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

搜索文档
严守耕地红线,东阿镇贾庄村举办全国“土地日”主题宣讲活动
齐鲁晚报· 2025-06-25 16:20
土地保护政策宣传 -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平阴县自然资源局东阿国土资源所在贾庄村举办"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主题宣传活动 参与人员包括村两委成员 党员代表 村民小组长及村民共计50余人 [1] - 活动强调耕地保护红线是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 并将基本国策转化为村民可感知的家乡图景 提到贾庄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4] - 重点解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政策 用平阴县及周边真实案例警示法律底线 强调合法建房需依法审批 [5] 政策互动与传播 - 活动现场村民踊跃提问 涉及宅基地申请流程 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政策 土地流转权益保障等问题 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解答 [8] - 向村民发放《耕地保护知识手册》《农村建房"八不准"宣传折页》等学习材料100余份 便于村民查阅传看 [8] - 活动旨在将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理念深入村民心中 未来将持续开展土地法规宣传 强化村民保护意识 [8] 耕地保护战略意义 - 耕地保护不仅是国家战略 更是保障村民长远生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根本 [4] - 守住耕地红线既捍卫粮食生产命脉 也守护生存家园根基与子孙后代发展希望 [8] - 提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行动目标 以筑牢粮食安全与乡村发展屏障 [8]
广东省纪念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广州启幕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14:32
广东省耕地保护政策与成效 - 广东省举办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旨在提升公众耕地保护意识[2][3][4] - 活动构建"1+N"立体化体系,包括主会场宣传、耕地保护全景展等,打造全国性耕地保护传播样本[5][6][37][38] - 广东省以占全国1.9%的土地承载全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4年实现耕地净增加[17][18][31] 耕地保护创新举措 - 实施"田长制"构建12.01万名田长网络,守护28872万亩耕地[41] - 开展"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集中连片整治,将24.39万亩零散耕地整合为连片良田[22][23][24][41][42] - 编制省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划定164个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15][31][32] 地方实践案例 - 南雄市通过"多田套合"将耕地整合率提高至81.7%[51][52] - 蕉岭县推动"小田变大田",打造"千亩方"耕地促进农业增效[52][53] - 高州市通过"林耕置换"退出8.4万亩林地换连片耕地,审批流程从3个月缩至7天[54][55] 耕地保护成果展示 - 举办"广东耕地保护全景展",展示政策法规、智能系统应用及各地创新案例[65][66][73][74][75] - 展览设置AI数字人互动区、科普体验区等,生动呈现耕地保护成果[69][70] - 通过视频《耕地的账单》系统展示广东耕地保护"精算智慧"与"广东方案"[40][43][44]
严守耕地红线的“河南实践”——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土地保障系列报道之一
河南日报· 2025-06-25 13:11
土地资源与耕地保护 - 河南土地总面积占全国1.74%,居第18位,却承载全国7.8%的人口,人均耕地1.14亩低于全国1.3亩平均水平 [1] - 河南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全国10%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1] - 2024年全省现状耕地面积11437.85万亩,较2020年净增加205.63万亩,实际耕地保有量超出国家目标338.77万亩 [7] 政策体系与制度建设 - 河南构建耕地保护"1+N"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 [2] - 政策体系包含压实责任、提升质量、占补平衡改革等六大方面20条措施,目标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55.52万亩 [2] - 配套出台《河南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文件,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制度体系 [2] 保护措施与执行机制 - 实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完善补偿激励机制让保护成效突出地区获得政治经济双重收益 [4] -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项目用地审查,强化临时用地批后监管 [4] - 推进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建立"以补定占"机制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4] - 完善"一网两长"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对违法违规用地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5] 工作方法与成效 - 采用"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3][6] - 运用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监管体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 [6] - 2024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超出国家目标77.45万亩,支撑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7]
农行广东分行:浇灌金融“活水” ,守护沃土粮安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10:32
广东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 广东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8.9%的人口和10.9%的经济总量,关键在于严守耕地红线[2][3] - 广东省实施《广东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推动"小田变大田"、永久基本农田变高标准农田[7][15] - 南雄市作为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探索"多田套合"路径,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层层套合[18][21] 农行广东分行的金融支持措施 - 农行广东韶关分行为南雄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2250万元信贷支持,满足5家施工单位资金需求[34][35] - 针对南雄市"政府招标自建+企业共建"模式,推出"高标准农田施工单位承建模式"特色金融服务方案[28][29] - 农行广东清远分行为连州市诚晟米业发放1600万元纯信用农业龙头贷,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58][59]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南雄市统筹补充耕地约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4.03万亩[24][25] - 南雄市永久基本农田内高标准农田面积从试点前的38.65万亩提升至42.69万亩[25][26] - 南雄市丝苗米产业园采用烟稻轮作模式,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31][32] 粮食企业金融支持案例 - 诚晟米业具备日产400吨优质大米的加工能力,但面临资金瓶颈影响粮食收购[48][50] - 农行贷款帮助诚晟米业稳定"公司+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保障农户种粮收益[62][63] - 农行广东分行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360亿元,支持粮食企业超千户[64][65]
