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延安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 | 广育人才 播撒革命火种 树立永恒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8-27 14:38
历史背景与创建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解决民族存亡关头大规模培养干部的紧迫任务[3] - 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需创办大规模红军学校以解决西北乃至全国局面问题[6]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并向全国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青年开放招生[8] 办学规模与人才培育 - 抗大办学9年期间培养超过10万名军政骨干 为革命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半数(约1.5万人)进入抗大学习[13] - 在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超过30所干部学校 包括鲁迅艺术文学院和陕北公学等[26] 教学特色与资源创新 - 采用窑洞教室 砖石桌椅和土墙黑板等极端简陋教学条件[1] - 使用野桃核制作算盘珠 桦树皮作为纸张 并研制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15] -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和特种作战等前沿领域 教学水准领先时代[24] 战略扩展与敌后办学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总校迁至太行山区深入敌后办学[17]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反扫荡 开荒种地并发动群众 夜宿羊圈抱羊取暖读书[22] - 抗大插入敌人心脏地带办学 为华北和全国人民提供信心并就地培养干部[20] 精神传承与文化影响 - 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与激昂校歌凝练使命精神[4] - 举办阅兵式 歌咏比赛 展览及排球足球等文化活动 体现革命乐观主义并普及群众文化[27] - 南洋华侨青年孔迈等万千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诗作"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展现坚定理想信念[9] 历史贡献与当代延续 - 中央表彰抗大师生半月内挖掘175口窑洞 授予"伟大事业"牌匾[15] -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 实现"明日之中国"人才蓝图擘画[26]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抗大学员孙佑杰仍在烟台向青少年传授红色传统[31]
烽火淬炼“石油魂”
中国化工报· 2025-08-27 10:32
历史地位与工业遗产 - 公司前身延长石油厂和定边盐场是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摇篮 拥有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 [1][5] - 两处国家工业遗产承载"埋头苦干 不怕困难"的精神 成为企业红色基因的象征 [1][13][25] 抗战时期生产贡献 - 1938年延长石油厂恢复生产 当年产出原油3527桶 汽油167桶 白蜡油856桶 [6] - 1939-1946年累计生产原油3155吨 汽油163.94吨 煤油1512.33吨 蜡烛5760箱 [10] - 定边盐场1940年产盐30余万驮(每驮150斤) 1941年增至70余万驮 [20] - 盐场组织26000余头牲口运输 解决260余万军民生活需求并换回紧缺物资 [20] 技术突破与设备创新 - 1939年自制木质钻机成套设备 采用冲击法钻井 日进尺仅1米多 [6][10] - 1941年"延19井"钻至160米处投产 日产量达1.6吨 被称为"起家井" [10] - 定边盐场创新"新式打盐法" 修筑盐坝800余块 盐田1094亩 打井108眼 [20] 现代产业规模与发展 - 定边盐化工公司拥有14个天然盐湖 总面积98平方千米 盐资源储量3101万吨 [26] - 原盐年产能20万吨 形成3大系列26种盐类产品 [26] - 2024年公司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 产业结构向"油气煤化电"多元化转型 [30] 精神传承与企业使命 - "埋头苦干"(毛泽东1944年题词)和"不怕困难"(毛泽东1943年题词)成为企业精神核心 [10][21] - 三代石油人传承精神 参与航空煤油装置改造等转型项目 [13] - 企业使命为"汇聚能源 延长价值" 目标成为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 [30]
【延安】初心不改守护万家平安
陕西日报· 2025-08-24 06:44
志愿服务与社区支持 - 张思德消防服务队成立16年来坚持为困难群众提供常态化帮扶 包括代购药品 抢收玉米 打扫卫生和送医就诊等服务[1] - 服务队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27人 捐款捐物价值超过43万元 无偿献血7万余毫升 义务植树1.5万余株[3] - 建立点对点帮扶关系 曾为遭遇火灾家庭提供2万余元捐款并资助子女完成大学学业[2] 消防安全管理与创新 - 服务队探索"一址一策一演练"机制保护445处砖木结构革命旧址 并培训3000余名消防志愿者[4] - 创新推出"消防一小时"培训模式 为企业学校提供定制化课程 累计开展义务讲座6.3万余次[4] - 自主研发"延安消防一张图"平台 实现火灾风险实时预警 并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开通2190119热线[4] 组织运营与社会影响 - 服务队坚持将学习《为人民服务》作为入队第一课 通过革命旧址宣誓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2] - 累计培训社会单位5000余家 发放宣传资料42.5万份 推动消防知识普及[4] - 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中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1]
抗日根据地·今昔巨变|“红文化”变“金名片” 延安热土绘就幸福新篇章
央视网· 2025-08-17 15:27
核心观点 -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 红色旅游已成为城市闪亮名片 2024年接待游客超47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380多亿元 预计2025年数据将继续增长 [1][11] 旅游资源与特色 - 杨家岭革命旧址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包含中央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 中央大礼堂为1940年筹建的中西合璧建筑 外部西式风格内部窑洞拱形结构 是党的七大召开地点 [3][5] - 旧址保留多孔窑洞 包括毛泽东居住5年的窑洞 在此完成《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展现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革命岁月 [7]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延安精神红领巾讲解团自1992年成立 由小学生组成 30多年来坚持周末节假日义务讲解 现有30多支团队 被游客亲切称为"娃娃讲解团" [10] 文旅产业发展 - 2024年暑期杨家岭革命旧址日均游客超1万人 游客常自发演唱《南泥湾》等红色歌曲 现场氛围热烈 [11] - 当地推出《延安1938》《延安保育院》等精品剧目 提供沉浸式体验 有效吸引游客 [11] - 红色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崛起 2024年游客总花费380多亿元 预计2025年数据将继续上升 [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8: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社· 2025-08-13 20:12
鲁艺历史地位与贡献 - 中国共产党1938年于延安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汇聚冼星海 吕骥 郑律成 李焕之等音乐大家[1] - 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 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中心[1][3] - 成立宣言提出"艺术能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武装民众的头脑" 抗战时期延安被誉为"歌咏城"[2] 经典作品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 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3] - 《黄河大合唱》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超100场 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3] - 《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 《延安颂》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3] 当代传承与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 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超3万件[4][5]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 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 吸引超10万人采风创作[5] - 《黄河大合唱》被编入《延安十三年》等红色演艺 成为当地文旅品牌[5] 历史人物与遗址保护 - 麦新(《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游击队歌》)等创作者先后加入鲁艺[4] - 桥儿沟东山复建文艺家窑洞博物馆 展示冼星海 贺敬之 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4] - 鲁艺7年半办学期间开展抗战歌咏 戏剧 文学等活动 培养新中国文艺战线领军人物[5]
