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痛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痛文化”能吸引年轻人?如何顺势打造商业新爆款
36氪· 2025-07-18 10:39
痛文化市场表现 - 2024年闲鱼平台痛文化商品新发数同比增长268%,95后用户占比超70%,05后用户占25% [1] - 小红书痛包话题浏览量达14.5亿,讨论量974万;抖音痛包话题播放量16.9亿次;痛学士服话题引发超7000万围观 [5] - 泡泡玛特×杭州嘉里中心联名展通过角色扮演机制实现消费者深度参与,参与者通过互动解锁限定周边 [11] 痛文化商业价值 - 痛展从边缘活动发展为商业空间流量策源地,案例覆盖重庆、广州、上海等地 [5] - 上海静安大悦城通过"痛车展""二次元市集"等结构化内容系统实现持续运营,与B站UP主等圈层深度共创 [17] - 益禾堂联名《全职高手》IP产品5天热销150万杯,粉丝将杯身与大屏作为"流动痛墙" [7] 痛文化空间重构逻辑 - 痛文化以高密度表达重构公共空间视觉权力,形成"温和的占领"而非破坏性反叛 [9] - 商业空间设计转向"内容系统",需具备持续生产语义、吸纳用户参与身份构建、激活用户关系网络三大能力 [18] - THE MONSTERS展览将商场转化为IP叙事剧场,消费者通过任务互动成为内容共创者而非被动观众 [11] 痛文化用户行为特征 - 用户通过痛墙、痛包等载体实现"身份确认",表达权下沉推动圈层视觉自治 [1][7] - 消费动机聚焦归属感与代入感,情绪需求驱动取代功能叠加逻辑 [12][16] - 线下互动行为具备强社交属性,形成"剧场化、可转发的兴趣空间" [7][11] 行业启示 - 商业地产需从"内容展示"升级为"内容系统",培育用户社群语言与身份认同 [19] - 有效案例表明:单次热点快闪难以持续,需建立可反复演绎的空间语言体系 [18] - 痛文化验证了"情绪调度"对Z世代消费的优先级,空间设计需匹配情感代偿需求 [16]
00后的痛你可以不懂,但背后的千亿经济你要了解一下
虎嗅· 2025-07-15 07:52
行业趋势 - "谷子经济"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千亿[6] - 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超5亿人 人均年支出超千元[71] - 痛文化代表消费升级 汽车/珠宝等耐消品通过二次元营销打开新客群[47][49][63] 平台数据 - B站BW漫展2024年创纪录:90万预约抢票 40万人次到场[17] - 展会规模达24万㎡ 为日本AnimeJapan四倍 美国芝加哥动漫展十倍[18] - 参展商超700家 非ACGN类品牌达18家 覆盖金融/3C/食品/汽车等[34] 品牌案例 食品饮料 - 上好佳×《蛋仔派对》打造"零食探险岛" 成为最出圈展位[28][29] - 芬达合作《绝区零》游戏 IP联动提升年轻消费群体触达[32] 汽车行业 - 华为智界×《凸变英雄》 极氪×《明末》推出定制痛车[38] - BW现场聚集800辆痛车 形成浙痛组等垂直社群[36][45] 珠宝零售 - 周大福×《黑神话》联名系列销售额超1.5亿元[63] - 定价黄金产品2025财年营业额增长105.5%[67] - 通过chiikawa等IP联名吸引男性新客群[64] 营销方法论 - 传统品类展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漫展提供差异化内容营销场景[55][56] - 线下大型活动成流量新入口 沉浸式体验提升品牌粘性[59] - 品牌需从"品类第一"转向"人群唯一" 建立情感连接护城河[68][69]
“整个商场就像巨型‘谷子店’,逛完快闪店又去了其他品牌店,还上楼吃了饭” 一场“黄油小熊”风暴席卷徐家汇商圈
解放日报· 2025-05-25 10:05
IP营销与消费场景重塑 - "黄油小熊"IP通过表情包传播和品牌联名迅速走红,符合"人格化、提供情绪价值、引发互动与二次传播"的路径 [2] - 瑞幸与"黄油小熊"联名推出的周边产品(徽章、贴纸、纸袋)成为消费者疯抢对象,饮品反成次要 [2] - 上海港汇恒隆广场"黄油小熊"快闪店推出100多种商品,价格亲民(明信片9.9元,挂件69元),上海限定款常断货 [3] 商场与IP联动效应 - "黄油小熊"快闪活动带动港汇恒隆广场客流量增长超30%,消费额环比增长36% [4] - 商场内品牌商户主动参与联动,如CASETiFY推出联名手机壳、LADY M首发"春日绮梦"系列,形成多元化商业生态 [3][4] - 商场从"空间出租者"转向"内容运营商",通过沉浸式体验(如"女明星走秀"场景)增强用户停留时长与消费黏性 [3][4] 二次元文化驱动的IP经济 - "黄油小熊"本土化运营由国内IP营销公司主导,通过三维实体角色与二次元文化融合,创新消费场景 [5] - "痛文化"与"谷子经济"结合,上海成熟的二次元产业链支撑IP孵化,如快闪、联名、粉丝互动活动 [6] - IP迭代加速导致用户消费呈现"次抛"性,需借鉴长线运营案例(如二次元游戏衍生品)避免短期热度消退 [6] 行业趋势与案例 - 上海商业地产近期密集推出"商场+IP"案例,如静安嘉里×哆啦A梦、西岸梦中心×迪士尼,强化情感共鸣与首发经济 [4] - IP跨界合作(如Paul Lafayet推出"黄油奶霜拿铁")延伸消费场景,提升品牌协同效应 [4] - 二次元IP的线下变现路径依赖社交媒体传播与衍生品开发,边界逐渐消解于虚拟与现实之间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