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美贸易博弈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对华关税立场软化背后:想谈判但诚意不足
新浪财经· 2025-04-28 20:27
美国政府关税立场变化 - 美国政府近期释放对华关税缓和信号,特朗普表示对华关税将从145%大幅下降但不会降为零[1] - 特朗普考虑将中国整体有效关税税率降至50%-65%,可能采用分层制度[1] - 25日特朗普又表示除非中国让步否则不会取消关税,立场反复[1] 关税立场软化原因 - 美国资本市场对关税政策的负面反馈促使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2] - 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谈判陷入停滞,希望与中国预先和解[2] - 美国国内利益集团(零售商、进口商、汽车行业)施压[3] - 关税对美国经济影响显现,白宫召集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讨论影响[3] 市场反应与经济影响 - 4月1-25日标普500下跌1.9%,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升12基点,美元指数下跌4.5%[4] - "对等关税"实施后美国PCE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家庭平均损失1300-5400美元[7] - IMF将2025年全球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美国下调0.9个百分点至1.8%[7] 国际反应与谈判进展 - 多国对美国关税政策表态强硬:澳大利亚、墨西哥、日本、越南、韩国、法国等[5] - 中国商务部否认中美正在进行经贸谈判,要求美方彻底取消所有单边关税[6] - 谈判主导权被认为掌握在中国手中,中国政策对冲空间较大[9] 未来关税走向预测 - 预计美国对华平均关税税率将稳定在60%左右[9] - 基础关税可能长期存在,特定行业(钢铁、铜铝、半导体、药品)关税或持续[9] - 特朗普可能率先降低部分关税并宣称胜利,但完全取消难度较大[7][9] 经济基本面分析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出口30%以上,美国短期难以大规模替代[7] - 美国作为最大消费国需要贸易逆差维持美元霸权体系[8] - 特朗普为备战2026年中期选举需在2025年底前达成贸易协定[10]
特朗普要妥协了吗?沃尔玛恢复从中国进口,关税全由美国人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4-28 12:59
商业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挺热闹,那就是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又开始从咱中国进货了,而且人家还大大方方地说,关税由美国人自己掏腰包。百分之145的税 由美国纳税人承担,确定能卖得出去吗?这里面会不会透露着关税的答案呢?要知道特朗普之前可是嚷嚷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超高关税,沃尔玛咋就敢顶风 作案呢? 咱先把时间倒回到 4 月 21 日,那天美国的三大零售巨头 —— 沃尔玛、家得宝和塔吉特的大老板们,一起跑到白宫和特朗普关起门来开了个会。这会议的主 题,就是特朗普政府之前搞的那个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 145% 关税的政策,对美国零售行业供应链的影响。这么高的关税,从中国进口东西成本得多高啊, 零售行业着急了! 可让人意外的是,开完会没几天,这些零售巨头们就麻溜地给中国供应商发通知,说之前因为关税战暂停的货物运输可以恢复了,而且还拍着胸脯保证,关 税他们美方买家来承担。这可太让人惊讶了,要知道船运从中国到美国一般得一个月时间,他们这么干,就相当于断定特朗普政府在未来一个月内会大幅降 低对华关税。不然谁会傻到在这么高关税的情况下,还恢复发货,还自己承担关税成本啊。很明显他们可能跟特朗普达成了某些协议,或者零售这部分关税 政策会有调 ...
