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搜索文档
港科大宣布:向哈佛学子敞开教研大门,应对全球学术变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16:33
南都讯记者孙小鹏5月23日,南都记者从香港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向现正就读哈佛大学的国际本科生及 研究生,以及持有哈佛学位课程录取通知的学生,发出公开邀请,欢迎他们加入港科大继续学业,延续 学术追求。此举旨在应对全球学术环境的变化,并彰显港科大致力营造多元、世界级学习环境的承诺。 港科大以尖端研究、创新驱动的课程及多元文化校园闻名,始终秉持兼容并蓄与追求学术卓越的理念。 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表示:"多元化的格局是激发创意与进步的基石。我们已准备好迎接哈佛 学生加入科大社群,为成就他们在其学术领域的追求,尽力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与生气盎然的学习环 境。" 港科大将优先处理这些学生的入学申请、学分转移及定制支援(包括签证协助与住宿安排),确保他们顺 利转学。大学已成立专责团队,协助学生处理入学申请、学分转移、住宿及签证等事宜。 据了解,香港科技大学是国际知名的大学,致力推动创新教学、卓越研究及具影响力的知识转移。港科 大着重为学生提供全面及跨学科的教学,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2024》中全球排第19、全港第一;另有13个科目跻身《2025年QS ...
取消哈佛录取国际学生资格 ,特朗普政府到底想干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5-23 15:12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项目被终止 - 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约6800人 占总学生人数27% [1][2] - 美国政府终止哈佛SEVP认证 现有留学生需转学或离境 [1] - 国土安全部称撤销认证因哈佛未提交外国学生详细记录 [3] 哈佛大学回应及法律行动 - 哈佛称政府行为违法 正为学生提供指导支持 [2] - 哈佛强调国际学生来自140多国 对学术和研究贡献巨大 [2] - 哈佛已就联邦资金撤回提起诉讼 预计将发起第二次法律挑战 [2] 政府行动背景及影响范围 - 特朗普政府近月撤回哈佛联邦资金近30亿美元 [2] - 国土安全部警告其他大学可能面临类似处罚 [2] - 政府针对7所名校实施资金削减 哈佛受影响最严重 [4] 政治动机及争议 - 特朗普政府以反精英为纲领 针对支持平权行动的名校 [5] - 批评者认为政府试图扼杀学术自由 [4] - 特朗普特别批评哈佛聘请民主党人担任要职的做法 [5] 行业连锁反应 - 加州联邦法官已阻止政府终止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禁令 [3] - 布朗 哥伦比亚等6所名校将损失数亿美元联邦资金 [4] - 哈佛面临22亿美元拨款冻结及6000万美元合同冻结 [4]
哈佛认证失效国际生陷绝境 白银TD多空博弈白热化
金投网· 2025-05-23 09:43
白银t+d行情 - 5月23日亚盘时段白银t+d交投于8235元/千克上方 开盘8140元/千克 暂报8216元/千克 下跌0.72% 最高触及8235元/千克 最低下探8140元/千克 短线呈震荡走势 [1] - 技术面显示上方阻力位8320-8400区间 下方支撑位7960-8090区间 [5] 哈佛大学监管事件 - 美国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资格 因其未能管控校园反美言论及支持恐怖主义行为 导致犹太学生等群体受骚扰 [3] - 哈佛将丧失招收国际学生资格 现有6800名国际学生(占总数27%)需限期转学 否则面临居留身份失效风险 [3] - 联邦政府已冻结哈佛26亿美元专项资金 并终止后续拨款 因双方在反犹太主义治理等问题上分歧加剧 [3] 高等教育政策趋势 - 本届政府监管范围延伸至高校多元化政策及政治倾向问题 反映对学术自由和自治权的干预趋势 [4]
美国学生选择“出走”以后:全球留学版图重绘?
