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
搜索文档
马斯克想要万亿美刀,秦始皇看了哈哈笑
虎嗅APP· 2025-10-31 17:29
马斯克的薪酬激励策略核心观点 - 马斯克追求的不是金钱或资源,而是通过天量薪酬激励与公司建立一种“捆绑”关系,确保公司必须全力支持其战略方向 [9][10][11] - 该策略的核心在于为公司创造巨大的沉没成本,使公司在投入后别无选择,只能跟随其领导 [12][13][26] - 其根本诉求是获得公司百分之一万的支持,以实现更极致的目标,否则宁愿各玩各的 [14][15][28] 历史与职场中的策略类比 - 策略类似于历史上王翦要求秦王倾尽所有资源支持其灭楚,目的是将决策者绑定在同一战车上,确保无人敢干扰其执行 [16][17][19] - 职场中成功推进项目的关键能力是协调资源并获得老板支持,通过制造高投入的既成事实来形成沉没成本,迫使公司持续支持 [21][22][23] - 白起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未获得绝对支持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20] 对特斯拉公司的潜在影响 - 对特斯拉而言,此策略意味着公司若希望马斯克留任,就必须完全投入其战略方向,形成深度绑定 [24][25][27] - 这种深度绑定关系将公司的命运与马斯克的个人意志高度关联,可能影响公司长期战略的独立性与稳定性 [11][13][26]
马斯克想要万亿美刀,秦始皇看了哈哈笑
半佛仙人· 2025-10-30 18:13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905篇原创 1 后台有人发我一个很有趣的新闻,说不理解马斯克胃口怎么这么大。 明明他不缺钱,为什么如此执着万亿美元? 新闻大家可以看一下。 的确马斯克不缺钱,但他要的不是钱,甚至不是资源,而是一种【捆绑】的关系,一种大 家都在一条绳上,一条船上,你们必须跟我一条道走到底的关系。 只不过这个关系是通过这个激励来实现的。 只有要让公司在他的身上有巨大的沉没成本(金钱&股权),才能确保公司按照他想要的 方式运作,提供他想要的一切支持。 因 为 公 司 已 经 把 一 切 都 押 在 他 身 上 了 , 成 本 已 经 投 出 去 了 , 所 以 只 能 跟 着 他 的 方 向 去 执 行。 再说一遍,关键不是钱,而是要通过这个激励,把公司绑在自己身后,让公司没得选。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对马斯克来说根本没必要在这继续玩了。 既然你们不能保证百分之一万的支持我,也不能确保公司完全按照我的意志去做更极致的 事情,那干嘛给你们做职业经理人打工,自己又不缺钱,也没有班瘾。 跟你们一起玩儿,是想做更刺激的事。 如果没有这种保证,那大家不要一起玩就好了,各玩各的就是了。 你们去找听你们话的职业经理人,我用我的 ...
