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李公明︱一周书记:制琴师和画家的手艺与……历史之镜
新浪财经· 2025-05-22 11:38
《代尔夫特的制琴师:维米尔和斯宾诺莎时代的音乐、绘画与科学》,[西] 拉蒙·安德烈斯著,韩烨译,中信出版社丨梦马工作室,2025年4月 版,416页,88.00元 在信息洪流、内卷狂潮、绩效主义和碎片化生活的重压下,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过被不停透支的精力匮乏症与绝望的疲惫感。在这时候如果刚好 碰上一本对的书,就像真正的爱情有时就是碰上的一样,那就可以暂时躺卧下来,在阅读中让自己喘口气,回过神来。西班牙哲学家、文学家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Ansicht von Delft mit Stand eines Musikinstrumentenverkäufers),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 作 布面油画15.4× 31.6cm,1652年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局部 《有乐器商摊位的代尔夫特风景》的原文是"Ansicht von Delft mit Stand eines Musikinstrumentenverkäufers",直译是"代尔夫特与乐器销售商摊 位的景观",布面油画,尺寸在该书行文中写的是15.4厘米×31.6 厘米(网上也有资料显示该 ...
文博会首个分会场再整新活 AI数字官“龙小芬”上线互动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0:42
作为文博会首个分会场,在过去二十年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不平凡之路,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 的重要缩影。 本届文博会,大芬分会场以"趣龙岗,上大芬"为主题,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以特色、科 技、创新、数字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助推大芬油画产业实现升级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芬油画村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芬油画村自主研发的文化数字官龙小芬也正式登场, 并接入AI数据大模型,可以直接与现场观众互动并解答相关问题。同时,本次文博会还将创新举办 AIGC创意大赛,为全球的AIGC创作者以及美术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探索AIGC 在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能性。 5月2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在大芬美术馆启幕。AI 数字官"龙小芬"互动、AIGC创意大赛、数字版权交易等创新活动轮番上演,展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全 新魅力。 此次分会场活动由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办事处主办,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文化发展中心承办。 边界综合媒介艺术展,是在当代艺术中多元媒介的一个跨界探索,也是探讨艺术创作在数字化时代的多 维可能性,艺术家们以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为创作载体,颠覆单一媒介的叙事表 ...
繁荣文化 赓续文脉
河南日报· 2025-05-22 07:33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习近平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念兹在兹、亲自擘画,多次亲临中原大 地,并就涉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诸多不同领域作出重要指示。 这两天,在工作之余,张笑蕾密切关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的消息,不禁也回想起5年前的情景。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博物馆参观,张笑蕾就是现场讲解员。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张笑蕾说,几年来,自己和同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 提升业务素质,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 近年来,河南各地牢记嘱托,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故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黄河文化代代传 "欢迎来到黄河博物馆!在黄河流域,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炎黄二帝、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更多的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文明遗迹。"5月21日,在位于郑 ...
卢浮宫穹顶下的 “拿破仑密码”:艺术笔触里的权力隐喻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铁链的出现打破了画面的和谐,如同一声隐晦的警钟。在古希腊神话中,铁链常象征着束缚与禁锢,画 家将其置于拿破仑脚踝,意在暗示其独裁统治终将受到历史规律的约束,即便权势滔天,也无法逃脱被 "束缚" 的命运。拿破仑的统治虽然带来了一时的辉煌,但随着其野心不断膨胀,战争的持续消耗、对 外的侵略扩张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反抗,最终滑铁卢一战,彻底终结了他的帝国梦。这与画作中铁链 所预示的结局不谋而合,仿佛画家早已看透历史走向,用艺术的笔触写下了对权力滥用的批判与对历史 必然的洞察。 这幅穹顶画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拿破仑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折射出艺术与政治的微妙关系。画家 在强权之下,巧妙地运用隐喻手法,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融入作品之中。这种创作方式,既展现 了艺术家的智慧与勇气,也让艺术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审美价值,成为记录历史、传递思想的载体。当后 世观者在卢浮宫的穹顶下发现这一 "密码" 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 话,提醒着人们权力需受约束,独裁终将走向末路。 (原标题:卢浮宫穹顶下的 "拿破仑密码":艺术笔触里的权力隐喻) 在卢浮宫大画廊的穹顶之下,无数游客仰头凝视这幅气势恢宏的画作时 ...
