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端医疗险

搜索文档
院外购买创新药也能走商保 多险企推外购药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18:21
医保支付改革与商业健康险发展 - 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速落地叠加药品集采常态化导致公立医院原研药供给趋紧患者院外用药需求激增[1] - 基本医保定位"保基本"商业健康险对减轻医保基金压力支持创新药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创新药支付巨大市场在于商业健康险[1] - DRG/DIP改革通过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给医院带来控费压力改变患者用药渠道和费用承担模式[2] 外购药责任成为产品升级焦点 - 外购药责任指被保险人因医院缺药需院外购药时保险公司按合同报销该费用的保障责任近期众安太平洋新华等险企密集推出相关创新产品[2] - 太平洋健康险指出当前健康保障三大矛盾:老龄化商保需求增长自费医疗负担重带病人群产品供给不足[2] - DRG/DIP模式下医院更关注治疗效率和成本控制对高值原研药使用趋谨慎部分高价药难以进入医院采购范围导致患者转向院外购药[3] 险企产品创新动态 - 众安尊享e生2025版实现外购药械全场景覆盖不限疾病类型药品清单和就诊场景太平洋蓝医保新华医药无忧等产品均将外购药纳入责任范围[4] - 太平洋健康险多款产品涵盖上百种肿瘤创新药和3种CAR-T药品新华保险外购药械不限清单并纳入海南粤港澳等地临床急需进口药[5][6] - 外购药责任普遍设置"三要素"限制:与住院相关需正规处方药品使用必须合理明确免除实验性药品等责任[6] 创新药支付生态构建 - 国家政策明确到2030年建成基本医保为主体商业健康险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体系医保局2025年药品目录调整方案探索创新药商保准入机制[7] - "三除外"政策使创新药不计入医院自费比例指标不纳入集采替代监测不影响DRG/DIP结算机制为商保承担高值药支出提供制度通道[8] - 保险公司构建支付生态需数据精算资源整合客户服务能力新华保险提出通过"大数法则"聚焦高值创新药械构建"药企-支付-患者"闭环[9] 行业转型趋势 - 保险公司从单纯赔付者向整合者转型太平洋健康险强调整合医疗医药资源形成闭环管理众安保险提出从财务工具进化为连接各方的生态枢纽[9] - DRG/DIP改革催生院外用药刚性需求险企产品创新反映行业从单一赔付向多层次保障生态转型商业健康险将在多元化健康需求中扮演关键角色[10]
方正证券:Q2预定利率评估值或为1.96% 保险业资产负债双迎边际改善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0:43
行业评级与市场定位 - 维持保险行业推荐评级 A股四家险企均处于较低历史分位 下行风险小 [1] - 资产端政策加速落地 权益市场回暖叠加利率企稳回升 投资端有望逐步改善 [1] - 负债端储蓄险销售回暖 医改催化中高端医疗险需求释放 报行合一及预定利率调整推动NBVM提升 [1]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 - Q2人身险预定利率评估值预计为1.96% 较上季度同比下降17bp Q3或再迎下调 [1] - 8月末人身险预定利率最高值或下调50bp至2.0% 因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25bp以上 [2] - 监管要求新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后需在2个月内完成新老产品切换 [2] 负债端优化与产品吸引力 - 预定利率下调优化新增保单资金成本 利差损风险持续缓解 分红险收益率预期高于1.5%的银行存款 [3] - Q3进入炒停售阶段 保费增速边际提升 报行合一及产品结构调整(转向分红险)推动NBVM改善 [3] - 负债端成本优化有望带动NBV维持双位数高增长 [3] 资产端改善因素 - 稳定股市政策加速落地 权益市场回暖与利率企稳共同利好险企投资端表现 [1] - 大灾风险减弱助力综合成本率(COR)显著改善 行业基本面趋势延续向好 [1]
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健康险承接医保外用药空间
36氪· 2025-07-02 07:40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药品 [1] - 目录内药品结算价将通过协商确定,采用更严格价格保密机制,且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和集采监测范围 [1] - 政策旨在明确基本医保边界,为商业健康险释放发展空间,解决部分高价值创新药无法纳入医保的问题 [1] 行业影响与机遇 - 商保创新药目录推动商业健康险从"医保外兜底"转向"创新药首保",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覆盖新机制、新靶点药品及高端/重疾需求 [2] - 商业保险参与医保协同治理的角色强化,可发挥风险定价、长期支付和大数据管理优势,提升行业制度地位 [2] - 2024年中国创新药械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商保赔付占比仅7%(124亿元),但年复合增长率达103%,显示巨大增长潜力 [4] 目录调整与实施机制 - 丙类药品目录更名为商保创新药目录,性质转向"推荐清单",商业保险公司或退出直接制定,改由医保部门主导 [3] - 目录调整与医保目录同步申报,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医保或商保目录,商保专家在评审和价格协商中拥有决策权 [5] - 医保部门将提供数据、专家管理等公共服务支持,促进商保与医保资金整合形成保障合力 [5] 产品与服务创新方向 - 商业健康险需探索门诊责任覆盖、特药特械管理、康复护理保障及数字化健康管理,推动从"费用补偿"向"健康价值"转型 [5] - 政策鼓励险企通过创新药投资基金参与研发投资,构建"研产销保"生态闭环,发展药品直付等创新型服务 [6] - 中高端医疗险凭借场景覆盖广、服务集成度高等优势,成为承接品质医疗需求的核心载体 [6]
