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政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福州金山中学:研学点亮思政之光
新华网· 2025-05-15 15:20
研学实践活动 - 福州金山中学组织高二年级500名学生前往泉州永春、安溪、德化、洛江等地开展为期4天的研学实践[2][8] - 研学实践主题包括"泉州非遗的起源与发展"、"德化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10个小组的多元视角研究[2] - 活动是该校"寻美"思政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开展四年[4] 实践成果展示 - 学生通过跨学科融合创意的方式展示研学成果,内容涵盖非遗技艺传承、海丝文化、茶产业地理特征等[1][2] - 具体展示内容包括德化陶瓷出口历史、安溪茶产业等地方特色产业研究[2] - 成果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2] 教育创新模式 - 该校将八闽大地转化为鲜活教材,通过实地研学替代传统课堂理论教学[4] - "研中学、学中研"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科核心能力[4] - 活动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培养家国情怀[4] 实践过程记录 - 4月28日学生在安溪生态茶园参与采茶实践[4] - 学生参观安溪县藤铁工艺博物馆[6] - 活动全程通过图片形式记录实践过程[3][4][6][8]
小屏幕连通大课堂(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宁波大学思政教育创新 - 宁波大学在梅山红桥实地开展思政课 结合工程实例讲解大桥防船撞技术[2] - 大桥防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广东湛江海湾大桥 宁波象山港大桥等工程 多次避免船撞事故[2] - 学校将现场课程制作成短视频 通过"宁大潮音"平台传播 年产出思政微视频超100个[2][3] 线上教育平台建设 - "宁大潮音"平台整合多学科资源 包含建筑艺术 法学等领域的实践教学案例[3] - 平台采用共建共享模式 培养了一批擅长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3] - 未来计划深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3] 技术应用与科研成果 - 梅山红桥采用太极原理的防撞设计 通过柔性结构化解船舶冲击力[2] - 力学专业博士生现场感悟科研报国 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2] - 防撞技术科研团队带头人王永刚现场演示技术原理 激发学生专业兴趣[2]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娜:让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
海南日报· 2025-04-28 09:29
教学理念与方法 - 采用鲜活案例剖析理论,避免单纯理论讲解,增强学生理解[2] -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表达想法和见解,提升课堂互动性[2] - 设计"剩余价值理论升级版"等专题教学,结合学情设置议题,引起学生共鸣[2] - 组织"马粉工作坊"研读经典,角色互换让学生分享感悟,提升学习兴趣[2] 课程准备与教研工作 - 备课时间远超课堂时间,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注重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3] - 带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实效[3] - 围绕"海南红色文化与实践育人探索"主题,组织学生驻村调查,增强科研能力[3] 未来发展方向 -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深化理论讲解的深度和生动性[4] - 目标是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学生内心,实现"开花结果"的效果[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徐春飞:打造既“深”又“活”的思政课
海南日报· 2025-04-28 09:18
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徐春飞: 打造既"深"又"活"的思政课 徐春飞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的思政课堂,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讨论声—— 同学们或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与青年责任"展开辩论,或从黎锦的"前世今生"中探究海南本土文化保护 与传承…… "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打造融合真实情境、聚焦现实问题、展开深度思 辨以及领悟主流价值的思政课堂尤为重要。"徐春飞说。 基于此,徐春飞坚持研究创新适合中学生的思政课堂,加强理论深度,激发课堂活力。"例如,以海南黎 锦的保护与传承为话题,我们邀请黎族学生讲述黎锦故事,围绕黎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开思辨, 最终形成了关于用新媒体推广黎锦文化、用数智化手段制作文创产品,推动黎锦走向消博会、博鳌亚洲论坛 的建议。" 从课前调查走访,到课中展开辩论,再到课后结合典型案例复盘总结,思政课堂融入了社会实践、理论 学习和探究思考,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更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强了,学科学习方面的兴趣 更浓了。 讲道理是思政课的本质,"入脑入心"是讲道理的目标。如何让真理真正触达学生内心?徐春飞认为,开展 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让 ...
“运河学子百村行”启动,22支队伍将助力北京通州区乡村振兴
新京报· 2025-04-27 10:49
运河思政教育活动 - 北京物资学院承办"运河思政"环节,启动"运河学子百村行"活动,22支大中小学生实践团将深入通州区22个乡镇街道,通过文化宣讲、帮扶特殊群体、传承技艺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 [1] - 活动由通州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推出,该联合体由北京物资学院、通州区委宣传部和通州区教委共同打造,旨在将运河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2] - 项目设计了主题宣讲、非遗体验、乡风建设等九大行动内容,将形成文化品牌、文创产品和典型案例,构建"学术研究—实践转化—品牌传播"全链条模式 [3] 运河文化实践教学 - 在漕运码头启动六艘以历史漕运重镇为灵感的花船巡游,船上进行"运河行舟"实践教学,大中小学生同上一节"运河思政"课 [3] - 漷县镇运河牡丹园开展沉浸式教学活动,学生装扮成唐朝仕女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北京物资学院设置文创打卡体验区和手作体验区 [4] - "运思践学"数字地图导览小程序上线,1.0版本涵盖大运河通州段实践教学打卡点,未来将扩展至北京全流域和其他沿线城市,具备地图打卡、线上学习等功能 [5] 运河文化推广与竞赛 - 联合体将在"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期间举办短视频大赛、微故事大赛、文创设计大赛等五项赛事,获奖作品通过小程序展示 [5]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运河文化"论坛召开,来自北京物资学院、扬州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探讨运河文化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议题涵盖保护开发、文旅、生态等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