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企行政检查

搜索文档
如何对企业无事不扰?多地探索“扫码入企”检查、非现场执法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2:25
胡卫列称,从各渠道反映的情况来看,在《意见》实施近半年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 效。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应急管理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制订出台本行业的检查 标准、检查频次上限等等。各地区积极探索联合检查、"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非现场执法等一系列 创新做法,目的是有效提升检查的精准度,大幅度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 胡卫列介绍,具体而言,今年1到4月份,北京市行政检查的总量同比下降72%,非现场检查的数量同比 上升48%。虽然现场检查数量少了,但是检查的效果却提高了,发现问题率同比上升26%;浙江省全面 推行多部门"一表通查"、跨部门简单事项"委托查"等举措,还开展"综合查一次",所谓"综合查一次"也 就是不同的执法部门就不同的执法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对同一企业等检查对象,通过部门的协调联 动,进行联合检查,这种"综合查一次"的实施率达到33.9%,直接减少入企检查1万多户次;福建省运用 重复检查预警功能,共发出重复检查预警9998次,行政检查总量环比下降50.6%。深圳市打造行政执法 监督码系统,成效显现,以该市光明区为例,2025年以来,入企次数由3323次减少到1135次 ...
涉企检查不能只“看病”不“开方”(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5-21 06:02
(责编:岳弘彬、牛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就调研情况 来看,企业对行政检查并不排斥,反而表示"非常希望执法部门能够指导帮助补齐短板、排除隐患"。这 就要求党员干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细落实,转变工作作风,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问题清单与 解决方案,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监管有温度、服务零距离"。 企业和群众判断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坏,最直接的就是看这个地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是不是把党中 央关于涉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不是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嘴上说说就行,而要 在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 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 气象。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1日 05 版) 笔者在基层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在开展涉企行政检查时,只列出问题清单,对整改措施等不 予指导,让企业自己想办法整改。当地纪委监委及时对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提醒谈话,责令举一反 三整改,改进工作作风 ...
扫码上传信息方可入企现场检查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涉企行政检查规范措施 - 辽宁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若干措施》,从完善清单、规范方式、严格实施等方面提出举措,靶向解决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多层检查、重复检查问题 [1] - 针对"谁来检查"问题,要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牵头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省级部门统筹制定检查事项清单和标准,厘清部门权责边界 [1] - 针对"如何检查"问题,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检查频次,执行"无计划不检查",控制专项检查范围内容时限,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和非现场检查手段 [1] 检查实施方式创新 - 推行"扫码入企"制度,检查主体人员内容数据需实时上传信息系统后方可开展现场检查 [2] - 规范现场检查程序,要求检查前制定方案报批,检查后及时反馈结果,对问题企业当场出具书面指导意见 [2] - 实施分级分类检查,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纳入"白名单库",合理降低检查频次甚至少检免检 [1] 检查规范成效 - 自2018年建立年度检查计划审核公示制度以来,辽宁持续压减检查项目,年均压缩率保持在10%左右 [2] - 2024年全省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抽查比例提升至73%,有力整治"任性执法""选择性监管"乱象 [2]
潍坊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齐鲁晚报网· 2025-05-14 22:29
潍坊市涉企行政检查改革 - 潍坊市2024年全面推行涉企行政检查报备和企业评价制度 通过事前检查赋码、入企检查亮码、企业评价扫码实现全过程监督 入企检查频次较上一年度减少30%以上 [1] - 市政府出台《实施方案》构建"涉企检查+服务"模式 将服务贯穿检查全过程 加大服务性供给 实现检查与服务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防风险韧性和发展信心 [1] 行政检查规范化措施 - 公布行政检查主体、人员和事项清单 5月底前向社会发布 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 [3] - 全面应用"鲁执法"平台 落实检查计划备案制度 明确年度检查频次上限 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 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3] - 推行"扫码入企"严控非行政检查活动入企次数 强调"五个严禁""八个不得"检查规范 [3] 涉企行政检查服务优化 - 加强惠企政策推送 通过潍坊市惠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和"鲁惠通"平台实现政策线上兑付 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4] - 推行"菜单式"事前帮扶指导和事中优先行政指导 推动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4] - 健全"企业法律管家"机制 鼓励公职律师参与检查 重点加强外贸企业法律服务 提升企业应对外部环境能力 [4] 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 科学适用责令改正手段 规范制发改正文书 将企业违法风险和危害降到最低 改正过程不得减损企业权益 [6] - 编制更新不罚轻罚事项清单 拓展至更多领域 健全检查与处罚衔接机制 保障企业享受不罚轻罚权益 [6] - 完善行政检查裁量权基准 6月底前报备并公布 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 [6] 涉企检查监督体系 - 加强专项监督 聚焦多头重复检查、超频次检查等问题 强化监督纠错 [7] -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公布投诉举报渠道 设立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和检查监测点 [7] - 构建联合监督体系 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等联动协作 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监督 [7]
