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疲劳
icon
搜索文档
挣扎的好莱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4 20:46
票房表现 - 《碟中谍8》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名中稳居同期第一 [1] - 该系列在中国票房呈现波动趋势:《碟中谍2》2500万元,《碟中谍3》8200万元,《碟中谍4》6.72亿元,《碟中谍6》12.45亿元 [3] - 《碟中谍7》票房断崖式下跌,中国票房未达4亿元预测,全球亏损2500万美元 [3] - 《碟中谍8》带动IMAX创2019年以来端午档最佳成绩,截至6月4日全球票房达3.538亿美元 [5] 系列发展 - 系列起源于1990年代,IP源自冷战时期电视剧,香港译名成为电影系列名称 [3] - 制作团队暗示《碟中谍8》可能是系列最终章,因主演年龄(汤姆·克鲁斯年逾六旬)及叙事模式面临挑战 [4] - 系列采用上下部单元故事结构(《碟中谍7》《碟中谍8》),但被批评情节冗余、人物过多 [5] 行业趋势 - 好莱坞大片在华表现下滑:《变形金刚4》20亿元 vs 续作仅1/3,《速度与激情8》25亿元 vs 续作13.92亿元 [7] - 2023年暑期档多部美国大片(如《夺宝奇兵》《小美人鱼》)票房未达预期 [7] - 2023年第一季度北美票房同比下降11.6%,多部影片如《白雪公主》翻拍版票房失利 [7] - 好莱坞过度依赖IP开发:2023年北美票房前十中7部为续集/衍生作品,迪士尼正筹划《星际宝贝》真人版续集 [8] 制作成本 - 《碟中谍8》制作成本近4亿美元,受疫情和罢工影响多次停工 [10] - 2021年以来加州大洛杉矶地区影视制作量下降58%,2023年加州影视业流失约4万岗位 [10] - 电影制作外流趋势明显,但特朗普拟对海外制作美国电影征收100%关税可能冲击产业 [10]
决策疲劳,正在消耗你的活人感
虎嗅APP· 2025-05-31 11:11
决策疲劳现象分析 - 决策疲劳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做出过多选择后,大脑精神资源被消耗导致难以继续做出理性决策的状态[3][6] - 人类每天平均做出数万个决策,其中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微决策,这些微决策是疲惫感的主要来源[11] - 决策疲劳会导致两种极端行为:鲁莽冲动选择或完全回避选择[7] 决策机制研究 - 人类决策系统分为快速直觉系统和缓慢理性系统,两种系统运作均需消耗精神能量[5] - 以色列假释法官研究显示,早晨假释通过率接近70%,随着时间推移会直线下降至接近零,显示决策质量随时间递减[7] - 前额叶皮层负责复杂决策,睡眠剥夺会严重损害其功能,导致决策能力下降[16] 选择过载影响 - 选项数量增加反而降低决策质量,果酱实验显示24种口味摊位的购买率远低于6种口味摊位[12] - 选择过多会导致决策困难,最终可能放弃选择,如视频平台选剧困难现象[14] - 中国60%消费发生在夜间,美国研究显示消费者在晚上更倾向选择符合直觉冲动的商品[16] 应对策略建议 - 建立生活"默认模式"可减少决策压力,如固定早餐搭配或服装选择[25][26] - 重要决策应安排在白天进行,因前额叶皮层在白天功能最佳[24] - 采用"预先承诺"策略,提前安排好事项可降低未来选择成本[28][34] 夜间决策风险 - 深夜决策质量显著下降,容易产生情绪性进食、冲动消费等行为[18] - 睡眠不足会导致更倾向高风险选择,财务决策失误概率提升[17] - 现代人入睡时间比十年前平均推迟2小时,睡眠时长缩短1.5小时[16]
信“心”心理问答|“变质”的朋友,厌恶感背后,藏着哪些未被看见的心理真相
经济观察报· 2025-05-30 08:45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变质"的朋友,厌恶感背后,藏着哪些未被看见的心理真相) 读者来信: 最近,我和一位相识多年的好友关系逐渐变冷,这种变化让我感到难过,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处理感情问 题的能力。 我和她曾是旁人眼中的 " 模范闺蜜 " 。高中三年,我们分享过无数秘密:第一次暗恋的心动、父母争吵 时的崩溃、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 那时的我们,仿佛能读懂彼此的沉默。可进入大学后,随着见面频 率降低,我们的交流逐渐变得表面化。最初我以为只是 " 忙碌的常态 " ,但后来发现,即使偶尔相聚, 话题也只剩下客套的寒暄。更让我难受的是,某些瞬间,我会突然对她产生莫名的厌恶 —— 讨厌她刷手 机时心不在焉的样子,讨厌她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甚至讨厌她习惯性皱眉的表情。这些情绪像一根 刺,扎得我坐立难安。 我尝试过 " 自救 " 。比如刻意减少联系,但每当看到她更新朋友圈,又会忍不住点开;或者在聊天时故 意冷淡,可对方一句 " 最近还好吗? " 又让我心软。最煎熬的是,我无法向他人倾诉这份矛盾 —— 朋友劝 我 " 别太矫情 " ,家人则说 " 成年人的友谊就是这样 " 。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敏感?是不是 ...