光大证券晨会速递-20250428
光大证券· 2025-04-28 11:12
核心观点 - 中美贸易博弈走向间歇缓和,中国掌握谈判主导权;一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向好,二季度或受关税冲击;基金一季度配置有变化,债市收益率有下行空间;各行业和公司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公司业绩有增长或承压情况,投资需综合考虑[1][2][4][5] 总量研究 宏观 - 特朗普释放和解信号但诚意不足,中美贸易博弈走向间歇缓和,中国掌握谈判主导权[1] - 受政策和“抢出口”因素影响,一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向好,二季度或受关税冲击,政策核心是稳定国内市场[2] - 政治局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性,短期强调“四稳”,长期要深化改革开放[3] 策略 - 一季度偏股型基金仓位抬升,港股仓位创新高,加仓集中在TMT、内需消费和资源品板块,重仓股集中度小幅抬升[4] 债券 - 预计今年7D OMO利率降至1.3%,债券收益率有下行空间,10Y国债收益率或触及1.5%,投资者可更乐观[5] - 2025年4月21 - 25日,公募REITs二级市场价格回调,加权REITs指数回报率为 - 1.13%,涨跌互现[6] - 市场回暖,中证转债指数本周涨0.9%,关税和宏观政策影响转债市场,可关注正股绩优及内需、国产替代领域转债[8] 行业研究 海外TMT - 消费电子对等关税豁免短期缓解压力,中长期不确定性大,半导体看好自主可控和代工回流方向[9] 汽车 - 2025上海车展开幕,智驾与机器人共振,预计销量提振,看好智能化主线带动板块成长,推荐小鹏汽车等[9] 电新 - 2025年3月电力设备出口有持续性,逆变器、变压器等出口金额有不同变化,关注“非美”出口标的[10] - 宁德时代引领新技术,增程车型成趋势,商用车电动化加速,带动锂电需求,催化相关主题行情[11] 互联网传媒 - 谷歌25Q1广告收入超预期,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中长期在AI领域有优势,建议持续关注[12] 有色 - 2025Q1有色板块重仓股持仓环比回升,金、铝增持明显,推荐相关黄金、铜、铝企业[13] - 铜行业处于宏观压制与供需紧张背离中,国内线缆开工率创新高,7月空调排产高增长,铜价有望上行[15] 基化 - 中海油服、海油发展业绩高增长,看好“三桶油”、油服、国产替代材料、农药化肥及民营大炼化、维生素及蛋氨酸板块[14] 煤炭 - 非电需求维持高位,预计港口动力煤现货价格下跌空间有限,建议以防守思路对待,推荐中国神华等[16] 石化 - 预计25年全球上游资本开支增长,“三桶油”维持高资本开支,油服企业有望受益[17] 公司研究 银行 - 长沙银行2024年及2025Q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扩表强度不减,县域业务优势鲜明,维持“买入”评级[18] - 常熟银行2025Q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位数增长,非息贡献增强,维持“买入”评级[19] 非银 - 中国太保核心人力、银保渠道和产品结构优化,25年NBV有望正增长,维持A/H股“买入”评级[20] - 中国平安深化战略,拓展合作,NBV有望向好,维持A/H股“买入”评级[21] 基化 - 晶瑞电材2024年业绩受商誉减值影响,2025Q1好转,预计未来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买入”评级[22] - 浙江医药维生素量价齐升,上调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23] - 川发龙蟒2024年业绩增长,预计未来归母净利润增加,维持“买入”评级[24] - 奥克股份优化产品结构,业绩改善,维持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25] - 玲珑轮胎原材料价格上涨业绩承压,下调2025 - 2026年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26] 钢铁 - 久立特材Q1归母净利润创新高,维持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27] 有色 - 联瑞新材2024年归母净利润高增,预计2025 - 2027年EPS增长,维持“增持”评级[28] 煤炭 - 陕西煤业考虑煤价下滑,下调25 -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29] 建材 - 蒙娜丽莎陶瓷行业低迷业绩承压,渠道结构优化,维持“买入”评级[30] - 咸亨国际立足电网拓展新领域,下调25 -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1] - 华阳国际业务结构优化,文化数字业务增长,维持“买入”评级[32] - 海南华铁国资入主赋能,算力业务有潜力,上调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3] - 北新建材石膏板主业、防水业务和涂料板块发展良好,维持25 - 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4] 高端制造 - 山推股份2024年业绩亮眼,海外市场拓展顺利,维持25 - 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5] - 景津装备2024年收入微降,下调25 -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6] 汽车 - 旭升集团1Q25业绩修复,下调25E/26E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E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7] - 伯特利全年业绩符合预期,上调2025E/2026E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E预测,维持“买入”评级[38] 交运 - 厦门国贸24年业绩低于预期,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买入”评级[39] 电新 - 炬华科技24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增加,维持“买入”评级[40] - 泰胜风能24年业绩承压,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买入”评级[41] 电子 - 欧陆通2024年及2025Q1营收利润双增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维持“买入”评级[42] - 领益智造下修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6 - 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43] 纺服 - 丸美生物24年及25Q1业绩靓丽,上调25 - 27年EPS预测,上调至“买入”评级[44] - 源飞宠物24年业绩亮眼,25Q1利润承压,下调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45] - 珀莱雅24年及25Q1业绩增长,暂维持25 - 