虎嗅· 2025-05-23 09:15
海蒂·吉尔曼原本没想过会离开美国上大学。 她成绩优异,关心公共事务,家在加州,目标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但2024年,美国大选落下帷幕,特朗普再次胜出,她第一次认真思考:"我是不 是得走了?" 她说自己"只想找一个能安心读书的地方",结果这个地方不在国内,而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 不仅是留学生被困于签证政策的漩涡中,美国本土的年轻人也开始用脚投票——他们不再将"留美"视为当然,而是主动寻求政治和学术环境更为稳定的地 方,去过"更能安心读书"的大学生活。 听上去有些夸张,但事实上,像海蒂这样"出走"的美国学生,正在变多。他们不是gap year的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打卡欧洲小镇,而是真心实意地 想离开美国——一个他们曾以为自己会自然留在的地方。 这一波"学生出走潮"是否会变成新的常态?目前来看,尚无法量化。但趋势已现。 面对日益不可预测的联邦政策、大学内部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经费的不确定性,美国高等教育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光环。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开放、多 元、具备全球视野的留学版图正在成形。 这几年,跟美国高校有关的关键词,逐渐从"多元""创新""全球化",变成了"裁员""冻结""意识形态争议"。再加 ...
莫让离谱论文玷污学术风气(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还学术以净土,护学人之家园,关键要建立公平公正、鼓励创新的科研生态。"破五唯"受到欢迎,但有 破更要有立。例如,论文固然是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但对于护士等偏实操性的工作而言,不妨按照分 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思路,将"指挥棒"向实操技能倾斜。此外,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关键要长出"牙 齿"。例如,实行动态监管,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杜绝学术期刊"看人下菜""看钱用稿";进一步明晰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分类分级处理,做好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衔接,更好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 最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上的论文惊现"性别乌龙"。子宫肌瘤出现于 男患者,如此错误实在离谱。这不禁令人追问:相关论文何以刊发? 奇葩论文不仅徒增笑柄,更会破坏公平竞争、腐蚀学术根基、浪费公共资源,甚至阻碍科技进步与创 新。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歪风邪气得到明显遏制,但一些乱象仍未绝迹 且日益隐蔽。 例如,学术造假出现"新招",有的科研不够,"PS"来凑;有的抄袭国外同仁,自以为不容易被发 现。"论文工厂"简单炮制,论文代写代发形成黑色产业链,将科研变成流水线操作,制造出大量"雷 同"成果。挂名乱象不断翻新 ...
新华时评|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 2025-05-22 16:23
学术浮躁现象 - 学术界存在急功近利问题,类似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等事件频发,背离科学精神并危害学术生态[1] - 学术研究需长期投入,追求进度和数量导致大量低质重复的"复制品""劣质品",浪费资源且影响创新实效[1] 评价体系问题 - 现行考核制度以论文和项目数量为核心,职称晋升、评奖等均与之挂钩,形成"以数字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1] - 短期功利化考核指标(如表格报告)与基础学科研究规律矛盾,科研人员难以专注[1] - 非科研人员(如高校辅导员、医生)也被卷入论文考核,加剧学术浮躁[1] 改革方向 - 需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论文和项目权重[2] - 部分高校已探索多元评价体系,需全面反映成果创新水平及实际经济社会贡献[2] - 强化"代表作"制度,区分长期突破与短期成果,支持科研人员攻克难题[2] 配套措施 - 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创造良好学术条件[2] - 持续搭建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2]
美国学生写一篇Essay,怎么证明“我不是AI”?
虎嗅· 2025-05-22 10:29
一 周末,儿子跟我说,English 10的老师上周五就布置了一项作业:自定题目,写一篇Essay,篇幅长度为Word4-6页。一些同学已经在写了,他因为上周有AP 考试拖延了。不过,他已经想好了主题,周日晚就开始动手。 昨天吃早餐时,他说已经写了3页。我瞄了一眼屏幕,嚯,密密麻麻,果然干货满满。 "加油加油,一定可以按时交作业的!"我为他打气鼓励。 "今晚11点前。" 于是,吃完晚饭,他就一头钻进房间,奋笔疾书。 二 什么是"动笔之前我就选了'全文由我自己完成'这一项"?我很好奇,打扰了他,专门问了一下。 下午放学回来,又笑嘻嘻地跟我汇报进度:"写了三页半了。" "哇,胜利在望咯!还能撑到4页吧?" "我得想想接下去怎么写——感觉没思路了。"他挠挠头。 "问问ChatGPT啊!"我脱口而出。 "不行,动笔之前我就选了'全文由我自己完成'这一项,不能向AI或他人求助。"他挺了挺背,虽然很单薄,却也是男子汉的背。 吃晚饭时,他又说:"他们有些同学已经跟老师申请延期交Essay了,说写不完。" "你肯定可以按时交的吧,是明天吗?" 按通常做法,学生在写完论文之后,需在Google Form的三项里选择一项,声明: ...
