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

搜索文档
在开放交流中形成“和声”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发展历程 - 论坛规模从最初不足百人扩展到近千人参会,参会专家从30余人增至全球数百位 [2] - 从单一学术论坛发展为涵盖人文综合、AI伦理等前沿话题的多元化平台 [2] - 论坛成果通过"尼山论坛文库"等渠道传播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 论坛核心理念与价值 - 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理念,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和谐共处 [1][2] -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智慧被应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1] -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巴赫认为论坛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相似 [1] 第十一届论坛创新亮点 - 首次设立世界文化遗产、金融文化、水文化3个平行论坛 [3] - 强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探讨AI对人类文明影响等议题 [3] - 7场平行论坛与主论坛形成学术联动,拓展讨论广度与深度 [3] 青年参与与文化传承 - 首届"尼山杯"青年辩论会吸引4所高校代表队参与 [4] - 辩论环节设计旨在推动青年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4][5] - 活动目标为激活儒学当代价值并增强青年文化自信 [5] 国际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评价论坛是"给予世界的馈赠" [1] - 论坛已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2] - 山东大学副校长指出论坛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 [3]
协和“4+4”速成班,靠谱么?
虎嗅APP· 2025-04-30 07:56
协和"4+4"医学教育模式 -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开启"4+4"医学教育改革,招收海内外本科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打破传统临床医学教育路径[4] - 该模式要求4年非医学本科教育+4年医学教育,学生需在本科阶段完成≥70学分的生物、化学等预科课程及40小时医疗机构实践[7] - 首届1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三甲医院开始临床博后(含规培)生活[5] 培养机制与学业压力 - 课程密度极高,第一学年每周小测、每月模块考试,末需通过类似北美Step1的临床准入考试[7] - 协和"4+4"与交医模式类似,但协和设置阶段性考核(Step1/Step2),未通过者分流至PhD/MS或退学[9] - 学生需高度自律,学习模式类似高中"早八晚五"+晚自习,课堂教学仅占20%-30%,主要依赖自学[7][8] 科研与临床能力矛盾 - 交医"4+4"学生因课程压缩(医学课程仅2年),科研时间不足,在上海地区就业受限于医院对SCI论文的硬性要求[12] - 协和通过纵向科研课程设计(每周1天科研日)尝试平衡,但多数学生仍选择传统临床研究方向而非跨学科课题[13][15] - 临床暴露时间显著少于八年制学生(协和"4+4"仅12个月实习 vs 八年制3年临床轮转)[21] 人才输出效果评估 - 毕业生临床能力与八年制无显著差异:国家临床水平测试、协和博后录取考试成绩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21] - 多学科背景未转化为预期创新成果,上交医学院观察到学生最终呈现"均质化准医生"特征,招生规模20年仅从18人扩至29人[19] - 协和认为多学科融合需通过MD+PhD实现,本科背景仅形式交叉,实际创新需毕业后深造[22][23] 项目定位与未来方向 - 现阶段核心目标是培养合格医生,长期目标为医学领军人才,需配套晋升机制和用人单位需求支持[20][23] - 课程改革已反哺临床八年制,如取代传统8个月科研训练的纵向科研体系[14] - 需持续跟踪规培反馈,构建专属胜任力评价体系[21][22]
协和“4+4”医学速成班,理想的临床复合人才出现了吗?
虎嗅· 2025-04-28 17:21
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 协和医学院2018年开启"4+4"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首批17名毕业生于2023年完成学业[1][2] - 该模式打破传统医学教育路径 允许非医学本科背景学生通过4年医学教育获得临床博士学位[2][3] - 上海交大医学院自2002年试点"4+4"模式 累计招收400余人 2024年计划招生20人[10][43] 招生与培养机制 - 报考需完成生物学等医学预科课程 协和要求≥70学分且完成40小时医疗志愿服务[14][15] - 协和试点班第一学年实行高频考核 包括每周小测和模块考试 80分及格线[17][24] - 两校均强调学生内驱力 交医课程自学占比达70%-80%[19][20] 学生背景与就业 - 协和试点班非医学背景占比40% 涵盖理工社科等26个专业[11][37] - 首届1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北京三甲医院 其中16人任职协和体系医院[28] - 交医"4+4"毕业生300余人主要流向附属三甲医院 与八年制就业无显著差异[27] 科研与临床能力 - 协和将科研训练贯穿全程 实行每周1天科研日制度[35] - 交医学生为应对就业压力 普遍提前投入科研 临床轮转时间较八年制少2年[33][34] - 试点班与八年制在国家临床水平测试中成绩无显著差异[47] 发展挑战与展望 - 多学科背景优势未充分显现 科研选题仍集中于传统临床领域[37][41] - 协和2022年起将年招生规模从17人扩至45人 计划构建专属胜任力评价体系[47][51] - 校方认为MD+PhD双学位才是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