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分化
搜索文档
2025下半程:促经济增长有哪些实招?
金融时报· 2025-08-04 20:06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增长5.3% 总体平稳但存在结构性分化[2] - 三次产业呈现两升一降格局 建筑业受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疲软拖累成为二产放缓主因[2] - 需求端外强内弱 出口展现超预期韧性 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2.8%成为二季度经济放缓关键因素[2] - 物价持续低位运行 近期反内卷式竞争政策旨在提升物价[2] 内需状况分析 -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双双回落 消费走弱部分缘于618促销活动提前至5月造成当月消费透支[3] - 居民增收步伐放缓 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3] - 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低至74.3%创近年新低 企业预期偏弱[3] - 政策提振下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现筑底回升迹象[3] 政策空间与工具 - 半年全口径下广义财政空间还有超7万亿元[3]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增量政策有望下半年正式推出[3] - 货币政策下半年或随美联储降息获得更大操作空间 结构性工具继续聚焦科技创新和提振消费[3] 外部环境与出口前景 - 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体系 主要经济体或在三季度与美国达成初步贸易协议[4] - 全球供应链重构可能需要一至两年时间 企业布局更侧重地缘政治和本土化社会责任[4] - 下半年出口增速大概率放缓 美国对华关税水平仍远高于特朗普上任前且难有超预期下调[4] - 特朗普政策对全球需求造成扰动 外需整体降温趋势明确[4] 政策重点方向 - 政策重心是高效落实存量政策并预研储备增量政策[5] - 促消费政策包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发展服务消费 扩大育儿补贴[5] - 稳投资措施包括启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托底基建 优化或取消限购政策 强化白名单项目融资支持[5] - 持续完善反内卷式竞争政策体系应对物价低位运行[5] 改革开放举措 - 推动标志性举措加快落地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是重要一步[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明确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6] - 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6] -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以稳定周边环境和地缘格局[6] 中长期发展规划 - 十五五规划编制已提前启动 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6]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6] -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升级[6]
再创历史新高!下一步挑战3674点?
天天基金网· 2025-07-10 19:45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午后冲高,沪指站稳3500点,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创历史新高,工商银行单日涨幅达2.93% [1][5][7] - 两市成交额达1.49万亿元,银行、地产、煤炭、券商板块领涨 [3] - 沪指突破3500点后,机构预测后市将挑战3674点阻力位,但需警惕量能支撑偏弱的结构性分化 [2][5][18] 银行板块分析 - 银行板块上涨动力:7月以来超10家上市银行实施2024年度派息分红,年度分红总额达6320亿元,创历史新高 [9] - 估值吸引力:兴业证券研报指出,A股/H股银行股在PB-ROE框架下估值仍具优势,全球银行龙头对比显示配置价值 [10] 驱动因素与历史对比 - 本次突破三大驱动:政策托底+金融权重发力+经济数据企稳,但量能萎缩(对比历史突破时流动性过剩或杠杆资金驱动的背景) [5][21][22][24] - 当前健康指标:沪深300估值处于低位,股债风险溢价维持高位,显示股票性价比优于债券 [26][27] 后市配置建议 - 三大关键变量:量能需维持1.5万亿元级别、政策与经济数据验证、外部风险(美联储议息、北向资金动向) [30][31] - 三大主线:政策受益方向(消费/新能源/自主可控)、科技成长(机器人板块)、防御性板块(银行/电力等高股息) [32] - 基金策略:均衡配置防御与成长板块,采用智能定投工具管理仓位,避免追涨杀跌 [37][38] 历史突破案例 - 2007年4月:流动性过剩推动半年内沪指飙至6124点 [21] - 2015年3月:杠杆资金驱动2个月冲上5178点 [22] - 2021年1月:疫情后复苏政策推动沪指触及3731点 [24] - 2024年10月:政策组合拳驱动沪指触及3674点 [25]
国内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拟赴港上市,股价却应声而跌
国际金融报· 2025-05-23 19:34
公司赴港上市计划 - 兆易创新宣布启动H股发行计划,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规模不超过总股本的10%,并授予承销商不超过15%的超额配售权,计划在24个月内完成上市 [1] - 公司当前资金状况充裕,截至2025年3月31日账面货币资金达94.09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亿元,短期借款仅9.7亿元,无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 [1] - 公司解释赴港上市旨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拓展海外业务并增强国际竞争力,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已达77.51%(57.02亿元) [1]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73.56亿元(同比+27.69%),归母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584.21%),2025年Q1营收19.09亿元(同比+17.32%),净利润2.35亿元(同比+14.57%) [2] - 存储芯片业务为第一大收入来源(2024年营收51.94亿元,占比70.6%),MCU及模拟芯片业务次之(17.06亿元,占比23.2%),传感器业务占6.1%(4.48亿元) [2] - 存储芯片毛利率40.27%(同比+7.28个百分点),MCU及模拟芯片毛利率36.50%(同比-6.60个百分点),传感器毛利率16.46%(同比+0.46个百分点) [3] 行业与市场动态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收入6260亿美元(同比+18.1%),预计2025年达7050亿美元,数据中心、AI芯片及主流存储市场增长显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 [3] - NOR Flash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9.17%,SLC NAND Flash需求集中在网通、工控领域,利基型DRAM因头部厂商退出长期竞争格局向好 [4] - 全球MCU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282亿美元增至2029年388亿美元,公司将重点布局车规、工控等高附加值市场 [4] 市场反应与股价波动 - 赴港IPO消息公布后股价短期下跌,5月21日盘中跌超7%,收跌6.35%,截至5月23日收盘报115.4元,市值蒸发超70亿元 [5] - 公司解释A+H股价差为短期情绪影响,长期业绩增长将对两地股价产生良性影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