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有机肥料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高密:项目加力“畜”势勃发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22:58
公司项目与产能建设 - 南宇农业科技建设大型智能化肉鸡养殖场 一期24栋鸡舍已投产 首批鸡苗超100万只 三期全部建成后年出栏量达5000万只[1] - 同步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将鸡粪转化为有机肥 定向供应4000亩中药材种植 实现农牧绿色循环[1] - 禾翔农业建设200万套种鸡养殖项目 40万套鸡舍主体完工 年内将优质种苗自给率提升至80%[1] - 禾翔农业投产亿羽孵化中心 年孵化优质鸡苗2亿羽 另建设5万吨调理品及2万吨宠物食品项目[1] - 禾翔农业形成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 涵盖种苗-养殖-屠宰-深加工 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达50亿元[1] - 康盛食品推进7000万羽肉鸡屠宰升级项目 大牟牛牧业建成2000平方米智慧奶厅并投入运营[2] 产业集群与投资规划 - 高密市重点推进畜牧业十大项目 涵盖种业孵化/屠宰加工/乳制品加工等领域 总投资额35.58亿元[2] - 中荷原制奶酪合资项目投资5000万元 规划年产1000吨高达奶酪 投产后年产值超1亿元[2] - 政府联合多部门协助企业完成项目备案/土地规划等手续 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2][3] - 形成从种源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闭环 包括生猪/肉鸡产业集群及特色产业培育[3]
星湖科技(600866) - 2025年度上半年主要经营数据公告
2025-08-27 20:34
业绩总结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779,948.90万元[2][4][5] - 食品添加剂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94,780.47万元[2] - 饲料添加剂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550,408.00万元[2] - 生化原料药及制剂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6,585.16万元[2] - 医药中间体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0,780.96万元[2] - 有机肥料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7,394.31万元[2] 销售渠道与区域 - 直营销售渠道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779,948.90万元[4] - 国内区域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461,396.88万元[5] - 国外区域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318,552.02万元[5]
巴彦淖尔市华盛有机肥料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23 07:23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巴彦淖尔市华盛有机肥料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董勇,注册资本20万人 民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土壤与肥料的复混加工;肥料销售;化肥销售;农林牧渔机械配件销售; 草种植;谷物种植;蔬菜种植;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牲畜销售;农副产品销售;兽医专用器械销售;畜 牧机械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肥料生产; 动物饲养。(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 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
山西省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2025年第1期流通领域产(商)品质量抽检信息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22 17:23
抽检概况 - 山西省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流通领域124批次商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检 发现不合格产品12批次 不合格率为9.7% [1] 不合格产品详情 - 化肥产品不合格4批次 主要问题为有效磷含量不达标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不合格 涉及云南昆吴肥业、当阳市全运材料、山西晋龙养殖、保康丰源肥业等生产企业 [3] - 家用电器不合格3批次 问题包括标志和说明缺失、输入功率不符、手持式花洒防虹吸性能不达标 涉及广东正鸿泰电器、博白县家园电器厂、揭阳市榕城区美仪电器厂等企业 [3] - 燃气相关产品不合格2批次 问题为商用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关闭压力、出口压力不合格 涉及枣强县汀欧阀门厂 [3] - 文具及建材各1批次不合格 生字本标志不合格 普通复合板压缩强度、导热系数不达标 涉及新绛县康达印刷厂和临汾市尧都区宏盛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3][4] 合格产品情况 - 化肥产品合格23批次 包括复合肥、过磷酸钙、尿素等 涉及史丹利农业集团、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阳煤丰喜肥业等知名企业 [4][5][6] - 成品油产品合格32批次 涵盖0柴油、92汽油、95汽油等 主要来自中国石化、延长中化、山东金诚石化等大型企业 [5][6] - 家用产品合格15批次 包括电饭锅、电水壶、插头插座等 涉及公牛集团、浙江正泰电器、山东星宇手套等品牌企业 [6][7] - 日化及个人防护用品合格12批次 包括洗衣粉、洗手液、防护手套等 来自纳爱斯集团、广东名臣日化、临沂中胜康防护用品等企业 [7][8][9]
