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机器人

搜索文档
刷新硅谷融资纪录!华人具身智能团队刚毕业融资过7亿元,平均年龄不到28岁
量子位· 2025-07-02 10:02
融资里程碑 - Genesis AI完成1.0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创硅谷华人团队最大规模种子轮纪录 超越Pika的5500万美元[2] - 同时成为硅谷具身智能赛道最大种子轮 超过Physical Intelligence(7000万美元)和Skild(1450万美元)[3] - 投资方包括Khosla Ventures、Eclipse、谷歌前董事长Eric Schmidt等顶级机构和个人[9] 创始团队背景 - 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 由刚毕业的博士科学家组成 非传统教授带队模式[4][12] - CEO周衔为CMU机器人学博士 生成式仿真提出者 Genesis项目负责人[13] - 联合创始人Theo Gervet曾任Mistral AI多模态模型负责人[14] - 核心成员包括英伟达GEAR系统负责人许臻佳(Diffusion Policy作者)[16][17]、MIT博士王尊玄[19]、IPC算法发明人李旻辰[21][22][23]等 核心技术优势 - 开源的Genesis物理引擎可精准模拟物理世界生成合成数据 解决机器人AI训练数据难题[6][8][9] - 引擎发布半年获25.4k star 成GitHub最大具身智能开源项目[32] - 全栈技术整合高保真模拟、多模态生成模型和真实数据收集 推动通用机器人发展[34][35][36] 商业模式与规划 - 基于物理引擎开发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和硬件平台 目标实现"无限物理劳动自动化"[9] - 当前行业机器人/人类比例低于1:30 公司技术有望突破该瓶颈[11] - 计划2024年底向社区发布首个具身智能模型[38]
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方向展望 - 2025年中金公司中期投资策略会
中金· 2025-07-01 08: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通用机器人需具备多地形适应性和灵巧操作能力,人形结构更适应人类环境,操作能力决定应用价值上限,训练需算法、数据、硬件协同,触觉传感器对精细操作至关重要,推动通用化落地需加强硬件、数据和算法,“接近”技术是关键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通用机器人等级定义 - 呆萌机器人将通用机器人分为任务类通用、场景内通用和跨场景通用三个等级,跨场景通用是终极形态但实现仍遥远 [3] 不同等级通用机器人硬件配置 - 不同通用能力的机器人硬件构型和配置不同,跨任务或跨场景机器人需具备多地形适应性和灵巧操作能力,人形结构有助于适应人类环境,强大操作能力决定应用价值上限 [4] 训练通用机器人方法 - 训练通用机器人需从算法、数据和硬件三个层面构建核心模块和能力,通过采集数据建立观测与输出映射关系实现广泛应用,但构建通用模型面临挑战 [1][5] 触觉传感器重要性 - 触觉传感器对实现精细操作至关重要,人类手指触觉多维度信息助于精确操作,机器人需高分辨率、多维度、高频率触觉传感器实现类似人类灵巧性 [1][6] 呆萌机器人光学式触觉传感器特点 - 利用光学成像与弹性体形变获取手部模态信息,单位面积分辨率高,不受外部磁场及温湿度影响,2025 年 4 月推出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高频率视觉传感器,最小厚度 9 毫米,每平方厘米 4 万个点,可精准感知物体形貌及切向力,对温度不敏感但力敏感度极高 [7] 数据采集设备提升训练效果方式 - 呆萌推出以人为中心的数据采集设备,可捕捉视觉、手部触觉及手臂运动,更真实反映人类操作,有助于构建视觉、触觉、语言及动作模型,提高训练成功率 [1][8] 触觉传感器对数据采集成本和训练效率影响 - 引入触觉传感器可大幅降低机器人训练成本和数据采集次数,达到 80%以上成功率,无触觉传感器需约 5 万次数据采集、成本约 15 万元,有触觉传感器只需 100 次、成本仅 300 元 [1][9] 视觉传感器在 AI 模型训练中的作用 - 视觉传感器适合用于 AI 模型训练,能以图像信息表征,视触觉基于视觉的触觉传感,能结合原生视觉信息处理,许多最佳论文围绕视触觉展开 [10] 触觉传感器应用场景 - 触觉传感器可用于手指尖、机械臂关节处或连接部位、双足机器人脚底,实现整臂主动操作、人类安全交互及保持平衡 [11] 推动机器人通用化落地需加强方面 - 推动机器人通用化落地需在硬件(高质量触觉传感器、灵巧操作终端)、数据(以人为中心的数据采集设备)和算法(构建对触觉良好表征)上全面加强 [2][12] “接近”技术的重要性 - 过去十几年视觉技术发展,未来智能设备与物理世界互动需“接触”环节,具备先进功能的“接近”技术是关键因素 [13]
