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北大荒集团各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迎端午
新浪财经· 2025-05-30 11:03
北大荒集团端午节活动总结 传统文化推广活动 - 创业农场举办"粽米糯香 端午安康"包粽子大赛 职工通过比赛体验传统节日氛围并增强企业凝聚力 [1][3] - 青龙山分公司开展包粽子主题活动 四名专业指导老师现场教学 新老员工通过协作加深了解 [5] - 新华农场组织170余名职工参与"趣赛端午 粽享安康"趣味竞赛 包含拔河/钓粽子/插秧模拟等融合民俗与运动的项目 [7] 员工凝聚力建设 - 创业农场包粽子大赛设置速度/数量/质量多维度评比 颁发一等奖至优秀奖等各级奖项 [3] - 青龙山分公司活动中大学生与部门员工两两组队 通过包粽子竞赛建立默契配合关系 [5] - 新华农场拔河比赛展现团队协作精神 趣味插秧环节让参与者化身"插秧能手" [7] 社区联动与文艺展示 - 查哈阳农场南福社区联合团委举办"粽香端午 爱在夕阳"活动 退休文艺骨干表演10个节目包含秧歌舞/红歌联唱等 [9] - 青年志愿者诗歌朗诵《当你老了》引发全场情感共鸣 活动现场形成老中青三代互动氛围 [9] - 公司计划持续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开展活动 提升职工工作热情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11]
端午假期将至 各地民俗、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央广网· 2025-05-30 09:26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端午节假期临 近,各地赛龙舟、做手工、包粽子,在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中迎接传统节日。 端午未至,福建莆田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已经提前热闹起来,"龙舟下水"仪式为即将到来的节日热 身。 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洋尾村李角龙舟队的龙舟被众人合力推入白塘湖中,水花四溅。队员们迅速 登上龙舟,鼓手稳坐船头,鼓槌落下,激昂的鼓点如骤雨般响起。桡手们整齐划一挥动船桨,龙舟犹如 离弦之箭,在湖面上驰骋穿梭。欢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 宝鸡高新第一幼儿园小朋友刘昱彤: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我点了雄黄、戴了香包。 在民俗剪纸摊位前,一位老人剪出小鸟、小金鱼等活灵活现的图案,孩子们凝神观看。 渭水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徐蕾:我们为孩子提供了非遗漆扇、民俗剪纸、地宫砖雕等22个互动体验 摊位,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 在江西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楼泉村,村民们正忙着泡糯米、煮芒叶,准备制作当地的端午美食—— 芒粽。 村民董爱情:这样铺上去的(芒粽)更光滑,也更美观。包大一点,希望来年五谷丰登。 "一家包粽,四邻分食"是萍乡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大家 ...
泉州万件瑰宝绽放 古今对话赋能产业
消费日报网· 2025-05-29 10:55
博览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将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举办,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 [1] - 泉州市成为本届博览会唯一主宾城市,送展作品超万件 [1] - 同期举办第四届工艺美术文创设计大赛,主题为"丝路新潮",聚焦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元素 [1] 泉州展馆布局 - 泉州展馆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设置1个主题形象馆和7个特色馆(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等) [1] - 共组织139家工艺美术企业参展,展位数量达185个 [1] - 展示30多个品种技艺,包括陶瓷、石雕、藤铁、香制品、金苍绣等 [1] - 主题形象馆悬挂23盏泉州特色花灯,并播放宣传片增强氛围 [3] 产业数据 - 2024年泉州工艺美术产值突破150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6% [3] - 泉州拥有37项传统品种技艺,其中12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含德化白瓷、惠安石雕等) [3] 活动安排 - 展会期间将举办捏花、手拉坯、纸织画等技艺展演,以及木偶戏、茶道、香道表演 [3] - 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全国设计师征集"创新海丝"主题作品 [1] 行业地位 - 泉州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 [3] - 泉州在推动中华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坚作用 [1][3] - 产业规模与创新力稳居全国前列 [3]
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第一集《补天》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10:19
角色设计方面,AI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女娲的形象不仅具有传统神话中的人物特征,还融合 了现代审美观念。AI通过对大量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学习,为女娲设计出了一套既符合神话背景又具有 独特魅力的外貌特征和服饰造型。她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从远古神话中走出,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亲 切和熟悉。此外,AI还能够根据不同情节的需要,对女娲的表情和动作进行细微调整,使其情感表达 更加丰富、真实,增强了角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特效制作上,AI技术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剧中女娲炼石补天时,那一块块五彩石散发出的璀璨光 芒,以及补天时天空中出现的绚丽奇幻景象,都通过AI特效技术得以完美呈现。AI能够模拟出各种自 然现象和超自然的神奇效果,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被女娲的神力所震撼。这些特效不仅 增强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也为短剧增添了更多的奇幻色彩和神秘感。 (原标题: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第一集《补天》)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惊人的潜力,而影视创作领域更是迎来了 革命性的变革。央视网推出的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其第一集《补天》便是这一变革的杰出 代表,它以全新的创作模式 ...
