明的数学陈述 实现原子级别的协作验证 [94][95][96] - 形式化证明使常数优化效率提升10倍 能快速定位需修改的代码段 [101] - 方程理论项目通过众包完成2200万对代数法则关系验证 展示规模化数学实验潜力 [111][112][113] AI在数学中的应用 - AlphaProof系统通过强化学习解决IMO级别问题 但研究生级问题面临组合爆炸挑战 [121] - 大型语言模型可用于数学引理搜索 在代码补全场景准确率达25% [100] - AI驱动的实验数学可能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辅助处理传统暴力计算无法解决的问题 [55]
纪念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公开首讲110周年活动在柏林举行
新华网· 2025-06-16 14:13
活动概述 - 柏林天文馆基金会在阿兴霍尔德天文台举办"宇宙夏日节·爱因斯坦特别篇"活动,纪念爱因斯坦首次向公众介绍广义相对论110周年 [1] - 活动时间为14日14时至次日1时,公众可免费参与主题讲座、天文观测、科学展示与沉浸式艺术装置等 [1] 历史背景 - 1915年6月2日,爱因斯坦在阿兴霍尔德天文台发表演讲,首次向公众介绍广义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 [1] 艺术创作 - 柏林工业大学学生为活动创作系列艺术作品,包括"爱因斯坦的房间",通过复刻写字台、信件、照片、打字机、烟斗等物品营造沉浸式氛围 [1] - 主创者莱娅·贝克表示,作品旨在让参观者感觉更接近爱因斯坦本人 [1] 活动细节 - "爱因斯坦的房间"布置了1915年6月月历,2日被特意圈出,并摆放当天《柏林日报》复制件 [1]
每经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倾尽所能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品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04:36
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 - 2020年世界格局因新冠疫情和科技革命经历深刻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机遇 [3]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原始创新能力与"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关键议题 [3] - 每日经济新闻推出"巅峰对话:瞰见2021"系列,首季聚焦诺贝尔奖得主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前瞻性探讨 [3] 巴里·巴里什的科研理念 - 巴里什团队通过LIGO项目实现引力波探测,突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验证的技术限制 [5] - 强调科研需"全力以赴",认为失败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最大努力比结果更重要 [6][7][8] - 科研目标应聚焦结果导向,但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梦想与面包",重视环境支持与合理投入 [10] 跨学科与社会责任 - 巴里什获奖后拓展研究领域至气候变化、核扩散等社会问题,倡导国际科学合作 [6] - 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精神,将基础科学视为满足感的来源 [6][10] 媒体内容规划 - 每日经济新闻后续将推出第二季"全球顶尖商学院院长专访",聚焦商业教育变革与领导力培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