这个无意识举动,正在耗尽你的活人感
虎嗅· 2025-05-28 08:00
决策疲劳现象分析 - 购物节等场景下连续决策导致消费者出现"决策疲劳"状态,表现为选择困难、冲动消费或放弃购买[1][2][3][4] -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每个决策均消耗大脑葡萄糖能量,长时间决策会耗尽精神资源[7][8] - 以色列假释案例显示决策质量随时间下降:早晨假释批准率70% vs 傍晚接近0%[11][12] 决策机制与行为影响 - 人类采用双系统决策模型:快速直觉系统(系统一)与慢速理性系统(系统二)[6] - 决策疲劳导致两种极端行为:鲁莽冲动选择(如深夜消费)或完全回避决策[10][14] - 睡眠剥夺使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夜间决策更倾向高风险/即时回报行为[26][27][28] 选择过载效应 - 成年人日均决策数万次,多数为无意识微决策[18] - 果酱实验证明选择过多反降低购买率:24种口味摊位购买率显著低于6种口味摊位[19][20] - 中国夜间消费占比达60%,与决策系统夜间"故障模式"相关[22][23] 决策优化策略 - 建立生活默认模式(如固定着装/饮食)可减少35%日常决策压力[35][36][38] - "预先承诺"机制能降低未来决策成本,如提前制定菜单/穿搭方案[39][40][48] - 关键决策应安排在上午进行,此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比夜间高40%[33][34]
拖垮你的,是“沉没成本”
36氪· 2025-05-27 17:19
沉没成本概念解析 - 沉没成本指发生在过去且无法收回的付出,包括心力、时间、金钱和精力等资源 [3][4] - 典型场景包括购买不合适的商品后无法退款,或对无起色的项目持续投入 [6][7] 沉没成本效应机制 - 心理学"损失厌恶"理论解释: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远超获得的快乐,导致难以放弃已投入资源 [9] - 案例:消费者对高价但不合脚的鞋子会经历不甘心→侥幸→绝望的心理过程,最终造成更大精力损耗 [7][8] - 果断止损者能节省时间精力,将资源集中于关键决策 [11] 应对沉没成本的策略 - **时间价值管理**:相同时间创造价值差异显著,需减少低收益时间消耗 [13][14] - 建议通过每日TDL(待办清单)规划时间,提升效率 [14][15] - **放弃追回沉没成本**:90%不幸源于不甘心,需接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17] - **目标导向思维**:避免被次要目标干扰,聚焦核心需求 [18] - 案例:超市购物时因打折偏离购买杯子的原始目标 [18] - **减少无意义决策**:频繁决策导致"决策疲劳",应集中精力于关键选择 [19][20] 理论支持与引用 - 本杰明·富兰克林强调时间即金钱,娱乐时间隐含机会成本 [14] - 亚科斯教授指出不甘心是止损的主要障碍 [17] - 《教父》台词佐证决策能力需长期训练 [20]
经常拉伸的好处竟有这么多!降血压效果比走路还更胜一筹
央视新闻· 2025-05-14 17:42
降压效果 - 研究发现拉伸在降血压方面比快步走更有效 40名平均年龄61岁的高血压I期或血压正常偏高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8周研究 每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 [1] - 拉伸运动组进行全身21个拉伸练习 每个动作做两次保持30秒 两次之间休息15秒 [2] - 健走运动组在户外步行道或室内跑步机走路 需达到一定心率 [3] 研究结果 - 拉伸运动组血压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健走运动组 但健走运动组腰围减少更多 两组体重无显著差异 [3] - 拉伸可降低动脉僵硬 改善血流 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从而降低血压 肌肉拉伸时血管也会拉伸 [5] 拉伸的其他益处 - 拉伸有助于消除疲劳感 最简单的伸懒腰可拉伸身体两侧和后背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肌肉酸痛 [6] - 拉伸可提高运动能力 让动作更到位并降低受伤风险 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 [7] - 运动后拉伸能有效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 促进恢复 避免运动损伤 提高锻炼效果 [8] 拉伸注意事项 - 长期坚持规律拉伸可有效提高关节活动度 健康收益需依靠规律锻炼维持 [10] - 运动后15分钟内进行拉伸效果最佳 此时肌肉处于温暖状态 [11] - 拉伸应在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拉伤 以肌肉轻微紧张无痛感为宜 [13] - 避免冲击性拉伸练习如踢腿振肩等动作 宜采用静力性拉伸 [14] - 中老年人拉伸应安全第一 避免过度用力或憋气 动作轻柔缓慢 呼吸自然顺畅 [15]
