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碧湖深处有“新”意
人民网· 2025-07-03 17:15
智慧旅游升级 - 青海湖景区推出"梦幻西海行"小程序实现吃住行游购一键搞定 并整合青甘大环线其他景点玩法形成完整旅游方案 [2] - 智慧管控中心实时监测游客分布 车辆通行等数据 高峰期动态增加疏导人员提升入园效率 [4] - 停车场完成智能化改造 新增200个车位并配备充电桩 无障碍车位等设施 智能停车系统实时监控车辆数据 [4] 生态保护措施 - 新建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景区污水100%达标处理 推广使用生态厕所减少环境污染 [4] - 游船污水全部打包上岸处理 配备专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志愿者定期清理周边环境 [5] - 热气球项目限定飞行高度避免惊扰候鸟 文创IP形象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7] 旅游体验优化 - 72小时不限次门票+游玩项目打包模式提升游客体验 [2] - 人车分流设计改善带老人儿童游客的游览体验 [4] - 新增鱼雷发射试验基地纪念馆和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作为教育场所 [7] 行业发展数据 - 青海省2025年4月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 同比增长22 7% [7] - 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案例入选全国文旅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7]
你听说过崩岗吗?赣县区的治理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7-01 09:42
崩岗治理现状与分布 - 崩岗是南方花岗岩和砂砾岩区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 - 赣县区12个乡镇存在崩岗侵蚀,累计4138座,面积达18.1平方公里 [1] 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应用 - 采取"上截、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的立体治理模式,建立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2] - 结合科学勘测与高校合作,采用椰丝草毯植草等新技术提升修复效果 [1] - 开发式治理包括梯田整地、雨水集蓄工程,并种植脐橙等经济作物提高收益 [2] 分类治理模式与成效 - 生态修复型:对偏远崩岗采用蓄水保土措施,累计治理1165座,面积380.5公顷 [3] - 生态开发型:近居民区采用"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靴"模式,推动经济转化 [3] - 生态旅游型:城镇周边崩岗统一规划建设示范园,形成休闲旅游景点 [3]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5000亩劣地转为可利用地,经济果林年效益达3600万元 [4] - 结合旅游资源打造农事体验基地,建成科普馆展示治理成效 [4] - 通过承包经营和"公司+农户"模式确保长效管护 [4]
镜观·回响丨擦亮兴边富民的“桃花村”品牌
新华社· 2025-06-30 08:43
乡村旅游发展 - 嘎拉村依托1200多株野生桃树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树龄最长的达600多年[6][7] - 2002年举办首届"桃花节",至2025年已连续举办22届[9] - 2024年平均每户分红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13] 文旅产业升级 - 2025年桃花节期间推出民族服饰旅拍、美食特产、射响箭、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18] - 探索"赏花+民宿""赏花+文创"复合经营模式[22] - 2025年4月4-6日接待游客20.86万人次(同比+20.5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37.62%)[22] 区域经济带动 -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51万元[20] - 拉林铁路成为文旅新动脉,带动自由行游客增长[20] - 2025年嘎拉村和朵当村"桃花节"相关收入达272.8万元,小集市带动增收28万元[23] 生态价值转化 - 通过建设农业综合体、采摘园、油菜花观赏项目延伸产业链[15] - 湿地公园带动周边5个乡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20] - 实施常态化生态巡护机制,平衡保护与发展[20]
以“景”促业兴、引“客”助增收 青山绿水间畅享“生态游”
央视网· 2025-06-27 12:11
新疆赛里木湖旅游发展 - 赛里木湖环湖分布130多万亩天然草原,2012年起实施禁牧后草场植被逐步恢复,入湖水质持续改善[3] - 生态环境改善使赛里木湖成为新疆热门旅游目的地,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3]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特色 - 6-9月丰水期出现"壶底生烟"景观,水流激起的雾气形成独特奇观[4] - 近年生态环境改善使水质转清,丰水期还可观赏"金流飞瀑""黄瀑升空"等景象[6]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7]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采用网格化巡护和无人机技术维护生态安全[9] 南京玄武湖荷花产业 - 荷花种植面积达500亩,主打品种"玄武红莲"花期持续6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12] - 2023年底建成830米赏荷栈道,成为新晋打卡点,同步展示30多个睡莲品种[10][12]
黑龙江抚远领衔打造“华夏东极”IP
新京报· 2025-06-17 16:35
第七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再过半个月,第七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 会将在佳木斯市启幕。本届大会以打造"华夏东极"核心文旅IP为目标,抚远市为主会场所在地。 为什么是抚远?作为我国最先迎接朝阳的城市,近年来,抚远市凭借其地理优势与文旅禀赋,深耕"到 抚远东游 找福气源头"品牌内涵,重点培育东极观光、界江旅游、度假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八 大旅游产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全域旅游强市建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迈上新台 阶。 第一缕阳光成"出圈"密码 凌晨三点,抚远"醒"了,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的东极广场上,"東"字地标前,摄影爱好者早已架起长 枪短炮。这里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日出盛景。作为黑龙江"网红打卡地"之 一,每年七八月,东极广场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最高峰单日突破4000人次。 "这里不仅能迎接祖国第一缕阳光,还能体验'一江观两国'的魅力。"抚远边境管理大队乌苏镇边境派出 所一名巡逻民警介绍,此地与俄罗斯卡杂克维茨沃镇仅一江之隔,与黑瞎子岛隔水相望,拥有"日出东 方(603366)照两国,界江两岸共晨光"的景观。这种融合中俄风情的边境特色, ...
