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NA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Will Moderna's Rally Continue?
Forbes· 2025-05-26 18:35
公司近期股价表现 - Moderna股价近期从五年低点23 15美元反弹至约27美元 主要受FDA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接种COVID-19疫苗的指引推动 [1] - 此次上涨具有孤立性 竞争对手辉瑞(PFE)、Sarepta Therapeutics(SRPT)和CureVac(CVAC)未出现同步上涨 [1] - 公司股价仍较52周高点170 47美元下跌超65% 年内累计下跌近40% 反映投资者对疫苗收入下降和运营亏损扩大的担忧 [2] 财务基本面分析 - 最近12个月营收从68亿美元降至32亿美元 同比下滑38 2% 季度同比降幅达35 9% 连续三年营收衰退 过去三年平均年降幅45 5% [3] - 最近四个季度净亏损34亿美元 净利率-106 9% 运营利润率-118 8% 现金流利润率-97 2% 显示持续消耗现金储备 [4] 估值与市场表现特征 - 当前市销率(P/S)3 2倍 表面与市场持平 但未充分反映收入能见度下降 管线商业化遥远等风险 [5] - 历史显示股价对市场下跌敏感 2022年通胀期间跌幅53 4% 远超标普500指数25 4%的跌幅 [6] 同业比较 - 辉瑞等竞争对手拥有更稳定收入流和多元化产品组合 Sarepta和Alnylam在罕见病管线取得进展且财务更稳健 [7] - 同行近期未出现类似股价反弹 进一步印证Moderna上涨属政策驱动的短期现象 [7] 发展前景评估 - 近期上涨难掩长期收入下滑和盈利路径不明的问题 尽管资产负债表和现金储备提供缓冲 [8] - FDA指引改善情绪 但股价持续反弹需依赖收入模式实质性改善或管线进展 [9]
“淘宝之父”孙彤宇押注成功,觅瑞集团港交所上市市值超80亿
搜狐财经· 2025-05-24 03:27
上市表现 - 觅瑞于5月23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23.3港元,开盘大涨24.89%至29港元,收盘价29.9港元,总市值达82.62亿港元 [1] - 首日交易中股价最高触及31.95港元,最低29港元,成交673.10万股,成交额2.01亿港元,换手率2.44% [2] - 基石投资者北京浔瑞和复星国际旗下Evergreen Gate合计认购5792万美元股份(5000万+792万) [3] 公司背景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基于血液的miRNA检测试剂盒开发,核心产品GASTROClearTM是全球首款获批的胃癌筛查分子IVD产品 [3] - 拥有三款商业化产品(GASTROClearTM、LUNGClearTM、FortitudeTM)及六种临床前候选产品 [4] - 前淘宝总裁孙彤宇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2.03%),其早期投资400万新元(约280万美元)通过上市实现7倍回报,持股市值达18.39亿港元 [4] 资本与股东结构 - 2023年7月D轮融资后估值达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榕创投、诺辉创投、建银国际等 [4] - 孙彤宇通过2016年400万新元投资及2018年B轮3000万美元追加投资累计持股 [4]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收益分别为1775.9万、2418.5万、2028.27万美元,毛利为932.64万、1358.2万、888.7万美元 [5] - 同期亏损持续扩大,分别为5620.27万、6956.93万、9221.47万美元 [5]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GASTROClearTM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以及支持其他研发项目和整合"端到端"能力 [5]
医健IPO解码丨觅瑞登陆港交所,“滴血验癌”故事能否持续撑起82亿港元市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20:22
靠说"滴血验癌"故事出圈的觅瑞上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5月23日,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觅瑞")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开盘一度大涨超过70%,随后回落。截至23日收盘,这家miRNA明星公司每股报30.00港元,较发行价 23.30港元大涨28.76%,总市值约82.90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觅瑞成立于2014年,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核糖核酸(RNA)技术公司,专注于在全球 范围内普及疾病筛查诊断解决方案,是用于癌症及其他疾病早期检测的、无创的、基于血液的 microRNA(miRNA)检测试剂盒的提供商。 觅瑞本次IPO全球发售4662万股,占发行完成后总股份的16.87%,每股定价23.30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 10.86亿港元,所得款净额约8.81亿港元。 传染病业务分部是作为觅瑞早期检测及精准多组学业务分部的补充。公司于疫情期间为约35个国家开 发、生产及部署Fortitude™ COVID-19诊断试剂盒。通过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Fortitude™试剂盒来应对 COVID-19疫情,使觅瑞成为东南亚领先的诊 ...