炒股比亏钱更难受的是什么?这5种 “精神凌迟”,比割肉痛10倍
搜狐财经· 2025-10-08 14: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投资者在股市中面临的主要心理痛苦,这些痛苦往往比实际财务亏损更具破坏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纪律性建议以帮助投资者避免情绪化决策 [1][15][16] 投资者心理痛苦类型 - 踏空痛苦:投资者因过早卖出而错失后续大涨机会,例如清仓新能源基金后该板块节后连续三天大涨,相关ETF单日涨幅超7% [3] - 前景理论影响:人们对“失去”的敏感度是对“得到”的2.5倍,导致踏空时将对未实现收益视为“本应属于自己的损失” [4] - 沉没成本陷阱:投资者因不愿承认失败而持续持有亏损头寸,例如李建国案例中初始50万投资最终仅剩4万,并导致家庭破裂 [5] - 赚指数不赚钱:市场整体上涨时投资者未能获利,例如2023年AI行情中证AI指数半年涨120%但许多散户亏损,产生自我怀疑 [7] - 信任背叛:投资者轻信他人推荐导致亏损,例如听信重组消息全仓买入医药股后遭遇三个跌停,造成双重信任危机 [8] - 全职炒股风险:将炒股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导致心理压力失控,例如“十年悟道”案例中300万本金亏至60万并失去社会支持 [11] 投资纪律建议 - 踏空应对策略:评估上涨逻辑是否持续,避免用追高弥补错误,强调踏空优于套牢 [12] - 预设止损机制:买入前设定明确止损点(如跌幅10%),严格执行以控制损失,案例显示及时止损可保留35万本金 [13] - 分散风险原则:反对全职炒股,强调保留工作收入和社会联系对维持投资心态的重要性 [14] - 核心心态调整:指出投资最大敌人是自身贪念和执念,强调“不痛苦地赚钱”比单纯盈利更重要 [15][16]
一个人最通透的活法:愿赌服输
洞见· 2025-09-19 20:35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 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人生的智慧,一半在争取,一半在放弃。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 朗读音频 在投资里,有两个重要的风险控制原则:止盈与止损。 所谓止盈,就是见好就收,不贪多、不恋战。 而止损,就是愿赌服输。发现方向错了、已经触及到底线了,就果断停止投入,及时止损。 其实人生这场投资,道理也是一样。 很多人活得纠结又疲惫,根源往往是败给了两样东西: 一是贪心,二是不甘心。 明明知道自己赌输了、选错了、坚持下去没意义了,却偏舍不得那些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最后反而越陷越深。 直到撞过几次南墙才明白: 一个人最通透的活法,是落子无悔,愿赌服输。 赢了,就守住手里的幸福;输了,就坦然接受所有。 对的错的,我都认了,买单离场,及时止损。 作者:洞见·时筠 选错的人,及时止损。 在电视剧《知否》里,淑兰的婚姻就是一场"错投"。 她嫁的孙秀才,本来是12岁中秀才的神童,可这个神童到了三十多岁学问不但没长进反而一直在倒退,整天拿"有辱斯文"摆架子。 他 ...
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虎嗅· 2025-09-19 15:42
想知道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吗? 一个接近于最优解的答案是:专注。 秦舞阳只能在街市逞凶,一遇威压便瞬间崩溃; 而荆轲身处风暴中心,却能屏蔽一切噪音,其专注如烈火中淬炼的合金,直指目标。 更具体一些,对于高手而言,前一秒还在某件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里,但下一秒就能彻底抽离出来,全 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个重要的事情中,仿佛此前的难题并不存在——即使事实上那个难题依然乌云笼罩在 人生的上空。 这才是真正的专注能力。 假如你还在上一个难题的干扰下去做下一个重要的事情,那么对下一个事情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一 个难题。 专注此刻,难在遗忘上一刻。 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激光般穿透现实中貌似无解的钢板。 然而,这样的"标准答案",也容易造成误导。 因为,确切而言,对于高手而言,难的不是专注,而是能够在混乱中聚焦,在压力下专注。 这二者大概像是秦舞阳和荆轲之间的差别。 所以,你要像关灯一样,100%关闭上一秒。 一 其实,也只有这样做,方能助你从那个难题里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问题延绵不绝的岁月中前行。 然而,即使如此,这种开关式的聚焦,也许可以造就杀手,但还称不上高手。 二 "像关灯一样关闭上一秒"的能力,在思想的 ...
复盘“学习之道”:如何忍受无知带来的痛苦,实现知识的复利增长?
