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该如何过好传统节日(大家谈)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39
中秋已过,重阳不远。这些年,关于传统节日,"节日的味道是否变淡了""年轻人不爱过节了吗"等话 题,总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前不久,我们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起征稿,邀请读者朋友 谈看法、说见解。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聊聊对"如何过好传统节日"这个问题的思考。 ——编 者 人情味,这是贯穿节日的不变纽带。今年中秋节前,我所在的小区组织起"家宴",大家带着各自拿手好 菜,围坐院中,分享美食、聊聊家常。一个个传统节日,既让我们在思接千载中与古人对话,也为现代 人提供情感交流的契机。 故乡味,这是植根心底的乡愁记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动人,正 是因为它触动了每个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个文化坐标;无论身处何地,家乡始 终是心之所向的归处。 珍视传统节日的"三味",坚守文化根脉、守护人间温情、传承乡土记忆,才能让传统节日持续焕发魅 力。 珍视传统这"三味" 孙维锋 18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西北,如今定居岭南已有数十载。两地的节日习俗差异显著,但都内蕴"三 味"。 文化味,这是岁月积淀的礼俗传承。传统节日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元宵吃汤圆、中 ...
古建夜游不止于“亮”起来
经济日报· 2025-10-21 07:59
近期,各地纷纷举办古建夜游活动,原本在夜晚静默的古迹在灯影中"活"了起来。夜游不仅满足了 市民多样的夜间消费需求,让历史"可感可触",也成为城市文旅消费的新风尚。但热潮之下,部分项目 暴露的"重光影轻文化""重流量轻保护"问题,也为古建夜游的发展敲响警钟——古建可以被灯光照亮, 却不应被短期流量淹没。 当前,部分古建夜游项目正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有的过度依赖光影炫技,用浮华灯光掩盖 古建本身的底蕴,游客看到的只是"灯光秀",却看不到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有的为追求流量过度商业 化,商铺扎堆、噪声扰民,不仅破坏古建周边的文化氛围,更威胁文物安全;还有的活动流于"打卡摆 拍",仅设置网红拍照点,缺乏深度文化体验,让游客对古建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现代科技是古建夜游的"加分项",但绝非"主导项"。光影技术、全息投影、互动装置等现代科技, 为古建夜游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但科技应服务于文化,而非取代文化。唯有让科技与文化相辅相成, 才能让古建夜游既有看头,又有"嚼头"。 守护古建之美,离不开精细化管理。古建夜游涉及文物保护、秩序维护、市场规范等多个方面,相 关部门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全评估、游客承载、演出安 ...
打造“书香泉城”社区阅读新空间,凤鸣文化书院正式启用
齐鲁晚报· 2025-10-20 10:43
10月18日,承载"书香泉城"建设新期望的社区文化空间——凤鸣文化书院,在凤栖和鸣项目正式揭牌启 用。仪式现场,多方代表齐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全民阅 读暨书香泉城建设促进会会长孙世会,绿城中原区域公司总经理、首席品牌官姜晗等嘉宾共同出席,并 为书院揭幕。 绿城中原区域公司总经理助理、营销服务部总经理常洁在致辞中表示,凤鸣文化书院是绿城文化基因在 社区场景中的自然生长,未来将致力于将其打造为连接家庭、温润社区的文化基地。 孙世会在讲话中指出,济南是一座有着2700余年建城史和4600余载文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书院 传统源远流长。据《济南通史》记载,明清时期济南地区书院多达30余处,白鹤书院、泺源书院等不仅 在古代教育史上地位重要,更成为赓续济南文脉的精神地标。他强调,凤鸣文化书院的成立,是对济南 千年书院精神的接续与弘扬,打造了"书香泉城"社区阅读新空间。 仪式后的沙龙环节,济南著名学者侯林、旅游文化专家牛国栋、作家赵林云、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 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等专家学者,围绕"建筑、文化与社区共生"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孙世会进一步指出,当前济南正致力于打造" ...
