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关注性价比,线上购买比肩线下…保险消费行为有变化
券商中国· 2025-06-03 18:23
保险消费行为变化 - 保险意识显著提升,线上化趋势明显,消费者选择日趋理性,性价比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2] - 2024年近六成家庭年保费支出超过8000元,较2023年显著增长,76%消费者计划未来两年调整保险配置并增加预算 [3] - 消费者最大困扰从"理赔困难"转变为"产品选择困难",63%消费者面临选择难题 [3] 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 约七成消费者已或考虑为专业保险咨询服务付费,其中1/3已付费,超1/3愿意付费 [4] - 57%消费者购险时更关注性价比,48%消费者在支付更高保费时优先关注险种类型而非品牌 [6] 保险消费升级 - 60%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基础上升级保障,而非新增购买 [5] - 重疾险与意外险调整率居前,57%消费者通过保险进行财富管理,保险成为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 [5] 普惠需求线上化 - 60岁以上人群线上购险率从26%提升至66%,三线及以下城市线上购险率从70%提升至75% [6] - 线上购险率78%几乎与线下79%持平,未来两年线上购险率有望超过线下 [8] 互联网保险中介崛起 - 互联网保险中介购险率从2023年24%大幅提升至2024年44%,在各线上渠道中排名从第三跃升至第二 [12] - 互联网保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渗透率显著提升,未来五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7][12]
刚刚,红杉、经纬投的深圳明星公司IPO了
投中网· 2025-05-30 11:3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鲁智高 一年收入超过13亿元。 作者丨 鲁智高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深圳又有一家明星公司上市了。 5月30日,手回集团正式登陆港股。截至发稿,这家中国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的市值超过16亿 港元。 在腾讯前员工光耀等人的带领下,手回集团不仅打造出"擎天柱"、"大黄蜂"、"超级玛丽"等IP保 险产品,并且还为超过110家保险公司分销超过1900个保险产品,一年的收入也超过13亿元。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光耀。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加入金蝶做起SaaS软件,后又去腾讯担 任产品经理,参与了QQ增值服务、QQ商城、QQ网购、易迅、拍拍网等项目。 到了2014年底,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孩子买儿童保险,光耀在市场上找了很久也没能发现心仪的产 品。那个时候,国内互联网保险刚好处于起步阶段,并在数字化浪潮下展现出庞大的发展前景。 经过与互联网和保险行业的朋友交流,光耀等人萌生了做一个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想法。没过多久, 手回集团便在深圳成 ...
蚂蚁保、梧桐树等被点名!消保委曝光互联网保险四大顽疾,涉及多家险企产品
新浪财经· 2025-05-29 19:47
互联网保险行业现状 - 互联网保险渗透率持续提升,尤其受年轻群体青睐,但新兴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1] - 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上海消保委联合复旦大学测评150款主流互联网保险产品,涵盖医疗险80款、重疾险30款、意外险40款[1] 测评发现的主要问题 产品名称与信息披露 - 部分产品名称存在歧义,如蚂蚁保平台"天天保百万意外险"的"百万"实为医疗费用报销上限,身故保额仅1万元[3] - 京东保险经纪平台"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的"百万"保额仅限航空意外,核心意外身故保额10万元[3] - 太平洋产险"太平洋普惠百万医疗险"免赔额2万元,与"普惠"概念不符[3] - 信息披露不全面,关键条款通过页面折叠、字体淡化等方式弱化展示[4][5] 营销文案与销售行为 - 蚂蚁保"开门红"销售界面使用"今日仅剩XX单"制造紧迫感[7] - 水滴保平台"水滴百万医疗险(焕新版)"宣传投保年龄0-70岁,实际条款限制为30天-65周岁[7] - 梧桐树平台"小蜜蜂5号综合意外险"宣称"无论大小意外都能保",实际存在部分免责[9] - 众安保险"惠医保产品"对比标准混乱,价格与百万医疗对比,保障责任与惠民保对比[9] 人工客服与用户体验 - 部分平台人工客服缺位,仅提供AI问答或留言功能,无法解决复杂问题[10] - 咨询入口流程繁琐,需扫码关注公众号或注册账户后才能进入客服界面[11] 行业改进建议 - 推动建立"保险销售页面用户信息显性度"行业标准,明确信息展示规则[1] - 禁止默认勾选、强制搭售等行为,转向"用户充分理解+自主决策"的销售逻辑[1][11] - 引入"关键条款确认"机制,通过可视化结构、高亮提示等方式强化信息披露[11] - 产品设计阶段开展用户调研,提升条款清晰度与适配性[12] - 采用"服务前置"策略,从强销售转向自然转化,建立品牌信任[12]
“996工作制”“职场内卷”催生保障需求,95后首超85后成互联网购险主力军
华夏时报· 2025-05-29 15:40