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46] - 罗莱生活24年业绩筑底,25Q1利润修复,下调25 - 26年EPS,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47] - 敷尔佳24年及25Q1业绩承压,下调25 - 26年盈利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48] 零售 - 王府井24年业绩下滑,下调20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49] - 永辉超市1Q25业绩下降,下调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上调2026年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50] - 家家悦1Q2025业绩下降,下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51] 医药 - 鱼跃医疗聚焦核心业务,基本维持25 - 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52] - 寿仙谷24年及25Q1业绩承压,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增持”评级[53] 社服 - 学大教育24年及25Q1业绩增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维持“买入”评级[54] - 好未来FY25Q4利润低于预期,预测FY2026 - 2028年归母净利润,维持“增持”评级[55] 食饮 - 涪陵榨菜25Q1营收下降,归母净利润微增,维持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56] - 新东方FY25Q3核心教育业务增长,出国业务拖累,下调2025 - 2027财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57] - 汤臣倍健25Q1业绩承压,下调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增持”评级[58] - 中宠股份24年及25Q1业绩增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维持“增持”评级[59] 轻工 - 欧派家居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60] - 华熙生物基本维持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61] - 慕思股份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62] - 爱美客基本维持2025 - 2027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预测,维持“买入”评级[63] - 喜临门下调2025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买入”评级[64] - 中顺洁柔下调2025 - 2026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维持“增持”评级[65] 中小盘 - 东华测试2024年业绩增长,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维持“买入”评级[66] - 国泰集团2024年业绩受商誉计提影响,预测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维持“买入”评级[67]
不把特朗普当回事,沃尔玛恢复从中国进口,关税全部由美国人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4-27 13:12
文章核心观点 美国三大零售巨头与特朗普就关税政策冲击供应链进行沟通后恢复从中国进货 预示特朗普政府可能短期内大幅降低关税 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 [1][2][12] 零售巨头行动 - 三大零售巨头与特朗普会晤后迅速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因关税战暂停的货物运输 并表示关税由美方买家承担 [2] - 零售商断定特朗普政府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大幅降低对华关税 才恢复发货并承担关税成本 [2] 供应链危机 - 自4月初特朗普宣布对华商品征收三位数关税 美国零售行业陷入混乱 高关税导致供应链中断和物价上涨 [3] - 零售巨头高管警告特朗普 若关税政策不变 超市货架可能两周内空缺 影响消费者和其支持率 [3] - 零售巨头依赖中国供应链 供应链切断将面临无替代供应商 成本飙升和库存短缺压力 [5] 特朗普的妥协 - 特朗普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是因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 高关税带来经济后果且影响其选举支持率 [6] - 特朗普“软化”立场但未完全放弃对华强硬姿态 暗示将关税降至“合理”水平以换取谈判筹码 [8] 零售商的押注 - 零售巨头对特朗普政府未来一个月内降低关税充满信心 基于对市场规律和政治现实的理解 [9] - 零售商主动承担关税成本印证信心 向市场释放特朗普政府将短期内大幅降关税甚至降至20%左右的信号 [11] 结语 - 三大零售商恢复从中国进货标志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新阶段 可能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12] - 关税战证明全球化下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掌控市场规则 [12]
上周债市整体略有上行,公司债ETF(511030)日均成交额近16亿元,国债ETF5至10年(511020)投资价值凸显
搜狐财经· 2025-04-21 09:36
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债ETF最新报价105.5元。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债ETF近半年累计上涨1.09%。 流动性方面,公司债ETF盘中换手4.07%,成交5.39亿元。拉长时间看,截至4月18日,公司债ETF近1月日均成交15.89亿元。 规模方面,公司债ETF最新规模达132.60亿元。 资金流入方面,公司债ETF最新资金流入流出持平。拉长时间看,近5个交易日内有3日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1.28亿元,日均净流入达2555.72万元。 截至2025年4月18日 15:00,中证5-10年期国债活跃券指数(净价)(H21018)上涨0.01%。国债ETF5至10年(511020)多空胶着,最新报价117.24元。拉长时间看, 截至2025年4月18日,国债ETF5至10年近1月累计上涨1.16%。 流动性方面,国债ETF5至10年盘中换手9.6%,成交1.38亿元。拉长时间看,截至4月18日,国债ETF5至10年近1年日均成交3.07亿元。 上周,债市整体略有上行,超长利率债上行,超长信用利差走阔。 截至2025年4月18日 15:00,国开债券ETF(159651)上涨0. ...
