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绿色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负担”秸秆成了“香饽饽”!封开积极推广秸秆青(黄)贮技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8-04 16:04
"负担"秸秆成 了"香饽饽"!封 开积极推广秸秆 青(黄)贮技术 助力农业绿色发 展_南方+_南方 plus 踏入封开县的田 间地头,一幅生 机勃勃的景象映 入眼帘。社会化 服务团队忙碌地 进行收割工作, 秸秆回收打捆机 在其间穿梭作 业。机械处理车 间内,机器轰鸣 声交织成一曲激 昂的乐章。而在 发酵池里,秸秆 正经历着一场奇 妙的"变身之 旅",它们在微 生物的作用下, 逐渐转化为优质 的有机饲料,最 终被打包运往各 地,为畜牧业的 发展注入强劲动 力。从收割到回 收,从处理到发 酵,再到最后的 包装,一条完整 且高效的全流程 服务链条清晰运 转,源源不断地 将离田秸秆转化 为宝贵的有机饲 料资源。 玉米秸秆收割作业中。 作为重要产量 县,封开土地肥 沃,物产丰饶, 是广东农业大 县。这里有肇庆 首个无人智慧农 场示范基地,也 孕育出了状元香 稻等特色农产 品。近年来,在 保障粮食产量稳 步增长的同时, 封开也在积极探 索农业绿色发展 的新路径。曾经 被视为田间 "负 担" 的秸秆,摇 身一变成为了备 受青睐的"香饽 饽"。这一系列 变革中,秸秆青 (黄)贮技术在 封开的应用及推 广发挥了关键作 用。 秸 ...
《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将有效解决残膜污染土壤问题
消费日报网· 2025-07-28 10:24
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现状 - 目前中国生物降解地膜年覆膜面积接近300万亩,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用于玉米、番茄、甜菜、辣椒等10余种作物 [1] - 根茎类作物使用生物降解地膜后既解决残膜污染又实现增产,水稻使用除草膜可节约除草剂成本并提升绿色品性,旱稻种植中降解性能优势更显著 [1] - 全国传统地膜年用量超145万吨,覆盖土地2.5亿亩,长期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导致土壤污染问题 [1] 政策支持与标准实施成效 - 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支持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已积累丰富经验 [2] - GB/T 35795标准2018年实施后推动行业三大变化:推广面积快速扩大至北方干旱区及特色作物区、形成全链条创新体系、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土壤质量 [3] - 标准促进生产成本降低和技术突破,包括原料合成、改性加工等环节,为大规模替代传统PE地膜奠定基础 [3] 标准修订进展 - 现行标准存在降解性能国际衔接不足、材质种类待更新、需建立追溯机制等问题,2025年2月获批修订计划 [4] - 修订讨论聚焦标准名称、技术指标等9项内容,已完成共识讨论,预计8月中旬形成征求意见稿 [4] - 修订工作包括完善附录内容、补充实验验证数据及编制说明 [4]
河源东源经验走向全国!典型案例获国家级推介
南方农村报· 2025-07-18 22:00
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 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共31个案例获得全国推介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市、区)级案例 [2][3][8] - 东源县凭借"天选地育稻肥循环勾勒'绿富美'田园画卷"的创新实践入选 该案例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路径 [4][5] 东源县农业基础 - 东源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 拥有耕地28.8万亩 水稻种植主导下年产粮食超15万吨 [9][10] 绿色发展实践 - 东源县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 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 突破长期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等农业发展瓶颈 [10][11] - 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 在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等地试点探索"绿肥养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绿色转型路径 [11][12] - 打造全省首个紫云英智慧种植示范基地 承担核心示范任务2000亩 技术辐射带动周边连片种植3400亩 [12][13] 技术创新与成效 - 融合航天育种 智能装备 精准管理等技术 "以地养地"实现土壤总养分提高21% [14] - 拓展紫云英农文旅产业链条 推动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打造生产 生活 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14][15][16]
我国种植业农药使用量连续8年下降
新京报· 2025-07-18 18:52
农业用水与节水灌溉 - 2023年全国农业用水总量为3672.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2% [1] - 全国水肥一体化面积已超过1.7亿亩 [1] - 2024年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0多万亩 [1] 化肥与农药使用 - 2023年、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分别为5022万吨、4988万吨,较2020年分别降低4.4%、5.0% [1] - 2024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0% [1] - 2024年全国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2万吨,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 [1][2] 绿色防控与饲料粮占比 - 2024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3.8亿亩次,绿色防控覆盖率57.7% [2] - 2024年全国饲料粮占比降至59.5% [2] 水产与畜禽养殖 - 2024年水产养殖用兽药总使用量同比减少11.3% [2] - 2024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粪肥替代化肥比例超30% [2] 农村生活与收入 -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34∶1 [2] -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 [2]
(活力中国调研行)“变废为宝”:江西猪场粪污的“绿色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13:11
农业循环模式"N2N" - 核心观点: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N2N"模式将猪粪和秸秆转化为电力、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1][3] - 模式运转包含三个步骤:集中收废、转化利用、宝还于田 [3] - 上游联动142家养殖场和年出栏60万头生猪的养殖企业,下游服务种植企业 [3] 经济效益 - 养殖户刘卫良每年可节省5万元人民币的粪污处理费用 [4] - 蜜橘种植户贺成每亩地减少20%至30%肥料支出,增收5%至8% [4] - 种植水稻的刘带根通过秸秆换有机肥实现"买肥几乎没花钱" [4] 环境效益 - 有机肥能帮助土壤保湿、改善土质,提升作物口感和光泽 [4] - 形成"废弃物—能源—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发展路径 [3] - 有效破解当地畜禽粪污和秸秆处理困境 [4] 政策支持 - 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推广清单 [5] - 实践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促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要求 [4] 行业影响 - 成为中国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样板 [5] - 越来越多的蜜橘种植户倾向使用有机肥 [4] -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活力中国调研行)皖北“粮仓”蹦出粒粒鼓黄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11:57
大豆根瘤菌技术应用 - 使用根瘤菌的"皖宿1019"黄豆单产平均提高10%,蛋白质含量提升1%至2%,同时减少5%至20%的氮肥使用 [1] - 中国大豆根瘤菌利用率远低于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产国85%的应用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3] - 相关技术成果已在17个省份的大田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覆盖面积超800万亩 [3] - 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入选安徽省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3]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 宿州种业科技谷已吸引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及种业企业落户 [4] -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筛选出32个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 [4] - 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 [4] 宿州种业发展现状 - 宿州市现有种子持证企业175家,位居全省第二 [5] - 每年选育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百个,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三分之一 [5]