一夜涨超1万亿元!英伟达市值重回全球第一,黄仁勋透露重磅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2:29
公司股价与市值表现 - 英伟达股价大涨4.3%至154.31美元,总市值达3.77万亿美元,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1] - Loop Capital预测英伟达市值可达6万亿美元,分析师将目标价上调至250美元,为华尔街最高目标价 [3]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6财年Q1营收440.6亿美元,同比增长69%;GAAP净利润187.8亿美元,同比增长26%;Non-GAAP每股收益0.81美元,同比增长33% [7] - 美国政府限制导致本财年Q1减值45亿美元,Q2预计损失80亿美元,但市场仍看好公司前景 [2] 战略布局与业务转型 - 公司定位从"芯片公司"升级为"AI基础设施平台提供商",深化GPU、CUDA平台、软件服务及数据中心生态 [8] - 宣布每年发布新一代AI芯片,包括Blackwell、Vera Rubin系列,应对模型推理及训练需求增长 [5] - 重点布局机器人、自动驾驶领域,提出三种机器人类型:代理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 [6]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 公司认为正处于"十年AI基础设施建设周期"开端,AI和机器人技术代表数万亿美元市场机会 [4] - 分析师指出生成式AI进入"黄金浪潮",英伟达处于需求前端 [4] - 加速主权AI建设,与全球政府合作部署AI基础设施,抵消出口管制影响 [6][7] 竞争与挑战 - 中国市场受限,公司尝试更新芯片设计以符合管制标准 [9] - 面临AMD、谷歌、亚马逊等竞争对手压力,但高端AI芯片性能仍具优势 [9]
人形机器人厂商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了
36氪· 2025-06-25 19:42
行业战略转向 - 人形机器人厂商从高调宣传转向务实落地,不再强调"千家万户时代",而是聚焦具身智能生产力的实现 [1][2] - 行业集体放弃"全栈自研"和"通用"叙事,转向垂直场景突破,技术发展需与商业化路径匹配 [3][4] - 厂商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需5-10年,当前工厂场景落地仍存在技术障碍 [5] 商业化路径探索 - 专用机器人商业化更清晰,历史案例(如万能充)证明过度追求通用性可能导致技术淘汰 [5] - 两种落地策略:产品做加法(如扫地机加机械臂)和场景做减法(深耕展演/酒店等单一场景),数字华夏仿人机器人已获数亿元订单 [8][11] - 四足机器人成为过渡方案,技术更成熟、价格达千元消费级,宇树科技凭借四足产品实现持续盈利 [13][15][17] 技术合作生态 - 软硬件协同困境催生行业合作,华为与乐聚机器人合作案例显示: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2024年交付量将达千台 [22] - 近期典型合作包括:开普勒联合兆丰机电攻关丝杠技术,优必选等企业联合开发康养机器人,越疆科技借助腾讯云提升多模态能力 [23] - 华为通过提供算力/模型支持成为具身智能"卖铲人",生态合作加速产品迭代速度 [23] 市场竞争逻辑 - 行业处于供给驱动阶段,需通过产品创新(如仿生面部/主动交互)创造用户需求 [10] - 价格制约人形机器人普及,数十万元定价阻碍数据飞轮效应,而四足产品更易形成市场规模 [15] - 先发优势至关重要,"第一胜过最好"成为行业共识,快速迭代比技术完美更重要 [24] 行业发展阶段 - 当前连完整产业都未形成,存在伪需求与半成品,傅盛认为需先验证刚性需求场景 [16] - 参考AI六小龙转型经验,垂直领域突破比AGI理想更实际,企业需"先活下来再谈理想" [11][25] - 技术理想需与商业规律平衡,务实战略调整包括:形态降维(四足)、场景聚焦、开放协同 [25][26]
2025,具身智能迎来“ChatGPT时刻”了吗?| 峰瑞研究所
