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土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镜观·回响|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黑土地
新华社· 2025-06-25 09:25
黑土地保护政策与领导指示 -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时强调保护黑土地[3] - 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黑土地保护作为大事,要求用好养好黑土地[6] - 政策方向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黑土地保护范围、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及种业振兴行动[8] 科研与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坡耕地进行生态修复监测[14] -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推广站+合作社"模式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15]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科研机构应用土壤有机质分析机器人及寒地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16][18] - 吉林"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核心,形成有效保护性耕作模式[22] 现代农业技术与智慧农业 - 无人农机在吉林省公主岭示范基地完成玉米收获作业[29] - 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采用大型机车进行中耕作业以调节土壤温度[30] - 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摄像头监测水稻田土壤墒情[33] 黑土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 多措并举下东北黑土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推广夯实粮食生产基础[10] - 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实现黑土可持续耕作,提升地力[19][21] - 智慧农业融合良田、良机、良法,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5][31]
用好养好黑土地,吉林这样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7 06:13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2] - 吉林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探索用好养好黑土地 [2] - 2024年吉林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超过900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4000万亩 [10] 黑土地保护技术 - "梨树模式"采用秸秆覆盖地表、免耕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防止风蚀水蚀,抗旱保墒 [4][5] - 采用"梨树模式"的试验田近10年土壤含水量从20%增加到40%,耕层深度0至20厘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6] - 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研制黑土地保护农机装备,建立监测及管控平台 [8] 农业机械化发展 - 吉林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7% [8] - 第七代多功能智能精量播种机采用电驱电控方案,一台机具可代替传统四到五台机具的工作量 [8] - 吉林省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印发《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方案》 [8] 农产品价值提升 - 公主岭市鲜食玉米经过精细选种、绿色种植、包装加工后,单株价格从不到1元提升至5-10元 [9] - 公主岭市已形成玉米食品、玉米淀粉、玉米油等几十种深加工产品,每年4亿多穗鲜食玉米行销全国和22个国家和地区 [9] - 通过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吉林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10] 农民收益与意识提升 - 采用"梨树模式"后,粮食产量提高三四成,同时节省化肥农药成本 [6] - 农民保护黑土、绿色生产的意识越来越浓厚,粪肥成为抢手资源 [8][9] - 鲜食玉米产业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就业 [9]
法治看点|“两高”关于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司法解释重点内容解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0:24
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是北半球仅有的 三大黑土区之一,在粮食生产和生态屏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盗挖、滥挖、污染黑土 地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2022年出台的黑土地保护法为黑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为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两高"发布了《最 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 《解释》)。《解释》的出台,为自然资源执法相关工作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对有效遏 制破坏黑土地行为意义重大。 01 《解释》主要内容解析及对自然资源执法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是细化行为认定标准,织密违法犯罪法网。《解释》第一条以列举加兜底的方式,将非法占用黑 土地用于建房、建窑等工程建设、挖砂采石等资源开采,以及违规排放污染物、堆放废弃物导致黑土地 严重污染等行为,明确界定为非法占用耕地、改变用途并造成毁坏。这一规定兼顾了传统法律表述,又 将近年来出现的挖湖造景等新型破坏方式纳入规制范畴,构建起覆盖工程建设、资源开采、污染排放等 多领域、多角度的认 ...
法治时评|“降”入罪门槛“升”责罚力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0:24
细读黑土地保护法,出现了3次"从重处罚"。第三十一条规定,违法将黑土地用于非农建设"从重处 罚";第三十二条规定,盗挖、滥挖黑土"从重处罚";第三十五条规定,造成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从 重处罚"。这3个条款分别针对违法占用、盗挖滥挖、污染流失等破坏黑土地资源的3种严重情形,提出 了从重处罚的原则性规定。至于如何"从重","两高"的司法解释作了细化规定。总体来说,依据刑法第 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三条等法条,入罪门槛进一步降低,责罚力度进一步升 档。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解读司法解释、发布有关典型案例时,也用3个"严 惩"再次表明了态度:严惩盗挖、滥挖,严惩以合法形式掩盖盗挖泥炭土行为,严惩污染黑土地犯罪行 为。 就违法占地而言,"两高"的司法解释调低了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入罪面积标准;就计算方式而言, 破坏黑土的体积也成为入罪要件。此外,根据司法解释,既打击盗采黑土的上游,也打击窝藏、转移、 收购、代为销售的下游,事前通谋的则以共同犯罪论处;对非法开采属于矿产资源黑土的,以非法采矿 罪定罪论处;对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毒有害废物、物质而严重污染黑土地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处 罚; ...