Match Group:Tinder 付费用户持续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美股研究社· 2025-05-10 17:32
经济环境与行业背景 - 当前经济可能已处于衰退或衰退边缘 经营困难的企业面临更大风险 [1] - 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对付费产品抵触情绪增强 约会应用付费意愿可能减弱 [6] - 订阅服务用户一旦流失很难回归 与单次消费服务形成鲜明对比 [6] Match集团核心业务表现 - 一季度整体营收同比下降3%至8 31亿美元 略高于预期8 27亿美元 [8] - 直接营收同比下降4%至8 12亿美元 受美元走强影响 [8] - Tinder直接营收同比下降7%至4 474亿美元 占整体营收过半 [9] - Tinder付费用户减少40万至910万 环比下降6% [8][9] - Hinge直接营收同比增长23%至1 522亿美元 但增速较上季度27%放缓 [12] - Hinge付费用户环比仅增10万 不足Tinder流失量的1/4 [12] 分业务板块数据 Tinder - 运营利润1 933亿美元 同比下降80% 利润率42% [8] - 调整后运营利润2 285亿美元 同比下降5% 利润率49% 环比下滑 [8][12] - 用户人均收入16 38美元 同比下降1% [8] Hinge - 运营利润2 860万美元 同比增长55% 利润率19% [8] - 调整后运营利润4 260万美元 同比增长47% 利润率28% [8] - 用户人均收入29 9美元 同比增长3% [8] 其他业务 - Evergreen & Emerging直接营收1 492亿美元 同比下降12% [8] - MG Asia直接营收6 370万美元 同比下降11% [8] 战略与挑战 - 公司试图通过提高注册门槛和AI功能改善Tinder用户质量 但效果短暂 [12] - 长期目标要求Hinge保持20%复合增长率至2027年 但当前增速已放缓 [15] - Tinder需恢复1-3%增长才能支撑集团4-6%的复合增长目标 目前差距显著 [6][15] - 管理层注意到年轻用户单次消费收入下滑 可能调整定价策略应对 [15] 估值与市场对比 - 远期调整后EBITDA倍数约8倍 高于Bumble但低于Grindr [17] - Grindr未出现类似付费用户下降问题 竞争优势明显 [17] - 公司股价从33美元持续走低 估值倍数有所改善 [3] 管理层与改革措施 - 新任CEO实施13%裁员等节流措施 [3] - 汇率因素可能部分抵消消费疲软影响 二季度美元走弱有利业绩 [15] - 领导层内部股票购买行为显示信心 但业务颓势未改 [19]
信“心”心理问答|90后家长心理破防:砸50万留学还是死磕高考?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08:33
文章核心观点 9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路径选择上纠结于留学和高考,可从学习方式、费用、孩子性格三个维度评估,还可采用多种方法辅助决策,教育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1][2][3][4][6] 家长面临的教育抉择困境 - 90后家长纠结让高二成绩中等偏上、性格内向但好奇新鲜事物的孩子参加国内高考还是留学,受同龄人影响且认同留学优势,但也认为国内高考能让孩子接受系统教育 [1] - 留学面临经济负担、文化适应、孩子安全等问题,参加国内高考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压力且不一定能考上满意学校 [2] 解决建议 心理调节 - 利用“情绪休息角”写写画画缓解决策疲劳,换角度将焦虑视为和孩子探索未来的机会 [3] 评估维度 - 学习方式上,留学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适应不同文化能力,高考能帮孩子打下扎实知识基础、提升应试能力 [4] - 费用方面,留学一年约30到50万,申请到奖学金压力会小很多,高考主要是公立教育,一般10到20万就能搞定 [4] - 从孩子性格看,独立性强、外语不错的孩子留学可能更合适,抗压能力强、目标明确的孩子高考是不错选择 [4] 具体行动 - 邀请不同行业人以“云端”方式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参加国际夏令营或上线上外教课提前感受国外学习氛围 [4] - 让每个人写下对留学和高考最看重的三个点,贴在墙上找共同点,根据出现频率高的词对应路径满足大部分需求,再定灵活计划 [5] 其他方面 - 申请学校荣誉奖学金可cover掉三到五成费用 [6] - 和孩子一起画“压力温度计”关注心理状态,加入国际教育家长群获取真实经验分享 [6]
