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现代化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菜篮子” 资阳安岳设施农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2:34
设施农业基地运营情况 - 红双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建成于2024年7月 已累计种植10余种蔬菜作物 包含101个大棚(1个育苗棚 96个蔬菜大棚 4个试验棚)[1] - 基地240亩蔬菜大棚年产量达150万斤 预估产值380万元 已采购育苗机 播种机 旋耕机等现代化设备[2] - 真南村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占地367亩 包含160亩露地蔬菜 140亩塑料连栋大棚 20亩阳光温室大棚 农作物综合年产值逾600万元[2][3]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红双村基地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 企业可优先种植高附加值实验品种[1] - 真南村基地部署物联网系统 包含智能云平台 远程监控 环境监测 智能联动四大模块 实现手机远程操控灌溉补光[3] - 基地配备旋耕机 除草机 覆膜机等数十种现代化机具 实现从旋耕到收获全程机械化种植[3]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 - 真南村基地建有完整基础设施体系 包含机井 水肥一体化设备 农机展示中心 初加工中心等配套[3] - 基地累计用工超5000人次 通过固定渠道向资阳市各区县输送西红柿 南瓜 黄瓜等蔬菜产品[2][3]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设施农业大棚改变传统靠天吃饭模式 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2] - 安岳县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实现大棚蔬菜周年化生产 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机制[4] - 县域拓展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完善机械化种植体系 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4]
研判2025!中国新能源拖拉机‌行业政策、产业链图谱、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双碳东风+智能革命,中国新能源拖拉机驶入高速增长赛道[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0 09:14
行业概述 - 新能源拖拉机定义为采用电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驱动的农业机械,核心目标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并满足智能化需求,主要分为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三类[2] - 相比传统拖拉机,新能源产品具备环保性(零排放、低噪音≤70dB)、经济性(运营成本降低30%-50%)和智能化(兼容精准农业系统)三大优势,但初始购置成本较高且大功率机型待突破[4][5] - 行业在"双碳"目标和农业现代化双重驱动下迎来黄金发展期,预计未来5年实现技术领跑,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18][25] 技术路线与产品创新 - 混合动力路线占据市场主导(65%份额),中联重科DV3804(380马力)和临工9E系列(340马力)通过无级变速传动和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提升作业效率25%-35%,油耗降低30%-40%[16][23][24] - 纯电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中科原动力2604-ET和悍沃354ET分别搭载智能作业系统与L4级自动驾驶技术,作业成本降低60%,适用于设施农业和南方水田[16][24] - 氢能路线由东风DF2404e引领,突破-30℃极寒启动和12小时持续作业瓶颈,加氢仅需3分钟,代表未来清洁动力方向[16][24]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形成全方位支持体系,包括农机购置补贴(200马力以上无级变速机型补贴最高25万元)、技术创新引导(如《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和应用场景推广[9][10] -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提供应用场景,截至2024年累计建成10亿亩,2030年目标达13.5亿亩,为新能源拖拉机规模化应用创造有利条件[12] - 2025Q1拖拉机总产量15.11万台(同比-7.7%),但大型机型逆势增长6.1%,市场结构性调整推动高端化、新能源化转型[14] 竞争格局与产业链 -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梯队分化"格局:第一梯队为中国一拖、潍柴雷沃、中联重科等头部企业;第二梯队为常州东风农机等区域龙头;第三梯队为中科原动力等细分领域创新者[21] - 产业链上游电池/电机仍依赖进口,中游由传统农机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共同推动,下游聚焦设施农业和智慧农场,充换电设施加速完善[7] - 企业技术布局差异化,混合动力适用大田作业(200-400马力),纯电动主攻设施农业,氢能侧重示范项目和极寒地区[23][24] 未来趋势 - 技术迭代将形成"混动主导、纯电渗透、氢能探索"格局:混动未来3-5年优化能量管理,纯电随电池技术突破续航达15小时,氢能需加氢网络完善[26] - 智能化加速普及,L4级无人驾驶机型已商用,预计2030年实现全自主作业(降本40%),并推动"农机+无人机+传感器"一体化系统发展[28]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补贴倾斜(较传统机型高30%-50%)、土地流转催生规模化需求、"一带一路"拓展出口市场[29]
牢记嘱托 奋勇争先丨深耕沃野绘新篇——写在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发布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5-20 07:54
农业强省建设 - 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发布,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路径包括"粮安天下、产兴民富、村美人和" [1] -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但全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2] - 实施"单产提升"计划,以"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为依托打造粮食增产"河南模式" [2] 科技创新驱动 - 中原农谷全年培育优良新品种17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亿元 [2] -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计划推动AI与农机深度融合 [3] -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 [5] - 文件提出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包括推动种业创新、强化农机装备支撑、发展智慧农业 [5] 农民增收措施 - 河南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从2.72:1缩小到2:1 [6] - 兰考县建成276个"共富工坊"带动2万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3263人月增收2500元 [7] - 林州市通过98个特色农业项目带动1万余户次增收 [7] - 文件强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包括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 [8] 乡村建设成果 - 2024年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8.36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6.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94% [11] - 郏县黄道镇纸坊村通过环境整治吸引游客 [10] - 文件提出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11] 乡村治理创新 - 临颍县大郭村推行"巷长制"架起党群连心桥 [12] - 民权县麻花庄村建设文化设施促进乡风文明 [12] - 文件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 [12]