北大荒:科技春耕向新提速 力促粮食连获丰收
中国证券报· 2025-05-20 04:33
农业生产技术升级 - 北大荒集团利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种植户叶量表示地表水灌溉使亩产从1220斤增至1270斤,每亩增收100多元[2] - 循环立体育秧设备可节省80%土地,育秧周期缩短5至7天,60小时内完成传统7天工作量,提高秧苗成活率[3] - 插秧机采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自动转弯,保证插秧质量[4] - 玉米种植采用大棚育秧后移栽技术,争抢积温促进早熟,提高产量[4] - 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玉米亩产增加70公斤,2023年推广450亩,2024年计划推广1800亩[6] 黑土地保护措施 - 规模化格田改造将5个小池子改为1个大池子,增加3%种植面积并提高粮食产量[5] - 大豆根瘤菌技术实现生物固氮养地,减少氮肥依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性[5] - 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控制玉米根系区域土壤状态,肥料利用率提升[6] 粮食收储与销售 - 宝泉岭收储有限公司拥有6座5万吨仓容粮仓,日处理1000吨水稻烘干塔,目前储存25万吨玉米和5万吨水稻[6] - 粮食收储企业发挥政策兜底作用,保障种植户以可观价格及时销售[6] - 江滨农场粮食贸易中心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对接实力下游企业确保销售效益[7]
不折不扣守护黑土地
经济日报· 2025-05-13 05:58
目前,个别地区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利益链条,上游犯罪分子实施盗采等犯罪行 为,下游犯罪分子实施后续的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犯罪行为。对此,《解释》在严厉打击上 游犯罪行为的同时,对下游行为规定要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进行打击。上下游犯罪 分子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进一步实现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耕地保护要有"长牙齿"的硬措施,离不开法治护航。只有"咬得疼",才能真正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威 慑。2022年以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非法占用农用地罪319件 360人,起诉2459件2925人,其中一些案件就是非法占用黑土地的案件。2023年以来,公安机关破获涉 黑土犯罪案件150余起。本次"两高"也公布了典型案例,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耕地红线意识,真正像对 待大熊猫一样守护好黑土地。 打击不是目的,保护才是关键。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保护自然则自然慷慨回报, 掠夺自然则自然无情惩罚。"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中央对耕地 保护的这一明确要求,既有农地农用的用途管控,也有"必须是良田" ...
杨帆:用“超级高压锅”做出黑土“营养餐”
科技日报· 2025-05-12 09:49
科技创新与黑土地修复 - 东北农业大学杨帆团队利用水热腐殖化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效腐殖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水稻平均增产5% [2][4] - 技术核心为模拟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环境,通过"超级高压锅"装置将秸秆腐解时间从自然条件下的数月缩短至3-8小时,人工腐殖酸产率从2%提升至21% [6][7][8] - 黑龙江省1.56亿亩黑土耕地亟待修复,农业固废年产量达1.3亿吨,团队技术将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新水平 [4] 技术研发突破 - 初期秸秆腐解速度比预期慢50%,发现矿物质干扰后调整技术参数 [5] - 第217次实验实现反应时间从12小时缩至2小时,生产成本降低90% [8] - 盐辅助技术制备分级多孔炭基材料,推动黑土地治理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阻断" [8] 产学研结合 - 2019年产学研对接会促成技术落地,首批改良剂在建三江垦区应用3年后土壤结构明显改善 [4][8] - 技术成果直接解决农户痛点,板结土壤恢复松软状态,千亩稻田实现可持续增产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东北农业大学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智能土壤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行"双导师制"培养人才 [9] - 团队累计发表150篇国际高水平论文,12名青年科研人员赴德交流 [9] - 团队以"90后"为主力,通过"科研试炼场"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9]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探索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态保护监管中的应用——秦岭生态保护有了AI助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8 10:03
作为我国"中央水塔"和重要生态屏障的秦岭,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慧升级"。 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以下简称制图院)持续深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网格巡查等技术手段, 从"天上看、空中巡、地面察、网上管"多个维度出发,成功构建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模式和多级联动的监管业务体系,为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 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迈入智能化升级新阶段。制图院在既有网格化监管平台基 础上,积极引入AI技术,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个业务环节,持续优化平台功能,逐步构建起智能化监管新模 式,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了全天候的"智慧之眼"和智能化的"决策大脑"。 遥感监测自动化影像解译高效率 在秦岭卫星影像图前,制图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一套融合深度学习技术的自动变化检测系统正在高速运转。这套专门针对秦岭"五乱"问题研发的智能 系统,通过多时相影像比对与迁移学习算法,实现了违建工地、无序采矿等可疑图斑的自动识别。 "过去人工解译全靠经验,现在AI系统就像 ...
科技创新赋能黑土地保护——记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8 10:03
调查人员设置不同耕地试验区,长期观测土壤有机碳变化。 在我国东北广袤的大地上,黑土地犹如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利用让黑土地面临严峻挑战,退化问题 日益凸显。为守护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成立哈尔滨黑土地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 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哈尔滨站),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肩负起科技创新助力黑土地保护的重任。 锚定方向,精研关键议题 调查人员校准观测数据。 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土过程观测研究团队,如同探寻水之奥秘的先锋,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对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展开全方位 观测。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规律观测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黑土地中元素的迁移旅程。他们研究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垂向结构类型和分布特征,探索地球化学元 素在岩石-土壤-水-作物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在黑河观测试验场,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对重金属和有益元素不同形态在多介质中的富集规律展开研究。他 们克服野外采样的重重困难,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坚守试验场,采集土壤、水样等样品。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黑土地地球关键带地球化学元素数据库,为黑 土地生态环 ...
“两高”发布破坏黑土地犯罪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7 09:38
此次发布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决心和 鲜明司法导向。比如《解释》在以往司法解释关于以往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基础上,适当降低了入罪和升档量刑的标准。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典型 案例。 《解释》坚持严格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黑土地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解释,准确把握立法原意和立 法精神,认真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依法严格公正审理破坏黑土地犯罪案 件。《解释》主要围绕调研发现的破坏黑土地犯罪案件司法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难题,如罪名适用问 题、定罪量刑标准问题、事实认定难问题等作了解释,为执法办案提供裁判依据。 发布会还发布了3件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包括严惩盗挖、滥挖黑土违 法犯罪行为,严惩以合法形式掩盖盗挖泥炭土的行为,严惩污染黑土地犯罪行为等,充分展现了司法机 关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坚定决心。 《解释》共十四条,自2025年5月6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