36氪· 2025-09-14 08:05
学习心态 - 真正的学习需要高度的警觉、自我反省、坚韧的心态、有效的策略和工具,以及问责体系[2] - 学习与假装学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真正理解世界,后者只是记住能带来社会地位的“暗号”[4][6] - 真正的学习往往令人不快,需要与陌生的新思想作斗争,并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假装学习则感觉良好[7][9][12] 学习工具 - 间隔重复是最强大的学习工具之一,有大量数据支持其有效性[22] - 通过写作来学习可以帮助延伸心智,使想法更精确和完整,是检验理解深度的有效方式[35][36] - 利用大语言模型(如Claude或ChatGPT)进行交流,可以像使用反应更灵敏的维基百科一样理解模糊问题[34] - 维基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作为学习资源被低估,其文章写作直接而全面[37] 学习内容选择 - 学习内容的选择遵循幂律分布,掌握主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远比学习《沙丘》传说的细枝末节有用[26] - 应专注于选择能真正帮助学习的材料,避免那些只是让人感觉聪明的材料,如听已理解话题的播客[31] - 确定关于世界的核心重要事实(如进化论是真的、能量守恒等),并以此构建普适的世界观作为学习基础[27][30] 学习策略与方法 - 建立自我检测的体系,如间隔重复、勤做笔记和通过写作学习,以检验学习效果[31] - 初学新领域时,可先确立坚定信念再随时间调整,而非保持不确定,这有助于记忆更多信息[28] - 从一个简单的叙事框架开始学习复杂主题(如中国历史),以后再填充事实和复杂性,更容易上手[27] - 利用日常零碎时间学习,如每天20分钟听有声书,一年可额外多读约3800页内容[19] 学习环境与社交 - 与知识渊博的朋友交流想法效果惊人,一对一交流能帮助发现微妙错误并引导找到重要材料[33] - 和同样在阅读的朋友一起在咖啡馆或图书馆学习,可以利用社交大脑帮助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41] - 使用不联网的电子阅读器(如Kobo Libra Color)和文本转语音应用(如Speechify)可减少干扰,增加专注学习时间[41]
注意,黄金将迎大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8-22 13:21
投资决策原则 - 沉没成本不应影响重大决策过程 强调决策需基于未来收益而非历史投入 [1] - 市场噪音远多于有效信号 错过的行情不属于实际损失 [1] - 交易工具与标的均服务于盈利目标 任何背离该初衷的操作均不可取 [1] 交易行为准则 - 并非所有价格波动都需参与 离场后利润不再属于交易者 [1] - 单日不交易不属于时间浪费 需保持策略纪律性 [1] - 应急准备就绪不代表必须执行行动 随时保留终止决策的权利 [1]
21书评|专访投资人羊东:为孩子埋下商业思维的种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22:55
书籍销售与市场表现 - 儿童财商启蒙绘本《会讲故事的经济学》热销25万套、500万册,登上多个电商平台国内财商绘本品类销量榜首 [1] - 该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获林毅夫、樊登、俞敏洪、周鸿祎等联袂推荐,俞敏洪称赞其"一口气读完",樊登认为"以寓教于乐方式解决财商教育困惑" [1][3] - 两位大V在抖音等平台荐书为书籍带来巨大流量 [1]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 作者羊东为国内知名投资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曾任职美林证券、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投资案例包括知乎、樊登读书会、58同城等文化传播类项目 [1][14] - 创作动机源于观察到创业者普遍缺乏商业思维,认为商业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技能之一,传统财商教育局限于投资理财和勤俭节约,与真正的商业本质认知存在差距 [2] 书籍内容与教育理念 - 全书共20册,通过10大行业(餐饮、零售、物流等)故事体系化讲解分工合作、博弈论、品牌建设、长期主义等商业原理,并融入心理学、数学等跨学科知识 [8][9] - 采用剧本化叙事手法设计矛盾冲突,与传统儿童读物平缓情节形成差异,部分小学已将其引入课外阅读清单 [8][5] - 教育理念强调商业思维与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例如台积电的专业分工原理与芯片设计、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与汽车制造 [6] 商业思维培养方法 - 建议家长通过生活场景启发孩子思考,如观察港口城市与金融中心的关系(贸易逻辑)、连锁经营模式(麦当劳案例)、品牌价值(购物时讨论)等 [7] - 书中用"小熊卖鱼"等故事讲解沉没成本等投资概念,认为商业思维需长期培养,如同芒格评价巴菲特"60岁后仍有进步" [12][13] 行业趋势与投资观点 - 认为AI是能力优秀的工具但无法替代人类决策,引用叔本华观点强调"天才能看到AI无法发现的目标" [13] - 分享58同城投资案例,体现从传统分类广告到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敏感度 [14] - 提出希望各行业专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内容,呼应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理念 [14]
当海外名校硕士成为“新本科”:你还需要这张文凭吗?
