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刊文: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09:13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根本遵循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该任务的关键课程[1] - 党中央始终将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1] -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三大文化为力量根基[1] 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转变 -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青年"四个自信"明显增强[2] - 部分思政课教学与青年需求存在隔阂,表现为填鸭式灌输、语言枯燥、内容空洞、只重应试等问题[2] -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2] 强化政治引导功能 -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需以透彻的学理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引导学生[3] -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4] - 需教育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5] 提升针对性与吸引力的创新实践 - 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从"课堂封闭"向"社会开放"拓展[7] - 浙江传媒学院创作《之江新语》系列短视频,通过沉浸式、情景化方式呈现理论探索,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5][6][10] - 开展"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吸引全国10余所院校百余名师生参与,成为可分享的"大思政课"素材[7][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思政教育应激发情感、提升认知、确立价值、指导实践,形成"所需—所教—所懂—所用"的精准闭环[13] - 浙江省开展90后、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青年运用"青言青语"和多种创新模式,提高宣讲到达率和传播力[14] - 组织"香港青年走进浙江"等活动,让青年通过亲身实践实现从"知"到"信"的飞跃[16] 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提高思政课活力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9] - 构建"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观,将社会天地作为最丰富的资源库和实践场[17] - 思政教育需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内涵式发展[17]
守正创新提升思政教育质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思政课建设根本遵循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 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1] - 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1] 思政课发展现状与挑战 -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广大青年"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2] - 部分思政课教学与青年群体需求、接受习惯之间存在隔阂,存在填鸭式灌输、语言枯燥、内容空洞、只注重升学应试等问题[2] 强化政治引导功能 - 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 - 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4] - 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教育[5] 浙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 - 浙江构建创新引领、校地联动、实践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模式,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6] - 浙江传媒学院组织青年大学生创作完成《之江新语》系列短视频,多场景、立体式呈现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6][7] - 通过"为百位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吸引全国10余所院校百余名师生参与,画像和故事通过展览、新媒体等渠道传播[7] 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8][9] - 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聚焦理论和现实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成功实践给予有效回应[9] - 《之江新语》系列短视频坚持"短、快、新、活"原则,视听语言年轻态、生活化、有时代感[10]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所需—所教—所懂—所用"的精准闭环[12] - 浙江省开展90后、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青年们自创独特的"青言青语",推广多种创新宣讲模式[13] - 开展"香港青年走进浙江"系列活动,数十名香港青年大学生行走浙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15] 思政教育本质回归 - 打破课堂边界,构建"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观,让青年学生脚沾泥土、目及天地、耳闻民声[16] - 思政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6]
红色娘子军文化大讲堂琼海开讲
海南日报· 2025-09-22 09:05
活动概述 - 活动于9月21日在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举办,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点亮思政课堂”的文化大讲堂 [1] - 活动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重新开园2周年之际启动红色娘子军文化大讲堂活动 [1] - 活动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教育厅等多个政府机构和教育单位指导及主办 [2]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海南大学教授赵康太作主旨报告,深入探讨红色娘子军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 [1] - 活动通过“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构筑一体化教学链条,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的教师代表分别进行10分钟授课 [1] - 思政课设计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差异化进行,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精神,旨在将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1] 未来规划 -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管理中心表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精心打造红色娘子军文化大讲堂 [1] - 未来规划旨在推动红色娘子军革命文化深入人心,实现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目标 [1]
上好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9-20 06:08