彭博独家 | 2025年第一季度彭博中国债券承销排行榜
彭博Bloomberg· 2025-04-11 11:24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债券市场回顾 - 2025年第一季度熊猫债发行规模达416亿元,同比减少38.28% [4] - 2024年熊猫债发行总规模突破2000亿大关,达2082.5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信用债发行量约3.77万亿元,同比下降12.61% [6] - 境外投资者中国国债持有率在2025年1月降至5.93%,2月仅增长10亿元人民币 [6] - 沪深交易所开展债务重组类置换业务,推动信用债市场风险管理 [6] 债券承销机构排名 - 中国债券承销前三:中国银行(5.918%)、中信银行(5.675%)、兴业银行(5.297%) [7] - 中国企业债与公司债前三:中信证券(13.450%)、中信建投(9.988%)、原国泰君安证券(8.053%) [7] - 中国NAFMII债券前三:中信银行(8.286%)、兴业银行(7.238%)、中国银行(6.574%) [7] - 离岸人民币债券前三:东方汇理银行(12.248%)、汇丰银行(7.117%)、渣打银行(5.021%) [7] - 中国离岸债券(除点心债)前三:原国泰君安证券(4.688%)、中金公司(4.568%)、中信银行(4.227%) [7] - 中国离岸债券(全部货币)前三:中金公司(4.777%)、中国民生银行(4.373%)、原国泰君安证券(4.128%) [7] 同业存单与地方政府债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约8.35万亿元,同比上涨11.97% [10] - 2025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量约2.66万亿元,同比上涨78.26% [12] - 专项债发行约2.28万亿元,一般债发行约0.38万亿元 [12] - 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增至35.52万亿元 [12] 离岸债市动态 - 2025年一季度中资企业离岸债券(除存单)发行量超40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5.36% [16] - 功夫债发行超300亿美元(约219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20% [16] - 点心债发行量达1757亿人民币,同比下降7.91% [16]
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博弈
Datayes· 2025-04-08 19:44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 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加征50%关税,要求中国在2025年4月8日前撤销34%的额外关税措施,否则将从4月9日起实施[1] - 中国商务部强硬回应,表示将奉陪到底[1] - 花旗分析特朗普此举的四个动机:惩罚中国、弥补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467亿美元关税,是中国对美国征收475亿美元的近十倍)、警告欧盟、划分敌友界限[1] - 中国可能采取超出贸易领域的反制措施,包括抛售美债等,形成"相互确保毁灭"的经济博弈[2][5] A股市场反应 - 三大指数反弹:沪指涨1.58%,深成指涨0.64%,创业板指涨1.83%,全市场成交额16535亿元,较上日放量348亿元[3] - 超3200只个股上涨,131股涨停,农业板块领涨(秋乐种业、晨光生物等多股涨停),养殖业(湘佳股份、巨星农牧等涨停)和供销社概念(天鹅股份、中农联合等涨停)表现强势[3] - 大消费板块走高,零售和食品方向领涨(供销大集、东百集团等二十余只成分股涨停)[3] - 主力资金净流出140.53亿元,电子行业净流出规模最大(立讯精密居首),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等行业获净流入[10] 政策支持措施 - 中央汇金首次提出"类平准基金"定位,央行通过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政策闭环[3]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险企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5%,最高可达50%[3] - 三大国家队(汇金、诚通、国新)表态增持,多家央企宣布回购计划(如中国诚通拟使用1000亿元增持)[2][7] - 广州市出台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措施(2025-2027年),拓宽融资渠道[8] 机构动向与业绩 - 进化论资产CEO王一平满仓操作,淡水泉投资、星石投资等百亿私募在市场调整时加仓[3] - 北向资金总成交2692.69亿元,格力电器成交9.52亿元,贵州茅台、招商银行等获大额买入[12][13] - 多家公司发布一季度预增业绩:中船防务(预增1005-1200%)、中国重工(预增267-341%)、北方稀土(预增716-735%)等[7] - 知名游资操作:消闲派买入供销大集4136万元,宁波桑田路买入移远通信5935万元[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