山东对肥料生产企业进行“体检”
大众日报· 2025-08-18 09:01
监管行动 -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自8月中旬开始对肥料生产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 10月底前结束 [1] - 检查对象为有机肥料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和复合肥料生产企业 通过省政府监管平台随机抽取 [1] - 检查数量不低于打标企业的30% 总检查企业数量不低于183家 [1] 检查内容 - 重点核查产品是否取得肥料登记证 是否存在登记证过期 假冒或租用登记证等情况 [1] - 检查产品技术指标是否与登记证内容一致 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及国家包装标识要求 [1] - 核查企业生产肥料原料是否与登记一致 生产条件能否满足登记产品生产要求 [1] 结果公示 - 所有检查结果将录入省政府监管平台 [1] - 检查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向社会公开公示 [1]
越南采取有力措施 维持贸易平衡
商务部网站· 2025-08-12 01:09
贸易平衡措施 - 越南调整进出口结构以应对美国加征20%关税的政策,有选择地增加自美国进口高附加值商品如药品、医疗设备、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 [1] - 2025年上半年自美国进口药品同比增长18%,棉花和服装原料增长近25% [1] - 越南工商联合会认为加征关税是调整进出口结构、增加关键技术和原材料进口的契机,有助于实现可持续贸易平衡 [1] 行业应对策略 - 纺织服装业增加自美国进口棉花、化学品和辅料,以提高本地化率和产品可追溯性 [2] - PAN集团与美国高科技农业公司合作进口种子、有机肥料和质量控制系统,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 [1] - 越南纺织服装集团表示此举能满足技术标准并维持可持续双边贸易,彰显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责任与地位 [2] 市场多元化战略 - 工贸部计划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与EFTA、南方共同市场、海合会、印度等谈判签署新自贸协定 [2] - 加强打击原产地欺诈,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技术转让等新领域促进国际合作 [2] - 建立国内产业与全球供应链的战略联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2] 长期发展路径 - 经济专家强调维持美国市场至关重要,对等关税是提升价值链和转型增长模式的机会 [2] - 专家认为贸易平衡需要财政、工业和贸易政策协同推进,保持政策透明并构建高质量贸易平台 [2] - 若企业能在合理成本和便利通关条件下进口,贸易平衡将自动得到调整 [2]
2025年中国柑桔深加工‌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研判: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深加工规模持续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7 09:11
柑桔深加工行业概述 - 柑桔深加工是以柑桔类水果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涵盖食品类(果汁、果酱)、化工提取类(香精油、果胶)、生物制品类(果酒、保健品)和副产品利用类(饲料、肥料)四大类 [1][2] - 中国2024年柑桔总产量达6791.49万吨,较上年增长5.56%,为深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1][6] - 行业农业产值从2018年1484.9亿元增至2024年2338.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8% [10] 产业链与区域分布 - 产业链上游依托广西、湖南等主产区千万亩果园,中游通过膜分离、酶解等技术提升附加值,下游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并出口欧美 [4] - 广西、湖南、四川、湖北、江西五大主产区贡献全国87.6%产能,其中广西砂糖橘年产量680万吨占全国70%,沃柑320万吨占45% [8] - 形成"长江流域橙汁加工带"和"岭南特色柑橘加工区"两大集群,全国性与区域企业协同发展 [16]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柑桔深加工市场规模约140亿元,果汁类占比超40%为主导产品,NFC橙汁等高端产品成新引擎 [12] - 头部企业如汇源果汁、屈姑国际、农夫山泉占据主导,区域龙头如重庆派森百(NFC橙汁)、广西亿嘉农润(沃柑加工)差异化竞争 [14] - 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品牌与服务综合竞争,高附加值产品如果汁浓缩物、医药级提取物成焦点 [14] 发展趋势 - 高附加值产品创新:NFC果汁、功能性饮品(果醋、酵素)及医药级提取物(果胶、橙皮苷)需求激增,重庆忠县NFC橙汁2025年产能预计达20万吨占全国高端市场40% [18][20] - 智能化与绿色转型:湖北40T/H精深加工生产线(投资4500万元)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果渣资源化目标2030年利用率从20%提至50% [20] - 区域集群化与国际化:地理标志品牌(如"三峡柑橘")和跨境电商(东南亚市场)增强竞争力,政策支持推动全产业链整合 [21]
星湖科技回复年报问询:现金债务“双高”遭拷问,并购标的业绩“精准变脸”埋雷
搜狐财经· 2025-06-27 13:29