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日常器物中的美学基因 - 宋代文人的案头陈设构成完整的美学系统,其形制比例暗合黄金分割,釉色变化呼应四季流转 [2] - 现代家居审美觉醒始于细微处,如粗陶马克杯的质朴肌理和手工亚麻桌布的匠人温度,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认为美存在于日常用具中 [2] -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练习,如按材质分类摆放餐具或构建书架的视觉韵律,这些行为是重构视觉认知系统的有效训练 [2] 生活仪式中的审美重构 - 日本茶道将日常饮茶升华为精神仪式,千利休设计的茶室通过刻意的不完美回归本真,在程式化动作中培养对当下的专注 [3] - 现代生活需要创造审美仪式,如晨起时调整窗帘角度或晚餐时搭配餐垫与烛台的光影效果,这些微小仪式构成生活的节奏标点 [3] - 仪式感建立的关键在于感知深化,如观察咖啡冲泡时水流的形态或体会熨烫衬衫时织物的变化,全神贯注的状态本身具有美学价值 [3] 世俗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中国传统文人擅长在俗世中构筑诗意空间,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的空间美学观,通过阳台盆景或屏风划分光影区域将实用空间转化为审美场所 [4] - 自然观察是培养审美敏感度的捷径,如云朵的变幻包含水墨画皴法或落叶轨迹暗合书法笔势,达芬奇和郭熙都从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 [4] - 消费选择折射审美素养,如选购蔬菜时关注自然曲线或挑选家具时考量光影在材质表面的舞蹈,好的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平衡 [4] 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 艺术最初源于日常生活,如北宋青瓷莲花式香炉原是文人书案上的器物,艺术审美的提升是重新发现日常的觉醒之旅 [1] - 艺术杰作往往诞生于平凡场景,如梵高在麦田捕捉阳光或莫奈在花园记录光影,陶渊明采撷秋菊也体现了艺术与日常的紧密联系 [1] - 艺术从未远离生活,它存在于城市天际线的交织或地铁乘客的电子书页间,提升审美意义在于让普通人建立与世界的诗意连接 [5]
推动文博教育创新发展 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5:29
当前,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千年文韵为现代经济赋能,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正在创新发展中浩荡铺展。5月20日,由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与艺趣博 物成长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际文博艺术交流平台启动仪式在国测会展中心举行。该平台的成立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的文博艺术交流桥梁,推动文物与艺 术、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博走进生活。 814 1965 中国艺术档案学会副秘书长刘仲介绍了舞台艺术录制和非遗技艺采集两项行业标准,强调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e 2012 在线 B 1 in 1 11 11 1 75 and 活动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教育参与部高级经理陈凤莲呼吁各界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文明互鉴,创造更多文化成果。 双语作家、多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选委周黎明提出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可被打破,并以"沉浸式戏剧"实践为例,分享如何通过场地特性与经 典剧目结合实现低成本高效果。他表示,艺术无国界,需以大众喜爱的方式呈现,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清华美院教授张夫也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义性,涵盖戏剧、民间传说等多元形态,强调需打破博物馆文物、表演艺术、手工艺等门类壁垒。 中国 ...
