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
搜索文档
全链赋能出品牌!驻翁源县龙仙镇工作队用林下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文章核心观点 - 驻龙仙镇工作队通过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当地林下食用菌产业从零散种植、初级卖鲜向规模发展、品牌增值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7][8][9][10] 产业发展背景与初始困境 - 龙仙镇中心村虽有湿润气候和连片竹林的自然优势,但长期面临农业结构单一、林地经济效益低、综合产值低、资源开发与持续利用矛盾突出的“三低一突出”困境 [17][18] - 当地村民有种植菌菇的传统,但产业发展缺乏优质品种和过硬技术 [19][20] 科技赋能与品种引进 - 工作队引入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通过测土、分析气候和研究市场,为中心村选定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竹荪与草菇品种 [22][23] - 利用竹林剩余物作为栽培原料,实现环保与成本节约 [24] - 规划引进适合秋冬种植的红托竹荪新品种,与4-5月种植的普通竹荪形成季节互补,实现全年种植,红托竹荪个体结实、适合鲜食、经济价值更高 [25][26][27] 技术突破与产能提升 - 针对竹荪种植的季节限制严、连作障碍突出等“卡脖子”难题,工作队推动专家团队通过改良栽培基质配方、精准调控林下湿度,实现同一块林地更换培养基后继续种植 [32][33][34][35][36] - 该技术突破轮作障碍,延长出菇期,实现“多季采收”,并促进林地资源循环利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7][38] - 目前中心村30多亩竹荪进入采收季,日均产能达400斤鲜菇(折合干货40斤),按每斤干货250元计算,日产值高达1万元 [40] - 技术落地后病害减少,轮作使每亩产值上涨30%以上 [41] 全产业链建设与品牌打造 - 工作队争取近9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集菌包制作、冷链储藏、加工烘干、产品展销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实现竹荪不出村即可烘干,解决鲜菇保存期短难题,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50][51][52] - 指导合资企业注册“仙邑珍”商标,设计专属包装,建设文化展厅,并计划依托专家团队制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推动产品从“提篮叫卖”向“品牌营销”转变 [55][56][57] - 规划完善现代化菌包生产线,实现“集中制种、分散出菇、统一销售”,并打造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和食用菌主题研学路线,使竹林产生多重收益 [58][59][60]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工作队将参加2025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推介会暨“千镇万品”进湾区活动,展示以林下作物为主的产品 [11][12][13] - 计划借助活动平台,链接科研机构以及大湾区商超、社区渠道,推动三华李、九仙桃、竹荪等产品进入湾区市场,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探索新路径 [62][63][64][65]
宁夏彭阳: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5:37
核心商业模式 - 公司以生态鸡养殖为核心,在红梅杏树下构建环形生态产业链,鸡粪成为林下经济产业的有机肥,使林地成为“绿色银行” [1] - 公司推出生态鸡“线上认养”模式,消费者线上下单即可开启为期4个月的认养,每月可收到鸡蛋,认养期满收到宰割好的鸡肉 [3] - 公司拓展“周边游”项目,打造露营基地、户外拓展场地和真人CS战场,并联合附近民宿推出套餐,满足客户“吃、住、行、游”需求,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5] 运营与技术支持 - 公司在“鸡别墅”及散养区设置24小时全天候监控,消费者可随时查看生态鸡的饮食、产蛋情况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湿度等信息 [3] - 基地每天让鸡享受4小时音乐时光,通过舒缓旋律安抚鸡群情绪,助力健康生长 [3] - 公司建立了“溯源大数据平台”,消费者可随时通过手机直观获取生态养殖鸡的全方位数据 [3] 行业背景与发展模式 - 彭阳县被确定为宁夏山林权改革重点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路径 [5] - 当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扶持培育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领域致富带头人 [5] - 行业通过流转经营、联合经营等形式促进林下种养业全面发展,形成林下中药材与林上山桃、山杏、柠条等林产品采集,以及林下生态鸡、中华蜂养殖的立体复合生态产业体系 [5]
绿色琼中捧起“金钵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9:41
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 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4.24万亩 总产值3.74亿元 [2] - 林下种植面积16.64万亩 林下养殖面积4.17万亩 森林景观利用面积3.43万亩 [4] - 计划到2030年林下经济面积扩大至54.27万亩 年产值目标13.31亿元 [6] 核心产业模式 - 构建"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1+N"复合型产业体系 [4] - 林药种植面积14.82万亩(占林下种植89%) 产值约1.7亿元 [5] - 重点发展林药(益智/草豆蔻)林草(粽叶)林果(人参果/凤梨)林菌(菌菇)林畜(五角猪)林禽(鸡)林蜂(中华蜜蜂)六大方向 [6] 具体项目案例 - 红毛镇天然林下益智种植8000亩 每亩增收约1000元 [5] - 黎母山镇粽叶合作社采用林草复合模式种植5365亩 年产值1040万元 [5] - 握岱村创新林下覆膜技术种植虎奶菇 3个月收获周期 [8] 产业支撑体系 - 2016-2021年发放益智种植补助656.9万元 惠及1588户农户 [3] - 2024年发布南药黎药产业发展规划及保护条例强化政策支持 [5] - 湾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引进40个优质项目 发展益智酒/虎奶菇干菇等精深加工产品 [9] 品牌与创新建设 - 注册"黎汉子"粽叶商标提升产品附加值 [5] - 打造"琼中好味"区域公用品牌 提升五脚猪/蜂蜜等产品知名度 [9] - 科技机构研发食用菌栽种技术 开展覆膜种植培训提升成活率 [8]