财务与债务情况 - 公司连续三年长短期借款超20亿元,但货币资金无法覆盖借款,202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75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209%,低于可比公司梅花生物(1916%)和阜丰集团(3784%) [6][8] - 2024年有息负债3391亿元,呈现下降趋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逐年增加,银行授信额度126亿元,用信额度36亿元,公司称不存在偿债违约风险 [9] - 2022年收购伊品生物支付792亿元现金对价,原计划15亿元配套资金置换未果,2024年底推出总投资3712亿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70%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 [9] 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608亿元、678亿元、943亿元,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5] - 2024年营业收入173亿元,货币资金占营收比例916%,显著低于梅花生物(1901%)和阜丰集团(4420%) [8] 并购标的业绩问题 - 2018年以394亿元溢价17075%收购久凌制药,承诺期(2017-2020)业绩完成率109%-158%,但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骤降至3690万元、1461万元、-404万元、356万元 [10] - 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因于美国加征15%关税导致海外订单减少,国内产能过剩致毛利率从5231%下滑至1339%,全额计提198亿元商誉 [11][14] - 对比同业显示,2021-2024年久凌制药收入变动幅度(-1711%至8979%)和净利润变动幅度(-6042%至-18798%)显著差于华海药业等可比公司 [13]
星湖科技: 关于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6 00:47
投资活动分析 - 公司2022-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7.89亿元、-8.59亿元、-8.64亿元,投资支付现金分别为15.79亿元、24.12亿元、18亿元 [1] - 主要投资项目包括宁夏伊品生物99.22%股权收购(现金对价7.92亿元)和银行理财产品(2024年投资17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3][4] -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以R1低风险产品为主,2024年优化结构增加结构性存款,全年理财收益618.48万元 [7][8] 财务状况 - 202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17.59亿元(同比增长23.97%),其中受限资金5.66亿元,可用资金11.92亿元 [9][17] - 2024年利息收入0.13亿元,利息费用1.10亿元,长短期借款合计27.29亿元(长期借款17.21亿元,短期借款10.08亿元) [9][13]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56.69%降至2024年44.80%,银行授信额度126亿元,用信仅36亿元 [18][19] 伊品生物经营情况 - 2022-2024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14亿元、3.78亿元、4.14亿元,完成业绩承诺并触发4.92亿元超额奖励 [38] - 2024年营业收入160.01亿元(同比-0.39%),毛利率呈现分化:饲料添加剂17.16%(+4.81%),食品添加剂7.09%(-1.55%),有机肥料36.55%(+1.96%) [41][43][44] - 主要产品产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饲料添加剂销量222.68万吨(同比+9.1%),食品添加剂销量47.74万吨(同比+7.3%) [46][47] 商誉减值情况 - 久凌制药商誉1.98亿元已全额计提减值,2022-2024年分别计提1,234万元、9,370万元、9,191万元 [20][38] - 减值主因业绩承诺期后盈利下滑:2021-2024年净利润从3,690万元降至356万元,毛利率从36.05%降至13.39% [22][28] - 可比公司(博腾股份、雅本化学等)同期也出现业绩下滑,行业受贸易摩擦和合规成本上升影响 [27][28]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泥土里“种”出绿色农业
科技日报· 2025-06-16 09:22
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概况 - 团队由122人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高达90% [2] - 团队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 - 16年来在曲周县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形成"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模式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累计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技术37项,包括"水氮后移"技术(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秸秆全量还田周年深翻增碳提质技术等 [3][4] - 2009-2014年曲周县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升至53.5% [4] - "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实现周年亩产1.52吨,比全县平均亩产高42%,减少碳排放46% [6] 产业绿色转型案例 - 南里岳镇蛋鸡养殖业:将700万羽蛋鸡粪污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5] - 前衙村葡萄产业:通过土壤改良、引进阳光玫瑰等新品种提升品质,指导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 [5] - "绿色吨半粮"项目应用导航精量播种、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投资150万元建立连片示范基地 [6] 人才培养与社会影响 - 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培养1万多名"土专家"和农村后备干部 [8] - 已培养近300名研究生,包括非洲留学生将技术带回本国 [8] - 团队成员采用"三同"模式(同吃同住同劳动),科研数据直接来自田间实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