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收益比

搜索文档
连续加仓
中国基金报· 2025-08-11 14:01
市场资金流向 - 8月8日A股市场震荡调整,三大指数集体小幅收跌,两市成交额合计1.74万亿元,股票ETF当日获资金净流入19.40亿元 [1] - 8月以来股票ETF连续6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近150亿元,其中上周(8月4日-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130亿元 [1] - 港股相关ETF保持强劲"吸金"势头,近5个交易日资金流入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超31亿元,流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超29亿元 [1] ETF资金净流入情况 - 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1只,行业及策略主题ETF"吸金"力度居前 [2] - 华宝300现金流ETF、嘉实科创芯片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位居净流入前三,金额均超过5亿元 [2] - 资金净流入前20大股票ETF中,港股相关ETF有11只,涉及创新药、互联网、科技、非银等方向 [2] - 半导体芯片相关ETF有3只进入净流入前20,软件、军工、煤炭及大盘价值等相关ETF各有1只 [2] 主要基金公司ETF表现 - 易方达基金旗下恒生科技ETF易方达净流入1.3亿元,香港证券ETF净流入1.2亿元 [2] - 华夏基金中证1000ETF和信创ETF单日净流入分别达1.01亿元和0.79亿元,最新规模分别达410.1亿元和7.06亿元 [3] ETF资金净流出情况 - 8月8日"失血"金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4只 [5] - 跟踪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等宽基指数的ETF,以及游戏、消费、人工智能等行业ETF"失血"金额靠前 [5] - 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合计资金净流出金额超10亿元,2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超5亿元 [5] 市场整体表现 - 上周A股保持震荡上行态势,沪指连涨4日,上周五一度站上3645点创年内新高 [6] - 当周5个交易日股票ETF合计净流入超130亿元,港股创新药、港股互联网及现金流等相关ETF资金净流入靠前 [6] - 跟踪沪深300、科创50、创业板、上证50等宽基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较多 [6]
连续加仓
中国基金报· 2025-08-11 13:54
市场资金流向 - 8月8日A股市场震荡调整,三大指数集体小幅收跌,两市成交额合计1.74万亿元,股票ETF当日获资金净流入19.40亿元 [2] - 8月以来股票ETF连续6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近150亿元,其中上周(8月4日-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130亿元 [2] - 港股相关ETF保持强劲"吸金"势头,近5个交易日资金流入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超31亿元,流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超29亿元 [2] ETF资金流入情况 - 截至8月8日,全市场股票ETF共1167只,总规模为3.80万亿元 [4] - 8月8日资金净流入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1只,华宝300现金流ETF、嘉实科创芯片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位居前三,净流入金额均超过5亿元 [4] - 资金净流入前20大股票ETF中,港股相关ETF有11只,涉及创新药、互联网、科技、非银等方向;行业主题方面,半导体芯片相关ETF有3只 [4] - 