(乡村行·看振兴)藏在北魏重镇里的坝上雅居:从留守村到生态园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5:55
公司发展 - 坝上居生态园由在外经商的年轻人赵喜才提议建设,村委会主任王利忠推动实施,总投资700多万元,占地20余万平方米 [3] - 生态园于2024年6月开业,包含2200多平方米的餐饮住宿区,30间餐厅及客房,两大宽敞大厅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 [3] - 生态园流转6万余平方米旱地种植观赏性花卉和农作物,采取入股分红模式,每亩每年保底收益100元,每年将收益的5%上交村集体 [6] - 2024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余元 [7] 行业趋势 - 生态园依托大青山和阴山北麓的自然风光,提供采摘、垂钓、露营等休闲活动,吸引周边游客 [1][3] - 坝顶村计划结合中草药种植基地、芍药花观光基地以及哈达门森林公园等热门打卡地,开发观光旅游项目,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9] - 未来将探索集中养老、乡村养老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生态+养老"为核心的乡村养老新场景 [9] 社会影响 - 生态园每年吸纳2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 [6] - "80后"村民尹东东返乡工作,月薪4500元,年增收5万元左右 [6] - 年过花甲的田富强在园区找到工作,其子女也返乡准备创业,计划开农家乐 [6]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
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原标题: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历时三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顺利收官,全区共记录野生动植物2448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3种,黑嘴鸥、桃花水母等"稀客"频繁现身,白花草木樨等新记录 填补区域空白。这份"生态家底"不仅为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支撑,更折射出镇海从工业重镇向生态之城的 转型决心。 生态答卷:黑嘴鸥越冬群破千只,桃花水母现身水库 调查显示,镇海区维管植物达921种,鸟类209种,水生生物403种,多项数据刷新纪录,国家一级 保护动物黑嘴鸥在杭州湾南岸越冬种群规模突破两千只,创浙江省观测新高;九龙湖石英坎水库首次发 现桃花水母,其存在印证了优异的水质;白花草木樨作为宁波市新记录植物被发现,其清热解毒功效为 医药研究开辟新路径。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黑嘴鸥选择这里越冬,说明湿地修复真正见了效。"浙江省野生 动物保护协会理事施建庆说。 黑嘴鸥。施建庆 摄 生命接力:警民联动守护"涡轮增鸭",红隼重返蓝天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一场场温情救助,2023年6月,市民吴先生发现受伤的"涡轮增鸭"小 后报警, 民警深夜护送其至救助站;2024年7月,一只翅膀折断 ...
丹东用心呵护候鸟的迁徙路 万鸟翔集鸭绿江
人民日报· 2025-06-04 09:55
位于辽宁丹东的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上鸟类种 群最为集中的迁徙驿站之一。每年,超过5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其中就包括全球仅有数百只的勺嘴鹬、 千余只的小青脚鹬等濒危物种。 2024年7月,在第四十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 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丹东鸭绿江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遗产地后,更多观鸟爱好者慕名来到鸭绿江口湿地,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丹东市文化旅 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徐敏介绍,围绕观鸟主题,文旅部门整合资源,串点成线,以国道228线串联鸭绿 江口国家湿地观鸟园、北黄海温泉度假区及乡村花海等景点,推动生态价值向文旅效益转化。 "遗产地这张名片让丹东鸭绿江口有了世界知名度,前几天我们还接待了几位来自新西兰的客人。"观鸟 园附近渔家客栈经营者于文德说,近年来,随着鸭绿江口湿地观鸟旅游热度上涨,客栈不断升级扩容, 以应对日益高涨的住宿和餐饮需求。 "今年,我们还将开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水文监测、水鸟环志、保护管理成效评估等科研监测工作, 同时有序推进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建设,探索'湿地+文化+ ...
东莞发布六大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从山顶到海洋,开启全域绿色之旅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10:05
核心观点 - 东莞市推出"从山顶到海洋"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涵盖六大主题线路,串联全市生态资源,推动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转型 [6] - 线路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特色资源,促进生态要素流通与绿水青山价值转化 [6] - 项目由多部门联合推动,覆盖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产品供给 [6] 山野秘境 - 东莞山地占陆地面积6.2%,银瓶山主峰高898.2米为全市最高峰 [8] - 主要景点包括银瓶山、九洞、大屏嶂等五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最高达96% [8] - 拥有野生润楠群落、短萼仪花群落等珍稀植物及穿山甲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8] 美丽河湖 - 东莞水资源总量约20亿立方米,东江下游水网密布 [11] - 华阳湖、东清湖等景点展现治水成效,如华阳湖从"龙须沟"变为生态画廊 [11] - 河湖系统改善带来招商引资优势,如清溪水流域环境提升吸引人才 [11] 生机湿地 - 湿地类型涵盖河流、湖泊、滨海及人工湿地,具有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 [13] - 穗丰年湿地种植无瓣海桑等红树林,同沙公园为东莞十大观鸟点之首 [14] - 青鹤湾湿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等40多种鸟类 [14] 美丽乡村 - 东莞约600个行政村通过环境整治焕新,如南社古村活化岭南水乡风貌 [17][18] - 西溪古村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江边古村打造"四小园"生态板块 [18] - "丁彭黄"片区依托田园营造"都市桃源",张坑村串联山林步道实现"推门见绿" [18] 生态研学 - 全市建成46个环境教育基地,涵盖循环经济、大气环保等主题 [20] - 东实基地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转化为科普课程,粤丰馆采用4D影院技术 [21] - 谷涌中心展示厨余变有机肥循环,森林科普馆直观呈现降噪原理 [21] 绿动滨海 - 东莞海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95公里,具有生态修复价值 [24] - 东宝公园成为湿地修复示范案例,黄金海岸修复后吸引百余种鸟类 [25] - 苗涌生态长廊依托红树林资源,"花海里"通过空中廊桥展示花卉景观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