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

搜索文档
特稿|戴青丽:填补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绿色金融催化全球可持续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6-18 09:2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 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已从环境议题升级为经济和发展核心挑战 支撑着粮食安全 疾病防控和气候稳定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 [1] - 约75%农作物依赖授粉 授粉者数量减少直接威胁全球粮食生产 生物多样性丧失还会破坏土壤健康 降低水质并导致局部气候不稳定 [2] -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增加人畜共患疾病传播风险 与森林砍伐 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行为直接相关 [2] - 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扩张可能破坏候鸟迁徙通道或脆弱生态系统 需协调气候目标与生物多样性目标 [2] 全球政策与金融创新 - 生物多样性首次被纳入G20公报 TNFD框架帮助企业和投资者评估自然相关风险 补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2030年保护30%地球区域的目标 [3] - 世界银行推出1 5亿美元规模的"犀牛债券" 投资回报与南非黑犀牛种群数量直接挂钩 成为首批成效挂钩型生态金融工具 [4] - 巴西牵头筹建1250亿美元"热带森林永续基金" 通过主权融资机制激励雨林国家维持低砍伐率 可能重塑全球森林保护模式 [4] 区域行动与领导力 - 沙特阿拉伯开展沙漠修复并重新引入7000多只动物 阿联酋保护红树林和海洋生态系统 中东地区通过COP27 COP28等气候外交加强生物多样性合作 [5] - 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只18亿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 支持生态基建和修复项目 [6] - 中国"蚂蚁森林"通过数字化工具推动公众参与 累计支持种植4 75亿棵树 形成科技驱动的公民行动新模式 [7] 融资缺口与解决方案 -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年融资缺口达7000亿美元 低于全球碳酸饮料年消费总额 [8] - 每年5420亿美元农业 渔业和林业补贴中部分损害自然环境 改革有害补贴可释放资金用于可持续生产方式 [9] - 建议通过混合融资 主权担保扩大投资 开发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市场机制 完善自然风险披露监管框架 加强全球知识技术合作 [9] 中国战略与全球机遇 -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30%陆水域保护的"30×30"目标 建立大规模生态系统保护区 [7] - 自然融资可连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中国通过创新工具和公众参与推动"自然向好型"经济转型 [10]
持续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7
长江十年禁渔执法监管成效 - 长江十年禁渔4年多来各地禁捕管理秩序总体平稳 渔政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但监管难度随鱼类资源恢复持续升级 [1] -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至2.1万起 刑事案件下降12.1%至6034起 非法渔获物案件下降52.7%至1300起 [4] - 沿江省市配备无人机、夜视仪等装备 马鞍山采用非现场执法模式 铜陵建成84套光电设备实现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3] 跨区域协作与执法模式创新 - 江西湖口县整合6部门24小时联合执法 组建16名退捕渔民巡护队 三省交界水域建立跨省协作机制破解"三不管"难题 [2] - 四川泸州布设40个高清摄像头覆盖赤水河 上海试点"声呐+无人机"巡航 精准识别潜水电鱼等新型违法手段 [6] - 国家累计投入12.6亿元支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 [4] 非法捕捞新趋势与挑战 - 2024年涉渔犯罪团伙同比增加50.4%至839个 出现大马力快艇游击偷捕、潜水电捕鱼等隐蔽手段 [5] - 非法捕捞转向支汊水域和水下暗网 职业化垂钓、可视锚鱼等科技化手段增加执法难度 [5][6] - 基层执法力量不足 部分县执法人员难以覆盖长岸线和高强度任务 [5] 长效机制与政策建议 - 需明确生产性垂钓法律定义 赋权乡镇查处违规垂钓案件 完善群防群治体系 [7] - 建议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强化公众教育 将禁渔从政策要求转化为社会自觉 [7] - 需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 在鄱阳湖等关键水域布设水文气象监测站 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 [9][10]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专家指出长江生态仍处"大病初愈"阶段 需协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巩固禁渔成果 [8] - 建议以"两山"理念为指导 开展科学评估和政策创新 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 [9] - 极端天气导致鄱阳湖鱼类死亡等风险 需突破常规保护区管理上限应对 [9]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护鸟类活动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8日 06 版) 公安部环食药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公安部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部署 各地公安机关紧盯花鸟文玩、集贸市场、野味餐饮,候鸟主要分布区、迁飞通道、驯养繁殖场所及互联 网交易平台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主动搜集情报线索,集中开展破案攻坚,将打击重点对准长期从事 危害国家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的职业化团伙和非法猎捕、贩卖等突出犯罪,密切部门协作,强化行 刑衔接,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整治非法猎捕贩卖国家保护鸟类"黑灰产业链",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张天培)记者从公安部获悉:日前,本报报道陕西西安一些地方存在非法猎 捕和贩卖野生鸟类问题后,公安部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护鸟类活动,对非法猎捕贩卖行为予 以持续专项打击,并迅速派出工作组赴西安,指导当地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对非法捕猎贩卖鸟类问 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猎捕、出售、购买、运输等环节进行全链条排查整治,深挖彻查违法犯罪活 动,迅速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近年来,公安部连续部署开展"昆仑"等专项行动、专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18个省份部署开展打 击危害珍贵、濒 ...
