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200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建“长城”
央视网· 2025-10-15 18:10
生态治理成效 - 库布其沙漠达拉特旗境内治理总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已完成治理232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80% [1] - 已完成光伏治沙面积10万亩,累计实施生态修复5万亩 [1] - 恩格贝植被盖度达78%,森林盖度达41%,动植物种类由20余种增加至600余种 [2] - 形成一条长15公里、宽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横亘于沙漠与黄河之间 [2] 光伏治沙模式 -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修复”的治理模式 [1] - 基地由196,320块光伏面板搭建,为全球最大光伏面板图形电站(骏马图形) [1] - 采取“光伏+生态治理+有机农林+沙漠旅游”综合模式,种植紫穗槐、黄芩、黄芪等经济作物 [1]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至2030年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一条长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 [1] - 该治沙带建成后可减少黄河泥沙流入量,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北距黄河仅5公里 [1][2] 农业与生态成果 - 经过17年养护,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以上,可种植300多种瓜果蔬菜,包括亚热带果蔬 [2] - 示范区可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高品质水果,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 [1][2]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让民意成为生态治理的“指南针”
广西日报· 2025-10-15 10:06
社区"周周巡河队"每周都会出现在那考河岸边,"有一次,雨后的河面漂来不少浮萍,我们半小时 内上报情况,职能部门当天就来清理,没让水发臭。"队员们告诉记者。更让人暖心的是,"周周巡河 队"30多名队员中,既有张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也有32岁的年轻妈妈唐玉莲。"周末带孩子来巡河,他 会主动把别人丢的塑料瓶放进垃圾袋。"唐玉莲说。 "楼下餐馆油烟飘进阳台,能不能装个净化装置?"在那考河社区生态环境议事室里,居民的诉求刚 提出,三塘镇人大代表和环保专家便掏出笔记本记录。这个由各级人大代表、基层干部、居民代表、志 愿者等组成的"六方共商平台",对每季度收集的议题进行商议解决——小到改造公园垃圾桶的"微实 事",大到那考河生态修复的"关键题",都瞄准了居民最关心的生态痛点。"以前是社区定方案、居民跟 着做。现在是居民提需求、大家一起议。"那考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柳杨指着议事本上的"议 题清单"介绍。2023年至今,议事室收集的35条意见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真正让民意成为 生态治理的"指南针"。 "上周整改的油烟问题,大家觉得效果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在社区"阳光大厅"评议会 现场,工作人员刚 ...
行走江河看中国|我家门前有条河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15:19
0:00 责编:李磊、王瑞景 以一镜穿越四季,凭节气丈量时光。看河畔人家的炊烟如何与黄河脉搏同频,将生态治理的宏大,化作 窗前雨、檐下饭,共谱人水共生的温暖诗篇。 ...
美国马里兰州打造垃圾填埋场太阳能项目
环球网· 2025-10-11 16:14
项目概况 -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县正式启用当地首个大型地面式太阳能发电场 [1] - 项目巧妙利用闲置的Parkton垃圾填埋场用地进行建设 [1] - 项目占地213英亩,总装机容量约7兆瓦,由四组大型地面光伏阵列构成,共铺设约1.5万块光伏面板 [1] 运营与效益 - 项目由法国能源企业道达尔能源投资建设并负责日常运营 [2] - 巴尔的摩县政府通过签订期限为25年并可延长至33年的长期购电协议保障电力供应 [2] - 电站预计每年可发电约820万千瓦时,能满足当地1150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1] - 项目旨在保障居民用电稳定并大幅减少传统能源发电带来的碳排放 [1]
从“酱油湖”到“候鸟天堂”:乌梁素海的绿色蝶变
新华网· 2025-10-08 20:28
"小时候湖水随便喝,水可好了。大约20年前,水不行了,造纸厂、化工厂都往里排污水,湖水就跟酱油一样,隔着河岸很远就能闻到臭 味。"从小在湖边长大的66岁渔民刘广孝回忆起这片"塞外明珠"生态变化的历程。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随着治理不断深入,乌梁素海治理由单纯"治湖泊"向系统"治流域"转变。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实施生态 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在上游,100多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得到综合治理,有效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同时,流域范围内污水处理 厂、再生水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基本解决了点面源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治理,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已由劣五类稳定提高到五类、局部优于五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4米。为了持续改 善水质,近年来当地年均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补水5亿立方米,对生态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6月4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8日电(记者赵泽辉)游船穿梭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海鸥翩翩起舞,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难得的 ...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52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 - "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 森林覆盖率达25.09%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 [1] 绿色产业发展动能 -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1] - 风电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1] - 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1] - 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1]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突破 [1] - 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1] 未来发展路径 -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2]
沙海变绿洲 荒漠绽新颜——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
新华社· 2025-10-02 17:27
