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吉林长春:臭水河变生态福利
经济日报· 2025-08-30 14:11
治理工程成效 - 完成入河排口治理124个并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以控制内源污染 [2] - 消除75处黑臭水体并显著提升河水水质 [2] - 建设3处人工湿地及300多公顷南溪湿地公园改善生态 [2] 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 - 南溪湿地公园吸引绿鹭 红嘴鸥等鸟类栖息形成生态恢复范例 [2] - 城投南溪里文旅小镇引入多元文化品牌 双休日日均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 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2] - 沿岸建成10座公园 改造11座桥梁 投用22座驿站并打造33公里文化绿道 [2] 系统性治理措施 - 2016年起实施5年三维立体综合治理 涵盖水资源 水安全 水环境及水生态 [1] - 同步推进防洪工程与污水治理 构建海绵城市水安全体系 [1] - 分类型分层次治理点源 面源及内源污染 [1] 基础设施保障 - 电力公司设立沿岸电力通道警示标志 装设远程监控装置保障活动供电 [3] - 常态化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并调配应急电源车驻守文化活动区域 [3]
开创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有序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8-29 14:37
人工智能战略定位 - AI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国务院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推动技术与应用双向赋能 [1] - AI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核心价值体现在赋能 减负 提质 增效四个维度 [3] - 意见紧扣全球科技趋势 以战略性布局引领方向 科学性设计推动融合 指导性举措明确路径 及时性部署抢抓机遇 [4] 产业赋能应用 - AI拓展科学研究认知边界 如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 支持科研范式转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3] - 智能制造领域车企通过AI维护系统将设备故障率降低20% 教育领域AI定制学习路径 医疗领域成为智能助手 [3] - AI通过自动化技术将人们从危险繁重工作中解放 创造智能化就业机会和工作方式 关注民生提振消费 [3] - 社会治理领域提升应急效率 生态治理领域实现实时监测模拟推演 推进治理能力精准提升 [4] 技术风险挑战 - 大模型存在黑箱特征 不可解释性导致决策逻辑难理解 鲁棒性不足易受对抗攻击 幻觉问题生成虚假内容 [6] - AI价值观是数据投射 训练数据偏见被模型放大 可能无意识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内容 影响社会和谐 [6] - 深度伪造技术生成以假乱真音视频 海量数据依赖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AI驱动网络攻击威胁个人安全与社会稳定 [6] 安全治理体系 -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多元公共安全体系 建设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建立智能应急体系 [8] - 技术安全方面开发可解释AI使决策透明化 通过对抗训练提升模型抗攻击能力 研发内容真实性检测算法 [9] - 伦理安全方面通过强化学习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模型 优化内容审核与行为约束技术 [9] - 应用安全方面制定数据保密网络安全供应链安全管理办法 引导安全行业数智转型 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9] - 国家安全层面加快建设全维度安全测评体系 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 推动智能向上向善理念 [9]
河套平原的绿富同兴之路:沙地长出“钱” 玉米“黄金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9:17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河套平原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群众增收致富 [1] - 乌拉特后旗10多年间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形成育苗绿化采摘加工全链条 [2]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采用工程固沙+造林与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两年治沙2.2万亩 [2] - 巴音查干嘎查种植近11万亩人工梭梭林绿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五分之一并计划今年再种3000亩 [2] - 乌拉特后旗年底生态治理总面积将达730万亩 [2] 玉米产业升级与产能提升 - 大佘太镇玉米小面积单产达1473.27公斤刷新自治区纪录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266.2公斤 [5] - 推广品种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完成7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5] - 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引进8家龙头企业投资近亿元建2400亩农产品集散地 [5] - 加工环节实现3小时田间到锁鲜全过程每小时加工2万至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 [5] - 未来3年计划将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从5000万穗提升至1.5亿穗建设自治区西部最大鲜食玉米基地 [6] 循环经济与价值挖掘 - 乌兰村玉米芯深加工厂年回收玉米芯3500吨通过与饲料厂合作实现变废为宝 [6] - 投入325万元资金建设加工厂使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6.8万元并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6] - 实现玉米从籽粒到芯叶全利用无废料循环模式 [6] - 依托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深挖富硒有机玉米潜力打造佘太糯等品牌 [6] - 玉米加工延伸至糕面玉米糁等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5]