连南涡水山苍子、灵芝将亮相湾区!看驻镇帮扶工作队如何靠林下经济“实力圈粉”
南方农村报· 2025-09-14 22:02
核心观点 - 驻连南县涡水镇帮扶工作队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山苍子、灵芝等)推动乡村振兴 实现产业规模化、村民增收和乡村治理创新 [6][7][8][9] 山苍子产业发展 - 涡水镇林地覆盖率超90% 依托林业资源重点发展山苍子产业 [15][16] - 打造80亩山苍子苗圃基地和240亩高标准人工种植示范基地 运用轻基质穴盘培育技术 [20][21] - 2024年山苍子苗圃项目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近90万元 [35] - 全镇山苍子种植面积达723亩 预计2025年完成1000亩种植任务 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布局 [36][37] 灵芝产业发展 - 试点种植1亩灵芝获得成功 亩产收益达5000元 [44][49] - 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0万元 将灵芝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 [50][51] - 100亩灵芝预计产量5000斤 为两个村集体带来约75万元收入(平均每村35万元) 较往年十几万元收入显著提升 [57][58] - 村民通过林地流转获80元/亩/年收益 务工人员人均每月增收超2000元 [61][63] - 2025年灵芝规模将扩种至400亩 土地流转已完成 [64][65] 产业融合与延伸 - 构建"山苍子—灵芝—茶叶—香料—中草药"多业态融合的"1+N"林下经济产业格局 [40][41] - 建设200平方米深加工厂房 引进烘干切片设备 开发灵芝茶、灵芝酒等衍生产品 [67][68] - 规划"瑶医瑶药文化体验游"线路和灵芝采摘节 打造观光体验景点 [69] 联农带农模式 - 采用"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 由连南瑶族自治县双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标准化运营 [32][33] - 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 解决种植难题 [28][29] - "以工代赈"模式为村民提供8个月劳动岗位 覆盖种植管护全环节 [62] 教育与文化支持 - 开展"瑶英计划"奖学奖教活动 2024年奖教奖学总金额5.94万元/年 [76][77] - 促成广州回民小学与涡水镇中心学校结对共建 推动加入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联盟 [78][79] - 支持举办"村晚""盘王节"等民俗活动 传承瑶族文化 [81][82] 乡村治理创新 - 创新"积分分红"模式 将乡村治理积分制与股东分红绑定 [83][84] - 投入59万元研发"涡水镇乡村治理积分制"小程序及数字管理平台 建立量化实施细则 [86][87] - 积分制带动260户群众参与乡村治理 参与率超70% [91][92] 未来规划 - 计划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冷链物流设施 推动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延伸 [95][96] - 借助"南方优品"等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96][97] - 联动科研院所开展数字乡村治理、智慧农业建设和本土人才培养合作 [98][99]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15:35
行业模式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陈溪乡建设万亩中草药基地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种植 加工 研学 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 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浙江省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 建成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 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区域发展 - 陈溪乡下辖8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林下经济: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 虹溪村 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上虞区已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太平山村竹园与坡地间种植45万余株长梗黄精 该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经济效益 - 太平山村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2] - 陈溪乡溪隐药材基地通过种植三叶青等中药材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三叶青种植周期越长经济价值越高[1] - 林下经济成为山区乡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通道[2]