36氪· 2025-05-31 10:0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火热,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完赛率达30%,第一名成绩超越多数人类选手[2] - 特斯拉2021年官宣Tesla Bot计划,2022年发布Optimus原型机,成为行业标志性起点[3] - Figure AI等新兴公司明确以工厂生产为应用目标,区别于早期炫技型机器人企业[4] - 2022-2023年中国涌现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具身智能创业团队[5] 技术驱动因素 - 硬件层面受益于新能源/工业自动化产业成熟,电机/传感器/电池成本降低[6] - 软件层面2022年底大模型技术突破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6] - 灵巧手等定制硬件因行业热度吸引资金投入,因时机器人通过微型伺服电缸技术积累实现领先[13][14] - 控制系统呈现端到端VLA模型与传统模块化架构并行发展态势[17][18] 商业化路径 - 当前行业处于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第一波高点,存在明显过热现象[26] - 生物医药实验室成为优先落地场景,因操作标准化且人力成本高[30] - 中美企业差异显著:美国聚焦算法创新(特斯拉/Figure AI),中国公司倾向全栈发展且数量超数百家[31][32] - 工业领域应用限于质检/搬运等边缘环节,核心生产环节渗透仍需时间[30] 未来挑战与机遇 - 需平衡成功率/通用性/成本"不可能三角",现阶段更关注资源获取与技术突破[25][29] - 大小脑控制算法成为最大瓶颈,需通过闭环场景数据积累实现渐进式突破[34] - 家庭场景面临技术/伦理双重障碍,落地进度将晚于工业应用[32][34] - 终极形态可能依赖量子计算与核聚变技术突破实现能源与算力支撑[34]
能空翻≠能干活!我们离通用机器人还有多远?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22 10:47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成为AI领域热点方向,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载体上的感知、运动、决策能力[2] - 2025年可能成为具身智能"元年",行业竞争集中在多模态和具身智能领域[5] - AI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AI→生成式AI→自主智能体AI→物理AI,目前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期[5] - 具身智能研究从传统精密控制向更智能化、通用化方向迈进,大模型能力提升推动这一转变[7] 技术演进路径 - 计算机视觉研究者正转向具身智能领域,因大模型压缩传统CV研究空间[8] - 自动驾驶技术是通向具身智能的重要桥梁,两者在感知、规划、控制模块高度相似[17] - 具身智能可分为"思维智能"与"行动智能",前者包括认知能力,后者关注环境互动[20] - 具身智能系统需要具备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两大核心内部模型[25][28] 行业应用前景 - 家庭看护和家务服务是最基础、最现实的需求方向[48] - 检修类场景(如电力、汽车维修)是具身智能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49] - 工业制造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能比传统自动化更具性价比优势[49] - 生产线机器人最容易落地,高危或高互动性工作最具挑战性[52] 关键技术挑战 - 数据瓶颈是最大痛点,真实数据采集速度跟不上模型训练需求[55] - 计算资源限制明显,高自由度系统控制困难且成本高昂[39] - 模型架构面临从分层决策到端到端再回归分层的演变[67] - 仿真环境精度不足,难以替代真实世界数据采集[60] 未来发展趋势 - 从性能优化转向适应性设计,强化环境适应与新任务应对能力[63] - 从确定性控制转向概率性思维,应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64] - 从分析还原走向整体涌现,展现更强智能与动态逻辑性[64] - 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属性,实现更自然的协作交互[64] 商业化路径 - 开发者应聚焦专用型机器人而非追求通用能力[42] - 垂直场景配套大客户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务实选择[44] - 工业领域因其可扩展性成为优先发展方向[45] - 技术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仍存在两个数量级的精度差距[46]
能空翻≠能干活,我们离通用机器人还有多远?
