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深刻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 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形成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一项重大议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 之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肩负文化使命的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是具 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的政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记录着我国文化奋进的轨迹。1938年,在《论新阶段》这一政 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 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 ...
传统健身渐成青年“新宠”(健身视野)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传统健身项目在青年群体中的兴起 - 八段锦和太极拳等传统健身项目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丰富了人们的健身方式[2]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八段锦练习片段在B站播放量超千万次,弹幕多达上万条[5] - "办公室五分钟八段锦"等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练习者互称"锦友"[5] 八段锦的流行与特点 - 八段锦有着800多年历史,原本更受中老年群体青睐,现在年轻人也"涌向"八段锦[5] - 八段锦不挑场地、简单易学,极具"性价比",成为年轻人的健身"新宠"[6] - 八段锦通过调节呼吸、运动身体,帮助练习者调和气血、强身健体[10] 太极拳的普及与教育价值 - 太极拳课越发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每学期选课时都很抢手[7] - 太极拳课程不仅帮助年轻人强身健体,还有利于调节情绪,发挥静心、养心的功效[7] -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饱含东方哲思[10] 传统健身项目的教育推广 - 太极拳必修课、体验课和国际暑期课等课程在北大校园日益丰富[8] - 太极拳社团、赛事、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也在校园中开展[8]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8] 传统健身项目的社会影响 - 练习八段锦让年轻人注意力集中到自身,在生活中更加专注、沉静[6] - 太极拳传递着"中和""以柔克刚"等理念,既是锻炼方式,也是精神浸润[8] - 传统健身项目走进大中小学校园,越来越多人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9]
当科普动画“梦想”成真(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国产科普动画《海尔兄弟》重制版上线 - 1995年国产科普动画《海尔兄弟》高清重制版在多个视频平台上线,引发观众对30年前科幻情节已实现的讨论 [1] - 动画中深潜器探索马里亚纳海沟的情节已由"奋斗者"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能精准操控机械手采集海底样品 [1] - 动画描绘的智能机器人、无人工厂等场景已从想象变为现实,在现代生产线实现人机协作 [1] 科技发展成就与文化传承 - 动画中科幻场景的实现反映了中国科技从想象到现实的迭代进程,展现科技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 [1] - 动画展示的名胜古迹如小雁塔抗震结构、悬空寺营造法式等传统智慧,仍在现代建筑技术中得到创新应用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证实为中国人创新血脉中的活性因子,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展现强大生命力 [1][2] 未实现的科技愿景与未来展望 - 动画中"植入智慧和情感"的类人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实现,仍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未竟之业 [3] - 随着AI和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动画中的创新愿景有望成为托举人类未来的实景 [3] 科普动画的当代价值与创作方向 - 该动画通过探险故事开展科普教育,启蒙了几代人对智慧改变世界的追求,现需传承创新文化 [4] - 新时代科普动画创作需适应青少年作为移动互联网、AI原住民的特征,突破传统传播方式 [4] - 建议将硬核科技、人文知识嵌入青少年话语体系,利用科普动画促进代际科学精神启蒙 [4] - 科技持续进步为科普动画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需持续产出优秀作品满足探索需求 [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中国式现代化与劳模精神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动员激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新征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1]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为劳动者成就梦想开辟广阔舞台,需深入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1] -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科学指引,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2] 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一脉相承,深化了对劳动、劳动价值的认识 [3] - 劳模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关于劳动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4] - 劳模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工人阶级的伟大贡献 - 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本上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6] - 工人阶级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不朽功勋,始终坚定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最前列 [7]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工人阶级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 [8] 劳模精神的实践价值 - 劳模精神为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敢闯敢干、建功立业 [10] - 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创新潜能、创造活力,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 [11] - 工匠精神激励劳动者练就卓越技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坚实物质基础 [12] 弘扬劳模精神的保障措施 -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劳动者主人翁意识 [14] -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5]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加强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16]
阿拉善博物馆文化体验活动精彩不重样
内蒙古日报· 2025-05-04 08:33
阿拉善博物馆劳动节系列活动 - 阿拉善博物馆于5月3日开展"小小考古家"青铜器挖掘体验活动 工作人员带领少年儿童模拟考古挖掘工作 从石膏块中挖掘清理青铜器模型 并讲解考古工作职责与意义 让小朋友感受文物魅力增强动手能力 [1] - 该活动属于"匠心守艺 薪火相传"劳动节系列活动之一 系列活动从4月30日持续至5月5日 包含多项传统文化体验项目 [1] - 系列活动包括"平凡坚守 非凡奉献"阿拉善劳模故事宣讲 "驼乡毡艺 指尖传承"羊毛毡戳画 "磨转千年"传统石磨体验 "赓续五四薪火"五四青年节主题竹编画体验 "鸢飞千年·线牵古今"古法风筝制作体验等 [1]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详情 - "磨转千年"传统石磨体验活动中 工作人员带领游客和小朋友体验传统石磨磨制谷物过程 结合阿拉善地区发现的石器讲述石磨发展历史 感受传统手工艺匠人精神 [2] - "驼乡毡艺 指尖传承"羊毛毡戳画活动中 工作人员引导游客用彩色羊毛和戳针在羊毛毡上制作羊毛毡画 体验羊毛毡画制作工艺 [2] - "鸢飞千年·线牵古今"古法风筝制作体验活动中 工作人员带领参与者制作风筝并绘制图案 体验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传承非遗技艺 [2] - 系列活动不仅礼赞最美劳动者 还让参与者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弘扬劳动精神 [2]
北京何以实证三千余年建城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讲座揭秘