让好生态“涵养”好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7-05 08:51
生态涵养区发展现状 - 北京、青海等多地系统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从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入手,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1] - 生态涵养区承载农业绿色发展使命,面临生态系统脆弱困境,需通过绿色农业技术减少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排放 [1] - 北京市门头沟区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肥力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 绿色农业技术应用 - 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替代化学物质,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满足高品质食品需求 [1] - 推广轮作休耕、绿色防控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用水可持续管理 [2] - 研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应 - 绿色农产品推动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多元化注入新活力 [1] - 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需完善认证追溯体系,通过展销会和网络推广拓宽渠道 [3] - 国际合作可引进先进经验技术,帮助绿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 发展挑战与解决方案 - 部分地区农民对绿色技术接受度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2] -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技术推广,需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 [3] - 通过培训教育和专家指导提升农民应用能力,夯实法律保障政策实施 [3]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泥土里“种”出绿色农业
科技日报· 2025-06-16 09:22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概况 - 团队由122人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90% [2] - 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 - 16年来在曲周县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形成"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模式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累计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技术37项,包括"水氮后移"技术(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秸秆全量还田周年深翻增碳提质技术等 [3][4] - 2009-2014年曲周县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 [4] - "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实现周年亩产1.52吨,比全县平均亩产高42%,减少碳排放46% [6]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南里岳镇蛋鸡养殖业:将700万羽蛋鸡粪污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 - 前衙村葡萄产业:通过土壤改良、引进阳光玫瑰等新品种提升品质,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 [5] - "绿色吨半粮"项目应用导航精量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投资150万元建立连片示范基地 [6]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 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培养1万多名"土专家"和农村后备干部 [8] - 已培养近300名研究生,包括非洲留学生将技术带回本国 [8] - 团队成员采用"三同"模式(同吃同住同劳动),科研数据直接来自田间实践 [7]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2 06:16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理论支撑 - 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在于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 [2] -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生产力要素从"旧质"向"新质"跃升具有鲜明生态底色 [2] - "两山"理念将生态承载力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底线强调系统性保护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特征高度契合 [2] - 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布局 - 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形成人才—技术—产业三维协同演进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转型 [3] - 新型农业劳动者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3] - 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催生智慧农业系统生物育种技术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3] - 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精准使用提升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无人机自动灌溉系统等新型装备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3] - 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展农业价值边界 [3] 农业绿色发展的价值引领 - 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发展突破西方高污染现代化路径体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实践 [4] - 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等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克服小农经济低效困境 [4][5]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贡献中国方案 [5]
我国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长期因子观测网
新京报· 2025-05-19 19:45
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建设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1] - 观测网依托已有106个试验基地网络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观测站-数据总枢纽-数据服务高地"三级观测网络 [2] - 推动形成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生物灾害及乡村环境"四位一体"新型综合观测网络格局 [2] 长期观测站点与实验项目 - 湖南永州祁阳县的"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于60多年前,拥有多个持续40年以上的长期实验项目 [1] - 山西晋中寿阳县的"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站超过30年,有超过20个长期基础性试验场 [1] - 试验站聚焦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实验 [1] 观测网的目标与作用 - 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 [1] - 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 [1] - 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提供数据支撑 [2] 未来研究方向 - 聚焦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演变规律、畜禽粪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率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突出问题 [2] -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 [1][2] - 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