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不投
搜索文档
段永平最新发声:看懂公司远比看懂K线重要
中国证券报· 2025-11-12 04:09
投资理念 - 投资的核心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看懂公司很难,不懂生意则投资难做 [1] - 投资“简单却不容易”,理念易懂但实践极难 [1] - 投资成功不在于知道多少公司,而在于真正理解几家公司的生意模式,即“不懂不投” [2] - 投资不是频繁交易,而是集中下注于真正看得懂的生意,投资节奏缓慢,比喻为“打孔机”,应该还没有用完20个孔 [1] - 不预测市场,不追逐热点,只关注企业本身的价值创造 [1][5] 投资案例与标的分析 - 真正重仓投资的公司屈指可数,包括网易、雅虎、苹果、伯克希尔、茅台、腾讯 [2] - 当前主要重仓股票为苹果、茅台、腾讯 [2] - 投资网易成功的原因在于本身做游戏出身,认为其团队热爱游戏且商业模式不错,加上当时股价极低,在市场恐慌中满仓买入,6个月股价上涨20倍,最终赚了100多倍 [2][3] - 投资苹果始于2011年,当时已清晰看到其从硬件公司向软硬一体平台的转型,商业模式变化明显 [2] - 看重苹果公司的用户导向,认为其非常在乎把东西做好和用户体验,并举例如推迟三年推出大屏手机是犯了大错误但最终仍回归用户需求 [3] - 通用电气是少数失误案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买入但很快退出,认为其商业模式不好,按现在的水平不会投资 [2] - 对不喜欢的公司应果断卖出 [2] 投资原则与决策框架 - 提出“不为清单”概念,即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通过不做不合适的事情来减少错误,提高做对事情的概率 [3] - 对“安全边际”的独到理解在于,其并非指价格便宜,而是指对公司的理解程度,真正的保护来自于对企业的深刻理解 [3] - 投资中“理性”比“聪明”更重要,以投资网易为例,因为投入资金不多所以能理性持有,若资金量小则难以保持理性 [4] - 投资决策需考虑机会成本,例如如果可以一年赚十几个点,可能就没必要买苹果 [5] -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真正的理解能让投资者超越市场波动,聚焦企业价值创造 [5]
段永平罕见长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看懂公司很难”
中国证券报· 2025-11-12 00:02
投资理念 - 投资的核心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看懂公司很难,理念易懂但实践极难 [1] - 投资成功不在于知道多少公司,而在于真正理解少数几家公司的生意模式,不懂不投是核心哲学 [3] - 投资不是频繁交易,而是集中下注于真正看得懂的生意,投资生涯中重仓公司不超过十家,用“打孔机”比喻投资节奏 [1] 公司分析框架 - 特别看重企业文化,尤其是用户导向,认为苹果用户导向做得很好,非常在乎把东西做好和用户体验 [4] - 提出“不为清单”概念,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通过不做不合适的事情来减少错误,提高做对事情的概率 [4] - 对“安全边际”有独到理解,认为其不是指价格便宜,而是指对公司理解的深刻程度,真正的保护来自于对企业的深刻理解 [4] 具体投资案例 - 早期最成功案例是网易,因本身做游戏出身,认为网易团队热爱游戏且商业模式不错,加上股价极低,现金比市值高,在市场恐慌中满仓买入,6个月涨了20倍 [2] - 苹果是近年来最重要持仓,2011年买入时已清晰看到其从硬件公司向软硬一体平台的转型,这是行业内看得见的东西 [2] - 茅台和腾讯是长期持有的公司,自称主要重仓股票为苹果、茅台、腾讯三只 [2] - 通用电气是少数承认的失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买入但很快退出,认为其商业模式不好,按当前水平不会投资 [2] 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 投资中“理性”比“聪明”更重要,保持理性很难,回顾网易投资时能拿久是因为金额不大可以理性思考 [5] - 普通人不需要懂太多公司,与其广撒网不如深耕少数能理解的行业和企业 [5] -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懂生意很重要,真正的理解会让人超越市场波动,聚焦于企业本身的价值创造 [5] - 对于当前苹果直言“不便宜”,指出投资要看机会成本,若能年赚十几个点可能没必要买苹果,但对只能获得1%银行利息的资金来说仍是更好选择 [5]
巴菲特说不懂不投,达里奥做分散配置,两者有矛盾吗?