课程规模与影响力 - 全国20余万所大中小学超1.5亿师生收看课程 [2] - 社会公众通过各类媒体收看超4000万次 [2] 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 - 课程分为小学"众志成城"、初中"中流砥柱"、高中"精神丰碑"、大学"大国担当"四个学段针对性内容 [2] - 小学阶段采用"具象素材—故事载体—认知阶梯"路径 运用空袭音效和地道模型模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 [3] - 运用AI技术复原先辈形象并开发地道战互动系统以提升教学吸引力 [3] - 初中阶段注重体验与思辨结合 通过博物馆研学(如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和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实践教学 [5][6] - 高中阶段通过革命历史短剧展演和地道战遗址参观拓展教学场域 实现"入情入心"效果 [8] - 大学课程以"大国担当"为主题 通过设问启思和史料释惑强化历史与现实联结 [10][11] 教师队伍建设与跨学段协作 - 每月开展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附小跨学段集体备课和同主题课例展示 [9] - 组织大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烈士纪念日祭扫和"手拉手"交流活动形成一体化建设合力 [9] - 教师需具备信仰坚定、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等素质 并掌握创新思维、语言艺术和共情能力等多项基本功 [11] 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 -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官方平台筛选历史影像和文献确保史实准确性 [3] - 初中教学引入杨靖宇将军后代等真实人物故事增强课程感染力 [5] - 高中教学运用左权家书等实物史料实现情感共鸣 [8]
办好没有围墙的思政课(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9-20 06:08
思政教育创新 - 人民网"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系列课程吸引全国超1.5亿师生收看[1] - 课程采用新讲述方式与广泛传播渠道展现思政教育创新魅力[1] - 通过现代传媒、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扩展思政教育传播范围[1] 教学方式与内容 - 思政课教师运用生动案例和精巧叙事提升课程吸引力[1] - 课堂与户外研学、创意手工融合增强沉浸感与体验感[1] - 采用富有亲和力讲解和针对性内容使课程有滋有味[1] 教育对象与目标 - 思政课针对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 课程旨在启迪青少年成长成才之路并传递民族觉醒精神力量[1]
万名师生共悟“延安精神” 沉浸式“大思政课”燃动青春
央广网· 2025-09-16 17:20
活动概况 - 天津工业大学举办校园实景沉浸式思政大课《延安星火 代代相传》 近万名师生参与活动 [1][2] - 活动以延安精神为核心内涵 设计九个主题实景包括《胜利会师·西安事变》《熔炉·识字班里的"光"与"情"》等场景 [2] - 采用无人机编队展示"延安精神 代代相传"图案 结合科技手段与影音重现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教育创新 - 将校园空间如图书馆和宿舍前小树林转化为实景舞台 突破传统"行走的大思政课"需赴外地红色基地的模式 [2] - 通过"可看 可听 可感 可参与"的沉浸式呈现方式 强化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感 [2][4] - 天津市教委计划持续开展艺术大思政课 组织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同台演绎 并邀请战斗英雄进入校园开展红色场馆实践活动 [4] 内容制作 - 主创团队深入研读史料文献 融入《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及珍贵影像资料 确保历史叙事准确性与代入感 [3] - 使用精心设计的道具 服装和时空对话桥段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脉络与故事片段 [3] - 通过革命先辈后代亲身讲述家族故事 增强叙事的真实性与情感冲击力 [3] 参与反馈 - 参演研究生表示通过扫盲夜校场景真切感受到革命战士的责任感 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中"艰苦奋斗"的内涵 [4] - 师生评价活动实现跨时空交流震撼体验 激发勇担时代使命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2][4] - 活动结束后师生心中形成持续情感共鸣 红色精神以年轻化方式实现代际传承 [4]
校馆弦歌|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9-15 11:51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870余名新生分批次参与北大红楼"开学第一课"活动 通过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讲解和专家讲座形式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 [1] - 复旦大学通过《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织"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宣讲形式 覆盖校内外及线上场景 [3] - 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 采访亲历者及后人并创作《约翰·拉贝》绘本 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4] 历史资源教育转化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利用毛泽东题写校训及第八班教室原貌 组织学生排演沉浸式思政课 同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红色场馆 [5][6][7][8]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展示1956年6000多名师生西迁实物 包括粉色车票等标志性物品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讲解员并完成300余场讲解 [8][9]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余张照片及上万件实物 学生志愿者讲解队通过文物展陈传递"刚毅坚卓"精神内涵 [9] 行业精神传承实践 - 重庆大学通过工学院楼前"大轰炸纪念碑"及历史事迹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责任感 推动学生选择西部基层就业 [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陈列万余件馆藏实物 包括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计算机"901"元器件 以及多语言学术笔记等军工历史见证 [10][11] - 各高校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滋养 通过实物展陈与现场讲解实现信仰教育 [1][10][11]
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人民日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报道高校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1] - 截至9月14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进北大红楼,在红色浸润中开启新学期 [1] - 各高校将思政课堂开在承载初心与使命的历史现场,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1] 复旦大学真理传播活动 -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宣讲,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活动 [3] - 服务队由复旦师生党员组成,不断创新宣讲方式,从校内到校外、线下到线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3] - 入学时参观老校长陈望道旧居是复旦学子的必修课,陈望道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3] 南京大学历史研究项目 - 南京大学学生组成跨学科队伍,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追寻拉贝足迹并采访亲历者 [4][5] - 团队获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并携带原创《约翰·拉贝》绘本到德国和丹麦展示 [5] - 