涉企检查难度加码?减频次提效能还需苦练内功
中国环境报· 2025-05-09 07:21
政策导向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推进精准检查 [1] - 生态环境部部署专项行动,提升执法监管的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1] - 政策强调差别化对待高风险和低风险企业,对低风险企业无事不扰,集中精力聚焦高风险企业 [1] 企业分类管理 - 上海市将企业划分为ABCD4个等级:A级企业列入"无感监管"清单,基本不去现场;B级企业按5%比例抽查;C级企业抽查比例提高至20%;D级企业100%检查 [2] - 分类依据包括生产工艺复杂程度、排污总量及毒性、监测信息和信用评价等因素 [2] 监管能力提升 - 监管人员需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完整企业台账并动态调整 [2] - 借助科技手段如用电监控、在线监测、遥感和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提前获取问题线索 [3] - 制定规范工作模板,让每次入企检查成为全面的环境风险体检 [3] 检查流程优化 - 合理统筹行政检查事项,部门间协调减少企业迎检次数,部门内统筹实现一次性交总账 [2] - 完善"触发式"检查机制,确保特殊情况下能顺利入企检查 [2] - 提高检查透明度和精准度,让企业清楚检查内容并自愿整改 [3] 风险防控 - 监管人员需加紧练兵,在精准管理上积累经验,压缩无效检查的同时掌握问题线索 [3] - 加强评估工作,防止行政检查频次降低后企业出现投机心态 [3]
涉及适用范围、送达方式等 司法部对涉企行政检查文书作出规范
央视新闻· 2025-04-30 16:12
行政检查文书规范 - 司法部办公厅印发《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文本(试行)》,对涉企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进行规范 [1] - 《基本格式文本(试行)》由司法部编制,包含扉页、前言、说明、目录、正文和注意事项等部分 [2] - 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但不得违法改变法定程序、减损被检查人权益或增加被检查人义务 [2] 文书组成与要求 - 文书格式文本包括适用范围、基本结构、审批程序、填写规范、编号要求、被检查人确认、送达方式及联合检查文书使用要求等 [2] - 注意事项附在每份文书后,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执行中的个别问题进一步明确 [2] - 已制定的行政检查文书格式文本在包含关键要素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可继续使用 [2] 文书类型与使用 - 包括《行政检查审批表》《行政检查通知书》《行政检查情况记录表》等七种文书 [2] - 《行政检查审批表》《行政检查通知书》《行政检查情况记录表》为必备文书 [2] - 《回避申请决定书》《抽样(采样)通知书》《现场检查(勘验)笔录》《询问笔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 - 实践中需使用其他文书的,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作 [3]
我市印发工作方案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西安日报· 2025-04-29 14:39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方案 - 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方案》,旨在推动规范检查、精准检查、协同检查,严肃整治涉企行政检查突出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1] - 《方案》围绕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工作部署和市委"深化六个改革"等重点工作制定 [1] 强化源头管控 - 规范行政检查主体和人员,加强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不具备法定资格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实施行政检查 [1] - 制定年度涉企行政检查计划,行政检查主体需结合行业特性、风险确定检查频次和监管措施,并公布年度检查计划 [1] 强化服务意识 - 统筹实施"综合查一次",利用"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系统平台,推行简单事项"一表通查",整合多项检查和不同主体的相关检查,减少对企业影响 [1] - 严控入企检查人员数量,优化行政检查方式方法,推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线上监管等非现场检查 [1][2] 强化数字赋能 - 运用"互联网+监管"等信息系统对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预警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高频次检查等行为,及时监督整改普遍、高发问题 [2] - 推广"监督+服务"模式,加强涉企行政检查的常态化监督,拓宽企业反映问题线索渠道,对违法或不当情形及时启动监督程序 [2] 责任落实与监督 - 加强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配合工作格局,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企,同时保证必要检查有效开展 [2] - 将涉企行政检查纳入政府督查和行政执法监督重要内容,严肃追责问责,对乱作为、不作为严格追究执法责任 [2]
从严规范涉企检查,为企业发展减负提效
人民网· 2025-04-27 16:38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让企业可以放心干事、安心发展! 《意见》的出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首先,要积极探索创新监管 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减少对 企业的干扰;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涉企检查制度,明确检查的范围、程 序、方式和责任,建立健全检查结果的反馈机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企业,并根据企业反馈意见改 进检查工作;最后,要强化监督问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通过建立健全涉企检查的监督机制,对违规 检查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畅通举报渠道,提高检查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检查活动公平公正。 《意见》聚焦的都是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涉企行政检查划下红线。下一步,有关主管部 门要对现有检查事项进行清理,该调整的调整、该取消的取消,切实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让企业感受 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切实增强企业家的获得感和干事创业的信心。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涉企检查过多过频、检查结果运用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与构建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目标相悖,也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导向背道而 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