雪球· 2025-07-10 16:15
投资理念对比 - 巴菲特的核心投资哲学是聚焦能力圈,坚持"不懂不投"原则,强调深度理解少数标的[1] - 达里欧采用"全天候分散配置"策略,通过低相关性资产组合抵御系统性风险[2] - 两种理念引发投资实践中的核心矛盾:深度聚焦vs广度分散[3] 常见投资误区 - 投资者常将市场熟悉度等同于认知深度,典型表现为:过度集中A股(2022-2024年持续回调)、超配房地产(面临人口拐点冲击)、过度依赖银行存款(利率下行侵蚀购买力)[3] - 基金投资存在行为偏差,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高峰往往对应市场阶段性顶部,形成"不懂但投"现象[3] - 伪分散配置普遍存在,例如同时持有A股消费/医药等行业基金,实则未实现跨资产低相关性[5] 风险认知重构 - 真正的"懂"应聚焦风险识别而非涨跌预测,需明确:历史收益特征(年化收益/最大回撤)、波动驱动因素、组合功能定位[9] - 过度自信比认知不足更危险,典型案例:达里欧虽准确预测南美债务危机,但低估政策干预可能性导致重大损失[6][7] - 关键风险指标显示:中证全指与中债指数呈现-0.3相关性,与美股/黄金相关性低于0.2[11] 组合构建实证 - 股债组合较纯A股组合最大回撤降低15个百分点,全球配置(加入美股)进一步平滑波动但收益微降[16] - 最优组合(股+债+商品)实现年化收益8.2%同时将回撤控制在18%以内,验证低相关性资产配置价值[16] - 现金仓位管理至关重要,巴菲特长期保持20%+现金储备,实现在能力圈内的深度分散[17] 理念融合路径 - 马科维茨组合理论揭示不存在完美资产,需在风险收益间寻找平衡点[17] - 分散配置本质是承认认知局限性,需选择风险特征清晰的标的进行广度分散[17] - 两种策略终极目标一致:在可控风险下获取最优收益,关键在于建立可解释的风险管理体系[17]
巴菲特的“不懂不投”错了吗?
雪球· 2025-06-21 13:38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讨论 - 文章核心观点是对"不懂不投"投资理念的批判性思考,提出普通人容易陷入"自以为懂"的认知误区[4][12] - 有观点认为巴菲特"不懂不投"的局限性在于:1)阻碍投资起步[4] 2)忽略已有优势领域的专注价值[4] 3)可能成为回避新领域的借口[4] 普通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 多数创业者对开店等实业投资存在认知偏差,调研后仍因市场变化/突发事件导致失败[6][7][9][10] - A股投资者同样存在高估认知深度的现象,最终因风险意识不足造成亏损[12] - 成功者言论存在幸存者偏差,炒币致富案例被过度传播而失败案例被忽视[15][17] 分散配置的应对策略 - 提出通过永久组合/全天候组合实现跨资产(股债商品等)/跨市场(中美港股等)配置[19] - 承认对细分资产研究不足,但掌握资产轮动/非相关性等核心配置逻辑[23] - 雪球推出三分法配置工具,通过资产/市场/时间三维分散降低风险[26] 市场参与者的自我认知 - 引用瑞典调查显示90%司机自认驾驶技术超平均水平,类比投资者容易高估能力[25] - 建议普通投资者警惕成为"傻子市场"中的弱势方,优先选择平均收益策略[26]
上海中广云智投:为什么说“不懂不投”是新手最重要的护城河?
搜狐财经· 2025-05-25 06:51
投资原则 - "不懂不投"是投资领域的黄金法则,核心价值体现在风险控制、知识积累、长期视角与心理建设四个维度 [1] 风险控制 - 新手投资者常因信息不对称或盲目跟风陷入投资陷阱,例如2021年虚拟币市场火爆时大量缺乏区块链基础的投资者涌入最终因政策收紧与市场泡沫破裂遭受重大损失 [2] - "不懂不投"要求投资者充分理解资产属性、风险特征后再行动,例如未弄清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差异可能导致在市场回调时因恐慌割肉 [2] - 金融市场中"庞氏骗局"通过高收益承诺掩盖底层资产的不透明性,坚持"不懂不投"能帮助投资者追问资金流向和收益来源可持续性以避开陷阱 [2] 知识积累 - "不懂不投"倒逼投资者建立学习闭环,例如投资新能源行业需先掌握上游锂矿资源、中游电池技术、下游整车制造的竞争壁垒与政策风险 [3] - 通过研读行业白皮书、企业财报能识别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而非仅因"碳中和"概念跟风买入 [3] - 理解市场规律如"美债收益率倒挂通常预示经济衰退"能帮助投资者调整权益类资产仓位而非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 [5] 长期视角 - "不懂不投"与长期主义形成正向循环,例如理解"股市长期回报与企业盈利增长正相关"的原理能在市场低迷时坚持买入通过复利效应积累财富 [6] - 过去十年沪深300指数年化回报率达8%但实现这一收益的投资者不足三成因短期波动中的非理性操作 [6] - 未建立对复利的认知容易陷入"追涨杀跌"恶性循环例如因不了解行业周期在股价回调时恐慌离场错失长期收益 [6] 心理建设 - 投资是反人性的游戏投资者常因"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心理偏差做出错误决策 [7] - "不懂不投"通过设置认知门槛帮助投资者建立决策纪律例如未深入研究商业模式能避免成为"接盘侠" [7] - 减少"锚定效应"的影响理解企业估值逻辑能基于基本面而非历史价格做出理性判断 [8] 结语 - "不懂不投"要求投资者将"学习-实践-反思"形成闭环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力圈 [9] - 当投资者能清晰回答"企业靠什么赚钱""行业天花板在哪里""风险点是什么"时"不懂不投"便已内化为认知本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