宏观经济与保险业发展 - 2024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到134 9万亿元同比增长5 0%带动保险业复苏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 7万亿元同比增长5 7% [2] - 近六成消费者家庭年保费超8000元76%计划未来两年调整保险配置并增加预算储蓄险投资占比近三成保险成为第二大财富管理工具 [2] 95后保险消费特征 - 95后对心理健康担忧比例近半数远超其他年龄段主要焦虑源于职场压力和生活意外风险如交通事故职业疾病及重大疾病 [3] - 95后线上购险率达84%首次超越85后成为线上购险主力偏好通过线上渠道完成全流程购险 [4] - 六成95后配置意外伤害险和重疾险近五成投保人寿保险财产险门急诊险及宠物险持有率显著高于整体人群 [5] - 近七成95后为父母配置保险通过"社保+商保"组合应对集中养老压力体现家庭责任意识 [5] 保险行业趋势与产品创新 - 房地产投资降温仅2%消费者增加房产投资29%转向储蓄型保险20-30岁高收入群体为主力推动"保障+财富管理"功能演进 [6] - 储蓄型保险受政策支持(国十条3 0)满足保障和财富传承需求无风险利率下行及居民财富积累推动长期资金配置需求 [7] - 创新型年金险增额寿险优化流动性收益率与保障组合提升财富管理竞争力长期收益确定性对冲利率风险 [8] - 行业增长逻辑转向客户深度经营产品升级及线上渠道建设互联网渠道成为重要增长动力 [8] 专家观点与行业方向 - 互联网保险实现线上线下渠道比肩数字技术重构产品设计提升销售效率与保障意识普及 [5] - 保险防御性金融工具价值凸显产品设计锁定长期养老现金流对冲市场波动 [8] - 保险公司需提升产品创新与资产端管理能力满足综合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 [8]
《2024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05-29 14:51
互联网保险行业趋势 - 互联网保险逐渐成为主流,核心人群不断扩大,普惠化趋势明显,保险消费更加理性,需求日益多元和升级 [1] - 在国家"数字中国""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金融普惠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 [2] - 互联网保险将在数字经济时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风险管理工具,更是社会信任机制的重要载体 [2] 购险渠道变化 - 2024年消费者的线上购险率比肩线下,未来两年线上购险率有望超过线下 [1] - 各年龄段、各城市等级、各收入群体的线上购险率均持续上升,互联网保险在各类群体中持续渗透 [1] - 互联网保险中介渠道的购险率显著提升,已跻身线上第二大购险渠道 [1] 消费者购险行为 - 超六成消费者明确表示2024年增加了家庭年保费支出 [1] - 消费者越年轻、家庭收入越高,越倾向于增加保费支出 [1] - 2024年近六成消费者的家庭年保费支出超过8000元,较2023年实现显著提升 [1] 行业研究价值 - 报告通过长期追踪消费行为变化,动态捕捉每年最新的消费者变化,厘清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脉络 [2] - 报告深入剖析互联网消费者的特性,全面探讨其需求、痛点与购买行为,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 [2] - 报告为推动互联网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容应对新一轮产业革新提供了来自消费者需求层面的建议和参考 [2]
“95后”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的客群
经济观察报· 2025-05-29 08:41
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画像 - "95后"为代表的20-30岁年轻群体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客群 [1] - 2024年线上购险率从2023年73%升至78%,线下购险率从85%降至79%,线上渠道渗透率首次与线下持平 [1] 保险产品消费趋势 - 60%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基础上升级保障,显著高于新增购买保险比例,反映"精细化配置"需求 [2] - 储蓄型保险投资增加29%,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居民财富管理产品 [2] - 三线及以下城市线上购险率从70%提升至75%,普惠人群互联网购险渗透加速 [3] 产品选择驱动因素 - 57%消费者将性价比作为核心决策因素,48%高保费支付群体更关注险种类型而非品牌服务 [3] - 行业呈现从"保单持有"向"保障优化"转型,需求升级体现为:基础风险覆盖→深度保障方案、单一险种→综合保障体系、传统产品→"保险+服务"生态 [2] 普惠保险发展动态 - 政策重点覆盖农民、低收入群体及老年人等特定风险群体,商业机构通过数字技术拓展普惠市场 [3] - 未来5年发展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消费者风险偏好、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 [4] 行业价值定位 - 保险防御性金融工具属性凸显,产品设计能对冲利率风险并锁定长期养老现金流 [2] - 行业正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产品升级浪潮推动保费增长与服务模式创新 [2]
元保上涨2.04%,报14.99美元/股,总市值6.76亿美元
金融界· 2025-05-28 22:12
股价表现 - 5月28日元保盘中上涨2 04% 报14 99美元/股 成交3 77万美元 总市值6 76亿美元 [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公司收入总额32 85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60 6% [1] - 归母净利润8 66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26 28% [1] 公司背景 - 元保有限公司为开曼群岛注册的境外控股母公司 境内运营主体为元保保险经纪(北京)有限公司 [1] - 主营业务为中国境内的在线保险分销和服务 [1] - 旗下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于2020年上线运营 [1] - 截至2021年5月累计获数百万付费用户 覆盖国内90%以上地区 [1] - 2021年完成近10亿元C轮融资 由源码资本领投 多家机构跟投 [1] - 持有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 [1] 业务模式 - 以互联网 大数据 AI为核心技术驱动力 [2] - 与多家保险公司深度合作 提供多元化保险产品 [2] - 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及规划服务 [2]
