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百年传承 万千气象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故宫博物院历史沿革与文物清点 - 逊帝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文物进行首次清点,按《千字文》编号,乾清宫文物为"天"字号,共登记117万余件物品 [2] - 2004年至2011年进行最近一次文物清点,确认故宫藏品总数为18075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套)、一般文物115491件(套)、标本7577件 [2] - 1925年紫禁城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博物馆,抗日战争期间组织文物南迁有效保护文化瑰宝 [14] 故宫古建筑测绘与保护 -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4年由梁思成、邵力工带领对故宫建筑实施第一次科学测绘,后因七七事变中止 [4] - 1941年基泰工程司张镈承揽中轴线古建筑测绘,1945年3月告竣,完整保留了上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主要建筑信息 [4] - 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中国古建筑,是唯一拥有10只脊兽的宫殿,此次展出的琉璃脊兽是1695年重建时的原件,也是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兽原件 [11] 重要文物回归与修复历程 - 《伯远帖》与《中秋帖》在1951年底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收购回国,拉开了中国政府抢救流散国宝的序幕 [7] - "大圣遗音"琴于1947年被王世襄发现并鉴定为唐琴,1949年由管平湖修复,琴腹"至德丙申"表明其为中唐之始制作的第一批宫琴 [10][18] -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盖罐与新莽铜嘉量于1933年南迁,1945年重聚南京,后分别入藏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6] 当代故宫运营与管理 - 开放管理处负责日常开放有序、安全无虞,包括开启大门、分片巡查、闭馆清查等基础工作 [16] - 为应对百年院庆大展客流,提前半月勘察展区排查隐患,规划引导路线,在热门展品旁增配引导岗,并进行模拟演练 [16] - 每日接待游客数以万计,需处理观众走散、物品丢失、意外受伤等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观众体验 [17] 文物修复与技艺传承 - 古琴修复需兼顾漆器和乐器双重属性,要求修复人员掌握斫琴和抚琴两项基础技艺 [18] - 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将传统修复工艺与CT成像、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19] - 除88张古琴外,故宫还收藏两万余件漆器文物,修复人员需专攻金漆和雕漆等特定工艺 [20] 数字化建设与文化传播 - 文物摄影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布光拍摄,用影像守护文物,可能是文物未来几年唯一一次被影像定格的机会 [21] - 推出"全景故宫"项目,用时5年拍下重要区域四季全景,制作360度实景影像供观众沉浸式游览 [22] - 通过记录故宫四季变化及鸟兽虫鱼,展现宫城生命力,用影像陪伴其走向未来 [22][23]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图①:施观彬正在学校教授"青田鱼灯舞"。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图②:方山乡田鱼丰收。 吴焕章摄 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核心区。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梯田层叠,稻浪翻金,清泉潺潺,田鱼欢跃。 千年农遗,鱼稻相依 演绎中华农耕文明赓续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田鱼在稻田中游弋。 吴焕章摄 山多地少,怎么办?先民依山势修梯田,引山泉建鱼塘,创造性地摸索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 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 青田县稻田养鱼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明洪武年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 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寥寥数语,勾勒出田鱼与稻田相伴相生的鲜活图景。 金秋时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幅延续了千年的农耕图景依旧生动,似画般,动静之间满是生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这份藏于山田的智慧,是青田人代代相传的农耕密码,更是中华农耕文 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妙缩影。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从古老的共生智慧到如今的丰饶画卷,从质朴的农耕技艺到丰盈的文化生态,青田人承古开新,让千年 农遗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护遗产、 ...
守护民族记忆 赓续中华文脉
人民日报· 2025-10-11 15:54
馆藏1000余万件(册)珍贵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走过百年—— 守护民族记忆 赓续中华文脉 北京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巍然屹立。 这是一座守护民族记忆、赓续中华文脉的文化宝库,前身为1925年10月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如今 已走过百年历程。馆藏1000余万件(册)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一起被誉为20世 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明清档案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大也最为完整系统的古代王朝档案,跨越500 余年,既是古代原始文献,又是国家珍贵文物。作为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皇室档案的基地,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 百年坚守,初心如磐。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一史馆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开放的理念姿态、更有力的 行动举措,开启新的百年征程,续写守护文明薪火的时代新篇。 保护为本,百年沧桑守护文脉不绝 驻足"守望历史 传承文脉——明清档案事业百年发展历程"展厅,百年风云漫卷眼前。一路开拓向前的 事业背后,也曾写满艰辛—— 清朝末期,英 ...
“北京榜样•最美互联网从业者”提名人选|曹德春:把流量变成正能量
搜狐财经· 2025-10-10 10:02
十年深耕互联网教育:从0到531万粉丝,把流量变成正能量 ——自媒体创作者曹德春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深刻影响社情民心。作为一名深耕教育领域的博主,曹德春凭借其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持续聚焦高考、大学生就业及乡村教育等社会 热点,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趋势分析与指导,更主动引导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以多元创作展现教育担当。他会分享美文,和高考生一起积 累作文素材;也会发布易混淆专业合集,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个醒;还会冷静分析所谓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分享本科生高薪职业榜,助力高考生做好人生 第一次重大选择。 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在北京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曹德春积极响应北京助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号召,推出微视频《新时 代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在中国网、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展播,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2317.4万。积极参与中国大学生在线、北京团市 委、微博校园共同组织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护航直播活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助力他们平稳迈向职场。为提供更多实操技能,曹德春聚焦毕业生 求职中常见的"套路"与"陷阱"等问题,创作了《毕业求职避坑指南》《保姆级毕业生求职简历攻略》等系列微视 ...