学术把关不宜“唯AI率”
新华日报· 2025-05-22 06:30
避免高校"唯AI率",要强化数据治理,通过纳入多元原创语料、提升检测模型适配能力等方式,让AI查 重"聪明"起来,防止出现"原创作品被检出高AI率、AI生成内容绕过查重"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合理 评价学术贡献,应适当弱化对AI率的权重。毕竟,论文的价值在其"原创性贡献",AI率不能定其学术价 值的高下。 今年年初,上海交大就发布AI的使用规范,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禁止使用、有 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四种类型。对风险较低或师生经讨论达成较高共识,确保使用符合教育教 学目标、伦理规范和技术可靠性要求的AI工具,学校甚至鼓励学生使用。这种探索值得借鉴。培养学 生的AI素养,循序渐进明确AI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规范与边界,构建更为科学、包容的论文评价体 系,或许比要求学生一味降低AI率更为妥帖。 毕业季到来,不少学校要求论文进行AI查重。不过,有高校教师吐槽,明明是学生自己的原创论文, 却被检测出"AI率过高",为通关不得不重新修改以降低"AI率","弄得学生无法正常表达了"。甚至,也 有学生表示,面对误判,自己只能通过加入冗余表达、牺牲表达完整性等方式,来获得"理想的AI率"。 AI查重,无法 ...
王飞跃:加快构建自主学刊体系和评估制度
环球网资讯· 2025-05-21 06:47
此外,把学刊的影响因子等同于其论文学术价值与作者学术水平的不科学风气,实则根植于西方"高被 引学者"等商业性产品的风行,这不应归咎于中国学刊分区分级体系的建设实践。 来源:环球时报 近来,海外某著名学刊发文评议中国科研机构自主创建的学术期刊分区分级体系,并对新近的评析结果 提出疑问,引起广泛关注。文中一些观点与海外相关议论无视甚至曲解现实,广大学者与相关政策制定 者需要审慎甄别,深入思考。 其一,曲解事实,错置因果。例如,文中把近年来华工作学者的离华比例增高归咎于中国的学刊评估, 实属误判。这些人离开中国的原因,大多是个别西方国家一些针对性政策的后果,与期刊评估分区分类 的关联甚微。实际上,中国现行的学术评估,包括学刊分级的实践和文化,对一些海外学者极具吸引 力。美国科研人员所受压力日渐增大,而国内目前清理"假人才""虚回归"的力度持续增强,这恰恰凸显 了中国学术环境的吸引力。 海外发文作者既未关注国内学者诉求、推动毕业与晋升制度改革,反而将海外政治因素导致的学者离华 现象错误归咎于学刊评估,实属错置因果、不合逻辑。 其二,无视源头,失之偏颇。将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中国一个科研机构的学刊分区体系,并 ...
MIT爆火论文被曝数据造假!曾验证AI辅助科研增速44%,诺奖得主都被诓了
量子位· 2025-05-21 04:33
西风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 AI对科学 发现影响的最 佳论文 」被曝造假,MIT发声明与其划清界限! 要知道,这项研究当时一经发表就轰动学术圈,包括Nature在内都争相报道,诺奖得主也为其点赞。 它表明,研究人员使用AI辅助后, 新材 料发现量增加44 %、专利申请量增加39%、下游产品创新提升17% 。 校方严正声明: 该论文应从公共讨论中撤回。 MIT对论文中数据的来源、可靠性、有效性缺乏信心,对论文研究的真实性亦缺乏信心。 目前,该论文作者已离开MIT,相关论文暂未从arxiv上下架。 一系列让人感到意外的数据 这篇论文2024年11月发表在arXiv上,同时向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投稿,也就意味着原本可能即将正式发布。 论文题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作者只有 Aidan Toner-Rodgers 一个人,论文 发布时是 MIT经济系博士生 。 但半年时间不到,它就 因涉嫌关键实验数据造假 ,而被MIT责令撤稿。 论文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美国一家大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