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搜索文档
新知|这个夏天热辣滚烫,幕后推手是“热穹顶”这家伙!
齐鲁晚报· 2025-07-19 17:49
全球高温现象与"热穹顶"效应 - 2025年6月以来北半球多国出现极端高温,西班牙、葡萄牙气温超43℃,西亚、北非持续40℃以上高温[6][10] - 中国6月25日全国平均气温达21 1℃,较常年偏高0 9℃,华北局部7月气温或超42℃且持续30天以上[6] - 世界气象组织确认高温与"热穹顶"效应直接相关,该现象由高空热高压停滞形成Ω形环流,阻隔冷空气进入[11][13] "热穹顶"形成机制与影响 - 三大成因:高压系统致空气下沉、晴空少云增强太阳辐射、高温干旱形成正反馈循环[13] - 类比"高压锅"效应,热空气持续积聚无法扩散,导致极端高温持续[4][6] - 全球变暖加剧其频率与强度,欧洲热浪频率每十年增6天,持续时间每十年增2天[26][29] 湿球温度与人体极限 - 湿球温度35℃为人类生存红线,此时汗液蒸发散热失效,6小时暴露可致器官衰竭[14][16] - 悉尼大学研究显示湿球温度31℃即引发核心体温失控,湿度>60%时35-38℃干球温度即具高致死风险[16] - 2021年加拿大立顿镇湿球温度达35℃致数百人死亡,气温每升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2 1%[19] 气象测量与体感温度差异 - 气象温度测量需距地1 5米百叶箱内,体感温度受风速、湿度、日照综合影响[19][23] - 湿度80%+且低风速时,30℃气温体感等同闷热中暑环境,与40%湿度同温差值可达6℃[25] 气候变化连锁反应 - 全球平均气温每十年升0 27℃,高温干旱正反馈循环加剧气候不稳定性[29] - 北极涛动变化致热穹顶停留更久,夏季极地急流减弱至3米/秒易引发洪灾[29] - 3500+动物物种受威胁,2021年热穹顶事件致数十亿潮间带生物死亡[32] 低温应用科学 - 4℃为水最大密度温度,形成湖底"生命温室"庇护水生生物越冬[34] - 实验室4℃环境可抑制细胞代谢,血液储存4℃能有效控制细菌繁殖[36][37] - 食品冷藏4℃平衡保鲜与防冻伤,低温暴露训练可激活抑癌信号[38][40]
高温来袭,以后夏天会越来越热吗?专家解读
新华网· 2025-07-18 21:40
高温天气特点 - 7月18日陕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局地40至43.7摄氏度 [1] - 7月1日至15日湖北省平均最高气温35.8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4.2摄氏度 [1] - 湖北鄂州连续15天出现高温天气 [1] - 河南7月以来出现持续性高温"湿热"天气,较为罕见 [1] 湖北高温情况 - 湖北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 [2] - 7月1日出梅较常年同期偏早10天 [2] - 截至7月15日湖北全省高温日为10.51天,为历史同期最多 [2] - 湖北西部多地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突破高温极值 [2] - 预计7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1.6摄氏度,降水偏少一至三成 [2] 高温成因分析 - 副热带高压今年强度异常偏强、位置偏西 [2] - 北方冷空气较弱 [2] - 多地受到下沉气流控制 [2] - 相对湿度较高 [2] 长期气候变化趋势 - 河南省夏季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近5年全省夏季平均最高气温较本世纪初升高了1.5摄氏度 [3] - 郑州站夏季最低气温高于28摄氏度的天数已从本世纪初的0至1天增至近5年的3至19天 [3]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夏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升高状态 [3] - 未来25年河南省平均高温日数将比近25年增加约3天 [3] 气温测量与预报 - 气象预报气温是在离地1.5米高、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白色百叶箱里测量到的空气温度 [4] - 7月19日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仍有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以上 [4]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我国增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7:07
气候变化趋势 - 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 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1] - 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创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亚洲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4℃[3] - 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 2024年首次高出常年值1.0℃[3] 温室气体浓度 - 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达420.0ppm、1934ppb和336.9ppb 均为历史最高[3] - 1990~2023年中国瓦里关站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2023年达421.4ppm 略高于全球均值[3] 极端气候事件 - 1961~2024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增多 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4] - 2024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创1961年以来新高 雨涝和高温风险突出[4] 海洋与冰川变化 - 1958~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显著增加 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39℃[5] - 1960~2024年全球冰川持续消融 2024年参照冰川物质平衡量达-1298毫米水当量[5] - 1979~2024年北极海冰范围每10年减少2.5%(3月)和13.9%(9月)[5] 生态响应 - 2000~2024年中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 2024年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增长8.2%[5] - 1963~2024年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如北京玉兰展叶期每10年提前3.4天[6] ESG相关服务 -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14项服务 包括资讯、报告、培训等[1][7] - 新浪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标准建立[7]
更早、更久、更热,欧洲距离50℃的夏季还有多远?