故宫家书(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7:04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图为当日神武门外场景。 聘罗家伦为本院专门委员(易培基手稿)。 | ត់​កា ਕੇ ਹ 究 出 守言言法及下式書寫 信本要出此下表示的史 | | | --- | --- | | 一切するルに使 貴州を過城内容具有 | | | 基 史當院高為南 商 晚 核步顺 昨日入山 佳山前修止 民星 的 11 | | | 中 公路向中能通行全出清車依很康因所 運館的申行 服 | | | 58 文句 三本: 出席 214 母問本道部件也出访 ﻳﺠﺎ る த் 死中 まくなっていま 天可奏 要 秋官用愛克司元 從直 書出 信合還 打出四 集曲 | | 徐森玉家书。 来源:郑重《徐森玉》 励乃骥的信。 秦孝仪手写诗稿。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100年前的今天——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神武门前,人头攒动,新匾高悬。气势磅礴的五个大字"故宫博物院"赫然在目, 向世人宣告一场重大变革的到来。这一天,这座跨越明清两朝的帝王禁苑,以故宫博物院的身份向公众开放。 紫禁涅槃,故宫新生。百年来,一代代故宫人筚路蓝缕,接力传承,典守国宝,为中华民族存续薪火,为世界遗产存留明 珠,在人类文明的煌煌长 ...
典守国脉百年 永续文明千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7:00
故宫博物院历史沿革 - 紫禁城拥有超过600年历史,是明、清王朝及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核心见证 [1] -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宫殿从皇家禁地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 [2] - 建院初期百废待兴,李煜瀛、庄蕴宽、易培基、马衡等早期负责人为构建中国现代博物馆雏形殚精竭虑 [4] 文物守护与迁徙 - 为躲避日本侵略,1933年起故宫博物院将1.3万余箱文物南迁、西迁,行程万余里,辗转十余载,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规模庞大的文物安全迁徙奇迹 [4][6] - 在异常艰难境况下,故宫博物院从南迁文物中选出精品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参展,开启中国文物外展先河 [4] - 抗战期间留守人员在总务处处长张庭济带领下忍辱负重,维持运行,除铜铁品外,故宫及紫禁城内一切文物幸均无损失 [6] 两岸故宫交流 - 1948年底庄尚严、那志良、吴玉璋等人奉命押运文物赴台,两岸断鸿近40年 [7] - 2002年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首次访台,打破坚冰,推动两岸故宫交流迈出一大步 [7]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出2000多万元专款用于修缮故宫,1953年组建古建维修队,成立初10年间完成430多项工程,使16万平方米古建筑大都得到修缮 [9] - 故宫博物院确立了原状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的展陈格局和理念,并沿承至今 [9] - 新时代以来故宫深度挖掘文物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文物融入当代生活 [9] 现代化运营与创新 - 故宫博物院扩大开放区域以分散客流,优化参观路线,并提升洗手间、休息区、标识系统、无障碍设施等基础服务舒适度 [9] - 完善官方网站、APP、小程序功能,提供票务、导览、信息查询等全方位线上服务 [9] - 开展丰富社会教育活动,如举办"故宫知识课堂"、"暑期公益体验课"等活动 [9]
舞英雄,做英雄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英歌舞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 英歌舞流行于广东潮阳、普宁等地,其历史可溯源至古代中原的祈福典礼,后与潮汕民俗交织蜕变[2] - 明代受《水浒传》英雄传奇影响,舞蹈融入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英雄气魄,构筑起以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为角色的壮阔舞阵[2] - 明清时期潮汕尚武之风盛行,武术汇入英歌舞,增加独特的槌法与阵法,形成舞武结合的特色[2] 英歌舞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 英歌舞阵法多变,如双龙出海、猛虎下山、粉蝶采花,角色包括画着蛇花脸的时迁和司鼓装扮的宋江等[3] - 舞蹈迭代发展的内核是英雄精神,从古代结合忠孝节义与民间侠义,到当代融入抗疫英雄、消防勇士等楷模形象[3] - 舞蹈承载华夏儿女的情感记忆,渲染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4] 英歌舞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 2024年6月,普宁南山英歌队作为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重头戏登场,继2024年春节首次亮相英国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后再次惊艳国际友人[2] - 2024年陈来发带领南山英歌队亮相英国伦敦,6分钟表演《英歌雄风》在伦敦街头吸引逾70万人围观,得到英国国王查尔斯赞扬[4] - 2025年春节,广东潮阳西门英歌队一行25人赴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表演吸引20余万人齐聚[4][5] 英歌舞的现代创新与融合发展 - 近年来英歌舞与街舞跨界创新融合,在《这!就是街舞》等综艺舞台上进行试验性呈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破圈对话[5] - 舞蹈动作与街舞Breaking的Power Move、Krump等形成呼应,将东方武舞与西方街头的原始力量感融合[5] - 2025年广东卫视春晚上的摇滚英歌保留传统鼓点震撼,同时巧妙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积极回应当代审美[5] 英歌舞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 英歌舞在潮汕地区不仅是地方民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传承,当地有“锣鼓响,心蓬浅”的俗语[2] - 文化传承被视为代际的精神传承,七旬老艺人捐建英歌传习所,华侨新生代在海外排演“中华战舞”[5] - 英歌舞与希腊扎隆戈舞等世界“英雄之舞”形成跨越山海的呼应,共同展现对勇气与尊严的坚守[4]