36氪· 2025-05-22 10:28
具身智能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成为AI领域热点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载体受到重点关注 [1] - 2025年可能成为具身智能"元年",行业竞争集中在多模态和具身智能领域 [3] - 英伟达提出AI发展四阶段论:感知AI→生成式AI→自主智能体AI→物理AI [3] - 具身智能发展仍处于早期爬坡阶段,离通用机器人还有较大距离 [31][32][33] 技术演进路径 - 大模型带动具身智能研究从精密控制向智能化、通用化方向迈进 [4] - 计算机视觉研究人员转向具身智能领域,因大模型提升了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 [5] - 自动驾驶技术积累为具身智能提供重要基础,两者在感知、规划、控制模块高度相似 [15][16] - 具身智能系统需要具备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两大核心内部模型 [21][22] 商业化落地挑战 - 硬件成本和开发门槛居高不下是制约普及的关键因素 [10] - 垂直场景优先落地,工业、检修、家庭陪护是最具潜力的三大应用方向 [41][42][44] - 实验室精度与工业需求存在两个数量级差距,需持续提升系统精度 [40] - 早期商业化需配套大客户提供真实反馈和场景打磨 [39] 关键技术瓶颈 - 数据瓶颈是最大痛点,真实数据采集速度跟不上模型训练需求 [47][48] - 计算资源限制和模型架构挑战制约系统性能提升 [46] - 仿真环境难以完全还原真实世界物理特性,影响数据质量 [52] - 需突破自监督探索、生成式合成数据、少样本学习等数据解决方案 [53] 未来发展趋势 - 从性能优化转向适应性设计,强化环境适应能力 [55] - 从确定性控制转向概率性思维,应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 [55] - 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属性,实现更自然的交互协作 [55] - 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融合、多智能体协作将成为重要突破方向 [59][60]
灵巧手再推荐:如何获得多模态“感觉”
2025-05-12 09: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通用机器人 - **公司**:特斯拉、南山智尚、恒立液压、汉威科技、信捷电器、汇川技术、科力尔、科力斯、坤维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人形机器人板块前景好**:4月中旬前受业绩期影响股价低,4月中下旬到5月出现结构性分化行情,部分公司因轻量化材料和实质性进展受关注,整体股价处于修复反弹且多家突破前高,产业进展顺利,特斯拉第三代产品及国内相关公司将推动板块景气度向上[1][3] - **灵巧手在通用机器人领域重要**:在驱动、传动、传感方面优势显著,看好腱绳(南山智尚)及微型四杆技术(恒立液压),电子皮肤(汉威科技)和运控环节(信捷电器、汇川技术)[1][4] - **灵巧手传感器需实现三大核心功能**:机械刺激(触觉传感器实现,捕捉震动、接触力、拉力等)、温度刺激(温度传感器实现)、本体刺激(六维力传感器实现空间位置感知)[1][5] - **触觉传感器分类及柔性化路径**:分为输入端(识别状态、形状等)、力检测端和输出端(力控制),柔性化路径有刚性元件嵌入、网格集成阵列、压阻/压电材料直接制作[1][6] - **常见触觉传感器类型及特点**:压阻式(材料影响大)、压电式(无需外接电源,三明治结构)、电容式(凸槽凹槽结构)、光学式(相机软凝胶结合)、磁触觉式(磁性感知)[1][7][8] - **六维力矩传感器分类及优缺点**:应变式(静态精准,动态慢,高温精度差)、光学式(动态优秀,综合差)、压电式(动态好,范围广,精度稳,刚性差,成本高),科力尔、科力斯、坤维等公司有相关产品[2][8][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触觉传感器柔性化后可像人体皮肤一样柔软,适应任何载体表面测量,不受面积或结构影响[6]
信测标准(300938):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夯实精细化管理,打造通用机器人+AI大模型+检测新模式
华创证券· 2025-05-04 20:5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推”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下游聚焦汽车以及电子电气等行业,研发迭代以及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持续带来检测需求,募投项目布局军工检测,有望带来未来收入新增量;管理能力优异且盈利能力维持高水平,考虑行业竞争加剧,适当下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8/2.28/2.62亿元,同比分别+12.5%/14.9%/15.2%;考虑公司成功切入“检测 + 机器人”赛道,给予一定估值溢价,给予25年33XPE,目标价约为39.74元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7.25亿元,同比+6.71%,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7.67%,扣非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10.77%;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66亿元,同比 - 8.04%;归母净利润3714.70万元,同比 - 9.48%;扣非归母净利润3428.99万元,同比 - 9.45% [1] - 2024年公司汽车检测/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设备销售/日用消费品检测/健康与环保检测收入3.06/1.71/1.54/0.50/0.45亿元,同比分别+12.41%/+9.11%/ - 5.91%/+22.2%/+7.0% [7] - 2024年公司实现毛利率57.99%,同比 - 1.11pct,其中汽车检测/电子电气产品检测/设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67.71%/60.98%/39.10%,同比分别 - 4.38pct/+2.17pct/ - 6.94pct [7] - 2024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80%/7.58%/ - 1.25%/8.36%,同比分别 - 0.65pct/ - 0.80pct/ - 