新农人返乡 高科技下田(青年观察·乡村和青年双向奔赴①)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强调青年与乡村的双向流动 [7] - 系列报道聚焦青年与乡村相互成就的故事,展现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7] 农业现代化案例 湖南郴州"农二代"骆雨 - 骆雨整合分散农田,改造4000亩低效梯田,配套灌溉沟渠和机耕道,230亩抛荒梯田整治后产出稻谷27.6万斤,创造经济价值40万元 [8] - 成立公司统一采购农资降低化肥成本28%,统一销售渠道提高稻谷收购价每斤0.3元,2024年代管农田超6万亩,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9] - 创办农机培训班培训超100名农机手,培养12名90后新农人,吸引4名大学生返乡 [9] 贵州威宁博士团队 - 李经纬博士团队推广10多个蔬菜新品种,科技服务覆盖贵阳、黔南、遵义等地,提高产量和品质 [12] - 团队使用生物菌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结构,尾菜发酵生产有机肥降低成本 [13] -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免疫诱抗和生物防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3] 浙江绍兴大学生王园园 - 王园园创办南野农庄,流转200余亩土地,引进黄金水蜜桃等优质品种,带动8名村民人均年增收4万元 [16] - 开发乡村游带动村里建设民宿、咖啡馆等,年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 [17] - 推动水蜜桃分级销售和品牌化,丁宅乡水果年产量增长25%,果农年增收近4000万元 [18] 政策支持 - 湖南省出台文件加强产业对接扶持、金融保险服务等,对"头雁"对象综合扶持 [9] - 郴州市"人才新政52条"每年培养3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给予优秀人才认定和奖励 [9] - 上虞区实施新农人培育"百千万工程",出台"虞农共创政策十条" [18]
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农业现代化,青年大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39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青年机遇 - 乡村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创业潜力,各级政府持续出台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和返乡创业的政策,包括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 [1] - 数字技术快速普及和新经济模式兴起为乡村产业带来新机遇,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将农产品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突破市场流通限制并提升产品附加值 [2] - 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使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2] 青年在乡村产业中的发展方向 - 现代农业品牌化为青年创业提供空间,可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开发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3] -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可创新发展田园综合体、主题民宿、农业研学游等特色项目,为游客带来高品质乡村体验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3] - 乡村电商和直播经济迅速兴起为创业者提供新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能高效推广产品并提升乡村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 青年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 需深入一线实践了解乡村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持续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运作规律和数字化管理方法 [3] - 培养创新意识,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乡村产业赋能,将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 [3] - 结合自身优势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发力,如农业技术基础者可专注现代农业或农产品品牌化,文化创意擅长者可推动乡村文旅融合 [4] 支持青年乡村创业的措施 - 需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与创业孵化支持,建设集培训、技术服务和市场对接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创业孵化平台 [5] - 健全政策宣传与指导机制,多渠道广泛宣传政策并优化执行流程,确保扶持政策精准落地 [6] - 搭建协同合作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6]
广西防城区联社以金融“密钥”开启小微企业发展新局
证券日报· 2025-05-16 14:13
政策导向与金融服务 - 广西防城区联社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要求,聚焦"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目标,推动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 [1] - 通过"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优先保障涉农小微企业信贷资源,确保资金供给量足价稳 [1] - 年内计划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2亿元,其中60%投向乡村振兴领域,打造"金融+产业+生态"服务链 [2] 合作社经营模式与成效 - 防城港市喜农人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种植黄心木薯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3000亩 [1] - 木薯集中上市季节日均订单6万至8万斤,通过加工冷藏后线上线下销售,并对废弃物进行饲料化利用 [1] - 合作社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务工,累计年增收约350万元 [2] 金融支持具体措施 - 防城区联社向合作社发放1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购销木薯、扩大生态种养规模及升级冷链仓储设施 [2] - 贷款支持打造"合作社+农户+市场"联农带农模式,解决企业经营资金短缺问题 [2] - 未来将持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力度 [2]