巴黎中心区“潘玉良广场”揭幕 向旅法华人艺术先驱致敬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09 11:58
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蔡君柱表示,广场的设立是对旅法华人群体长期努力的肯定,也增强了华人社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法国亚裔社团联盟主席孙文雄 指出,这是继一战华工纪念牌之后,巴黎市中心对华人群体的又一次致敬,展现了对历史的铭记与文化的传承。 "潘玉良广场"揭幕仪式现场。活动举办方供图 人民网巴黎10月7日电 (记者尚凯元)中秋佳节当天,巴黎市中心雷奥米尔街举行"潘玉良广场"揭幕仪式。这是巴黎历史上首座以华人命名的公共广 场。活动由巴黎中心区政府、法国华侨华人会和法国亚裔社团联盟联合举办,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代表、巴黎市和中心区官员、旅法侨界和文化界人士等百 余人出席。 巴黎中心区区长阿列尔·维尔表示,广场的设立不仅是对旅法华人历史贡献的纪念,也是巴黎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广场选址处在巴黎最早的华人社区 交汇地,命名过程历时五年,凝聚了多方努力。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潘玉良早年赴法留学并长期定居巴黎,以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女性视角著称。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埃里 克·列斐伏尔介绍说:"她的画笔穿越文化隔阂,让人感受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中国艺术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目前,馆内收藏有50余件潘玉良 的作 ...
中秋之夜澳门音乐会演绎敦煌文化传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09:11
(责编:王连香、陈键) 图为嘉宾在澳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丝路"大展参观。 新华社发 谭盾表示,《消失的藏经洞》是多年来对敦煌壁画上古乐器和藏经洞中古乐谱、古舞谱研究与思考的结 晶。这场奏响千年遗韵的演出,是为丝路精神所作的献礼,也希望借此引发更多人思考文化如何在历史 洪流中消失、重生、再度发光。 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表示,《消失的藏经洞》将敦煌文明化为可感、可 听、可共鸣的艺术形式,汲取澳门与敦煌共通的丝路文化,共同传承和延伸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未来 将持续以文化为纽带,融合旅游休闲及文化艺术资源创新转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时代长河中继续回 响。 本次演出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丝路"大展的重要延伸活动。该展于近日推出,以欧亚大陆丝绸之路沿线 历史遗珍为经纬,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为脉络,通过四大主题单元,汇聚逾200件珍贵展品,再现千年丝 路文明交融的壮阔史诗。 据新华社澳门电(记者刘刚、齐菲)《消失的藏经洞》音乐会10月6日晚于澳门完成首场演出,演出吸 引近500位嘉宾及观众到场,同赏敦煌文明,共庆中秋佳节。这一音乐会由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与知名作 曲家谭盾共同呈献。 《消失的藏经洞》由谭盾亲自 ...
到豫章书院去
人民日报· 2025-10-08 15:20
有豫章书院在,湖心岛的空气里也弥漫着书香。书院新修的建筑,墙体是浓重的赭红。主体"豫章堂"楼 高三层,还有"钟陵轩""隆兴斋""洪都厅""雅望亭"等建筑。石碑上刻着"章水文渊"字样,是1719年康熙 为表彰当年的豫章书院而亲笔御赐。 江西境内大小书院古迹极多。最负盛名的,是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及豫章书院。四座书 院中,其他三座都保存完好,唯始建于南宋的豫章书院,于1962年改成中学,在岁月更迭中无存。南昌 有老街"书院街",幼时的我常在那儿玩耍,街上的南昌第十八中学正是豫章书院旧址。街还在,书院已 不存。 2024年起,复建豫章书院的好消息传来。不久,象湖西岸的路上开始出现大量施工人员,以及钢材、水 泥板、起吊机等。散步到此,就见有船一趟趟往返湖上运送材料。 访豫章书院,何时去都是好时候。豫章书院是新近成为南昌文化新地标的一处建筑。书院位于象湖湖心 岛,那儿是南昌城的极佳位置。湖心岛宛如绿宝石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 复建的豫章书院向市民开放。前往书院的路上,总能不断遇到慕名而来的人:有牵着风筝的少年;有坐 在轮椅上穿得簇新的老人;还有孩童,趴在大人肩头哭,可一转头看见书院就笑起来。一座书院如此接 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