去江湾庙会“轧闹猛”
解放日报· 2025-05-29 09:58
文旅活动策划与执行 - 活动以"古镇新韵 江湾庙会"为主题,联动端午节日庆典,包含传统舞龙舞狮、踩高跷、旗袍时装秀、太极拳及江南丝竹乐队表演等多元内容 [1] - 现场设置非遗区(国家级非遗滚灯文创、泥人制作)、美食区(糖画、农家美食)、商品展销区(唐韵华裳、印画丝坊)及互动游戏区(套圈、投壶),形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2] - 活动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通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民俗文化深度传播,提升区域文旅吸引力 [1][2] 文化品牌建设 - 江湾镇依托宋代市集历史及淞沪铁路文化底蕴,以赛神会等传统活动为基础打造现代庙会IP,强化"古镇新韵"定位 [1] - 揭牌"江湾文明实践路"和"江湾书院",启动"农商杯摄影大赛",联合静安、宝山、杨浦三区街道共建"网格邻里汇"文化共同体 [2] - 未来计划以"新江湾十景"和"江湾书院"为核心抓手,推动国潮文化、非遗传承与商圈经济结合,深化文旅商体融合 [2] 区域经济联动 - 活动选址彩虹湾金泽元广场,通过庙会市集带动周边商业流量,形成短期消费热点 [1][2] - 四区街道合作探索"毗邻文化情"模式,整合跨区域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并促进协同发展 [2]
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中国道路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25-05-28 08:08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侗布染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技艺逐渐衰落 [1] -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公司从6名合作者发展到200多名社员,实现规模化经营 [2] - 2024年合作社产值达1800万元,证明商业化路径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将传统侗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新产品线,首批创新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 [3] - 产品矩阵从服饰扩展到杯垫、手提包、布艺玫瑰花等生活用品,扩大应用场景 [3] - 采用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使侗族文化传播范围突破地域限制 [3] 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 - 旅游业兴起带动民族特色商品需求,形成"非遗+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 [2][3] - 合作社10年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90后成员占比达20%,推动人才回流 [3] -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学员"自立门户"开设蜡染店形成产业集群 [3]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 合作社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政府资源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4] - 行业呈现"保护-创新-商业化"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 [2][3][4]
老字号“不老”,守匠心也要谋创新(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6 09:12
老字号定义与政策支持 - 中华老字号需满足创立50年以上、具备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并在多个维度具备创新能力[6] - 2024年2月商务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总数达1455个,新认定382个,覆盖32个行业,平均"年龄"近140岁[6] - 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支持老字号振兴,包括专项保护资金、博物馆建设等,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2023年首次移出55个经营不善品牌[6] 老字号创新案例 - 北京工美推出"盖碗茶咖啡",通过传统茶器与咖啡结合吸引年轻消费者打卡[8] - 同仁堂在拿铁中融入枸杞、菊花等食材,引领"朋克养生"潮流[9] - 北京稻香村推出青铜器盲盒糕点和"京城名胜"系列糕点,将建筑微缩成点心造型[4][9] - 正阳河被移出老字号名录后完成资产重组,2023年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并邀请老技师指导口味复原[7] 场景与传播创新 - 老字号通过体验课程(如掐丝珐琅、糕点制作)将消费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9] - 稻香村零号寻宝馆设置互动装置("盉"喷水模型、"爵"音乐盒)增强文化体验[9] - 用户在小红书自发创作"稻香村隐藏吃法"内容,如枣花酥酸奶碗、绿豆糕豆乳拿铁等,提升品牌时尚度[10] - 部分老字号通过私域流量运营(如店长微信)提供一对一服务,增强消费体验[11]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 行业担忧简单嫁接潮流(如盲盒、新茶饮)可能导致文化空心化和产品同质化[12] - 北京老舍茶馆以"茶、餐、戏、礼"深度融合为核心,保留四合院风格并加入曲艺表演,成为京味文化载体[12] - 健康化、体验化、智能化成为创新方向:稻香村推出糖醇窗口和粗粮生肖饼,都一处开放烧麦亲子体验课,方家铺子研发AI中医终端[13]