央视网· 2025-07-16 19:09
欧洲极端高温现状 - 2025年5月16日至7月13日西班牙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人数达1180人,较去年同期的114人激增935% [1] - 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在欧洲造成超过6万人死亡 [2] - 2025年6月末至7月初欧洲12个主要城市热浪导致2305例超额死亡,其中65%(1504例)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6] -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数"是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约40亿人平均经历30天以上极端高温天气 [7] 高温对行业的影响 - 意大利飙升至40℃高温使住院人数比平时增加五分之一,法国多地学校因酷暑停课,核电站因河水温度过高被迫关闭 [4] - 意大利政府禁止建筑、农业及食品配送人员在一天中最炎热时段工作 [4] - 希腊森林大火频发,雅典卫城、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因酷暑频繁关闭,铁路和公路因高温变形软化 [11] - 南欧多地因严重干旱限制游客用水 [11] 空调行业现状与争议 - 欧洲空调普及率极低:德国仅3%,法国约5%,南欧约40%,远低于美国90%和中国60% [8] - 自1990年以来欧洲空调数量翻倍,制冷需求增长四倍,预测到2050年安装量可能再增长三倍 [9] - 全球现有约20亿台空调,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7%,到2050年或增长至超过50亿台,排放翻两倍 [9] - 空调设备购置和安装费用在欧洲往往超过3000欧元,审批流程耗时数月 [8] 能源与建筑行业应对 - 2025年6月太阳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电力来源,但极端高温下可调性电源仍不充分 [10] - 欧洲老旧建筑多为冬季保温设计,夏季隔热性能差,需大规模改造和被动式降温技术推广 [10] - 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分时电价等需求管理手段将成为应对空调负荷激增的关键 [10] - 需加快建筑翻新、绿色屋顶和反射表面应用,建立高温预警和"气候庇护所"网络 [12] 旅游业与公共设施 - 异常天气可能打乱欧洲旅游旺季与淡季,重塑经济与社会格局 [5] -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地阳光海滩和户外景点将遭受严重破坏 [5] - 意大利为中暑激增患者搭建临时分诊帐篷,反映医疗系统应对能力紧迫短缺 [10]
海冰减少与臭氧空洞恢复加剧两极冰盖融化
科技日报· 2025-07-16 17:13
两极冰盖融化研究 - 国际团队由中山大学领衔,实现了对两极冰盖整体融化状态的长时序评估,填补了关键观测空白 [1] - 研究结合星载微波辐射计数据与冰盖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创新性地联合冰面融雪物理过程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了两极冰盖融化量遥感反演算法 [1] - 生成近30年间格陵兰与南极冰盖逐日融水体积数据集 [1] 格陵兰冰盖融化加剧 - 1992-2022年格陵兰冰盖融水体积正以每年约45亿吨的速度显著增加 [2] - 北极巴芬湾海冰因全球气候变暖而急剧减少,海洋表面蒸发增强,水汽深入冰盖上空形成"暖膜",导致巴芬湾东部的格陵兰冰盖消融加剧 [2] 南极冰盖融化变化 - 21世纪以来东南极冰盖融水体积贡献占比已超越南极半岛,成为南极最大的融水来源区 [2] - 南极臭氧空洞恢复导致的平流层增温是东南极冰盖融水体积加大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2] - 东南极冰盖融水体积与臭氧总量指数显著正相关 [2] - 近30年3次东南极冰盖极端融化事件均发生在臭氧空洞较小的年份 [2] - 2018-2019年南极臭氧空洞恢复到近30年最小范围,同时东南极冰盖融水体积达到历史最高值 [2] 地球系统复杂性 - 南极臭氧空洞恢复可能正在诱发东南极冰盖极端融化,凸显地球系统响应的复杂性 [3]
欧洲超2300人热死!这只是10天、12城的数据,全欧洲全年呢?