我心中的两条江
人民日报· 2025-10-20 07:0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个人经历,描绘了韩江与鸳鸯江对作者人生的深刻影响,韩江代表血脉根源与文化传承,鸳鸯江象征现实生活与人生选择 [1][2][3][4][5] 地理与历史背景 -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唐代韩愈治鳄后改名,与潮州文化教育渊源深厚,韩愈在当地仅8个月却影响深远 [2] - 鸳鸯江是广西梧州桂江与浔江交汇处,因一清一浊、泾渭分明而得名,是作者居住半个世纪之久的第二故乡 [1][3] 个人经历与情感联结 - 作者大学毕业后因工作辗转广西多地,最终定居梧州,韩江是童年玩伴与家乡码头,鸳鸯江见证其从青年到老年的生活历程 [1][2][3] - 作者曾面临升职与热爱的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之间的人生抉择,最终因追求文学带来的幸福感而选择留在编辑岗位直至退休 [4] 文化象征与生活场景 - 韩江象征着文化知识与传统(如“晴耕雨读”),鸳鸯江则代表着现实生活的日常(如渔火、码头人声、粤曲小调) [2][5] - 两江在作者情感与现实中交融,韩江在记忆源头闪光,鸳鸯江在枕畔歌唱,共同构成其生命体验 [5]
从深山到T台 楚雄彝绣如何“绣”出亿元产业
新华网· 2025-10-19 15:46
"如今村里有了绣坊,在家背着娃、绣着花,一年攒下的钱比外出务工还多。"彝绣文创区内,一位返乡绣娘感慨道。 李济雁在展台前展示茶具垫。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坐落于滇中的楚雄州,彝绣技艺传承已有1700多年。近年来,当地深挖文化资源中的产业潜力,建成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实现"绣品变商品、 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 坊"的产业网络。 新华社昆明10月19日电(记者彭奕凯、王安浩维)霓虹映照下,楚雄大剧院内织锦流光、彩绣生辉。T台上,融合了彝绣传统纹样与现代剪 裁的服饰随灯光流转次第登场,在中外模特的专业演绎下,衣裙间深山彝寨的古老图案在聚光灯下熠熠闪烁。 近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拉开帷幕,一场场"非遗+时尚"的视觉盛宴在此上演。盛宴背后,是 一缕缕绣线串联起家园温情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模特身着民族时装在T台上走秀。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在文化节"非遗雅集·好物聚楚雄"活动中,全省百余家文化企业、合作社共同搭建起一个沉浸式文化市集。彝绣服饰、民族刺绣文创、彝医药 ...
广西梧州骑楼城修缮重生 千年岭南古韵融入现代烟火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9:05
项目背景与规模 - 项目为广西梧州骑楼城修缮更新,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之一,修复前存在墙体开裂、瓦片脱落等结构隐患 [3] - 项目于2020年被纳入广西城市更新试点,由中国化学南投公司承接,形成13万平方米的风貌修复方案 [3] - 骑楼城于2024年11月重新开放,近7公里长的建筑群重现"百年商埠"风貌 [1] 修缮技术与工艺 - 施工团队采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加固方案,运用高延性混凝土灌注骑楼柱并内部绑扎钢筋,外部采用水刷石工艺以保留风格并提升抗震强度 [5] - 对破损的浮雕、木雕等装饰物进行清洗、修复或复刻,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对梁板采用碳纤维布加固 [3][5] - 地下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成12.4公里管线升级以解决供水供气难题 [5] 业态规划与商业成效 - 项目团队通过规划老字号集聚区、非遗传承区等板块,打造"夜泊匠心""夜集欢购"等主题场景,形成"日赏骑楼风貌,夜品岭南风情"的文旅生态 [5] - 通过租金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头部品牌企业进驻洽谈,实现"老记忆"与"新消费"的有机融合 [5] - 在2025年"活力夜广西"嘉年华期间,骑楼城8天迎客近60万人次 [5] 社区与环境改善 - 项目整治公共空间10800平方米,新增绿地、广场、屋顶花园20处,改建公共厕所8座,增设停车位159个 [7] - 项目对供水、排水、供电等地下管网进行升级,并增设针对"一老一小"的旅游服务设施 [7] 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 项目带动周边就业机会,推动万秀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7] - 今年上半年,万秀区接待国内游客757.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消费7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7%和13.32% [7]
黄金狂飙下的情感锚点:迪阿股份婚嫁五金以匠心与创新,定义爱的永恒价值
证券时报网· 2025-10-18 18:51
作为婚嫁珠宝的革新者,迪阿股份不断以匠心与情感温度重塑行业标准,精准切入情绪消费赛道。DR 千金冠的诞生,不仅定义了"婚嫁五金天花板",更将成为新时代女性"既为公主,亦为女王"的精神图 腾。它承载的不只是价值千金的材质,更是千金不换的情感重量与一诺千金的誓言。未来,DR将继续 以极致工艺与真爱情怀,助力每一对恋人,书写属于他们的"一生唯一真爱"。 突破材质局限,以科技创新重构黄金佩戴体验 传统黄金饰品常受限于材质特性,设计趋于保守,佩戴场景单一。而DR千金冠历时两年研发,突破黄 金材质的物理与美学边界,结合超100万用户样本调研与300余次结构测试,独创DR可转换式结构。吊 坠、耳饰、手链、胸针与套链等多款珠宝可结合成一顶真爱冠冕,真正实现从婚礼加冕到日常穿搭的无 缝切换。 2025年以来黄金价格持续攀升,屡屡突破历史高点,引发全球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在通胀压 力、地缘政治波动与避险情绪交织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传统"硬通货"的地位再度凸显。然而,在这场资 本与市场的博弈中,有一类黄金产品正悄然超越其单纯的贵金属属性,向文化、情感与传承维度跃迁 ——这便是迪阿股份(301177)旗下DR品牌最新推出的婚嫁五 ...
