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空探测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两大光荣使命、12个飞行阶段 天问奔赴太空开启“追星”路
央视网· 2025-05-29 21:4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 - 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对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和对主带彗星311P探测两大目标 [7][19] - 探测器配置11台科学设备,包括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先进仪器 [23] 发射技术突破 - 采用最新版长征三号乙火箭,完成108次发射后可靠性及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5] - 发射窗口仅4分钟,入轨速度需达每秒11.2公里,精度要求比普通高轨任务高一倍 [3] - 通过改进制导方法确保火箭在较大偏差情况下仍能满足高精度入轨要求 [3] 目标天体特性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50米,是地球"准卫星",轨道特殊且极为稀有 [7][9][13] - 主带彗星311P具有六条彗尾,形态奇特,可帮助研究小行星与彗星关联 [21] - 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是研究天体演化的"活化石" [11] 任务技术挑战 - 需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1米级着陆精度,远超国外15米水平 [17] - 采样面临样品逃逸风险,需克服"小、快、怪"天体的不规则特性 [17] - 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动态工作模式 [15][17] 科学价值 - 有望揭示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及形成过程 [11] - 可解答主带彗星与小行星的演化关系问题 [21] - 通过光谱分析获取天体物质成分的详细信息 [23] 任务时间节点 - 返回舱计划于2027年底携带样本返回地球 [19]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往主带彗星311P执行后续探测 [19]
浩瀚深空,天问二号要“探访”哪些“朋友”?
新华社· 2025-05-29 12:3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任务于5月29日发射成功,与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不同,此次任务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 [1] -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的新一步 [5][6] 小行星2016HO3的科学价值 - 2016HO3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被称为地球的"小跟班",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 [3] - 该小行星是太阳系的"活化石",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3] - 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之一,非常稀缺,选择它是"万里挑一" [3] 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价值 - 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但具有彗星特征,会喷发出多条尾迹 [4] - 该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4] - 311P的起源未知,可能是小行星带原生或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探测它将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的理解 [5] 中国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战略,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月背样品 [5] -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我国航天器从地月系向行星际的跨越式发展 [5] - 天问二号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6]
边飞边探边决策!天问二号这样破解小行星采样三大技术难题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11:54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将执行我国首次对地外小天体的"双目标探测",任务周期约10年,包含13个飞行阶段[1] - 任务目标一: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 目标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1] - 探测器由主探测器和返回舱组成,主探测器先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再经过约7年飞往主带彗星[3] 任务技术难点 - 轨道设计难度大:需解决地球与小行星2016HO3绕太阳公转周期不同导致的相位差异问题,设计了能量最优轨道[8][10] - 采样方式复杂:针对小行星表面特性未知的情况,设计了多种采样方式,采取"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5][12][14] - 返回技术挑战:需承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12公里/秒)再入大气层带来的极大过载和辐射热,采用新型防热结构和气动外形设计[15][17] 探测器特殊能力 - 长寿命设计:需耐受10年太空环境中的温度交变和辐照,电子设备、材料工艺均经过特殊验证[18][20] - 通信能力提升:小行星2016HO3最近距离为地月距离42倍(约1600万公里),探测器具备更强对地通信能力[22] - 高度智能化:具备自主判断和决策能力,减少地面人员干预,代表深空探测发展方向[24]
小行星2016HO3 和主带彗星311P 天问二号探测目标如何选定?
央视网· 2025-05-29 11:51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 深空探测迈出新步伐 [1]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 飞行时间约18分钟 [1] - 任务周期约10年 预计2027年底完成小行星采样返回 后续开展主带彗星311P探测 [1] 任务技术细节 - 搭载11台科学载荷 旨在提升对小天体起源演化的认知 [3] - 通过优化轨道设计实现低能耗抵达采样 为后续311P探测奠定工程基础 [6] 探测目标选择依据 - 小行星2016HO3为地球准卫星 轨道稳定便于采样返回 具有工程可实施性优势 [3][4] - 主带彗星311P位于火星木星轨道间 探测可揭示小天体物质组成与演化机制 [4] 科学价值分析 - 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初期的原始信息 对研究早期物质组成与演化历史具有关键价值 [7] - 双目标探测将系统性获取太阳系形成演化的活化石级数据 [3][4][7]
全程护航!中国深空测控网为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之旅提供测控保障
新华社· 2025-05-29 09:58
