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水统筹
icon
搜索文档
到二0三0年遂宁要建成十二条省级幸福河湖 让水也成为一张城市名片
四川日报· 2025-10-30 15:17
河湖管护模式 - 建立“行政河长+技术河长+河道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的“五长共治”河湖管护模式 [5][7][8] - 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3万余次,整改涉河问题1409个,整改率达到85% [9] - 创新推行河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明确5大重点任务 [9] - 开展10次跨界联合巡河,召开7次联席会议 [9] 水资源保护成效 - 涪江流域11处省考断面最小下泄流量和生态流量日均达标率均在90%以上 [11] - 2024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约11.7%、9.9% [11] - 全市9个国省考断面平均水质达标率100% [6] 水环境治理进展 - 2024年以来完工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5个,建成污水管道88.8公里 [11] - 消除雨污合流管道117.6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9.9% [11]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51.6万吨 [11] - 河东新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024年累计处理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尾水达一级A标准 [10] 水生态优化与城市发展 - 打造全省最大环湖城市湿地公园群,用生态走廊串联公园湿地 [11] - 依托26平方公里观音湖策划“未来水世界”项目,发展水上运动和滨水消费场景 [12] - 计划到2030年建成12条省级幸福河湖 [6]
北京顺义:补足水、护好水、善用水,潮白河重获新生
中国环境报· 2025-10-14 16:13
水资源补给与生态修复 - 通过南水北调等多水源联合调度,自2015年以来累计向潮白河水源地补水超10亿立方米,并于2021年5月实现断流22年后全线贯通 [2]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落实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有效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 [2] - 新增13条补水线路,范围覆盖区内三大流域,加强全区河道水系互联互通 [2] 水环境治理与水质提升 - 新建大型污水处理厂使全区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42.4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处理率由2020年77.6%提升至2024年93.8% [3] - 2024年顺义区6个国考、市考断面优良水体比率首次达到100%,无劣Ⅴ类水体,创历史最优 [4] - 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治污攻坚向生态提质转变 [3][4] 生态系统恢复与亲水空间建设 - 2020年至2023年持续增殖放流,2023年潮白河顺义段发现鱼类22种,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5]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野鸭、黑天鹅等鸟类数量逐年增加,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 [5] - 2024年8月"潮白河1号"航船通航,并开辟4.25公里生态慢行道,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5] 管理与协作机制 - 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河湖安全 [3] - 深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推动水污染防治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升级 [4] - 累计修复混凝土路面940平方米,维护护栏网692平方米,修剪树木850余棵,打造安全舒适亲水空间 [3]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
河南日报· 2025-08-01 07:1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践(三门峡案例) - 精准治污方面,持续改善天鹅湖水质,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推动弘农涧河等支流水质提升至Ⅱ~Ⅲ类,清理河道42条125公里,国控及省控10个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1] - 综合治理方面,关停封堵小秦岭矿区矿坑千余处,清运矿渣数百万吨,投入4.4亿元治理资金修复矿山5610亩,黄河湿地鸟类与植物种类倍增,小秦岭水质达Ⅱ类标准[1] - 法治与科技方面,颁布全国首部《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设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大天鹅研究中心",构建融合视频智能分析、物联网及3S技术的综合监管系统[1] 河南省整体生态保护成效与举措 - 高层部署与顶层设计方面,成立由省委书记及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编制多项专项规划,率先实施黄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与山东、陕西签订跨区域执法联动协议[2] - 系统治理成效方面,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达到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超过90%,2024年流域PM2.5及PM10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3.0%和13.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100%[2] - 专项行动方面,协同推进流域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开展"清废行动"及"清四乱"等,高标准完成4594座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2] 未来生态保护工作方向 - 科学谋划方面,系统开展"十四五"总结评估与"十五五"规划研究,将流域综合治理融入水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各环节[3] - 巩固治理成效方面,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提升监管与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攻坚行动,确保黄河干流Ⅱ类水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3] - 协同治理方面,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及"水陆统筹"治理体系,从关注指标改善向关注人民群众获得感延伸[3]
“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流域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转变”,对此该如何理解?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07:11
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转变 - "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流域目标从"好Ⅲ水体比例"转向"优良水体比例",海洋目标从理化指标改善转向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1] - 治理思路从水环境质量改善向水生态系统健康转变,强调河流生态多样性与海湾生物群落完整性[1] - 战略部署回应人民对"清水绿岸、鱼鸥共舞"的生态需求,体现治理规律的深度把握[1] 当前治理成效与挑战 - 2024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0.4%,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83.7%,为更高标准目标奠定基础[2] - 部分水体存在生态系统完整性不足、生物多样性低、生境连通性弱等问题[2] - "十四五"期间长江流域率先建立涵盖水生生物、水生境等类别的综合评价体系[3] 政策实施与技术支撑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治理进入生态系统健康导向阶段[4] - "十五五"将新增水生生物指标监测,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滨海生态廊道修复等工程[4] -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吸引资金投入生态修复[4] 行业行动方向 - 需提前部署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如清理整治小水电站并保障生态流量[4] - 强化陆海联动系统性恢复海湾生态链,推动流域自然湿地恢复工程[4] - 要求企业适应更高环保标准,参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4][5]
七部门发文保护建设“美丽河湖”,多方解读
第一财经· 2025-06-18 10:59
政策背景与意义 -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是国家继2015年"水十条"后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该方案标志着水生态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转变 [3][5]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美丽河湖建设是水生态保护承前启后的标志性工作,需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 [6] 治理模式转型 - "水十条"推动水环境治理三大转型:目标从总量控制转向水质安全,范围从单一行业扩展到流域综合治理,机制从分散管控升级为排污许可制、河长制等协同模式 [2] - 当前治理需从质量改善为主转向质量改善与风险管控并重,并实现生态价值多维融合 [5] - 长江流域采用"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精准治理,重点攻坚总磷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蓝藻防控 [7] 流域治理现状与挑战 - 长江流域水生态总体较好但治污压力大,局部存在生态流量不足、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2][7] - 黄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连续三年II类水质,优良水体超90%),但水资源开发率达80%,部分支流断流频发(2024年16条支流断流102次),生态空间破坏严重 [7][8] - 淮河流域需重点解决城乡面源污染,通过湖泊治理、缓冲带修复等措施提升生态稳定性 [10] 实施路径与目标 - 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的治理体系,强化流域差异化管控,形成多方协同格局 [6] - 2023年纳入2573个水体建设美丽河湖,长江流域占897个(超1/3) [7] - 通过生态扩容与污染减排协同发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