头部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基金旗下恒生科技ETF易方达净流入1.3亿元,香港证券ETF净流入1.2亿元;华夏基金中证1000ETF和信创ETF单日净流入分别达1.01亿元和0.79亿元 [5] 资金流入排行 - 300现金流ETF以18.17亿元净流入位居榜首,最新规模25.49亿元 [6] - 科创芯片ETF净流入5.61亿元,最新规模320.21亿元 [6] - 港股创新药ETF净流入5.37亿元,最新规模172.67亿元 [6] - 港股通互联网ETF净流入4.05亿元,最新规模636.56亿元 [6] 资金流出情况 - 8月8日"失血"金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ETF有24只,跟踪沪深300、创业板、科创50等宽基指数的ETF,以及游戏、消费、人工智能等行业ETF"失血"金额靠前 [7][8] - 净流出前20大股票ETF中,3只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合计资金净流出超10亿元,2只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超5亿元,2只跟踪科创50指数的ETF资金净流出合计亦超5亿元 [8] - 行业ETF方面,游戏、消费人工智能、光伏、医药等相关ETF资金净流出较多 [8] 市场展望 - 当前A股胜率偏低,赔率中等,负债端持续改善,预计下半年A股市场将延续估值中枢温和抬升背景下的宽幅震荡格局 [9] - 在政策托底与资金面合理充裕的支撑下,市场仍有望维持震荡向上的"慢牛"格局,结构性机会依然较多 [9]
远东宏信(03360):2025年中期业绩点评:发力普惠,追寻更好风险收益比
东北证券· 2025-08-03 19:4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 1亿元 42 3亿元和44 8亿元 对应同比增长3 8% 5 5%和5 9% [4] 财务表现 - 1H25实现营业收入173 36亿元 同比下降3 9% 归母净利润21 64亿元 同比增长3 8% 平均权益收益率8 66% 同比提升0 17个百分点 [1] - 金融及咨询业务收入110 90亿元(yoy+2 1%) 毛利率57 5%(+1 7pct) 设备运营收入43 50亿元(yoy-10 7%) 毛利率21 6%(-10 4pct) 产业运营收入17 97亿元(yoy-15 5%) 毛利率18 0%(-3 9pct) [1] - 2024年 1H25现金派息率分别为56%和50% 未来派息率有稳定基础和提升空间 [4] 资产与收益 - 生息资产规模2666 26亿元 环比增长2 3% 城市公用行业占比下降3 1pct至30 7% 机械制造行业规模196 98亿元 环比增长20 7% [2] - 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8 08%(+0 02pct) 计息负债成本率4 02%(-0 04pct) 净利息收益率4 51%(+0 03pct) [2] - 金融资产与负债久期匹配良好 资产久期超过负债久期且环比提高 [29][30] 普惠金融业务 - 普惠金融生息资产规模221 92亿元 环比增长28 7% 收入14 51亿元(yoy+124 1%) 收益率14 72% 显著高于金融业务整体的8 1% [3][34][35] - 普惠业务关注率5 8% 略高于金融业务整体水平 但公司已建立优秀风控程序 [3][40] 资产质量 - 不良率1 05% 关注率5 51% 分别环比下降0 02和0 07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227 33% 环比持平 [3][36][37] 行业分布与结构 - 金融及咨询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64 0%(+3 7pct) 设备运营占比25 1%(-1 9pct) 产业运营占比10 4%(-1 4pct) [1][13] - 城市公用行业在生息资产中占比30 7%(-3 1pct) 仍为最大行业 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增速最快(+20 7%) [2][24]
投资长跑选手的“攻守道”——访华商润丰混合基金经理胡中原