文章核心观点 - 库布其沙漠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治理率已达40% [3][12] - 通过锁边林草带、光伏治沙带、穿沙公路等综合模式,构建了立体生态防护网络,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量 [5][7][9] - 治理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带动了沙区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并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 [13][16][22] 生态治理成就 - 库布其沙漠已有6000多平方公里得到治理,治理率达40% [3][12] - 在沙漠北缘筑起420公里锁边林草带,并建设长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 [5] - 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4247公里,推动生态治沙面积约433万亩 [9] - “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8223平方公里降低到2024年的4251平方公里 [9] -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较1995年减少570万亩,近10年减少向黄河输沙约3亿吨 [12] 技术创新与模式 - 形成“以路划区、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的“以路治沙”治理模式 [9] - 对“十大孔兑”采用“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袍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沟底筑坝淤地穿靴子”的综合治理模式 [9] - 治沙机械化率达75%,使用飞播无人机、植树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将治沙效率提升5倍以上 [25] - 光伏治沙通过掺拌红泥和生物肥改良土壤,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5]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光伏长城”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8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50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4900万吨 [13] - 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带动沙区38万农牧民就近就业,参与治沙的农牧民每人每天至少能挣300元 [13][14] - 2024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已建成碳汇林285万亩 [13] - 2024年鄂尔多斯市沙漠类景区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 [16] 国际影响与合作 -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促成了多项双边、多边合作倡议和协议,开展了“沙特百亿棵树灌木种质工程和立体光伏治沙工程”等国际合作项目 [22] - 乌兹别克斯坦官员表示库布其治沙模式对其国家有借鉴意义 [20] - 中国政府将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建设中阿、中蒙和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支持 [23]
小而美做精成制胜关键一招!凭借高标准技艺闯新路 小核桃撑起数十亿级大产业
央视网· 2025-10-02 12:33
行业概况与核心地位 - 山核桃产业在浙江杭州临安区支撑起50亿元的综合产值 [1] - 临安区山核桃年加工规模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 [1] - 近5年临安区山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产值逐年增长 [5] 生态治理与转型 - 当地曾因长期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产量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5][7] -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侵袭导致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损毁,促使生态治理启动 [8] - 生态治理划定“生态红线”,政府收回土壤破坏严重的2万多亩山核桃林经营权,进行为期10年的封山育林 [12] - 在红线外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肥减药技术,并探索“山核桃+”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14][16] -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示范基地100多个,应用张网采收的山核桃林地累计突破10万多亩 [18] 加工技艺与产品价值 - 临安山核桃加工技艺包含18道核心工序,其中“团圆仁”手工敲击技法为核心特色,要求每分钟完成4颗完整果仁提取且合格率达90%以上 [22] - 纯手工敲制的山核桃仁价格可达约七八百元一斤,远高于普通山核桃仁的130至150元一斤 [22] 产业升级与国际化 - 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多部门制定高于“国标”的地方品质标准,提升产品溢价并获得“国际通行证” [25] - 企业将山核桃的采收加工工序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并采用择选机等设备替代复杂人工作业 [24] - 凭借高标准的加工工艺,一家企业自营出口额从2023年的100万美金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800万美金,2025年预计攀升至1500万美金 [26] - 龙岗镇从单一初加工向覆盖所有坚果种类的精制造、多元业态全产业转型,2024年全镇坚果加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5.9亿元,同比增长18.5% [26]
“全球治沙样本”迎来车企力量:长安福特解锁企业社会责任的“绿色密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6 10:45
全球荒漠化治理现状 - 全球167个国家近20亿人面临荒漠化威胁 每年有1200万公顷耕地消失 [2]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历时46年 用30万棵植被构筑3046公里绿色长城 [2] - 中国治沙技术跨洲移植至非洲萨赫勒地区 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三次杰出贡献奖 [2] 长安福特治沙行动实施 - 长安福特成为首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展环保行动的车企 带领车主深入沙漠腹地赠送10000余棵幼苗并参与种植 [5][14] - 福探长行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吸引超6.8万名车主加入 执行百余场公益行动 [12] - 公益活动覆盖鸟类栖息地保护 农产品助销 儿童心理关怀等多个领域 [12] 车辆性能与用户体验 - 探险者车队穿越奥陶纪地质运动形成的柯坪大湾沟刀片路 依托纵置后驱平台与纯机械托森差速器保持强劲牵引力 [15] - 在图昆公路风沙环境中 四驱系统实时感知路况变化并分配扭矩 [15] - 车辆后排座椅纯平放倒可形成近6㎡空间 配合B&O音响系统提供沙漠露营体验 [17] 企业战略与社会协同 - 福特汽车持续开展环保奖 员工志愿行动 福野守护计划等更美好世界公益项目 [12] - 将环保公益转化为可感知 可参与 可传承的用户深度体验 [14] - 社会力量与国家工程协同发力 构建企业车主共建共治的创新模式 [20][22]
青海省林草局与蒙草生态携手 科技赋能“三北”工程攻坚战
全景网· 2025-09-25 21:36
战略合作框架 -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与蒙草生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高原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重点领域[1] - 双方将围绕生态修复 国家公园建设及乡土草种保育展开深度合作 为守护中华水塔 建设美丽青海提供科技与产业支撑[1] 合作基础与背景 - 合作源于前期坚实的互信与共识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杜平贵一行于9月17日专程赴蒙草生态调研 考察种质资源库 荒漠化治理示范区及智慧草种车间[3] - 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承担守护中华水塔重任 是我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6] - 公司自2017年起扎根青海 成立本地化公司 建立高寒植物种业研究所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针对高海拔寒冷干旱条件选育耐寒抗旱乡土草种[6] 技术能力与成果 - 公司在草种业与生态修复领域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其中25个草品种入选国家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8] - 培育的蒙农1号蒙古冰草 巴尔虎羊草等国产草种新品种展现优异抗逆特性 成为攻坚青海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治理难题的科技支撑[8] - 创新产品种子绳治沙提高种子成活率15%~20% 节水90%[11] - 为祁连山 三江源地区的黑土滩治理 重度退化草原修复提供适地适草解决方案[6] 合作意义 - 本次战略合作是青海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实践[11] - 标志着三北工程建设正通过政企协同 科技创新的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