见证,土地与变迁——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5 09:16
土地管理法发展历程 - 1986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结束行政手段和多部门分散管理土地的局面 进入依法统一管理阶段 [3] - 土地管理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历经4次修改完善 从确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到保护耕地法律制度 再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突破 [3][4] - 1991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 成为全球首个为保护土地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2][3] 耕地保护制度 - 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首次以立法确认"珍惜土地 保护耕地"为基本国策 2020年后连续5年"土地日"主题聚焦"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5] - 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 改革占补平衡制度 建立"人防+技防"监管体系 推动耕地保护立法 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6] - "十四五"期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97% 耕地保护为粮食连年丰产提供支撑 [6]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 构建"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划定"三区三线" 全国省市县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批复 38个市级规划获国务院批准 [8] - 建立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 实现从土地管理向空间治理的历史性突破 形成全域全要素管制体系 [7][8] - 通过空间规划解决规划重叠冲突问题 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7]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创新"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等节地模式 深化土地超市 标准地出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有偿使用改革 [6] - 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 通过规划统筹 市场配置 政策激励盘活低效用地 "十四五"节约用地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6]
全国土地日:严守耕地红线 共筑粮食安全与生态根基(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08:10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 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强调耕地保护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1]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加[1] -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1] -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比"十三五"压减约300万亩[2] 耕地保护措施 - 自然资源部强调耕地保护需要硬措施与社会共同意识相结合[1] - 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目标是让每寸耕地成为丰收沃土[2] - "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2] - 自然资源部组织东北83个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2] 生态系统治理 - 耕地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受到重视[1] - 坚持"以水定地"原则,根据不同条件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1] -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强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
守好粮食生产的“耕”基——写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6-25 07:45
耕地保护成效 - 2024年较2020年河南耕地净增加205 63万亩,占全国新增耕地数量的7 5% [1] - 河南耕地保有量达11294 29万亩,超出国家目标338 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915万亩,超出目标77 45万亩 [1] - 耕地保护纳入市县年度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机制 [5] 粮食生产贡献 - 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贡献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 [4] - 2024年河南8000多万亩小麦已颗粒归仓,夏播基本结束 [5] -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450亿元,"十四五"以来建成3800万亩,2024年新增450万亩 [8] 违法违规治理 - 河南卫片执法检查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从2021年6 72%降至2024年0 76%,新增违法用地动态清零 [6] - 2024年11月6个县因新增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被公开约谈 [6] - 建立省级占补平衡监管平台,全流程监管补充耕地 [6] 智慧化技术应用 - 利用"河南一号"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耕地现状审核,结合多季度影像比对分析 [8] - 构建"天地网"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整合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执法巡查数据 [8] - 推动耕地保护从制度性约束转向智慧化治理,形成"人防+技防"监管体系 [8]
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促节约集约,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新华日报· 2025-06-25 07:41
