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差平衡

搜索文档
险企固收类投资以“稳”筑基、权益投资以“进”破冰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突围
证券日报· 2025-06-30 01:19
利率环境变化与保险行业动态 - 预定利率降至历史低值1.5%,建立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1] - 利率下行对保险公司有利有弊:压缩新单负债成本但可能影响利差和偿付能力 [2] - 保险公司加速负债端与资产端改革,实现"三差平衡" [1] 负债端转型举措 - 推出预定利率1.5%的分红险产品,降低负债端刚性成本 [2][3] - 分红险预计将占新增保单50%-60%市场份额 [3] - 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推动力度,强化"保险+服务"生态 [2][3] - 提升保单综合价值:扩大疾病保障、加快理赔速度等 [2] 资产端投资策略调整 - 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股票与长期股权投资均超8% [4][5]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总规模达2220亿元 [5] - 加大高股息资产配置,举牌上市公司数量超去年全年 [5] - 通过ABS、S基金等方式参与新能源、AI等新领域投资 [4][5]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债券和权益配置比例将持续提升,权益占比仍有上行空间 [6] - 需优化准备金折现率和权益资产风险因子等监管政策 [7] - 加强资产负债联动管理,防范利差损风险 [7][8] - 提升运营效率控制费用成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8]
保险业深化转型 推进“三差平衡”是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5-29 00:28
利率环境对保险业的影响 - 三季度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大概率调降,从4 025%逐步下调至2 5% [1] - 多数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利率中枢持续下移导致保险业利差损风险加剧 [1] - 保险业利率调整滞后于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会放大利差损风险 [1] - 债券作为险资核心配置资产,其收益与市场利率紧密挂钩,利率下行直接压缩新增投资收益空间 [1] 保险业盈利模式转型 - 行业需从"利差依赖"向"三差平衡"转型,利差、死差、费差分别反映投资收益、风险发生率和运营效率 [2] - 负债端需加速产品结构转型,推广"低保证+高浮动"产品,减少对高保证产品的依赖 [2] - 引入挂钩国债收益率或LPR的动态定价机制,将产品收益与市场利率联动 [2] - 资产端需强化久期管理与多元配置,增持超长期利率债、基础设施REITs等长久期资产 [2] - 加大权益类、另类资产投资比例,增强收益弹性 [2] 提升死差益和费差益的措施 - 加大健康险、定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销售力度,优化定价假设 [3] - 推动"医健险"深度协同,通过健康管理服务降低赔付支出 [3] - 严格落实"报行合一"监管要求,杜绝费用竞争 [3] - 推进组织架构优化与数字化转型,精简冗余环节以压降运营成本 [3] 行业发展趋势 - 低利率环境既是挑战也是重塑竞争优势的机遇 [3] - 需摒弃"规模至上"模式,通过产品创新、资产配置优化等构建新型盈利模式 [3] - 行业需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保险预定利率或将下调 险企一手抓销售一手备新品
证券日报· 2025-05-22 00:53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预期 -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对保险行业产生深刻影响,预计三季度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将下调 [1] - 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型为2.0%,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2] - 预定利率研究值从1月的2.34%降至4月的2.13%,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至1.7%,5年期以上LPR和存款利率下调进一步强化下调预期 [3]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 - 行业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确定基准值 [2] - 当在售产品预定利率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需下调新产品利率,并在2个月内完成切换 [2] - 三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可能持平或低于2.13%,触发普通型产品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25% [3] 行业应对策略 - 险企加大现有产品销售力度并储备新产品,一季度人身险保费1.66万亿元同比下降0.3%,寿险保费减少近1% [4] - 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新上市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中40.7%为分红型,年金险中29.7%为分红型 [5] - 泰康提出"三差平衡"策略,通过风险管控稳定利差、前后端协同增厚死差、控制销售成本优化费差 [6] 市场影响与产品转型 - 预定利率下调将降低险企负债成本但短期削弱产品吸引力,长期可减少利差损风险 [3] - 传统储蓄险需求透支叠加分红险接受度不足,"报行合一"政策限制佣金进一步影响销售 [4] - 保障类产品如健康险需求刚性,预计二季度保费环比回升,行业重点发展浮动收益型和非利率敏感型产品 [5]
招商信诺:超越规模追求 踏上新增长曲线
新浪证券· 2025-05-18 16:38
行业转型背景 -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规模追求时代已经结束 [1] - 过去30年寿险业粗放增长导致价格战、佣金战激烈,负债成本不断攀升 [1] - 低利率环境下投资收益下滑,行业需从规模思维转向结构思维,关注未来增长引擎业务比重 [1] 产品结构转型 - 招商信诺三年来停售固收类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占比从6%提升至70%,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3] - 行业需从固定收益转向浮动收益产品以降低利差损风险,招商信诺已全面转向浮动利率产品 [2][3] - 增额终身寿险火爆成为双刃剑,卖得越多风险越大,资产负债匹配成为突出问题 [2] 经营模式转变 - 寿险公司需摆脱利差依赖,走向死差、费差、利差三差平衡之路 [4] - 日本经验显示保障类业务占比从12%升至34%,国内需发展纯保障型产品 [4] - 招商信诺将健康险作为主攻方向,健康险产品占比达61% [5] 健康险战略 - 招商信诺2025年一季度健康保障类业务同比上升28%,新三年战略全面倾向健康类业务 [5][10] - 公司主动停售固收型储蓄险,主推件均较低的健康险,短期牺牲保费规模 [6] - 聚焦中高端医疗险,市场份额超30%,构建"高端-中端-基础"三级产品体系 [7][8] 健康管理服务 - 招商信诺打造"健康险+服务"战略,自建健康管理公司和互联网医院 [9][10] - 2024年直付网络服务客户达30.95万人次,复旦百强医院覆盖率65% [10] - 构建"3个直通1个管家"四大健康增值服务,服务逾130万客户 [10] 转型成效 -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414.83亿元(同比+19.74%),新业务价值20.4亿元(同比+38%) [11] - 净利润5.59亿元(同比+31.5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5% [11] - 通过持续转型实现价值成长,成为行业转型典型案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