中国新闻网· 2025-05-01 19:41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铭文为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提供最早实物证据 在世界城市研究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1] - "太保墉燕"铭文实证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亲自到燕地建都 填补传世文献中青铜时代城市建造文献空白 [1] - 遗址燕侯家族墓地发现补足西周燕国墓地最重要环节 带墓道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庙陵坡墓地和晋侯墓地 [2] - 应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复原中国首例完整古代"家族树" 为商周考古提供新技术路线 [2]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是燕山南麓目前所知面积最大西周遗址 2019年以来勘探80余万平方米 新发现各类遗迹930余处 [2] - 首次揭示西周封国两重城垣结构 推测城址规模达百万平方米 大型夯土建筑和水井组合在西周遗址中前所未见 [4] - 遗址是目前唯一同时发现多重城垣 大型建筑 完整墓葬区 建城铭文和甲骨文的西周封国遗址 [5] 历史文化价值 - 将北京城建城史延伸至三千余年 是世界首都中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 [5] - 出土铭文实证《史记》等文献关于西周燕国分封的记载 [5] - 出土器物包含周 商 本地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体现燕文化复杂性 [6] - 通过环境考古 动植物考古等手段更生动复原古代生产生活方式 [7] 中国考古博物馆活动 - 2025年"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和纪录片播放等特别活动 [1][11] - 5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主讲新疆喀什莫尔寺考古新发现 5月5日武汉大学副教授孙卓主讲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11] - 播放5集纪录片《仰韶故事》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内涵 [11]
《长安三万里》在台首映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华网· 2025-04-29 09:38
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台首映 - 大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闽南语版于4月28日晚在台北首映,并将于4月30日起在台湾院线公映,同步推出普通话与闽南语两个版本 [1] - 该片由追光动画制作,以唐诗串联起李白、高适等盛唐诗人的传奇故事,巧妙融入48首唐诗名篇,2023年在大陆上映后总票房已超18亿元人民币 [5] - 台湾发行方为春晖映像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陈俊荣表示早在两年前大陆上映时就开始期待将这部电影引入台湾 [2] 台湾市场反应与观众反馈 - 首映记者会吸引了岛内媒体、影视界、院校等各界数百名观众到场观影 [1] - 台湾演员李罗为闽南语版中的李白配音,并在记者会现场用闽南语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 [2] - 台湾女孩林家萱专门从北京飞回台北参加首映记者会,已"四刷"这部电影,包括在北京组织的两次台胞专场观影会 [2][5] - 台北市民林先生带着外孙与外孙女观影,希望小朋友能多了解传统文化 [5] 两岸影视交流与合作 - 春晖映像有限公司执行长孔繁芸表示希望未来能引进更多大陆的优秀电影,认为大陆动画电影的发展超乎想象 [5] - 目前台湾对引进大陆电影采用"配额抽签"制度,以随机抽签的方式一年抽出十部大陆影片在台发行 [5] - 闽南语版未来还计划在福建等地重映 [1]
破茧、焕新、自信——从第二十届华表奖看中国电影蝶变
新华网· 2025-04-29 06:40
中国电影题材创新 - 新主流电影如《万里归途》《志愿军:雄兵出击》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结合,创作进入与观众深度对话的新阶段 [2] -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如《第二十条》《三大队》聚焦社会现实,展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2] - 主旋律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通过细腻表达提高观众认可度 [2][4] - 主旋律电影从"说教式"转向"共情式"叙事,形成新主流 [4] 电影工业化发展 - 《流浪地球2》采用模块化生产、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效率 [5] - 《长津湖》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规格达到新高度,媲美好莱坞A级制作 [5] - 青岛东方影都、横店影视城等基地提供国际级拍摄支持,产业链日趋完善 [7] - 东方影都吸引希娜魔夫、香港永誉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成为超大型影视基地 [7] 传统文化与国际化 -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0亿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展现中国动画工业实力 [8][10] - 《封神第一部》导演乌尔善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结合 [8] - 《长安三万里》挖掘中华诗词人文精神,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并入围奥斯卡 [10] - 《封神第一部》在法国140家影院放映近500场,《哪吒》《长安三万里》在国际市场表现亮眼 [10]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蕴
经济日报· 2025-04-24 09:08
原标题: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蕴 "两个结合"拓展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崇高理想的成功道路。我们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无论是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理论,还是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文化,都可以从中国 历史中寻找文化基因和根脉。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 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使得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更好挖掘中华文明孕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厚植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 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彰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 代化,包含 ...
关于经济,首场发布会说了这些丨两会时间
和讯· 2025-03-03 17:24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于3日15时开始,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 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于中国经济形势以及增长潜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外开放等热点话题,刘结一做出解答。 谢谢你的提问。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 亿元,增速达到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智能制造、智能产品 日新月异。绿色生产力蓬勃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领跑世界。春节期间消费市场需求旺盛, 家电和音像器材热销,同比增长166.4%,旅游业增收37.5%。中国经济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稳 健前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经济运行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消费 需求仍然不足,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待化解。但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 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比如,我们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新型消费潜力加快释放;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优势,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 的巨轮,从来都是在劈波斩浪中扬帆远航的。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贯彻落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