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成功提升金属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抗疲劳能力
央视网· 2025-04-04 17:39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科学家破解金属材料疲劳失效难题,让金属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抗疲劳能力,成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为极端环境下国之重器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1][6] 分组1:金属材料难题 - 金属材料长期使用产生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 [1] - 金属材料存在强度、塑性和稳定性难以兼得的“不可能三角” [3] - 金属长期受同一种外力会出现“棘轮损伤”,隐蔽又可怕 [3] 分组2:解决方法 - 科学家提出全新结构设计思路,在金属材料内植入亚微米尺度的三维“防撞墙” [3] - 经过上千万次拉压变形,金属内部会产生小到两到三个纳米的“骨架”,可吸收变形功、阻碍变形外力 [5] 分组3:成果意义 - 让金属材料的“不可能三角”变成可能,为极端环境下国之重器长期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6] - 未来或许能出现永不折断的登山索、百万公里无大修的飞机引擎和能抵御千年风浪的海底隧道 [6]
熬夜写BP、盯屏幕12小时?你的眼睛该休息一下了 | 创业Lifestyle
红杉汇· 2025-03-19 17:34
眼健康问题现状 - 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眼疲劳症状普遍存在 包括眼干涩 酸胀 视力模糊 畏光等 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干眼症[1][2] - 成年人群体中视频终端综合征高发 表现为眼部不适伴随全身症状如头晕 失眠 肩颈酸痛等[2][3] - 电子设备使用场景从工作延伸至休闲 全天候屏幕暴露加剧眼睛"过劳损"状态[2] 不良用眼习惯分析 错误姿势 - 侧躺玩手机会引发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内直肌持续紧绷导致近视人群斜视发病率更高 单侧压迫可能造成双眼近视度数差距扩大[5] - 低头姿势增加颈椎压力 影响血液循环 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 专注屏幕时眨眼频率从正常10-20次/分钟大幅下降[5] 屏幕环境问题 - 黑暗环境中使用手机造成瞳孔反复缩放 疲劳累积可能诱发青光眼 护眼模式色温调节反而加重视觉疲劳[6] - 防窥膜使屏幕亮度降低至70% 眼睛需额外调节加重疲劳 最高亮度仍无法补偿光学损失[7] 眼镜护理误区 - 膜层受损眼镜光学性能下降 导致矫正偏差和视力进一步损伤 隐形眼镜参数不当引发角膜缺氧 含水量过高产品反向吸收泪液[8] - 非日抛隐形清洁不足引发泪蛋白沉积 增加炎症风险 护理不当可能造成眼表细胞永久损伤[8] 其他健康隐患 - 过期眼药水使用引发角膜溃疡风险 单次用量超过1-2滴无效 反复开启可能造成病原菌入血[9] - 揉眼动作导致角膜纤维变形 可能引发圆锥角膜致盲 眼罩螨虫积聚诱发感染性睑缘炎[9][10] - 室内灯光显色指数低于80影响色彩还原 4000K色温最符合人体节律 高色温光源干扰夜间睡眠[10] 科学护眼建议 - 屏幕距离应保持50-70厘米 略低于眼睛水平线 工作环境需避免直射光与反光[11] - 采用20-20-20法则间歇休息 维持40-60%室内湿度 均衡饮食与户外活动有助缓解视疲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