刚刚,他靠一管血验癌IPO了
投中网· 2025-05-23 10:29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来源丨 投中网 一管血就能验癌的公司,成功上市了。 5 月 23 日, Mirxes 觅瑞正式登陆港交所。 截至发稿,这家miRNA明星公司市值超过85亿港元。 在朱兴奋教授与博士周砺寒、邹瑞阳这对师徒的带领下, Mirxes 觅瑞目前拥有三种已商业化产品和六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 选产品,一年的收入达到约 1.46 亿元。其中,用于胃癌早筛的核心产品,通过一管( 1 毫升)血液即可实现检测。 一路走来, Mirxes 觅瑞获得淘宝前总裁孙彤宇、高榕创投、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中国诚通投资有限公司、凯旋创投、晨 岭资本、诺辉创投、复朴资本、康桥资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专属投资基金、建银国际、日本三井物产株 式会社等支持。 经过长期陪伴,作为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和淘宝创办人,孙彤宇最终成为 Mirxes 觅瑞第一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家公司还获得九江国资背景的"北京浔瑞"及复星国际旗下 Evergreen Gate 的基石投资。这两位基石投资者共认 购 5792 万美元,占此次全球发售股份的 41.37% 。 博士创业 一管血验癌,年入上亿元。 作者丨 ...
香港新股市场繁荣 4家公司同时招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9 23:15
香港新股市场概况 - 香港新股市场持续繁荣,目前有4家公司正在招股,包括派格生物、吉宏科技、觅瑞MIRXES和恒瑞医药 [1] - 宁德时代5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型新股集资活动,进一步巩固香港在全球新股市场的领先地位 [1] - 香港今年新股集资额累计超过6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6倍,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 [1] 派格生物 - 公司计划全球发售1928.35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5.6港元,最多募资约3.01亿港元 [1] - 引入基石投资者益泽康医药(香港),认购约1.98亿港元发售股份 [1] - 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研发,重点关注代谢紊乱领域,核心产品及五款候选产品覆盖2型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1][2] 吉宏科技 - 计划全球发售6791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7.48至10.68港元,最多募资约7.25亿港元 [2] - 公司为"AI驱动跨境社交电商A+H第一股",提供快消品包装及营销服务,2016年已在深交所上市 [2] - 按2024年收入计,在中国B2C出口电商公司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3%),纸制快消品销售包装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1.2%) [2] 觅瑞MIRXES - 5月15日至20日招股,计划全球发售4662万股,每股发售价23.30港元,最多募资约10.86亿港元 [2] - 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于RNA技术,提供基于血液的miRNA检测试剂盒用于癌症早期筛查 [2][3] - 全球首家且唯一获得分子胃癌筛查IVD产品监管批准的公司 [3] 恒瑞医药 - 近5年港股最大医药IPO,拟发行近2.25亿股H股,发行价41.45至44.05港元,最高募集130亿港元 [3] - 引入多家顶级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5.33亿美元,包括GIC(2.68亿美元)、Invesco(7500万美元)等 [4] - 将于5月23日登陆港股,实现"A+H"两地上市 [4]
【IPO追踪】MIRXES开启招股,引进复星国际为基石
金融界· 2025-05-15 16:21
上市计划 - 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启动全球发售 计划于5月15日至20日招股 预计5月23日挂牌上市[1] - 全球发售4662万股 其中国际发售占90% 香港公开发售占10% 无超额配股权[1] - 每股发售价23.30港元 每手100股 最多募资约10.86亿港元[1] - 引入两名投资者合共认购约5792.01万美元(约4.49亿港元) 包括九江市国资委旗下北京浔瑞认购5000万美元 复星国际旗下Evergreen Gate认购792.01万美元[1]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4年 总部位于新加坡 专注于miRNA技术 致力于在亚洲关键市场提供疾病筛查诊断解决方案[2] - 拥有1种核心产品(GASTROClear™) 