12年的汉服老店,倒在双11前夕
36氪· 2025-10-16 20:48
尽管双11已经拉开帷幕,但一家12年的汉服老店,却选择了在此期间清仓闭店。 10月9日,经营12年的汉服老店"子衣明堂"突然发布公告称,将于今年10月15日清仓闭店。 根据公告,"子衣明堂"表示,由于遭受市场大环境行业系统性挑战,无力继续经营,经考虑决定正式闭店,并启动清仓计划,回馈市场。 对于"子衣明堂"的闭店,诸多粉丝表示遗憾,在社交平台,不少粉丝留言,透露了对该店的不舍。 图:"子衣明堂"的闭店公告及粉丝留言 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实际上,并非一家"子衣明堂"选择闭店。此前,素有"汉服代言人"的演员徐娇,汉服品牌"织羽集"也进行了闭店处理。十步汉飏、无界whatever闭店,六 仙书阁也在今年选择转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行业已经迎来几波汉服闭店潮。 这背后的原因是,年轻人或许开始对汉服祛魅。而汉服市场,即便做了多年,也仍难以走进大众消费圈。 在以黎黎为代表的诸多消费者看来,事实上,汉服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呈现一定的乱象,"不管是马面裙,还是其他汉服,在市场的热炒 下,实际上已经乱象丛生,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现象比比皆是。" 更重要的是,在黎黎看来,真正的"华流",应该是文化的 ...
探访长春八大书房
人民网· 2025-10-15 15:15
城市文化更新战略 - 吉林长春通过将阅读融入城市肌理,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以激发内生动力并塑造城市精神气质[1] - 当地通过改造阅读空间、迭代阅读模式、创新阅读活动等举措,使书店重焕新生,更好地吸引和服务读者[1] 特色书房改造项目 - 北书房·新华诗歌书店由满铁图书馆旧址改建,搭载建筑可阅读理念,汇聚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典籍及艺术理论著作,为艺术爱好者提供独特古建筑阅读空间[3] - 东书房·新华休闲书店由拥有76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改造而成,定位为综合性城市休闲书店,涵盖社科、文学、少儿等10万余种图书,并引入东北地区首家熊猫书店[6] - 南书房·新华昨日时光书店由吉林省外文书店升级改造,以旧书新知为核心主题,集旧书销售与收购、文化活动策划于一体,满足读者对旧书古籍的阅读与收藏需求[9] - 西书房·先锋书店由承载43载阅读记忆的红旗街新华书店升级改造,以先锋姿态深耕专业阅读与文化交流,打造大型综合性文化场所[12] - 中书房·新华文创书店作为吉林省新华书店重要文化阵地,定期推出读书沙龙和文创手作活动,提供舒适温馨的阅读体验[15] - 绘书房·新华动漫书店位于长春吉塔标志性建筑内,融合动漫文化特色,开启阅读加动漫的创新模式,推动全民阅读[18] - 一本书的诞生·新华书店 1948·山里书院位于这有山文商旅综合体,集合全国出版机构的文学文创佳作及博物馆文化创意商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20][21] - 向北书店位于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名字源于《先生向北》一书,通过文化学者在东北扎根的故事展现长春人气质,解锁城市文化生活新场景[23]
黄鹤楼,赓续文脉竞风流(文化中国行·唐诗宋词里的古建筑)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最初为两层军事瞭望建筑,结构简洁粗犷[1] - 唐代黄鹤楼失去军事作用,转变为文人墨客聚集的观景楼,地处长江之滨交通便利[1] - 宋代重建的黄鹤楼从城墙分离,结构更繁复精细,翼角嶙峋装饰华丽[2] - 黄鹤楼承载丰富文化内涵,是重要文化符号,历史上900多位诗人留下近1500首相关诗词[2] - 黄鹤楼曾因战争灾害屡毁屡建,1884年被大火焚毁,1985年新建黄鹤楼重新矗立[2]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与现状 - 1985年重建的黄鹤楼共5层,采用层层飞檐设计,呈现下隆上锐、形似筒状的姿态[3] - 重建楼体既保留古代建筑特征,又体现现代建造工艺[3] - 黄鹤楼元素融入武汉市民生活,许多公共设施装饰着黄鹤楼图案[3] - 武汉市民缪德杰自2014年起已拍摄2000多张黄鹤楼照片,从不同角度时间展现其不同美感[1] 黄鹤楼的文旅产业发展 - 公园管理处计划继续传承和活化利用黄鹤楼历史文化,打造更多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场景[3] - 黄鹤楼被定位为湖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