镁信健康聚焦健康保障需求,推动商业健康险更广覆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5 15:0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个人现金支付占比49%(786亿元),商业健康险支出占比7.7%(124亿元)[1] - 城市定制型医疗险在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上成效显著,但行业面临问题:健康险投保严格,难以覆盖慢病人群等特殊群体;保障范围有限,主要覆盖公立医院普通部,较少涵盖特需部、国际部、私立医院及创新药械[1] 公司战略与创新 - 公司以创新支付解决方案重塑健康保险价值链,2019年推出首款特药保障计划,协助将高临床价值创新药纳入保障范围,建立患者与医保目录外新药的连接纽带[2] - 公司关注带病群体和老年群体需求,开发带病体保险、慢病体保险、特药特病保险等多样化产品,扩大商保筹资规模[2] - 推动传统医疗保险(如惠民保、百万医疗险)责任升级,提升普惠型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覆盖,同时开发中高端医疗险满足中产阶级需求[2] 技术应用与生态合作 - 依托一码直付平台技术,优化保险核赔、理赔环节,实现多场景商保直付,并计划通过AI智能体进一步创新支付模式[3] - 公司定位商保为医药创新生态的"价值引擎",未来将加强险企、药企、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疗健康与保险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覆盖[3]
招商信诺:超越规模追求 踏上新增长曲线
新浪证券· 2025-05-18 16:38
行业转型背景 - 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规模追求时代已经结束 [1] - 过去30年寿险业粗放增长导致价格战、佣金战激烈,负债成本不断攀升 [1] - 低利率环境下投资收益下滑,行业需从规模思维转向结构思维,关注未来增长引擎业务比重 [1] 产品结构转型 - 招商信诺三年来停售固收类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占比从6%提升至70%,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3] - 行业需从固定收益转向浮动收益产品以降低利差损风险,招商信诺已全面转向浮动利率产品 [2][3] - 增额终身寿险火爆成为双刃剑,卖得越多风险越大,资产负债匹配成为突出问题 [2] 经营模式转变 - 寿险公司需摆脱利差依赖,走向死差、费差、利差三差平衡之路 [4] - 日本经验显示保障类业务占比从12%升至34%,国内需发展纯保障型产品 [4] - 招商信诺将健康险作为主攻方向,健康险产品占比达61% [5] 健康险战略 - 招商信诺2025年一季度健康保障类业务同比上升28%,新三年战略全面倾向健康类业务 [5][10] - 公司主动停售固收型储蓄险,主推件均较低的健康险,短期牺牲保费规模 [6] - 聚焦中高端医疗险,市场份额超30%,构建"高端-中端-基础"三级产品体系 [7][8] 健康管理服务 - 招商信诺打造"健康险+服务"战略,自建健康管理公司和互联网医院 [9][10] - 2024年直付网络服务客户达30.95万人次,复旦百强医院覆盖率65% [10] - 构建"3个直通1个管家"四大健康增值服务,服务逾130万客户 [10] 转型成效 - 2024年保险业务收入414.83亿元(同比+19.74%),新业务价值20.4亿元(同比+38%) [11] - 净利润5.59亿元(同比+31.5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5% [11] - 通过持续转型实现价值成长,成为行业转型典型案例 [11]
过度医疗被按下暂停键
虎嗅APP· 2025-05-14 17:36
DRG医改对医疗行业的影响 - DRG医改通过"打包付费"模式抑制过度医疗,将医院盈利模式从"按项目收费"转为"固定费用结算",显著降低次均住院费用(职工医保11169元/次,居民医保7295元/次)[10][13] - 改革后医院控费动力增强,减少非必要检查和药品使用,但可能导致创新药、原研药等院外自费比例上升[16] - 政策预留5%特殊病例通道,允许癌症等重症突破费用限制,为创新药保留使用空间[23] 百万医疗险市场变化 - DRG导致住院费用下降,使主流百万医疗险1万元免赔额设计面临失效风险(超半数参保人住院花费不足万元)[14] - 外购药保障不足问题凸显,部分产品(如中国人寿E康悦、新华康健华尊)未覆盖外购药报销[18] - 行业龙头众安在线"尊享e生"系列保费下滑28%(2024年46.61亿元 vs 2023年65.15亿元),反映市场冲击显著[28] 保险行业应对策略 - 产品迭代聚焦三大方向:降低免赔额(如人保好医保旗舰版实现0免赔)、扩大外购药范围(众安尊享e生2025版取消药品清单限制)、延长保证续保周期(太保蓝医保提供20年保证续保)[29][31][33] - 中高端医疗险作为替代方案推出,但因年保费达2000-6000元且仍存外购药限制,难以替代百万医疗险主流市场[40][43] - 中保协牵头构建商保药品目录体系,推动"医院直赔+商保直付"闭环,长期或缓解外购药报销难题[25] 投资者关注要点 - 产品竞争力分化:人保、太保、众安等快速迭代企业市场份额或提升,未跟进企业(如中国人寿)面临竞争优势下滑[35] - 保障功能结构性变化:小病场景报销能力减弱,但大病保障仍有效(癌症患者自费7万仍可报销6万)[20][26] - 未来观察指标包括:商保目录落地进度、医院处方外流政策松动程度、产品续保率变化等[25][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