听巴图爷爷讲故事(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马建友是令人敬佩的故事家。他童年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村里长辈们看他可怜,给他讲故事哄他高 兴。他把听到的故事全都记在心里,多达167篇。有一年下乡去平房子村,我去他家,见四五个孩子把 他围在中间,80多岁的老人仍在给孩子讲故事。 如今,我也成了爷爷辈的人,有好几个孙女外孙,虽有现成故事书,但我从没照书本念过,而是讲给他 们听。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像祖辈那样,口述相传,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为辽宁省朝阳市退休人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小喇嘛巴图仓长得很漂亮,小母兔一眼就看中了,转身就变成一个美貌呼恨(姑娘)……"巴图爷爷坐 在炕中间,绘声绘色地讲着"大小妖精沟"的故事。淡黄色灯光下,我和小朋友或坐或卧,双手托腮,听 得如醉如痴。这场景,一晃过去50多年,如今回想,仍历历在目。 记得,那时是冬天,吃过晚饭,放下碗筷,我赶紧往巴图爷爷家跑,唯恐去晚了。巴图爷爷讲《乌龟报 恩》《折筷教子》《兔子与狐狸》……听着听着,胖小困了打瞌睡。巴图爷爷说,不早了,回家睡觉, 明天再讲。我们不走,央求巴图爷爷再讲一个。巴图爷爷拧不过,又讲一个,我们才恋恋不舍 ...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聚焦《游春图》的修复历程,展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1] - 评剧作为民间剧种,其声腔韵律和表演程式源自历史积淀,此次创作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1] - 舞台设计以"古画"为核心,采用画框式结构呈现修复室、书房等场景,强化工匠专注与文化使命的共振 [1] 现代视角与历史叙事 - 《咫尺千里》通过跨时空同框手法,让隋代画家、民国收藏家、当代修复师在舞台上对话,凸显传统文化内核的永恒价值 [2] - 作品淡化线性时间,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源于对美、技艺和文明的永恒追求 [2] - 评剧声腔与文物修复场景结合,消弭传统与现代界限,焕发文化生命力 [2] 艺术创作与协作 - 导演强调作品是团队协作成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环节,最终形成整体艺术呈现 [2] - 戏曲传承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而非简单复制经典 [2] - 舞台呈现融合故宫修复室与评剧院排练场,体现艺术与文化的跨领域结合 [2] 文化传承的哲学思考 - 传统文化传承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在时代土壤中重新生长 [2] - 《咫尺千里》的落幕被视为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点,强调文化延续的长期性 [2] - 通过评剧形式展现文物修复,传递"咫尺舞台,千里心传"的文化传播理念 [2]
尚品宅配公益捐赠守护敦煌文化瑰宝 研发新中式家居续写丝路华章
新浪证券· 2025-05-20 11:2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公司向敦煌研究院捐赠专项资金用于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的保护与研究 [3][5] - 开创家居行业"企业反哺文化"新模式 通过公益捐赠与创新设计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5] - 2013年至今已发起"爱尚计划•爱上学"、"衣旧有爱"暖冬行动、"康净守护计划"等多个公益项目 [7] 跨界合作与行业影响 - 活动汇聚敦煌研究院、艺术界及家居行业重量级嘉宾 包括副院长韩卫盟、文化弘扬部副部长柴启林等 [8] - 公司总经理与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互赠礼物 获颁捐赠证书彰显学界与企业的深度联结 [10][12] - 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国华、台湾设计师李伟耕等跨界艺术家参与见证 [8] 科技与文化融合战略 - 公司自主研发"Ai设计工厂"、"Ai设计家"提供全屋方案生成的一站式AI服务 [16] - 计划与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展示、家居产品开发领域合作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家居 [16] - 产品研发团队与敦煌专家探讨从壁画纹样、色彩体系中提取设计灵感 [20] 产品创新方向 - 研发新中式家居系列 以现代设计解构敦煌美学密码 融合东方哲思与当代生活方式 [22][23] - 设计理念从"家的守护"出发 将敦煌元素转化为现代美学语言 [23] - 未来通过艺术化设计、场景化空间营造与智能化生活赋能勾勒东方美学新图景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