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
搜索文档
截至2024年四川化肥用量八连降,粮食产量却创新高 四川的“减肥术”
四川日报· 2025-07-07 08:55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农业通过绿色种养循环试点 在化肥用量连续8年减少的同时实现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探索出“减肥”不减产的有效路径 其核心策略从单纯追求减量转向聚焦效率提升 通过有机物利用、技术创新和机制保障实现平衡发展 [1][2][8] 农业“减肥”成效 - 四川化肥用量已连续8年减少 但粮食产量持续攀升 2020年迈上700亿斤台阶后保持稳定 2023年总产量达到726.8亿斤创历史新高 [1] - 具体案例显示减量不影响产量 德阳市中江县种粮大户常滔反映每亩地化肥用量比10年前减少2斤 [1] “减肥”面临的挑战 - 四川面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 既要落实国家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又要应对生态环保督察中的面源污染问题 [3] -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和油菜第一大省 粮油作物是化肥施用主要对象 同时承担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重任 粮食产量只能稳定增加 [3][4] 绿色种养循环试点策略 - 试点重点围绕有机物利用、技术创新和机制建设三方面展开 在24个畜牧大县实施为期5年的计划 [5] - 有机物利用方面 依托生猪年出栏6000万头等畜禽资源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例如三台县去年处理固体粪肥16万吨 还田32.7万亩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45% [5] - 技术创新方面 在中江县推广“三新”集成配套 开展9项农作物施肥技术攻关 推广配方施肥等技术20多万亩 实现化肥施用量连续3年零增长 [6] - 机制保障方面 将化肥减量化纳入多项考核 并通过补贴激发农户积极性 如三台县对粪肥还田每亩补贴100元 [6][7] 未来发展方向 - 从减量转向提效 科学施肥成为主要方式 重点把握经济园艺作物(施肥强度为大田作物1.5至2倍)和小农户的施肥尺度 [8] - 具体措施包括集成推广“三新”技术 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目标稳定在90%以上) 并出台一揽子政策压实责任调动积极性 [8][9]
让好生态“涵养”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7-05 08:51
生态涵养区发展现状 - 北京、青海等多地系统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从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入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1] - 生态涵养区承载农业绿色发展使命,面临生态系统脆弱困境,需通过绿色农业技术减少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排放 [1] - 北京市门头沟区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绿色农业技术应用 - 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替代化学物质,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满足高品质食品需求 [1] - 推广轮作休耕、绿色防控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用水可持续管理 [2] - 研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应 - 绿色农产品推动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多元化注入新活力 [1] - 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需完善认证追溯体系,通过展销会和网络推广拓宽渠道 [3] - 国际合作可引进先进经验技术,帮助绿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 发展挑战与解决方案 - 部分地区农民对绿色技术接受度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2] -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技术推广,需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 [3] - 通过培训教育和专家指导提升农民应用能力,夯实法律保障政策实施 [3]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泥土里“种”出绿色农业
科技日报· 2025-06-16 09:22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概况 - 团队由122人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90% [2] - 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 - 16年来在曲周县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形成"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模式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累计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技术37项,包括"水氮后移"技术(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秸秆全量还田周年深翻增碳提质技术等 [3][4] - 2009-2014年曲周县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 [4] - "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实现周年亩产1.52吨,比全县平均亩产高42%,减少碳排放46% [6]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南里岳镇蛋鸡养殖业:将700万羽蛋鸡粪污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 - 前衙村葡萄产业:通过土壤改良、引进阳光玫瑰等新品种提升品质,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 [5] - "绿色吨半粮"项目应用导航精量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投资150万元建立连片示范基地 [6]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 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培养1万多名"土专家"和农村后备干部 [8] - 已培养近300名研究生,包括非洲留学生将技术带回本国 [8] - 团队成员采用"三同"模式(同吃同住同劳动),科研数据直接来自田间实践 [7]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2 06:16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理论支撑 - 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在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2] -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生产力要素从"旧质"向"新质"跃升具有鲜明生态底色 [2] - "两山"理念将生态承载力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底线强调系统性保护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特征高度契合 [2] - 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布局 - 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形成人才—技术—产业三维协同演进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转型 [3] - 新型农业劳动者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3] - 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催生智慧农业系统生物育种技术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3] - 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精准使用提升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无人机自动灌溉系统等新型装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 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展农业价值边界 [3] 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引领 -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发展突破西方高污染现代化路径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实践 [4] - 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等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克服小农经济低效困境 [4][5]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中国方案 [5]
我国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长期因子观测网
新京报· 2025-05-19 19:45
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建设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1] - 观测网依托已有106个试验基地网络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观测站-数据总枢纽-数据服务高地"三级观测网络 [2] - 推动形成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生物灾害及乡村环境"四位一体"新型综合观测网络格局 [2] 长期观测站点与实验项目 - 湖南永州祁阳县的"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于60多年前,拥有多个持续40年以上的长期实验项目 [1] - 山西晋中寿阳县的"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站超过30年,有超过20个长期基础性试验场 [1] - 试验站聚焦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实验 [1] 观测网的目标与作用 - 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 [1] - 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 [1] - 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提供数据支撑 [2] 未来研究方向 - 聚焦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演变规律、畜禽粪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率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突出问题 [2] -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 [1][2] - 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