0.94pct/持平;2024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5.01%/24.29%,同比分别 - 0.87pct/+0.22pct [7] - 2025年Q1公司实现毛利率59.62%,同比+2.57pct;2025年Q1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32%/7.63%/0.62%/9.75%,同比分别+2.44pct/+0.01pct/+0.48pct/+1.54pct;2025年Q1公司销售净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2.45%/22.36%,同比分别 - 2.04pct/ - 0.36pct [7] 公司业务发展 - 2025年2月7日,公司与广东瓦力科技有限公司、吕杰中先生合资设立“深圳信测标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检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与咨询;AI与机器人的应用有望推动检测流程无人化、数据电子化、报告实时化,提升检测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未来智能检测机器人产品或成为公司增长新动力 [7] - 2025年公司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在环境耐候性、产品可靠性、电磁兼容等方面拓展下游,切入军品检测领域;将AI大模型与检测机器人深度融合,赋能检测业务,提升检测能力,实现智能化管理,重塑检测行业新范式;已布局智能检测机器人赛道,将探索通用机器人在检测行业的最佳应用场景 [7] 公司管理举措 - 2025年公司将进一步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加强检测业务链全流程数字化看板,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与资金管控,重点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加强信息系统投入,构建检测设备“数字孪生体”,运用AI算法实时计算最优排程,设备闲置超2小时自动触发,运用AI大模型并本地化布置,开发实验室虚拟AI员工从事重复性工作,将普通检测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占比降至20%以下 [7] 主要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725|791|881|973| |同比增速(%)|6.7%|9.1%|11.4%|10.5%| |归母净利润(百万)|176|198|228|262| |同比增速(%)|7.7%|12.5%|14.9%|15.2%| |每股盈利(元)|1.07|1.20|1.38|1.59| |市盈率(倍)|29|25|22|19| |市净率(倍)|4.2|3.8|3.4|3.0| [8]
信测标准(300938):夯实精细化管理 打造通用机器人+AI大模型+检测新模式
新浪财经· 2025-05-04 20:49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发布,2024年业绩增长但部分业务承压、毛利率下降,2025年Q1毛利率回升费用率增长 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切入机器人赛道、落地可转债募投项目,还将夯实精细化管理 考虑行业竞争加剧下调盈利预测,但因切入“检测 + 机器人”赛道给予估值溢价,维持“强推”评级 [1][2][3][4][6][7]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7.25亿元,同比+6.71%,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7.67%,扣非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10.77% [1] - 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66亿元,同比 - 8.04%;归母净利润3714.70万元,同比 - 9.48%;扣非归母净利润3428.99万元,同比 - 9.45% [1] 业务情况 - 2024年汽车检测、电子电气产品检测、日用消费品检测、健康与环保检测收入增长,设备销售业务承压,收入分别为3.06、1.71、1.54、0.50、0.45亿元,同比分别+12.41%、+9.11%、 - 5.91%、+22.2%、+7.0% [2] 盈利指标 - 2024年公司毛利率57.99%,同比 - 1.11pct,汽车检测和设备销售板块毛利率下滑较多,分别为67.71%、39.10%,同比分别 - 4.38pct、 - 6.94pct [2] - 2024年公司销售净利率/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5.01%/24.29%,同比分别 - 0.87pct/+0.22pct [3] - 2025年Q1公司毛利率59.62%,同比+2.57pct [3] - 2025年Q1公司销售净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2.45%/22.36%,同比分别 - 2.04pct/ - 0.36pct [4] 费用情况 - 2024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80%/7.58%/ - 1.25%/8.36%,同比分别 - 0.65pct/ - 0.80pct/ - 0.94pct/持平 [2] - 2025年Q1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32%/7.63%/0.62%/9.75%,同比分别+2.44pct/+0.01pct/+0.48pct/+1.54pct [3] 发展举措 - 2025年2月7日公司与广东瓦力科技有限公司、吕杰中先生合资设立“深圳信测标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切入机器人赛道 [4] - 2025年落地可转债募投项目并正式投产,拓展下游切入军品检测领域,融合AI大模型与检测机器人赋能检测业务 [5] - 2025年公司将夯实精细化管理,加强检测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看板、全面预算管理与资金管控、信息系统投入 [5] 投资建议 - 考虑行业竞争加剧,下调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98/2.28/2.62亿元,同比分别+12.5%/14.9%/15.2% [6][7] - 给予25年33XPE,目标价约为39.74元,维持“强推”评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