《席勒:死神和少女》:艺术、爱情与命运的交响曲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1:19
影片概述 - 影片《席勒:死神和少女》由迪特尔·贝尔讷执导 以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的生平为主线 展现其艺术创作与情感纠葛 [1] - 影片类型为剧情 传记 历史 语言为德语 上映于2016年 [1] - 叙事节奏精准 避免流水账式叙述 通过席勒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过程层层推进 [1] 艺术风格与画面呈现 - 画面完美还原二十世纪初维也纳风貌 包括城市街道与乡村小镇 [2] - 镜头语言细腻 展现席勒绘画中瘦长扭曲的人物形体 冷峻刚直的线条 强烈的色彩对比 [2] - 对代表作《死神与少女》创作过程的呈现 从灵感到构图修改再到最终完成 突出艺术创作的艰辛与魅力 [2] 人物塑造与情感关系 - 主角埃贡·席勒被刻画为才华横溢 执着追求艺术 敢于突破传统 [3] - 席勒与妹妹葛尔蒂 十七岁的瓦莉等女性有复杂情感关系 瓦莉为其真爱 在其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 [3] - 瓦莉形象动人 爱纯粹热烈 支持席勒创作 被抛弃后仍坚守爱 最终死于猩红热 [3] - 席勒将《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以纪念瓦莉 展现命运无常与残酷 [3] 主题探讨 - 影片探讨艺术与生活 爱情与牺牲等主题 席勒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 艺术成就使其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3] - 影片不仅记录席勒生平 也反映二十世纪初艺术家群体在社会变革与艺术创新中的付出与代价 [3] 影片评价 - 影片兼具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以精彩叙事 绝美画面 生动人物塑造呈现真实的席勒 [4] 画作信息 - 席勒画作《死神与少女》完成于1915年 尺寸为1 5米x1 8米 [5]
摄影名家正式“落户”建德之江村
杭州日报· 2025-05-21 10:45
行业动态 - 建德市下涯镇通过打造流动照相馆深化摄影产业 推出雾霭晨光早餐 江畔夕阳 花海秘境等一系列写真产品 深受游客和村民欢迎 [1] - 之江村风景秀丽 艺术乡建氛围浓厚 与镜头有奇妙缘分 吸引大量摄影师和游客打卡 但此前难以留住人气 [2] - 浙江省文联公布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 之江村及文化特派员张红摘得三项荣誉 艺术乡建发展成果获肯定 [2] 公司发展 - 逆光飞翔之江影像美学馆5月20日正式开馆 由中国人像协会副主席房翔打造 定位为长在乡村田园的影楼 主打东方田园水墨意境与民国风韵交织的美学体验 [1] - 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基地成功落户之江村 形成摄影与绘画双轮驱动的艺术产业格局 [2] 商业模式 - 清晨新安江渔民撒网场景被数十名摄影师定格 成为社交平台热传的水墨江南影像 衍生出镜头经济 成为共同富裕推进器 [1] - 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产业落地 通过举办国际动漫节分会场 全国摄影大赛等文旅活动 实现绿水青山与产业振兴共鸣 [2] 市场反响 - 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之江村拍摄江南意象 带动当地人气提升 [1] - 艺术乡建使乡村既有风光美景又有丰富体验场景 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认可 [2]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10:18
城市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建设 - 上海市新小区通过"艺术电梯"计划实现老旧社区改造,将海派绘画作品融入电梯空间,打造"电梯美术馆",提升社区文化氛围[1][2][3] - 2023年项目启动阶段,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虚谷的《白猫》《春波鱼戏图》等2件作品植入电梯,设计融合蝴蝶翅膀、礼花等当代视觉元素[2] - 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引入林风眠、吴冠中等18位艺术家的自然风景、花卉题材作品,覆盖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18台电梯[5][6] 艺术传播与社区参与机制 - 项目采用"展览+教育"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如《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蓝晒艺术工作坊、"邻里讲解员"机制等,推动居民从被动观展转向主动参与创作与传播[7][8][9] - 艺术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电梯内作品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扫码获取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信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6] - 社区共创成果显著,居民参与装点小区白色花箱、楼道蓝晒作品陈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8][9] 项目规模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10] - 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美术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结合的创新案例[10] - 居民自发参观中华艺术宫展览并反馈需求,体现社区与艺术机构的双向互动,如2024年"中国式风景"展览作品最终进入小区电梯[11] 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 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通道",通过艺术改造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使海派绘画史"飞入寻常百姓家"[3][5] -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以高清制作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的融合,如《绣球花》《都市之恋》等引发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思考[6] - 项目重塑社区文化气质,金属电梯厢体被赋予审美温度,艺术成为连接居民情感与公共讨论的媒介[5][6][11]
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开班
科技日报· 2025-05-21 08:50
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在江苏理工学院开班 为期60天 目标为乡村公共环境艺术美化 文化艺术活动组织 文化创意产品策划孵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1] - 项目2024年6月申报 2025年1月立项 2月28日启动全国报名 最终从135名报名者中录取50名学员 [1] 培训内容与师资 - 江苏理工学院聘请乡村振兴 公共艺术行业权威专家及高校学者 通过专题授课 交流参访 讲座研讨等形式授课 [1] - 课程涵盖艺术乡建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价值探讨 旨在提升学员历史责任感 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及文化视野 [1] 区域战略定位 - 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城市 在江南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领先江苏 培训围绕"艺术乡建""公共艺术创作"两大主题 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 - 项目探索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被视作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案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