互联网保险新风向:95后成购险主力 消费者面临产品选择困难
新京报· 2025-05-28 21:59
互联网保险消费者行为趋势 - 2024年线上购险率达78%,仅比线下购险率79%低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两年线上将反超线下 [1] - 95后线上购险率84%首次超越85后,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群体 [1] - 95后保险配置特征:60%购买意外伤害险和重疾险,50%投保人寿保险,70%为父母配置保险 [1] 保险财富管理功能 - 57%消费者将保险作为财富管理工具,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 [2] - 保险产品因低风险、稳健收益及保障储蓄双重特性满足多样化需求 [2] 消费者痛点与科技应用 - 消费者核心困扰从"理赔服务不完善"转变为"产品选择困难",超60%消费者面临产品选择难题 [2] - 40%消费者已使用智能保险推荐工具辅助决策 [2] - 超50%消费者期待AI在理赔、咨询、投保流程、方案定制及健康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2] 行业技术转型 - AI通过低成本训练推动保险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 [2]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存在平台资质不清、数据使用不当、智能客服体验差等问题影响公信力 [3] - 保险科技滥用、算法不透明、营销误导等行为对监管提出新挑战 [3]
线上购险率有望超过线下!互联网保险如何接住“泼天的富贵”
北京商报· 2025-05-28 21:29
互联网保险行业趋势 - 2024年"95后"线上购险率达84%,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群体 [3] - 互联网保险中介渠道购险率显著提升,成为线上第二大渠道 [3] - 2024年近三成消费者增加储蓄险投资,仅2%增加房产投资 [3][5] 线上与线下购险率变化 - 2024年线上购险率从2023年73%升至78%,线下从85%降至79% [4] - 未来两年线上购险率预计72%,线下71%,线上将首次反超 [4] - 60%消费者选择在原产品上升级保障,而非新增购买 [4] 消费者行为与产品升级 - 57%消费者购险时更关注性价比,48%优先考虑险种类型而非品牌 [7] - 保险成为继银行理财后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29%消费者增加储蓄险配置 [5] - 产品升级趋势推动行业从"基本保障"转向"精细化配置" [3][5] 普惠保险与数字化发展 - 三线及以下城市线上购险率从70%提升至75% [7] - 40%消费者使用智能化保险推荐工具辅助决策 [8] - AI技术重塑理赔环节,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8]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5.7万亿元,同比增长5.7% [10] - 互联网保险前7个月累计保费3663亿元,同比增长15% [10] - 未来五年互联网保险规模有望突破万亿 [11] 技术驱动与未来场景 -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推动保险服务智能化与普惠化 [11] - 行业从"销售导向"转向"用户价值导向","80后""90后"需求多元化 [11] - 保险角色从"单一补偿"扩展至健康管理、家庭保障等多场景 [11]
多家保险机构,被点名!
第一财经· 2025-05-28 08:46
互联网保险测评核心观点 - 互联网保险产品存在产品名称误导、信息披露不足、营销手段不规范、人工客服缺失四大问题,影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1] - 测评覆盖150款主流互联网保险产品(医疗险80款、重疾险30款、意外险40款),京东保险经纪、水滴保、蚂蚁保等平台及人保财险、安盛天平、泰康在线等险企被点名 [1] 问题一:产品名称误导消费者 - 产品名称中"百万保额"存在夸大宣传,实际核心保障额度远低于宣称值(如人保财险"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航空意外保额百万,意外身故仅10万) [2] - 医疗险盲目比拼高保额(部分达千万元),缺乏经验数据支撑,实际赔付难达宣称水平 [3] - 安盛天平"天天保・百万意外险"意外医疗报销上限百万,但免赔额5000元且意外身故保额仅1万元 [2] 问题二:信息披露不全面 - 关键信息(免责条款、健康告知、等待期)被折叠、淡化或隐藏,用户需主动查询条款 [5] - 重疾险未完整展示疾病清单(如仅标注"保障100/120种重大疾病"),意外险未明确标注可报销医院范围 [5] - 续保条款不透明:部分产品默认勾选续保授权但未展示内容,或未说明需重新健康告知 [5] 问题三:营销文案不规范 - 销售页面突出"高保额、低保费、快理赔",弱化免责条款和赔付条件等限制性内容 [7] - 泰康在线水滴百万医疗险宣传投保年龄0~70岁,实际条款限制为30天~65周岁 [7] - 蚂蚁保等平台使用"今日仅剩XX单"等话术制造紧迫感,诱导冲动消费 [7][8] 问题四:人工客服有缺失 - 部分平台无人工客服入口,或仅提供AI客服(无法解答复杂问题) [10] - 咨询流程繁琐:需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账户、提供个人信息才能联系客服 [11] - 人工客服缺位导致非标准化诉求无法解决,削弱保险服务的解释和协商能力 [11] 行业改进建议 - 建议建立"保险销售页面用户信息显性度"行业标准,强化核心保障信息前置展示 [11] - 引入"关键条款确认""多步展示与确认"机制,将销售行为与保险教育结合 [11] - 保险公司需优化条款清晰度,在关键节点增加人工服务入口并提升客服专业化水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