上海证券报· 2025-07-27 21:57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采用"双重分散"组合管理策略,包括行业分散和个股分散,单一细分赛道持仓不超过30% [3][4][9] - 行业分散通过配置低相关性的行业降低组合波动,同时纳入高成长的进攻性板块和稳定增长的防御性板块 [3][9] - 个股分散对个股持仓予以限制,避免过度集中 [3][9] 业绩表现 - 华商润丰灵活配置混合A近7年净值涨幅高达193.98%,大幅超越23.94%的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和12.11%的沪深300指数涨幅 [5] - 2019年至2024年,该基金每年均取得正收益,展现出穿越周期的持续盈利能力 [5] - 2022年4月A股单月下跌超6%时,华商润丰A仅回撤5.3%,表现优于多数基金 [10] 投资框架 - 以中观行业比较为核心,个股选择淡化阿尔法 [5] - 基于对行业周期与胜率的判断,选择营收和利润趋势向上且持续性较为明确的行业进行配置 [6] - 不预设行业偏好,只看营收和利润趋势更明确、风险收益比更高的行业 [6] 行业轮动操作 - 2021年5月清仓白酒、医药等核心资产,转而布局煤炭和生猪板块 [7] - 2022年11月从新能源板块切换至消费板块 [7] - 2024年11月从军工板块切换至海外需求旺盛的轮胎板块 [7] - 提前布局光模块、PCB等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受益的细分行业 [7] 风险控制 - 通过仓位调整控制风险,2020年二季度将股票仓位从6.80%提升至83.63% [9] - 2022年清仓光伏板块,切换至大跌但行业基本面扎实的白酒龙头 [9] 市场观点 - 当前市场正处于有利位置,结构性机会值得期待 [11] - A股支撑来自政策效应持续强化、市场资金面充裕、产业发展带来结构性投资机会 [12][13] - 人工智能应用持续深化,带动光模块、PCB、服务器等产业链发展 [13] - 新消费领域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消费需求崛起 [13] - 创新药研发突破、可控核聚变、固态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 [13]
为什么身边有钱人,家里有多套房,却捂住不抛售?真实原因太扎心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43
房产持有者的投资逻辑 - 房产已超越居住功能成为资产配置关键一环 2025年上半年一线城市租金收益率稳定在2 5%至3 2%之间 [1] - 核心地段住宅保值率高达98 7% 被视为"硬通货"和抵御风险的坚实堡垒 [2] - 2024年CPI上涨2 0% 房产投资相比银行存款更具抗通胀优势 [2] 房产的战略地位 - 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扮演"压舱石"角色 提供相对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2] - 私募基金观点认为在不确定时代持有优质房产等同于持有安全感 [3] - 高净值人群房产配置比例达32 5% 仍是重要资产配置方向 [1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4年以来调控政策松动但"房住不炒"基调未变 市场趋于理性 [5] - 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5% 支撑住房需求 [5] - 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限 新增住宅用地受严格控制 价格获有力支撑 [5] 投资回报分析 - 2024年北京核心地段房租涨幅达4 2% 跑赢通胀 [6] - 房产提供持续现金流回报 对现金流管理至关重要 [6] - 风险收益比合理 安全稳健优于高风险高收益 [10] 长期价值考量 - 优质地段房产随时间推移价值愈发凸显 [5] - 用于财富传承 实物资产传承简单且长期增值 [7] - 提前布局雄安新区 粤港澳大湾区等潜力区域 [8] 税务与流动性 - 持有房产比频繁买卖更具税务优势 [6] - 低流动性成为"强制储蓄"手段 匹配富裕人群现金流需求 [12] - 中国房产在全球配置中仍具吸引力 考虑政治稳定等因素 [12] 投资理念差异 - 富人注重长期战略价值 普通投资者侧重短期套利 [7] - 追求稳健长期收益而非短期暴利 [12] - 需要专业知识理解市场 政策 经济 人口等多重因素 [13]
巴菲特说不懂不投,达里奥做分散配置,两者有矛盾吗?
雪球· 2025-07-10 16:15