“光伏长城”让“死亡之海”变能源绿洲
新华社· 2025-08-28 09:32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 已建成并网发电先导工程一期和二期各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总计200万千瓦 [1] - 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共架设387万块光伏板 覆盖沙漠面积6.3万亩 [1] - 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包含光伏800万千瓦 风电400万千瓦 光热20万千瓦及配套火电400万千瓦 [3] - 目前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 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 [3] - 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 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 [3] 生态治理模式 - 采用"光伏+生态治理"建设模式 实现板上发电 板间板下统筹生态修复 经济作物与造林绿化 [2] - 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 有效降低风速 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 [2] - 利用煤矿疏干水通过滴灌技术解决植物灌溉难题 结合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技术 [2] - 光伏治沙带与420公里锁边林带深度融合形成"双层防护网" 有效阻止风沙北侵 [4] - 沙漠治理率预计到2024年底达到50% 构筑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四道防线 [4] 资源条件与区位优势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 太阳能资源充足 [2][3] - 项目通过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 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360亿千瓦时 [3] - 年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治沙带总长约400公里 平均宽度约5公里 [3] 社会经济影响 - 光伏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多亩 土地流转使每亩地增收900元 [5] - 光伏电站带动旅游业发展 "骏马图"电站吸引游客促进农家乐消费 [5] - 鄂尔多斯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分享光伏治沙经验 提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中国方案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光伏园”
环球时报· 2025-08-27 17:08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项目总规模达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4][6] - 项目区总面积4.2万亩采煤沉陷区中已有1.9万亩被光伏板覆盖 [2] - 目前建成部分约占项目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 生态修复成效 - 植被覆盖率从2021年项目建设前的不足19%大幅提升至64%以上 [4] - 光伏板有效遮挡裸露地表 减少水分蒸发 改善风蚀和扬尘问题 [4] - 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及苜蓿等作物 支架系统加固土壤结构 [4][6] - 园区内同步种植沙棘和苹果等经济果树 未改变原始地貌 [4] 土地利用模式创新 - 采煤沉陷区因地表塌陷和土壤结构破坏 原本无法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 [4] - 通过"草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多重利用 [4][6] - 项目创造叠加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使闲置土地产生价值 [4] 产业延伸规划 - 项目计划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重点推进"农光互补"模式 [4][6] - 板下种植的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 计划与村集体合作养殖肉牛 [6] - 预计明年将形成新牧场 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 [6]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与“电”绣出鄂尔多斯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14:41
新能源项目规模与特色 - 达拉特旗光伏基地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骏马"图案电站 为全球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 [1] - "光伏长城"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绵延约400公里 与420公里锁边林共同构成防沙体系 [1] - 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项目覆盖4.2万亩采煤沉陷区 将废弃土地转化为发电基地 [4] 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效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模式 在荒漠化土地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1] - 达拉特旗544公里穿沙公路形成"三横六纵"网络 生态治沙面积达48.9万亩 [3] - "十大孔兑"流域水土保持率提升至59.39% 年均入黄泥沙量大幅减少 [4] 经济社会效益 - 光伏项目为约1200名农牧民每人每年增收约1000元 除土地流转费外提供固定收益 [4] - 穿沙公路实现"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 - 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同步解决生态修复与就业增收问题 [4] 技术创新与模式应用 - 通过煤矿疏干水循环利用技术显著提升板下耐旱植物成活率 [1] - 采用"工程固沙+乔灌草"科技治沙模式 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3][4] - "以路划区"的穿沙公路治理模式配套光伏项目铺展 实现沙丘固定 [3]
