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概念

搜索文档
华熙生物指责券商“误导市场”并称已获道歉,研报撰写人回应:内容合规
经济观察网· 2025-05-20 23:04
华熙生物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9家券商机构发布的10篇研报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并误导市场[1] - 公司已向证监会反映情况并收到部分券商道歉但未透露具体内容[1] - 被点名券商包括华泰证券、方正证券、平安证券等其中多数表示对涉事研报不知情或需协调回应[1] 研报内容争议焦点 - 券商研报将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对比称前者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和安全性优势[3] - 华熙生物反驳称这些对比缺乏科学依据未经第三方专业论证且无视药监局审批数据[3] - 公司认为研报本质是为巨子生物站台构建"题材幻象"以营造更大市场预期[3] 行业协会立场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化妆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3] - 协会秘书长透露华熙生物2024年面临业绩下滑70.59%和团队贪腐问题[4] - 华熙生物称获得两家协会支持但遗憾相关方未参与科学讨论转向社交媒体制造评论[4]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业绩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首次超越华熙生物[6] - 华熙生物同期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6] - 巨子生物核心品牌可复美贡献82%营收基于自主研发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6] 分析师回应 - 参与撰写研报的分析师强调内容合规基于公开资料整合且有完整质控流程[2][7] - 分析师否认"站台"行为称行业研报需横向对比不同公司但会保持客观平衡[7][8] - 指出医美行业研报需符合生物化学专业要求数据来源包括付费数据库等[8]
玻尿酸被资本抹黑?昔日千亿医美巨头回应“炮轰券商”事件
华尔街见闻· 2025-05-20 19:11
华熙生物对券商的批评 - 公司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长文,点名批评多家券商研究报告,认为这些报告通过"对比研究"抹黑透明质酸(玻尿酸),抬高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地位 [2] - 公司指出,2022年开始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选中,券商研报中出现大量针对透明质酸产业的误导性"对比研究",并伴随"玻尿酸过时论"的传播 [2]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是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绕开中国产业发展进阶过程,引导资本聚焦新题材 [4] 华熙生物的业绩困境 - 玻尿酸量产技术成熟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每年平均下降约5%,行业竞争加剧 [5]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暴跌70.59%至1.74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差纪录 [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再次下降20.77%,归母净利润下降58.15%,延续颓势 [6] - 公司市值较2021年巅峰时的超1400亿缩水至255.67亿(截至5月20日收盘) [6] 重组胶原蛋白的崛起 - 重组胶原蛋白成为资本市场新宠,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医美赛道表现强势 [9] - 巨子生物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超200%,总市值达908亿港元(截至5月20日收盘) [9] - 巨子生物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59亿元、38.91亿元、59.8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22亿元、16.02亿元、22.27亿元 [11] - 华熙生物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为巨子生物的十二分之一左右 [1] 行业竞争格局 - 玻尿酸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而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如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表现强势 [9] - 玻尿酸概念股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和爱美客自2021年7月后股价均大幅下跌 [6]
华熙生物“炮轰”华泰证券等券商,称产业“遭遇谎言与践踏”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5:27
华熙生物对透明质酸产业的辩护 - 公司指责资本市场和券商研究报告对透明质酸产业进行"抹黑",称其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不如某物质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质具备市场价值",这些言论与受操控的自媒体及虚假消费者评论形成共振,严重误导市场[2] - 公司点名多家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包括华泰证券、安信证券、西部证券、信达证券、华福证券、申港证券、平安证券、方正证券等,认为这些报告存在"误导性言论"[2][3][7]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的兴起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用"神话过时"绕开中国产业发展必然面临的进阶过程,引导资本和市场资源聚焦于资本新题材[6] 巨子生物的崛起与竞争 - 被点名的券商研究报告皆指向巨子生物,该公司属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自称"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旗下品牌包括"可复美""可丽金"以及"欣苷"等,产品涵盖面膜、水乳、精华护肤品等,于2022年成功在港股IPO[5] - 巨子生物2024年实现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实现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截至5月20日午间收盘,公司市值突破920亿港元,再创新高[5] - 公司指出2022年是"题材切换"的关键节点,随着资本市场不断追求新的公司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选中,围绕某重组胶原企业的研报中出现了大量直接针对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5] 华熙生物的业绩与内部改革 - 公司2018年-2022年业绩持续增长,期间年度营收同比增长率突破过87%、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突破过90%,2021年市值突破千亿,和爱美客、昊海生科被称作"医美三剑客"[10] - 近年来公司业绩大幅下滑,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3.71亿元、1.74亿元,分别同比大跌11.61%、70.59%,一季度净利润也同比跌超58%;截至5月20日午间收盘,公司总市值257亿元,与巅峰期的千亿市值差距显著[10] - 公司内部正在进行"刮骨疗毒"式改革,董事长赵燕启动"反贪风暴",表示将严查历史问题;今年3月下旬,公司三位高管刘爱华、徐桂欣、栾依峥离任副总经理一职[10] 华熙生物的技术与行业地位 - 公司从"透明质酸在衰老研究与衰老干预中的关键地位"、"华熙生物为什么在透明质酸和生物学领域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等角度展开论述[9] - 公司列举了"合作全球实验室,三次技术迭代,实现透明质酸分子量大小和端基的精准控制"等案例论证其技术实力[9] - 公司表示将开放透明地讨论这些言论是否存在基本的科学基础,认为产业企业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8]
华熙生物反击透明质酸“过时论”: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财经网· 2025-05-19 11:15
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炒作 - 2022年起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选中,研报中大量出现与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 [1] - 部分研报得出"胶原蛋白强于玻尿酸"的结论,伴随"玻尿酸过时论"在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形成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 [1]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是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用新概念绕开中国产业发展的进阶过程 [1] 透明质酸的科研价值与行业地位 - 透明质酸(HA)的研究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后科研文献发表呈爆发式增长 [2] - 2000-2024年Pubmed数据库中透明质酸相关论文约47000篇,超60%研究聚焦免疫、代谢、细胞分化、癌症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2]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是演化数亿年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角,不应被资本市场短期概念叙事否定价值 [1][2] 行业竞争与舆论影响 - 公司指出资本市场通过"新贵登场"叙事引导资源聚焦新题材,伤害中国透明质酸优势产业的市场转化基础 [1] - 反对将透明质酸简单定位为"保湿剂",指出全球实验室正进行认知革命,凸显其科研深度 [2]
200亿医美巨头,“隔空论战”!
中国基金报· 2025-05-18 20:24
华熙生物辩驳"透明质酸过时论" - 公司深夜发布文章《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反驳透明质酸"过时论",认为这是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引导资本转向新题材[1][4] - 公司指出2022年以来资本市场追求重组胶原蛋白概念,部分研报直接对比透明质酸产业,散布误导性结论,如华泰证券发布的《巨子生物 (2367 HK) 始于胶原,不止胶原》[3] - 公司认为这些误导性结论通过媒体和自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舆论共振,伤害了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市场转化基础[3] 透明质酸产业现状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是演化了数亿年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角,不应被资本市场以季度为单位的概念切换所否定[4] - 公司论证了透明质酸在衰老研究与衰老干预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在透明质酸和糖生物学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5] 业绩与股价表现 - 华熙生物2023年以来净利润持续下滑,股价暴跌,市值从最高超1400亿元跌至243亿元[7] - 重组胶原蛋白龙头巨子生物2022年在港股上市后业绩和股价齐飞,目前市值达909亿港元[8] - 北交所上市的锦波生物近两个多月股价翻倍,目前市值425亿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