投资理念对比 - 巴菲特的核心投资哲学是聚焦能力圈,坚持"不懂不投"原则,强调深度理解少数标的[1] - 达里欧采用"全天候分散配置"策略,通过低相关性资产组合抵御系统性风险[2] - 两种理念引发投资实践中的核心矛盾:深度聚焦vs广度分散[3] 常见投资误区 - 投资者常将市场熟悉度等同于认知深度,典型表现为:过度集中A股(2022-2024年持续回调)、超配房地产(面临人口拐点冲击)、过度依赖银行存款(利率下行侵蚀购买力)[3] - 基金投资存在行为偏差,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高峰往往对应市场阶段性顶部,形成"不懂但投"现象[3] - 伪分散配置普遍存在,例如同时持有A股消费/医药等行业基金,实则未实现跨资产低相关性[5] 风险认知重构 - 真正的"懂"应聚焦风险识别而非涨跌预测,需明确:历史收益特征(年化收益/最大回撤)、波动驱动因素、组合功能定位[9] - 过度自信比认知不足更危险,典型案例:达里欧虽准确预测南美债务危机,但低估政策干预可能性导致重大损失[6][7] - 关键风险指标显示:中证全指与中债指数呈现-0.3相关性,与美股/黄金相关性低于0.2[11] 组合构建实证 - 股债组合较纯A股组合最大回撤降低15个百分点,全球配置(加入美股)进一步平滑波动但收益微降[16] - 最优组合(股+债+商品)实现年化收益8.2%同时将回撤控制在18%以内,验证低相关性资产配置价值[16] - 现金仓位管理至关重要,巴菲特长期保持20%+现金储备,实现在能力圈内的深度分散[17] 理念融合路径 - 马科维茨组合理论揭示不存在完美资产,需在风险收益间寻找平衡点[17] - 分散配置本质是承认认知局限性,需选择风险特征清晰的标的进行广度分散[17] - 两种策略终极目标一致:在可控风险下获取最优收益,关键在于建立可解释的风险管理体系[17]
警惕熊市反弹陷阱!高盛:当前股市如同“带刺的玫瑰”
智通财经· 2025-05-06 19:24
市场特征分析 - 全球股市近期呈现典型的熊市反弹特征,波动剧烈且方向反复无常,投资者普遍承受压力 [1] - 高盛策略师指出当前股票投资风险收益比极不理想,熊市中的剧烈反弹属于常态而非特例 [1] - 市场最大驱动力仍是不确定性,投资者未形成长期共识,价格波动主要受短期新闻头条和美国关税政策演变驱动 [1] 投资者行为 - 投资环境上下行空间均受限,决策陷入"标题风险"迷雾,投资者面临追反弹或错过行情的两难抉择 [3] - 野村证券数据显示多数投资者在4月初降低风险敞口后被迫追高买入,罕有仓位能充分获益 [3] - 对冲基金总杠杆率回升至长期分布的96%分位,散户买入力度创2017年以来纪录,个股和ETF均获资金流入 [9] 历史数据参考 - 1980年以来全球熊市反弹平均持续44天,涨幅达14%,当前自4月7日低点已反弹18% [3] - 历史重大事件反弹数据显示:2008年GFC期间最大单次反弹持续47天涨幅23.8%,2020年新冠反弹46天涨幅27.7% [4] 资金流动动态 - 系统化宏观投资者上周买入规模510亿美元,预计本周达570亿美元,但信号反复可能减缓资金流入速度 [8] - 摩根大通监测显示战术仓位处于中性状态,周度仓位仅温和增加 [8] - 高盛监测到融资利差与股市涨势背离,显示宏观投资者正趁涨势削减股票敞口 [6] 政策影响 - 美国对华关税立场出现缓和迹象,但市场已消化大部分预期,美联储政策表述将加剧波动 [6] - 高盛强调当前估值显示下行风险有限但上行空间同样受限,关税政策快速逆转未造成持久经济损害 [1]
【广发宏观陈礼清】3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大类资产配置月度展望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4-02 21:48
大类资产表现 - 2025年3月大类资产表现为黄金>LME铜>原油>恒指>0>沪深300>中债>欧指>恒生科技>美元>日经>道指>纳指 [1] - 黄金领跑创下新高,伦敦金YTD至19.3%,开年以来最大回撤仅3%,"风险收益比"位列大类资产之首 [1] - 商品中贵金属、有色偏强,原油低位反弹,国内钢煤偏弱运行,广谱工业价格指数BPI先上后下 [1] - 全球股指延续risk off,美股恐慌指数大幅抬升,纳指反弹遇阻 [1]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小幅下行1BP至4.23%,市场对美国经济滞胀担忧犹存 [1] - 国内股债整体呈"跷跷板"效应,万得全A全月小幅下行0.4%,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月小幅上行0.1个点 [1] 宏观交易主线 - 资产主要围绕四条核心线索:经济底盘缓步抬升基本确认、外部关税不确定性带来预期与现实"折返跑"、全球风险资产"risk off"延续、关税促发避险情绪升温 [2] - 黄金在风险资产回调中创新高、白银波动跟随,铜价偏强运行 [2] - 万得全A指数一季度涨幅2.8%,1-2月录得"开门红",3月以来指数层面收益转负为-0.4% [63] 宏观经济坐标 - 