震撼!“日光城”拉萨的光影巨变
新华社· 2025-08-24 10:23
城市发展规模 - 19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 [5] - 当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6.9平方公里,为数十倍增长 [6] -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73.06% [6] 生态建设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100多万亩(截至2025年7月) [9] - 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水体面积近800公顷 [9] - 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9] 交通基础设施 -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接入全国铁路网 [12] - 2021年拉林铁路开通运营 [12] - 2024年拉萨贡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万人次 [13] 经济发展数据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90亿元 [18] -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71元 [18] - 接待游客4324.4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亿元 [18] 产业结构转型 - 从传统农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绿色工业 [17][18] - 老城区保留历史肌理,新城区建设现代化楼宇与公园 [6] - 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天蓝、地绿、水清共绘多彩生态画卷 生态治理擦亮城市名片 | 看见美丽中国
央视网· 2025-08-20 15:22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大同空气质量从全国倒数第三提升至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 长期稳居山西省首位[1][9][36] - 2022年大同被列为全国25个重点旅游城市 与厦门三亚桂林并列[40] 能源产业绿色升级措施 - 淘汰落后产能 关停非法小煤矿 对保留煤矿实施整合改造与技术升级[15] - 大型煤矿采用自动化采煤设备 安装喷雾装置和净化水幕 露天煤堆改为封闭式管理[15] - 燃煤电厂实施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 全市强制安装在线监测设备[21] - 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后 烟尘排放浓度低于家中扫地扬尘水平 粉尘过滤效率达99.9%以上[23][25] 环保政策与标准升级 - 2013年国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地级市PM10浓度较2012年下降10%以上[18] - 2015年锅炉二氧化硫排放标准从每立方米200毫克降至35毫克[18] - 2015年施行"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 推动集中供暖改造和煤运污染治理[27] 运输污染治理 - 煤炭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 短距离运输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辆[28] - 云冈石窟区域酸雨减少 粉尘污染基本消除 客流量显著增长[30] 产业结构转型成果 - 晋华宫矿山转型为矿山公园 成为旅游打卡点[32] - 低空游旅游项目开发 直升机观光凸显"大同蓝"城市名片[5][7] - 生态环境改善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千年古城实现产城融合转型[40][44]
“织绿”、轮休、保护齐发力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画卷
央视网· 2025-08-18 16:30
新疆艾西曼湿地生态治理 - 新疆阿瓦提县艾西曼湿地完成五年生态治理工程 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蜕变 [1] - 完成78.85万亩生态修复任务 森林覆盖率从4.5%提升至45% [4] - 在沙漠边缘形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200余种野生动物回归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4] 安徽黄山枫杨林湿地保护 -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对千亩枫杨林湿地实施轮休保护机制 [5][9] - 将6公里湿地分为两条游览路线 每年5月至8月旅游旺季期间间隔两个月轮流关闭一条路线 [9] - 依托湿地轮休保护机制 建成80余家民宿酒店 培育民宿、生态研学、村咖、旅拍等多种文旅业态 带动千余名村民就地就业 [11] 贵州印江野生动植物保护 - 印江县通过野外巡查、联合执法检查、深化普法宣传等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12] - 朝阳水库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种群数量创近十年新高 已超过100只 [14] -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对珍稀树种和古树进行挂牌保护 [18]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蔓延 卫星瞰四大沙地生态巨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15:21
生态治理成效 - 毛乌素沙地陕西榆林段通过樟子松栽植实现植被覆盖率超60% [1] - 浑善达克沙地赤峰段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有效控制流沙移动 [3] - 科尔沁沙地辽宁彰武县流动沙丘基本实现全域植被覆盖 [4] - 呼伦贝尔沙地修复区流沙控制率达95% 植被覆盖度提升至85%以上 [6] 技术应用特征 - 卫星遥感技术持续监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 [1][3][4] - 草方格固沙技术在浑善达克沙地形成密集网格化治理格局 [3] - 尔林兔林场实施12万亩规模化樟子松种植工程 [1] 区域治理进展 - 毛乌素沙地尔林兔林场成功转型为绿色生态屏障 [1] - 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区域实现沙丘萌发绿意 [3] - 呼伦贝尔沙地陈巴尔虎旗从生态重灾区转变为高植被覆盖区 [6] - 科尔沁沙地南缘彰武县万亩流动沙丘完成植被修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