2种其他商业化产品(LUNGClear™及Fortitude™) 6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选产品[2] - 核心产品GASTROClear™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获批准进行胃癌筛查的分子诊断IVD产品 2019年5月获新加坡卫生科学局C类IVD证书[2] - 2023年5月GASTROClear™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称号 成为首家在基于血液的miRNA诊断检测领域及胃癌分子诊断检测领域获此称号的公司[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775.90万美元 2418.50万美元 2028.27万美元[3] - 同期毛利分别为932.64万美元 1358.20万美元 888.70万美元[3] - 年内亏损分别为5620.27万美元 6956.93万美元 9221.47万美元[3] - 2024年销售及分销开支1619.75万美元 研发开支1910.44万美元 一般及行政开支4595.95万美元[3] - 2022年至2024年财务成本分别为874.33万美元 1110.57万美元 1487.83万美元[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1.25万美元[3] 募资用途 - 预计募资净额8.81亿港元[4] - 51%用于核心产品GASTROClear™的研发 监管备案 生产及商业化[4] - 24%用于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研发以开发管线产品[4] - 15%用于加强并整合端到端能力[4] - 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4]
Maravai LifeSciences(MRVI)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13 06: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4700万美元,超出上季度财报电话会议预期,基础业务较2024年第四季度增长超400万美元 [6] - 2025年第一季度GAAP净亏损(不计非控股权益)为5300万美元,而2024年同期为2300万美元 [27][28] - 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EBITDA为负110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正800万美元,与内部预测大致相符 [28] - 2025年第一季度基本和摊薄每股亏损0.21美元,2024年同期为亏损0.09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每股亏损0.08美元,符合预期 [30]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现金为2.85亿美元,长期债务为2.98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运营现金使用量为900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800万美元 [31] - 2025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2300万美元,主要用于收购Vishnay Bio和Molecular Assemblies 1900万美元及资本支出400万美元 [31] - 2025年第一季度折旧和摊销为1300万美元,符合年度5000 - 5500万美元的预期和指引 [3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息支出(扣除利息收入)为400万美元,符合年度1400 - 1600万美元的季度预期 [34] - 2025年第一季度基于股票的薪酬和非现金费用为1000万美元 [34]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A类股1.44亿股,B类股1.11亿股,按完全转换计算共2.55亿股;GAAP计算中使用的基本和摊薄股份仅为加权平均A类股,本季度总计1.43亿股;调整后每股收益计算中使用的摊薄股份总数为2.55亿股,符合预期和指引 [34]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核酸生产(NAP)业务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2900万美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基础NAP收入2800万美元增加100万美元 [6] - 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EBITDA为负900万美元,因收入水平较低和成本基数大,该负调整后EBITDA利润率在预期之内 [35] 生物制品安全测试(BST)业务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800万美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增加300万美元,与2024年第一季度持平;调整后EBITDA为1300万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持续保持70%的强劲水平 [6][35]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按客户类型划分:生物制药29%、生命科学和诊断28%、学术界6%、CDMO 7%、经销商30% [7]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按地理区域划分:北美62%、欧洲、中东和非洲15%、亚太地区15%、中国8% [7]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致力于回归增长战略,打造多元化、可预测的生命科学工具提供商和临床合作伙伴业务,持续进行审慎投资,扩大产品和服务组合,巩固在基因药物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推动科学创新 [10] - 在核酸生产业务中,推出增强mRNA性能的Poly A plus系列新技术、高保真HPLC纯化的CRISPR引导物、正式推出工艺开发服务、推出额外的IVT酶以改善mRNA工作流程,并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Clean Cap许可及供应协议巩固市场领导地位 [11][14][17][18][19] - 在生物制品安全测试业务中,与TriLink团队合作扩展AccuRes宿主细胞DNA定量产品组合、为MACH V产品线添加新试剂盒、为一家全球顶级生物CDMO开发特定工艺的宿主细胞蛋白分析方法,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22][23][24] - 行业竞争方面,mRNA试剂和服务市场在疫情后竞争更加激烈,公司通过垂直供应链、技术开发和服务优化来应对竞争,以实现更低成本并保持一定利润率 [97][98][9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2025年开局良好,财务结果符合内部预测,战略成果为基础业务增长奠定基础,降低全球贸易风险 [36] - 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在1.85 - 2.05亿美元之间,第二季度收入预计在4500 - 5000万美元之间,下半年收入预计略高于上半年 [36][37] - 公司持续关注贸易动态,努力降低对公司、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不断评估成本结构,通过在其他领域抵消费用来支持商业、研发和知识产权相关投资;拥有2.85亿美元现金,足以应对业务调整期 [39][40] 其他重要信息 - 本周将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涵盖2024日历年,展示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进展及积极影响,体现公司对可持续增长的承诺 [25]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新试验的重点领域以及试验终止的原因,对管线收缩的看法 - 临床阶段项目有新增,可能是人们基于资金保守性,更关注后期项目;mRNA支持的治疗方式和靶点领域不断从传染病疫苗向多元化发展,临床阶段项目的靶点广度和多样性持续增加,整体管线仍呈积极趋势,临床阶段有扩张,临床前阶段相对平稳 [44][45][46] 问题2:未来12 - 18个月,Clean Cap和BST业务增量需求的最大驱动因素 - 虽然不认为高容量Clean Cap需求永远为零,但在获得客户明确承诺前保持保守;临床进展会使试剂采购订单增大,公司希望从散装试剂供应商转变为提供所有投入品及药物物质生产服务,新业务拓展、临床管线推进等因素都将驱动需求增长 [48][49] 问题3:中期和长期来看,100%美国制造是否有机会获取市场份额 - 公司看到市场对其美国制造的垂直供应链模式有新的兴趣,如Flanders的化学生产和mRNA药物物质生产相邻,体现供应链优势;但mRNA全球需求强劲,公司也致力于确保全球市场的准入,采取全球视角发展业务 [52][54] 问题4:生物制药和学术政府客户在新政策下的购买模式和沟通情况是否改变 - 客户情况不一,部分客户已确保未来十年资金,对继续工作有信心;部分客户因资金问题延迟决策,但未放弃使命;在NAP业务中,运行率业务增加但金额降低,客户可能在研发方面进行小规模实验;公司通过新产品推出、销售工作流程和应对价格压力的能力来获取新客户和推动基础业务增长 [59][60][61] 问题5:公司是否有政府相关业务 - 公司过去与BARDA有合作,相关工作已完成,资金已收到;无直接NIH支持;在生物制药业务中,未直接了解到因政府相关因素导致项目延迟的情况;学术业务占比仅4% - 5%,公司希望未来增加该部分业务 [65][66][67] 问题6:BST业务收入高于预期,是否有季节性因素,1800万美元/季度的数字未来是否适用 - 通常第一季度是高点,有一定周期性;本季度BST业务在中国表现出色,收入380万美元,是过去九个季度中中国收入第二高的季度;收入通常跟随生物制品制造发展周期,第一季度制造天数多,承接了上一年末放缓的业务量;预计后续会季节性下降,但并非严格的季节性,而是受一些因素影响的时间性波动 [70][72][74] 问题7:BST业务中国市场第一季度的增长是否有提前采购因素,为何未将第一季度的增长纳入全年指引 - 公司通过分销商开展中国BST业务,分销商密切关注情况,可能提前确保所需产品;公司4月初向分销商发货以巩固第二季度业务;目前认为中国市场全年业务持平,与分销商的观察一致,且至今情况符合预期 [78][79][80] 问题8:制药行业的回流趋势是否会带来顺风,学术领域NIH优先事项和预算变化是否会对生物制药业务产生滞后影响 - mRNA和CRISPR领域中传染病相关项目占比持续下降,反映了该领域的成熟和COVID影响的减弱;公司拥有美国供应链的RUO和GMP化学、酶生产以及mRNA生产能力,认为这在当前贸易环境中具有优势,是过去对相关能力投资的成果 [82][83][84] 问题9:本季度新增五个Clean Cap许可协议的客户类型,以及公司在多元化客户基础和交叉销售方面的情况 - 新增的五个许可协议客户包括一个学术机构、一个CDMO、两个创新临床许可和一个OEM供应许可;许可协议表明客户对Clean Cap的长期采用和承诺,有助于公司管理供应协议和预测;公司通过重组销售团队进行客户细分,在诊断、治疗和下一代测序领域看到交叉销售和追加销售的机会 [90][91][92] 问题10:Clean Cap市场份额的竞争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 疫情前mRNA试剂和服务市场主要由TriLink主导,现在竞争更加激烈;公司通过垂直供应链和服务优化来应对竞争,认为市场需要降低mRNA成本,公司的模式能够在实现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一定利润率,对自身市场地位有信心 [97][98][99] 问题11:Flanders设施的填充情况和可见性,以及第二季度EBITDA和毛利率的预期 - Flanders设施的服务业务具有高可见性和客户亲密度,通常能提前两到三个季度了解项目情况,公司有能力处理任何业务需求,这也是公司制定全年业务节奏的重要原因;第二季度EBITDA受整体收入平衡影响,BST业务收入下降会带来一定压力,但目前未看到成本结构在年内发生变化 [103][104][102] 问题12:FDA推动从动物测试转向AI等新方式是否会为Aficion A带来顺风,客户对新产品的初步反馈 - 公司对Aficion A感到兴奋,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为发现领域的客户提供新的设计环境;公司保留了整个团队并打算继续投资;认为AI在该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用于在不进行动物测试的情况下模拟生物系统反应 [108][109]
新股消息 | 觅瑞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 miRNA技术开创医疗诊断新篇章
智通财经网· 2025-05-12 11:27
公司上市进展 - 觅瑞集团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中金公司、建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于微小核糖核酸(miRNA)技术,致力于在亚洲关键市场提供疾病筛查诊断解决方案 [3] - 核心产品GASTROClearTM为全球首款且唯一获批准的胃癌筛查分子诊断IVD产品 [3] - 其他商业化产品包括LUNGClearTM及FortitudeTM,另有六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选产品 [3] - 精准多组学业务分部为生物制药公司、政府机构及学术机构提供以miRNA为中心的多组学检测解决方案,并合作开发下一代高复杂性诊断应用 [4] 行业市场前景 - 胃癌为2023年全球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及发病率第五的癌症,全球发病人数约100万人 [3] - 胃癌筛查市场规模从2019年13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5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1%,预计2028年达212亿美元(2023-2028年CAGR 6.8%),2033年进一步增至254亿美元(2028-2033年CAGR 3.7%)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益分别为1775.9万美元、2418.5万美元、2028.27万美元 [4] - 同期毛利为932.64万美元、1358.2万美元、888.7万美元 [4] - 2022-2024年销售成本占比分别为47.5%、43.8%、56.2%,毛利率从52.5%降至43.8% [6] - 研发开支占比连续三年超90%,2024年达94.2% [6] - 2024年经营亏损8078.84万美元,亏损率398.4%,年内亏损扩大至9221.47万美元 [6]
觅瑞通过港交所聆讯:已实现miRNA早筛产品的商业化,具有全球化端对端能力