3月国内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分别回升至50.5%、50.3%、53.4%,显示国内一季度开局平稳 [3] - 预计3月CPI环比、同比分别回升至-0.04%、+0.27%;PPI环比、同比分别为-0.09%、-2.19% [3] - 预计一季度实际GDP、名义GDP同比分别为5.32%、4.61%,实际增速在2025年首季实现高开,但名义增长中枢仍处相对低位 [3] 权益资产驱动因素 - 4月将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和更多上市公司财报,迎来基本面验证期 [4] - 4月"对等关税"将靴子落地,经济影响将趋于明朗 [4] - 政策大概率继续升温,"择时降息降准"迎来更合适的时间窗口 [4] 宏观择时信号 - M1-BCI-PPI择时体系显示2025年4月中旬-5月中旬的沪深300择时信号将有所提速 [5] - 开年以来BCI指数连续三个月好转,在三维择时体系中贡献度最高 [5] - 该择时策略在2024年以来收益率为16.90%,超额收益为2.45% [5] 股债性价比 - 3月A股相对债券的赔率空间进一步向正常区间演绎 [6] - 经中枢调整后的股债性价比处于2015年以来的17.4%分位,较2月有所回升 [6] - 该策略自2024年初以来收益率为12.15%,超额收益为4.29% [6] 红利资产择时 - 近期六维度择时因子提示红利得分有所回升 [7] - 中证红利与沪深300的股息之差为3.81%,为2015年以来的86.3%分位 [134] - 该方案自2024年以来收益率为30.71%,跑赢基准收益15.17% [7] 估值宏观偏离度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万得全A市盈率TTM为18.38倍 [8] - "P/E-名义GDP增速"处于滚动五年的+0.42倍标准差,较上月更趋于合理 [8] - 若未来名义GDP增速能够进一步走高至5%,估值空间会进一步打开 [8] 权益与债券比较 - 一季度实际增长大概率实现高开,但价格端的好转、信用周期的启动仍待观察 [9] - 3月以来A股自身赔率指标变化不大,但由于债券赔率有所回归,A股相对债券的赔率优势进一步消耗 [9] - 美股赔率亦有所修复,中美股市相对位置已从前期的A股的极致性价比转为趋于正常化 [9] 黄金定价框架 - 利率锚的下移是黄金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一 [10] - 若未来实际利率继续下行25~50BP,与基本面匹配的黄金空间将上移动至3199-3270美元/盎司 [10] - 当前黄金交易活跃度高,RSI指标已连续一个月处于70超买区间 [10] 短期不确定性 - 外部逆全球化因素,4月初迎来新一轮关税加征时点 [11] - 经济修复趋势仍不稳固,3月BCI、EPMI较高,但PMI环比斜率并不足够强 [11] - 潜在的广谱流动性波动和"四月决断"的季节性效应 [11]
基金经理请回答 | 对话王路遥:估值提升,是机会还是挑战?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3-28 16:00
仓位调整逻辑 - 四季度末权益投资比例降至80%以下,主要因减仓部分估值上升导致潜在收益率下降的重仓股[2] - 仓位控制采用自下而上策略,当个股股价上涨至估值与潜在收益不匹配时进行减仓[2] - 2024年四季末时点市场缺乏高确定性、高收益标的,因此保持60%-70%的基础仓位而非满仓[4] 估值与回报率关系 - 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提升导致持仓标的潜在回报率系统性下降[3] - 估值抬升会系统性杀伤收益率,优秀公司往往无法以1倍PB价格买入[7] - 全市场隐含贴现率呈周期性下降趋势,需动态调整回报率预期以匹配市场环境[6] 投资决策框架 - 采用概率图谱评估标的,在宽泛区间内动态调整仓位而非机械买卖[4] - 风险收益比计算包含三种情景假设:定量偏差(20%下行风险)、盈利崩塌(50-60%下行风险)、市场空间误判(40%偏差)[9][10] - 企业价值评估采用永续经营假设,但考虑成熟期后现金流衰减[10] 行业与公司选择标准 - 重点关注行业渗透率与个体市占率组合,两者同步提升为最优状态[17] - 质地优先于空间,核心是找到ROE不崩塌的企业进行定价[18] - 公用事业类公司因盈利底部坚实也可成为持仓选择,但需价格足够便宜[19] 研究方法论 - 行业研究聚焦价值创造原理而非技术细节,通过"黑箱"方式抽象核心商业逻辑[20] - 能力圈拓展不受专业背景限制,可跨行业应用相同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20] - 借助投研团队力量对非擅长领域标的进行长期跟踪和认知积累[19]