探访兴安林下经济:药丰果蓝松子香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1:58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经济产值达52.3亿元 同比增长50.7% [6] - 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291万亩 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81家 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346个 [6] - 40款林下经济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名单 [6] 印象北极食品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 2020年8月投产运营 已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英国零售商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2] - 今年前5个月实现工业总产值784.7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940.3万元 利润64.3万元 [2] - 预计今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0万元 利润140万元 [2] - 目前每天收松塔四五十吨 预计能收到9月末 [2] 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 泽康琳合作社总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 基地流转土地超过1万亩 [4] - 种植六大类36个品种中药材 成功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4] - 今年赤芍种子预计采收50多吨 经济效益约200万元 [4] 蓝莓种植经济效益 - 清风庄蓝莓基地40亩 年产约3万斤 [4][6] - 蓝莓批发价每斤18元左右 每亩收入比过去提高两三倍 [6] - 引进国外品种 不喷农药不放化肥 种完5年后可一直结果 [6] 产品加工与销售 - 偃松子需要晾晒烘干后破壳成偃松仁 发往大连、青岛、梅河口等地 [1] - 偃松子3年才成熟一次 相比普通松子价格较高更为珍稀 [2] - 生产车间将晾干蘑菇装袋发往全国各地 [5]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陈溪乡启动万亩中草药基地建设 下辖8个村发展"一村一品"林下经济 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虹溪村/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建设种植/加工/研学/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太平山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 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2] - 上虞区已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浙江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 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生态资源与区域特色 - 陈溪乡地处四明山麓省级生态乡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拥有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1] - 太平山村竹园与坡地间种植45万余株长梗黄精 共富工坊开发"九制"黄精及系列衍生产品[2] - 三叶青种植采用特制定植篮技术 种得越久越值钱 成为当地特色高价值药材品种[1]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山林长出“绿色银行”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9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采用"土地银行+技术托管+风险共担"合作模式 村集体以土地整治入股占股20% 企业负责种苗采购和标准化管理并将毛利润20%反哺村集体 种苗公司保底回收[1] -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太平山村主打黄精 小陈岙村专注三叶青 干溪村培育浙贝母 陈溪村虹溪村陈家岙村种植白芨[2] - 以黄精精品示范园为核心支点 配套建设种植加工研学康养四个功能区 打造从种苗培育到康养利用全产业链[2] 产业经济效益 - 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 每年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2] - 太平山村去年黄精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万元[2] - 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实现年增收3万多元[2] 区域发展规模 - 上虞区完成林下黄精种植1200亩 新种及抚育改造油茶775亩 退化林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8900多亩[2] - 浙江省建成"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基地500个 总面积超15万亩[3] - 全省从事林下经济人数达107万人[3] 生态资源优势 - 陈溪乡地处四明山麓省级生态乡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拥有首乌黄精五加皮等野生中草药资源[1] - 浙江省聚焦山区资源优势 鼓励发展林下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国最美林场”转型记:林下空间里的“桃花源”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07:25
公司转型与业务发展 - 牙克石林场施业区面积达360万亩,林业经营面积244万亩,累计造林31万亩,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2] - 林场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产业园产值107万元,食用菌基地年产黑木耳超万斤[3] - 产业园培育2万余袋白木耳、20万袋黑木耳、设定1200平方米培育基地培植松茸,并引进金木耳品种[3] - 林场设置采摘区、餐饮区、休闲区、动物观赏区、水上乐园等,打造农旅生态圈,每年接待3万余名游客[4] 产业园区运营与种植业务 - 生态产业园种植特色瓜果包括香瓜、哈密瓜、黑加仑,以及珍稀食用菌如金木耳、白木耳、松茸[2][3] - 园区内种植10万株花卉,形成观光景点,吸引游客漫步拍照[4] - 大棚种植技术应用广泛,例如吊网西瓜种植,员工需掌握打岔、去尖等专业种植技术[3] 人力资源与员工发展 - 产业园带动24人就业,员工包括"林三代"如李晓龙和宋思琪,后者从排斥到成为种植专家[3] - 护林员职能扩展,从生态保护者转型为旅游推荐官和森林向导,利用地形及动植物知识服务游客[6] - 员工通过技术学习获得成就感,例如宋思琪经历6年成长成为园区半个专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