IPO早知道· 2025-05-12 11:16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为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觅瑞),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微小核糖核酸(miRNA)技术公司,致力于在亚洲关键市场(包括新加坡及中国)提供疾病筛查诊断解决方案 [2]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2024年5月12日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中金公司和建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2] 核心产品与管线 - 核心产品GASTROClear™是全球市场上唯一一款获批准进行胃癌筛查的分子诊断IVD产品,由12种miRNA生物标志物组成,已于2019年5月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的C类体外诊断证书 [1][4] - 其他商业化产品包括LungClear™(自2022年12月起在东南亚、2023年1月起在日本作为LDT服务商业化)和Fortitude™(2020年4月获HSA临时授权,2020年6月获CE-IVD认证) [4] - 管线还包括六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选产品 [4]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全球开发及商业化基于血液的miRNA检测试剂盒的先驱者与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家且唯一一家获得分子胃癌筛查IVD产品监管批准的公司 [5] - 联合创始人团队在miRNA领域具有显著学术成就,率先发明高灵敏度、特异性的miRNA PCR技术,并于2012年在新加坡成立全球通量最高的miRNA候选发现实验室之一(每日PCR反应通量达20万次) [5][6] 全球化布局与基础设施 - 公司已建立覆盖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及商业化的端到端能力,并在东南亚、中国、日本和美国设有全球据点 [5] - 目前运营两个研发实验室、一个临床诊断实验室、一个检验实验室以及两个生产设施 [5]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获得复朴投资、Rock Springs Capital、高榕创投、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等知名机构投资,并于2024年1月获康桥资本旗下瑞桥信贷基金4000万美元战略融资 [6]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GASTROClear™的研发、监管备案及商业化,其他管线开发,以及加强端到端能力 [7]
诺奖级技术突围战,觅瑞撬动千亿癌症早筛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5-09 14:55
全球癌症早筛市场概况 - 中国、日本、东南亚及美国的胃癌筛查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3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52亿美元,预计2033年突破250亿美元 [1][3] - 2023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6.8%,2028至2033年3.7% [3] - 中国胃癌筛查渗透率从2019年21.6%提升至2023年27.8%,预计2033年达67.0% [4] - 东南亚和美国2033年渗透率预计分别升至15.2%和7.8% [4] 政策与行业趋势 - 多国医疗战略转向"主动预防",中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将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6年提高15%至46.6% [3] - 新加坡2023年启动"健康SG"倡议,美国2016年推行"抗癌登月计划"目标25年内降低50%癌症死亡率 [4] - 专家建议提升医保资金中疾病预防与早筛比例,推动安全高效的早筛技术纳入医保 [4]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miRNA领域,推动该技术成为产业焦点 [1][5] - miRNA检测具短小稳定特性,但产业化面临识别细微差异的技术难题 [5] - 公司开发mSMRT-qPCR检测平台,实现miRNA引物设计算法突破 [6] 公司核心产品GASTROClearTM - 全球首款获批miRNA胃癌早筛试剂盒,无创、成本效益高,单次检测成本低于100美元 [1][8] - AUC值达0.85,显著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0.63-0.65),对一期胃癌灵敏度87.5% [8][9] - 已在新加坡、泰国获批,获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2025年计划在中国推出IVD产品 [7][11] 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2024年核心业务收入627.8万美元占总收入30.9%,检测量同比翻倍至10.66万例 [10] - 产品销售毛利率70.6%,检测服务毛利率从2023年显著提升至55.9% [10] - 2025年1月获康桥资本4000万美元战略融资,用于亚太市场拓展及管线临床验证 [11]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先以LDT服务建立品牌,再通过IVD产品扩大规模 [2] - 唯一聚焦胃癌早筛的上市公司,技术独创性构成估值支撑 [9][11] - 多癌种早筛管线蓄势待发,计划通过中国、美国及日本市场扩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