全国土地日主题与江苏实践 - 江苏省围绕"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主题开展第3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1] - 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耕地保护实施意见 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1] -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补充土地后备资源 形成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江苏实践" [1] 南京公交场站转型案例 - 所街公交场站从低效用地转型为商办混合多功能城市空间 通过协议出让确保开发连贯性 [2] - 采用公共交通导向的立体开发方案 实现公交运营 商业服务 文化休闲功能复合 [2] 无锡节地创新模式 - 江阴微电子产业园腾退1500亩低效用地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园区 亩均税收较2020年增长400% [3] - 开发"锡地云"智慧平台整合存量资源 2024年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达64.97万元/亩 较"十三五"末提升24% [3] 徐州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 对11667家工业企业开展土地利用效率评估 2024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47万亩 [4] - 建成368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含790万平米高标准厂房)培育产业集群 [4] 常州生态农业融合 - "陌上花开"项目整治形成2万亩耕地 2024年小麦亩产达400公斤(超全区均值67公斤) [5] - 推广"沣油737"等油菜新品种2206亩 实现农耕与文旅融合 [5] 苏州产业园更新 - "支塘样本"通过6家企业联合改造 将12万平米厂房容积率从0.47提升至2.15 [7] - 采用商品房登记理念核发产权证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8亿元 亩均税收提高10倍 [7] 南通资源利用改革 - 近三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1万亩 空间再造节地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案例 [8] - 实施产业集聚规划 促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流动 [8] 连云港耕地保护执法 - 2024年落实占补平衡指标3458亩 建立跨省联动机制(与山东临沂 日照合作) [9] - 构建三级监管网络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9] 淮安精细化耕地管理 - 建立占补平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保障新增耕地数量 质量 生态三位一体 [10] 盐城耕地规模领先 - 2024年耕地保有量达1175.3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038.65万亩)居全省首位 [11] - 完成验收新增耕地7941亩 卫片执法问题连续四年大幅减少 [11] 扬州差异化耕地指标 - 每年安排4200万元激励耕地保护 经营性用地占补指标价格(水田28万/亩)高于非经营性用地(23万/亩) [12][13] 镇江耕地保护机制 - 划定1.4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建立四级责任网络 [14] - 通过"林耕置换"等模式促进耕地连片保护 [14] 泰州耕地恢复规划 - 将3.64万亩优质耕地划入储备区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责任传导机制 [15] 宿迁智能节地技术 - 盛虹新材料产业园用2个6层智能立库替代12个平库 节约土地500亩 [16] - 集成式建设使100亩土地实现60万吨产能 单位面积产能较行业高13% 成本低11% [16]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耕地保护现状 - 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耕地面积19.29亿亩 [1] - 耕地布局变化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净增加210.5万亩 [1] - 坡度25度以上坡耕地净减少132.19万亩,2度以下耕地净增加714.7万亩 [1] - 人均耕地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未改变 [2] -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 [2] - 农田水利欠账多,存在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等问题 [2] 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 首部"多规合一"《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各地耕地保护任务 [3] - 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改革,将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管理 [3] - 建立国家管总量、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占补平衡机制 [3] - 自然资源部起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优化布局建立优进劣出机制 [3] - 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 [3] 农业发展与激励机制 - 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收益相对偏低导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4] -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 [4] -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 [4] -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保护合力 [4]
焦点访谈|严守红线 优化布局!各地探索“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路径
央视网· 2025-06-24 21:36
耕地保护现状与挑战 -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强调必须保护好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 [1] -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存在耕地快速流失问题 星星村耕地面积从3600多亩降至1200多亩 主要因梯田难以机械化操作且不成片 [3] - 农村劳动力流失和碎片化耕地投入产出比低导致撂荒严重 山下平缓地区同样面临耕地被经济林和次生林分隔的问题 [3][5] 耕地与林地空间优化措施 - 提出"耕地下山 林地上山"策略 将山上碎片化耕地调整到山下连片开发 同时将山下林地调整到山上集中保护 [5] - 需在政策法律框架内实现等量置换 难点在于需上级部门落地上图以避免违法图斑 [5] - 两年内完成10783亩林地等量置换耕地 优先划定18126亩林地管理空间 显著改善资源错配问题 [7] 耕地质量提升实践 - 云南楚雄市通过74个土地整治项目将旱地占比从69%降至更低水平 增加15度坡以下耕地面积 旱地改水田10090亩 [9][11] - 提质改造使粮食增产148万公斤 新增耕地1220亩 为占补平衡提供更大空间 [11] - 组建平台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 串联农业种植各环节提升整体种植成效 [11] 占补平衡政策实施 - 楚雄市下力么村民小组搬迁占用耕地14亩 通过腾退老宅基地复垦产生18.7亩耕地 实现数量占补平衡 [13] - 需在质量上实现占优补优 复垦宅基地需通过土地整治逐步提高地力至优质标准 [13][15] - 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有效遏制非农建设无序占用耕地 推动数量质量双提升 [15] 系统性保护策略 - 自然资源部提出"认定 恢复 置换"三批分类处置方式 优化耕地资源空间布局 [7][9] - 构建数量 质量 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 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优进劣出"机制 [15][17]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以系统思维实现田美粮安村兴的和美景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