关心一只飞鸟的命运(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治理 - 陕西西安近期出现非法捕猎贩卖野生鸟类现象 当地已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 - 朱鹮保护案例:从1981年仅存7只到目前万鹮竞翔 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典范[1] - 麻雀曾被误判为"四害"导致生态失衡 引发农业林业虫害问题[1] - 中国鸟类种数占全球1/6 在传粉、害虫防治等方面发挥关键生态功能[2] 生态系统修复实践 - 乌梁素海治理案例: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吸引260多种鸟类 年繁殖水鸟达数百万只[2] - 四川剑阁县翠云廊古柏保护体现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创新结合[3] - 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等措施后 濒危物种"微笑天使"种群恢复[3] 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自然财富可转化为经济财富 影响发展潜力[2] -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要求明确禁止捕猎设网 体现高层对生态保护的重视[3]
赵一德在调研检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落细落实保护措施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陕西日报· 2025-06-17 08:26
在新城区长乐花卉博览园,赵一德详细了解商户的经营资质、业务范围和进货渠道,并与新城区驻 博览园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合执法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他强调,要加强对各类经营主体和经营活动 的监督管理,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督促商户建立完善进销货台账、规范公示进销货 信息,确保合规合法、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6月16日,省委书记赵一德在西安市调研检查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细落实野生动物保 护各项措施,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赵一德首先来到西安市城北野生动物急救站,详细询问野生动物救护流程、救治效果和后续放归计 划,听取非法猎捕和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案件查办情况介绍。他强调,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破 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紧盯"捕、运、售、食、玩"等重要环节,深挖彻查问题线索,通报曝 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效应。要优化野生动物救护机制,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的科学性、专业性、规 范性,构建"收容、救助、检疫、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 随后,赵一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鸟类等野生动物 ...
收集种子,也收集未来(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⑨)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种质资源采集与研究 - 种质资源采集不仅限于种子收集,还包括叶片、球果、附生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全面考察,例如在亚洲第一高树藏南柏木上每隔5米采集不同部位的样本[1] - 树顶与树基的附生植物差异显著,树顶有石豆兰、网络马尾杉、景天科多肉植物,树基则有耐荫蕨类、苔藓和藤本植物[1] - 野外采集时间占比达全年1/3,重点关注植物持续繁殖能力与生态多样性[1] 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 采用迁地保育技术,例如将亚洲第一高树种子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培育出500多株幼苗,并研发离体培养技术[2] - 建立低温种质库实现种子百年保存,同时保存DNA材料为物种回归自然做准备[2] - 当前保存规模达3000多份标准植物种子,超7000万粒饱满种子,但仅占全球植物种质的极小部分[3] 种质资源应用创新 - 开展太空育种实验,利用实践十九号卫星的微重力环境诱导丹参种子产生药用价值更高的突变[3] - 植物保护直接关联地球环境稳定性,种质研究同时服务于物种延续与人类发展需求[3] - 技术应用涵盖"入地"培育与"上天"诱变,形成完整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链条[3] 行业战略定位 - 种质资源研究被定义为战略需求与时代使命,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3] - 工作目标包括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修复及新型农业品种开发等多重领域[2][3] -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将扩展全球种质收集网络与深度研发[3]
珍稀树种广西火桐迁地保护首次开花
广西日报· 2025-06-16 10:01
广西火桐开花事件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西火桐在南宁树木园引种试验林内首次开花,花朵金黄艳丽,观赏价值极高 [1] - 广西火桐是我国特有极度濒危珍稀树种,具有"先花后叶"独特生长习性,根系发达可稳固石灰岩土壤,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1] - 该物种天然分布极为狭窄,仅零星分布于广西中部至南部石灰岩地区,野外个体稀少,自然更新困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种 [1] - 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2年入选《"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重点物种 [1] 南宁树木园科研项目 - 开花的广西火桐是南宁树木园自筹资金林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对象 [2] - 项目团队自2020年起通过普查掌握种质资源分布,收集保存35份树种种质,建立30亩引种驯化试验林 [2] - 此次开花为研究迁地保护适应性、开展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珍贵样本,对拯救濒危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2]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经济日报· 2025-06-16 05:57