虎嗅APP· 2025-07-10 18:32
学历贬值现象分析 - 海外名校硕士文凭在就业市场中的价值正在下降,尤其是"水硕"项目[1][2] - 硕士教育经历商品化与通货膨胀,部分海外高校扩招并降低录取门槛[5] - 用人单位反馈显示硕士学历不再是亮点而是标配,甚至出现本科生更受青睐现象[6] 就业市场数据与趋势 - 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历史最高的1222万人[6] - 2024年教育部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出15个百分点,专科/本科/硕士签约率分别为87%/72%/68%[6] - 研究生毕业5~10年后收入溢价从2010年的4倍降至2025年的2.58倍[6] 用人单位态度变化 - 企业HR在简历筛选中对一年制海外硕士初评分数比国内三年制硕士低10%~15%[9] - 头部金融机构隐性偏好985院校硕士或两年制海外硕士[9] - 科技公司如谷歌、亚马逊减少MBA毕业生招聘,更青睐技术背景候选人[10] 行业技能需求变化 - 商科硕士课程缺乏A/B测试、用户增长、数据建模等实操技能训练[10] - 53%雇主将"技能缺乏"列为MBA毕业生就业主要障碍[9] -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明确注明不招收"一年制海外硕士"[10] 不同行业用人标准差异 - 新兴互联网科技、跨境电商企业更关注项目经验和实际能力[11] - 字节跳动2024年校招数据显示英国一年制硕士录用率反超部分国内高校[11] - 传统金融、法律等领域对一年制海外硕士存在明显偏见[10] 教育成本与回报分析 - 英美澳加等国1~2年硕士项目总成本达70万~150万元人民币[14] - 学生推迟进入职场错过经验积累,可能面临与本科同学职业发展差距[14] - 部分学生因沉没成本心理继续坚持低质量项目,导致更高代价[15]
只同住不结婚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虎嗅· 2025-05-29 14:59
婚姻登记趋势 - 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仅凭身份证即可完成婚姻登记,5月20日多地民政局出现通宵排队领证现象,带动花店和跟拍业务火爆 [2] - Soul App调研显示:51.78%的90后、50.83%的95后和41.87%的00后坚持必须领证,女性不想领证比例(14.36%)是男性(4.60%)的3倍以上 [3][17] - 中小城镇受访者对"只办婚礼不领证"支持率(15.28%)低于北上广深(27.98%),农村地区不领证现象近年逐渐减少 [17][19] 不领证动因分析 - 部分年轻人担忧领证后催生压力加剧,30岁同居6年的案例显示不领证可避免家族人际关系压力 [4][5][9] - 经济因素成为重要考量:二线城市案例中夫妻因存款不足20万暂缓生育,一线城市95后因房产负债问题规避婚姻 [7][22] - 法律保障缺失影响决策:未婚情侣购房缺乏产权保障,首付分配问题导致购房计划搁置 [11][12] 替代婚姻模式探索 - 法国PACS制度受关注:2023年法国PACS登记量达20万对,接近婚姻登记量(24万对),50%解除PACS者最终选择结婚 [26][27][28] - 同居关系法律风险显现:财产按"一般共有"处理,彩礼返还纠纷频发,假离婚案例导致扶养义务缺失 [19][20] - 非婚生育配套问题:未领证需亲子鉴定才能落户,但互联网存在对非婚生子平等权利的讨论 [21][22] 婚姻观念变迁 - 年轻群体将婚姻视为生活方式选项而非必选项,强调感情纽带而非形式契约 [14][23] - 传统性别角色被重构:案例显示家务分工出现角色对调,男性承担主要家务 [10] - 仪式需求仍存在:多数受访者希望民政局提供领证仪式服务,朋友圈晒证行为反映仪式感需求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