天问二号任务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1时31分由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约18分钟后进入小行星转移轨道 [1] - 探测器工况正常,中国深空测控网已完成首个圈次测控工作,包括飞行状态指令上注和干涉测量 [1] - 任务设计周期为10年,包含小行星转移段飞行(约1年)、接近交会、近距离探测、返回转移、再入回收等阶段,并计划实施主带彗星探测 [1] 深空测控网能力 - 中国深空测控网由佳木斯站、喀什站等组成,测控覆盖率超90%,支持S/X/Ka多频段测控 [2] - 佳木斯站拥有亚洲口径最大、接收灵敏度最高的深空测控天线,喀什站配备国内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 [2] - 该网络目前同时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和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提供测控保障 [2] 技术里程碑 -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能力从行星扩展至小行星领域 [1][2] - 深空测控网在2020年天问一号任务中首次验证能力,现实现多任务并行支持 [2]
天问二号探星 四川智造护航
四川日报· 2025-05-29 08:29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任务将持续至2034年[1][2] - 任务包括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以及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目标[1] - 与天问一号相比,天问二号执行双任务且持续时间更长,技术复杂度更高[2] 测控通信系统 - 佳木斯66米深空站作为主力测控站点,配合其他陆海测控站完成轨道和导航控制[1][2] - 测控系统在火箭发射阶段即开始工作,监测探测器入轨姿态[2] - 深空站具备上行通信(发送指令)和下行通信(接收数据)双重功能[3] - 采用新型测距体制,适用于深空远距离测控场景,能降低距离捕获时间[6][7] 关键技术突破 - 采用66米口径巨型抛物面天线,通过增大口径提升信号接收增益[1][4] - 接收链路采用超低温冷却放大器,将系统噪声温度降至极低[4] - 基带信号处理设备确保信号稳定可靠的跟踪解调[4] - 2022年9-11月已完成星地正样对接试验验证系统匹配性[7] 任务挑战 - 伴飞小行星2016HO3时间长达一年,比天问一号伴飞火星4个月显著延长[5] - 2034年任务末期探测器距离地球更远,信号强度大幅减弱[5] - 数据传输速率将远低于天问一号火星任务时的直接对地通信速率[5] - 任务包含降落、取样、返回等复杂操作环节,对地面通信系统要求更高[5] 参与单位 - 中国电科十所负责佳木斯66米深空站的研制建设[2] - 测控通信系统涉及运载火箭、发射场、探测器等多个分系统协同工作[2]
开启十年“追星”路 天问二号先“取星尘” 再探彗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9 07:51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开启首次地外小天体"双目标探测" [1] - 任务包含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和主带彗星311P探测两个目标 [4] - 整个任务周期约10年 包含13个飞行阶段 [7] 双目标探测细节 小行星2016HO3任务 - 探测器将经历9个阶段:发射段→1年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 [9][10] - 采样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 主探测器继续飞向彗星311P [10] - 小行星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11] 主带彗星311P任务 - 该彗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 距离地球1.62-5.13亿公里 [13] - 兼具彗星物质构成与小行星轨道特征 可研究天体演化机制 [13] 技术挑战 - 轨道设计需克服地球与小行星轨道周期差异 [16] - 采样环节需准备多种方案应对不同星壤条件 [17] - 返回舱需承受12公里/秒再入速度的超高过载 [18]
天问二号成功发射,开启小天体探测之旅
快讯· 2025-05-29 05:56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 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天问二号将开启我国首次对地外小天体的"双目标探测",这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 迈出了新的一步。(央视新闻) ...
新华鲜报|向小行星进发!天问二号开启“追星”之旅
新华社· 2025-05-29 02:39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开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 [1] - 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目标为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采样返回,随后探测主带彗星311P [1] - 天问二号是中国继探月、探火后的又一重要深空探索项目 [1] 科学目标与选星依据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保留太阳系早期原始信息,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1] - 主带彗星311P兼具彗星物质构成与小行星轨道特征,研究可填补太阳系小天体领域空白 [1]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长征三号乙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入轨精度要求极高 [2] - 探测器配备11台科学设备,包括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 [2]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从2000千米外自主开展精准捕获与采样 [2] 任务实施计划 - 天问二号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完成回收 [2] - 主探测器将继续飞行至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2] 中国深空探测进展 - 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到天问二号小行星任务,中国航天持续拓展深空探索能力 [3]
星辰大海第二站,天问二号为何选它?
观察者网· 2025-05-18 23:03
天问二号任务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发射 [1] - 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已完成吊装、对接等工作 [1] - 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及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 [1] 小行星2016HO3探测 - 2016HO3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直径约40-100米,自转周期28分钟 [3] - 该小行星与地球形成1:1轨道共振,公转周期366天,是迄今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 [3] - 光谱特征显示其可能与月球硅酸盐相似,可能是月球布鲁诺撞击坑的抛射物 [5] - 天问二号将拍摄照片并分析其表面形貌、自转特性及物质成分 [5] 主带彗星311P探测 - 311P是人类确认的第七颗主带彗星,平均直径480米,轨道周期3.24年 [6] - 该天体具有小行星稳定轨道但会释放尘埃,打破了传统彗星理论认知 [8] - 天问二号将探访311P以研究其气体活动机制和太阳系早期演化信息 [8] 科学任务目标 - 计划3年内完成小行星探测和取样返回,10年内到达主带开展环绕探测 [10] - 对2016HO3将测定轨道参数、物理参数并研究其来源和演化 [10] - 对返回样品将开展实验室分析以研究太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 [11] - 对311P将测定物理参数并研究其形成、演化和气体活动机制 [11] 深空探测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实现火星样品返回 [13] - 天问四号是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发射 [14] -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已获批包括4次任务,计划10-15年内完成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