“智慧种地”提质增效助力夏粮丰产丰收 科技赋能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5-15 11:24
农业现代化技术应用 - 天津市在57万亩高标准农田中采用无人机飞防作业实现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防治病虫害和干热风 [1][3] - 湖北荆州江陵县使用智能化烘干设备处理油菜籽 采用低温烘干技术降低破碎率和裂纹率 [7][9] - 江西都昌县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和田间智能气象监测系统 实现水稻生产全流程机械化 [13][15] 农作物生产规模与效率 - 天津静海区开展千亩麦田无人机植保作业 当前正值冬小麦灌浆关键期 [3] - 湖北江陵县油菜种植面积达36.5万亩 菜籽油年加工能力突破5万吨 [5][9] - 江西都昌县完成14.7万亩中稻插秧工作 采用户外基地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技术 [11][13] 产业链整合与效益提升 - 江陵县形成油菜种植至加工的全产业链 科技应用推动农户增产增收 [9] - 天津市结合智能化栽培和水肥管理技术 助力农民实现增产目标 [5] - 都昌县通过数字化新技术实现"智慧种地" 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 [15]
增城仙进奉启动万里寻亲旅程!以十年七省市“共营”锻造仙进奉品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5-15 10:20
行业布局与扩张 - 仙进奉荔枝已在全国七省区市形成覆盖超30万亩的种植版图,包括海南、广西、福建、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累计种植600万棵[2][4] - 通过纬度差异实现错峰上市,从海南5月底至云南等地延续至中秋,销售周期从传统40天延长至150天[7] - 海拔适应性极强,北至四川泸州合江县,最高达云南1200米左右,经技术改良后各地产区品质较一致[9] 技术标准与品质控制 - 以增城两棵百年母树为蓝本,制定严苛标准:单果重约25克、甜度18-20、焦核率85%-90%[9] - 通过嫁接培训、土壤改良方案输出,实现异地复刻"增城味道",技术标准化覆盖全国产区[9][13] - 被列入农业部"十三五"第一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凸显品种"芯片"属性[9] 品牌营销与产业升级 - 未来十年目标从"种得好"转向"卖得俏",推动统一品质、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产业联盟[4][10] - 创新营销模式包括新媒体培训(如短视频创作)、电商平台合作、数据驱动精准触达消费者[13] - 开发"荔枝+文旅"IP、洽谈冷链物流、研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9][13] 产能与市场规划 - 2025年广东预计总产量超7000万斤,亩产1600-2000斤不等,市场端破局成为核心任务[10] - 培育本土年轻荔农的营销能力,将技术指标转化为消费语言(如"一口爆甜无渣")[13] - 通过"根脉叙事"激活文化认同,形成从种植到品牌共营的"同心圆"模式[6][13]
从田间地头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一拖东方红品牌引领农机发展护航粮食安全
品牌历史与地位 - "东方红"品牌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紧密相连 [1] - 1953年开始筹备洛阳拖拉机厂,1955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破土动工,作为"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1] - 1958年首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问世,开启中国农机工业光辉历程 [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70年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履带拖拉机发展到无人驾驶、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等先进技术应用 [2] - 截至2024年底累计生产近390万台拖拉机和350余万台动力机械 [2] - 大中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首位 [2] - 大马力智能拖拉机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2] 质量管理与服务 - 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国际化"理念,产品获得多项荣誉 [2] - 关键零部件自主制造,构建黄金供应链 [2] - 参与制修订大量标准,授权众多专利 [2] - 提出"6小时到位、12小时修复"服务承诺,完善服务网络 [2] 品牌建设与传播 - 注重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推进工业旅游 [3] - 建立商标保护机制,完善视觉识别管理制度 [3] - 2024年获得21个荣誉奖项 [3] - 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构建多维一体媒体矩阵 [3] 国际市场拓展 - YTO商标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注册 [3] - 业务范围涵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个经销商及销售服务网络 [3] - 建立"技工贸"为主的国际业务经营理念,输出优势资源 [3] -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3]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4]
九江银行:助力小种子“种”出大产业
证券日报· 2025-05-09 14:42
九江银行萍乡分行服务三农 - 截至2025年3月末累计投放制种和种植产业贷款5.82亿元,服务91户农户与企业 [1] - 针对农忙时节推出"春耕服务队",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现场申请、即时审批",为湘东区种植大户王先生发放20万元"易保贷-经营贷款" [1] - 重点支持种业全产业链,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 [2] 萍乡种业发展现状 - 萍乡年均制种面积30万亩以上,水稻年均供种量占全国近20%,南繁制种面积占全国85%以上 [4] - 1973年颜龙安院士团队攻克杂交水稻制种难题,奠定萍乡"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地位 [4] 金融支持种业重点项目 - 向萍乡市昌盛控股集团发放2.4亿元项目贷款,用于建设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的现代种业基地 [2] - 项目涵盖产学研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和基础设施,引进知名团队共建水稻种业创新中心 [2] - 项目建成后将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田间转化,巩固萍乡全国最大南繁制种地优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