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于8月14日到访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见面 [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传承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是毛泽东同志学习、工作长达8年之地,何叔衡、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求学 [6][7] - 学院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学生在复原的第八班教室边听边看边演,通过情景再现穿越历史时空 [8] - 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毛泽东同志所题,场馆面向社会公众传承红色基因 [7][8]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 - 1956年夏天,6000多名交大师生员工从上海西迁至西安,车票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 [8][9] - 西迁队伍包括50多岁的中国电机事业奠基人钟兆琳教授,以及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夫妇 [8][9]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讲解员雷霁雯完成300多场讲解,强调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9] 西南联大与重庆大学精神赓续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多张照片和上万件实物,传承"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10] -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前设立"大轰炸纪念碑",师生在抗战期间坚持地下学习,激发"红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责任担当 [11] - 越来越多重庆大学学子选择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11] 哈尔滨工程大学军工传统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收藏万余件实物,包括钱学森与陈赓大将对话的油画、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数字计算机"901"元器件等 [11] - 纪念馆建于2013年,展现师生扎根黑土、报国强军的赤诚担当,学校沿用70余年军号声作为下课铃 [11] - 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馆藏文物见证学校发展脉络和师生奉献精神 [11]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东如何讲好“大思政课”
新华社· 2025-09-15 01:07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思政课全方位融入各学科和各场域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2][3] 思政课程创新实践 - 广州实验中学开设"思政+考古"特色课程 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现场分享考古日记 激发学生兴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 华南师范大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结合露营活动开展"星空下的对话" 开通红色巴士专线串联城市地标形成移动课堂 [2] -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在数学课中融入民族文化内容 通过分类计数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2]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多语种+思政"系列精品课 增强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3] - 中山大学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措施 实现课程思政覆盖率超过90% [3] 教育体系与规模 - 广东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817万 占全国总数近十分之一 [3] - 广州成立大中小学思政协同创新中心 每两年开展一届思政课"三百"工作 评选100个优秀教师/100个课题/100堂微课 [3] - 通过建立32个高校与中小学教育共同体 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试点 [4] 实践教学与社会课堂 - 广州市越秀区拥有7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31处红色革命遗址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 [5] - 广州市铁一小学通过"学访讲唱画"五种形式开展立体研学活动 利用校史馆和城市博物馆资源实现三全育人 [5] - 广州市第二中学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 在生育政策调研中让学生了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要性 [6] - 广东省设立首批24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166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建设 [6] - 广东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每年超10万名大中专学生赴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 [6] - 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行动" 2万余名师生深入广东21个地市4400多个行政村开展调研 [7] 网络思政与创新形式 - 华南师范大学通过"晚安华师"公众号发掘保安刘国连的感人事迹 通过网络传播引发热议并实现价值观引导 [8] - 华南理工大学上演原创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19场次 观看达2万人次 再现革命前辈周文雍和陈铁军故事 [9] - 华南理工大学利用裸眼3D魔方和270°沉浸式五折屏等科技创建新校史馆 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情境感召力 [10]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 创建VR沉浸式课堂和网络思政育人矩阵 [11] 制度建设与领导机制 - 广东建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机制 成立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11] - 2019年以来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50人次 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讲授思政课超3200人次 [12] - 省领导到校讲思政课及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成为常态化制度 [12]
大连师生赴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辽宁日报· 2025-09-05 09:08
活动概况 - 大连20余名师生远赴新疆石河子开展为期8天的沉浸式研学活动 主题为"追溯军垦峥嵘历程传承烽火抗战精神" [1] - 活动包含参观周总理纪念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兵团军垦博物馆专题展览及"军垦第一连"劳动体验 [1] - 两地师生通过红领巾宣讲团交流东北抗联事迹与新疆抗战支援历史 并参与石河子大学非遗泥塑创作活动 [1][2] 教育实践创新 - 大连市委教育工委聚焦"大思政课"建设 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路径 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转向社会"大课堂" [2] - 通过跨省研学实践实现山海相连的思政教育落地 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家国情怀培养 [1][2] 文化互动成果 - 大连师生携带版画 书法等文化礼物开展交流 并与大连援疆教师互动聆听边疆教育奉献故事 [1] - 两地学生在历史交融中形成共识:"东北黑土地与新疆红山嘴均为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