十年禁渔,行程近半。自2021年1月1日长江禁渔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 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的同时,禁渔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近日,经济 日报记者走进长江沿岸4省市,积极探寻各地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的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 然而在禁渔前,受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鄱阳湖生态环境一度严重受损。"过去,湖里的围网 密密麻麻,鱼虾难以生存,江豚数量也急剧减少。鱼越捕越小,资源越捕越少,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 捕越糟。"湖口县退捕渔民徐升鹤深有感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刘焕章说,因洄游通道受阻,栖息环 境被破坏,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曾严重衰退,白豚、白鲟等珍稀物种灭绝或功能性灭绝,长江生态系统面 临严峻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实施禁渔迫在眉睫。 禁渔4年多来,长江正在重获生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已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青、草、鲢、鳙等 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现在湖里的鱼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江西上饶鄱阳县退捕渔民朱合文 说。 长江生态好不好,江豚最知道。在安徽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不时跃出水面,溅起层层 水花。它们 ...
携手保护蓝色星球共同未来(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1
6月9日至13日,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举行,汇聚了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余 名代表。大会针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发布《尼斯海洋行动计划》,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携 手保护蓝色星球共同未来,为全球海洋治理提出方案。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受到与会者积极评价。 海洋健康状况"亮红灯" 最新发布的全球首份年度海洋健康评估报告《海星晴雨表》,对海洋健康状况发出了全面警报:自1901 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约23厘米,2024年再创新高;同期,海洋热含量达到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 平,海面温度较此前纪录上升了0.25摄氏度,加剧极端天气的同时也加速了海水酸化。与此同时,海洋 生物多样性持续遭到破坏,目前已有1677种海洋物种濒临灭绝,44%的珊瑚礁物种濒危,活体珊瑚覆盖 率在过去150年内近乎减半。 这一切剧烈变化与人类活动相关: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估达374亿吨,海运排放同比 增长2.7%;全球超过1/3的渔业资源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且这一比例每年仍以约1个百分点速度上升; 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4.1亿吨,塑料废弃物已占水体垃圾总量的八成以上。随着沿海人口增长,沿 ...
【省生态环境厅】秦岭羚牛分布监测取得新突破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33
秦岭羚牛监测技术突破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研发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秦岭羚牛qPCR定量检测方法 成功实现重点区域分布监测 [1] - 在全省设置77个采样点位 采集229个水体环境DNA样本 其中50个点位检出羚牛DNA信号 [1] - 技术验证显示环境DNA方法具有高效性与可靠性 为生态监测体系提供新路径 [2] 秦岭羚牛分布特征 - 密集分布于秦岭中部及汉江相邻西南部 丹江流域较少 陕北地区未发现 [1] - 种群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的扩散趋势 与人类活动及迁徙行为相关 [1] 生态保护应用价值 - 成果为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生态本底数据 支撑栖息地精准管理 [2] - 环境DNA技术可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 应用于珍稀物种保护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2] 物种生态地位 - 秦岭羚牛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作为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活体指标 [1] - 物种既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秦岭生态保护的象征性物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