搜狐财经· 2025-07-16 01:02
高温致死数据 - 欧洲12座城市(总人口约3000万)在截至7月2日的10天热浪中至少有2300人死于高温相关因素 [3] - 西班牙5月16日至7月13日期间有1180人因高温死亡,其中大部分为65岁以上老年人 [3] - 2022年欧洲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人数达6.1万,反映防暑措施不足 [7] 气温破纪录情况 - 2024年6月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经历有史以来最热6月,多地体感温度超38℃ [5] - 科学家推测12座城市中除1座外,气温较无温室效应情景高2~4摄氏度 [7] 高温死亡统计缺口 - 高温相关死亡存在严重漏报,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统计 [9][10] - 热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多数死亡未进入公众视野或官方调查 [9] 气候变化关联性 - 12座城市中至少1500例高温死亡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 [5] - 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异常升高,加剧高温致死风险 [7][10]
英国多地陷入干旱 极端天气加剧水资源危机
快讯· 2025-07-15 19:54
英国多地陷入干旱 极端天气加剧水资源危机 跟踪全球极端天气动态 +订阅 金十数据7月15日讯,英国更多地区进入干旱状态,此前英格兰地区迎来了自1976年以来最干旱的年 初,且热浪导致用水需求增加。热浪使英格兰地区的6月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全球变暖正在增加 英国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威胁着农民的生计和弱势群体的健康。英国许多地区的气温本周晚些时候 将再次升高,这将使情况恶化。英国水务大臣Emma Hardy在一份声明中说:"未来十年,我们面临着日 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她还补充说,水务公司正在投资超过1000亿英镑(1350亿美元)用于新建 水库和管道,以降低风险。 ...
热浪提前来袭 气候警钟再响——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网· 2025-07-15 13:0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 全球刚经历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地区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1] - 热浪在欧洲出现时间提前至6月,过去通常在7月和8月,这是气候变暖的直接体现[1] - 西地中海地区创纪录的高海表温度加剧了热浪强度,导致欧洲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热带夜"现象增多[1] 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 地中海地区升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1] - 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是47年卫星记录中6月的第二低值[2] - 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是有记录以来6月的第三低值[2] 气候变暖的影响 - 海洋吸收了约90%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热量,高温海水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峻威胁[1] - 极地变暖速度远快于全球,尤其是北极,这将加剧"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影响高空急流走向,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 - 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未来几个月可能面临较高的高温和干旱风险[2] 应对气候变化方向 - 加快减缓措施,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 强化适应能力,提升社会各领域应对极端天气和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的韧性[2]
多国遭遇极端高温 全球变暖影响日益凸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4 10:44
全球气温趋势 - 2024年被确认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保持在创纪录水平 至少有一年可能超过2024年纪录 [1] - 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且危险 极端高温已成为全球性危机 没有国家能幸免 [1] - 欧洲今夏遭遇极端高温 西班牙南部达46℃ 法国南部超40℃ 奥地利等国家发布红色预警 [1] 高温影响预测 - 世界气象组织警告北半球初夏高温已危及生命 未来类似事件将更频繁且更严重 [3] - 到2050年约50%欧洲人可能在夏季面临高度或极高热应激风险 [3] - 中国科学院专家表示全球沸腾时代已到来 未来几十年温度将持续升高 紧迫性史无前例 [5] 应对措施建议 - 城市规划需调整 包括绿地湿地配比和植树方案 以适应更热未来 [5][7] - 各部门需制定充分气候风险预案 加强高温预警监测 保障户外工作者权益 [9] - 需通过立法和监督确保高温预警期间开工人员的福利保障 [9]
请回答「Knock Knock 世界」NO. 250713
声动活泼· 2025-07-13 16:24
气候变化与天气异常 - 青岛今年7月初气温达35度,远高于往年同期的25度,主要受副高气压异常影响[2] -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副高气压模式改变,引发极端天气现象[2] 出版行业价格差异 - 实体书店书籍价格60元,比当当网20多元高出近3倍,反映渠道成本差异[2] 教育科技产品 - 科大讯飞、步步高等学习机可能存在恶意竞争风险[3] AI技术影响 - AI人工智能可能取代设计师、程序员等职业,引发行业就业焦虑[3] 文化传播产品 - 播客节目「Knock Knock 世界」由声动活泼与十分之一联合出品,定位青少年全球资讯市场[3][4] - 第一季定价365元,更新周期为2025年3月至2026年3月[5] - 覆盖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等主流音频平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