【文化中国行】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光辉历程 回望峥嵘岁月 感悟延安精神力量
央视网· 2025-08-12 10:41
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地位 - 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 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1] -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所在地 是抗日战争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总后方 [5] 抗日战争历史贡献 -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第一次重要胜利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3] - 毛泽东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 经过8天9夜完成初稿 科学预见抗日战争三个阶段 [7] - 《论持久战》明确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成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9] 延安抗战时期建设成就 - 实行民主政治 发展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创办干部学校为前线输送人才 [11] - 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财政困难 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优秀文艺作品 [11] - 延安是当时中国最革命最进步的地方 吸引大量爱国青年奔赴 [11] 中国共产党抗战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旗对日作战 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 [13] - 提出持久战战略和根据地建设方针 奠定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 [13] - 毛泽东1945年8月9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15]
文化中国行丨延安:挺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不屈的脊梁
央视网· 2025-08-12 10:01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意义 -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始建于1950年1月 [1] -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1935年至1948年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5] - 延安在抗战时期被誉为"灯塔",中国共产党在此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 [18]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 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 - 延安实行民主政治,发展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创办干部学校为前线输送人才 [12] - 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财政困难,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优秀文艺作品 [12] 《论持久战》的历史价值 - 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窑洞用8天9夜完成《论持久战》初稿,阅读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 [9] - 该著作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11] - 《论持久战》是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坚定了全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11] 纪念馆的当代教育意义 - 馆内展示《八路军军歌》等文物,生动再现抗日场景 [2][16] - 1945年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20] - 参观者通过革命旧址和文物重温历史,探寻中国革命成功秘诀和延安精神 [20]
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及经验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8-12 08:53
经济建设背景与双重使命 - 抗日民主根据地面临日伪军进攻、国民党经济封锁及自然条件贫瘠等严峻挑战 需同时支撑长期战争物资供应并改善民生困境 [1] - 经济建设核心目标是实现抗战需求与民生改善的统筹兼顾 以凝聚全民抗战向心力 [1] 大生产运动的实施与成效 -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动手"口号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标志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展 [2][3][4] - 陕甘宁边区1943年实现战士人均种地18亩 军队实现粮食、衣物、日用品等全面自给 无需政府或百姓发饷 [4] - 各根据地推广生产运动:晋绥、晋察冀等部队实现粮食自给1.5-3个月 山东、华中部队实现基本供给并有余粮储备 [5] - 游击区通过劳武结合模式 以50%兵力帮助群众生产 同时提升部队战斗力与群众拥护度 [5] 民生改善措施与成果 - 垦荒运动:陕甘宁边区1943年计划开荒39万亩 实际完成97万亩 基层干部带头示范并评选劳动英雄激励群众 [7] - 水利工程:皖中根据地动员21万民工修建"惠生堤" 保护300万亩农田和100万人民安全 [7] - 合作社模式:组织个体经济互助合作 提升生产、消费、运输效率 被视作脱贫和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8] - 党政干部以90%精力帮助农民增产 仅10%精力用于征税 切实贯彻群众路线 [9] 军民团结与政治影响 - 1943年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 通过公约重申强化军民团结 [10] - 群众组织(农救会、妇救会等)动员基层生产改造 形成"最后一碗米送做军粮"的军民鱼水情 [10] - 与国民党贪污腐化对比 中国共产党在贫瘠地区实现自给自足 获得民心及爱国人士"中国希望在延安"的认可 [11] 经验总结与长期价值 - 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战斗与生产并行 依靠群众发展经济巩固根据地 [12] - 培养大批贸易、金融、财政专业干部 为未来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11][12] - 历史经验表明 以创新为动力、民生为根基、团结为纽带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国家繁荣与人民幸福的关键 [12]
吴敏超: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及经验启示
经济日报· 2025-08-12 08:0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 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绝大多数位于敌后,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国 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加上相对贫瘠的自然条件,建设和发展非常不易。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 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抗日武装需要持续的物资供应以支撑长期战争;另一方面,抗日民主根据地人 民又饱受战火摧残,民生凋敝,迫切需要恢复生产、改善生活。因此,抗日民主根据地经济建设便肩负 起双重使命,既要为大规模抗日军队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又要全力纾解群众的生活困境。唯有实现抗 战需求与民生改善的统筹兼顾,才能凝聚起全民抗战的向心力,为最终赢得胜利筑牢根基。 坚持一边打仗一边生产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最大的任务是抵抗日本侵略,夺取抗战胜利。军队是抗战的中坚力量,没有军 队就不能抗战,没有军队就不能开辟和保卫根据地。抗日战争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决定了这是一场艰苦 卓绝的持久战。随着战争的旷日经久,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难以支撑长期斗争。抗日民主根据 地出现了供应不足、物价飞涨等现象,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自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